第二节 经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10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济建设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2
页码: 704-705
摘要: 本节记述了山丹县大马营乡经济建设发展情况。包括乡村建设、劳务输出。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发展 大马营乡

内容

乡村建设 大马营乡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1989年,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完成山马公路马营段17公里的铺油罩面。同年通过政府投资、群众集资,建起马营集贸市场商铺40间,建成马营河新墩大桥。1991年开始,引进资金850万元,对乡金矿进行三次扩建改造。1999年投资68万元,修建马营综合市场。2000年实施坡改梯工程,改造农田738亩。2004年紧抓灾后重建机遇,扩建改造马营卫生院和马营中学、双泉、前山等6所学校;重建搬迁乡敬老院和高湖、新泉、夹河、新墩4所小学;建起标准化司法所;完成8个村54个社915户的灾后重建和1142户的加固维修任务;组织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搬迁沿山圈沟、窑坡等村农户101户435人。引进资金160万元,对大黄山煤矿进行扩建技改,年产原煤3.5万吨,实现利润60万元。争取资金62万元,在双泉滩新建塘坝,埋设输水管道15公里,为双泉滩后续开发奠定基础。建起圈沟、新墩、窑坡、双泉等8个村委会办公室。建成4个小康示范点,新建、改造高标准农户住宅2108户,硬化居民点街道12条15公里,砂化村社道路19条45公里。架设全乡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和移动通话网络,入户率分别为95%、91%和63%。在重点路段修建过水桥涵18座,修建U型渠道50公里。争取省慈善协会的支持,在圈沟、窑坡、双泉村建起人畜饮水窖250眼。投资11万元在磨湾村埋设输水管道2公里,维修机井1眼,铺设磨湾、窑坡三个社的人畜饮水管道,并配套机井和自压蓄水池。
  2009年后,建成马营至陈户、马营至李桥的通乡道路38公里;建成17个村的通村道路70公里,砂化道路120公里;衬砌各类渠道60多公里。建起花寨村循环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城南村虫草生态鸡养殖基地、新墩村双孢菇栽培基地、双泉村孕马血清采集基地、马营村农民创业园区等基地。建成马营、花寨2个集镇,并新成立环卫所,确定专人从事卫生管理整治工作。两处集市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和农民增收的新平台。
  劳务输出 1989年全乡输出劳务1090人次,收入200多万元。2004年输出5100人次,收入2100多万元。涌现出梁湘泰、扁福等劳务输出带头人。劳务输出地由青海、新疆等西部省区向东部沿海发展。劳务收入占人均收入的30%以上。2007年3月,首次组织22名农民工赴广东东莞务工创业,是第一次有组织、成建制向省外输出务工人员。同年5月,在全县劳务经济工作表彰会上,大马营乡劳务输出工作站,石煤矿曹强、陈天新等受到表彰。2008年,全乡输转劳动力0.62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0.3万人,向东南沿海输送940人,向国外输送120人;新建大马营乡劳务基地和马营村万亩油菜培训基地2个,劳务收入3800万元。2013年,培训务工人员1342人,输出劳力9400人,劳务收入1.2亿元。
  扶贫开发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上河、下河、圈沟等沿山贫困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012年投入扶贫资金34.9万元(城南村12.9万元、新墩村22万元),在城南村修建养殖暖棚43座、在新墩村修建双孢菇大棚37座。2013年投入扶贫资金91.5万元(新墩村56.5万元、双泉村35万元),在新墩村修建U型渠道2.5公里,修建暖棚72间、双孢菇大棚25座。在双泉村五、六社修建U型渠道3.5公里。2012年以来,培育下河村果子沟、花寨村红提园、城南村虫草鸡、新墩村双孢菇、马营村生态羊、双泉村血清马等特色种植、养殖村。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大马营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