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劳务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10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劳务经济
分类号: F240
页数: 2
页码: 701-702
摘要: 本节记述了山丹县陈户乡石棉产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劳务经济 资源 陈户乡

内容

石棉产业 1990年,时任范营村党支部书记的陈永琳带领20多个村民前往甘青交界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阿尔金山红柳沟矿区从事石棉开采。经过十多年艰苦努力,永琳石棉矿业公司每年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安置本村劳动力200多人。1999年,县、乡两级把二十几家分散生产经营的矿点纳入石棉运销体系,组建以陈户籍老板为主的山丹县石棉协会和陈户乡石棉集团公司。涌现出陈永琳、周世贵、吴治国、刘学良、张克笃等一批石棉老板。此后,石棉基地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从以铁镐、铁锹、背篓、架子车为工具发展到以大型机械开采,建起石棉企业12家,拥有矿点22个、务工人员6000多人,总资产8000多万元,年产石棉20多万吨,产量占阿克塞县石棉开采量的80%、占全国的50%。石棉企业每年为阿克塞上缴税费4000多万元,占阿克塞全县年财政收入的七成以上。从业人员每年总收入1亿多元,人均1.5万元以上。
  【资料选载】 陈户乡石棉开采
  1989年,陈户乡寺沟村村民梁廷辉、西门村村民吴治国、东门村村民梁志忠、岸头村村民陈好绪等人合资6万元,到酒泉阿克塞承包了一家石棉矿从事石棉开采,并命名为“小民主矿”。这是陈户人在阿克塞开办的第一家石棉矿。后来,张庄村张宽、清泉南关村张心相、范营村陈永琳、寺沟村刘学良、西门村秦世忠、陈户村周世贵、刘心海,以及张克岳、张克笃、王相、马述德、周国锋、庄永福、潘生玉等人又在敦煌、阿克塞等地开起了自己的石棉矿点。从此陈户人在敦煌、阿克塞等地的石棉矿点越办越多,拉开了陈户人西部创业的序幕。阿克塞等地石棉矿点地处高海拔山区,地势险恶,气候严酷,“天上无飞鸟,地上风吹石头跑”,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他们睡地铺、吃窝头、喝咸水,豁出命来干。年收入从四五千元增加到了八九千元,不少人成了资产几十万、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的“石棉大王”,成为山丹劳务输出的“拓荒牛”。成为振兴地方经济的带头人。(选自《山丹综合年鉴(1989—2004)》502页)
  返乡创业 2000年后,在阿克塞石棉矿致富的陈户籍石棉老板开始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家乡二次创业。到2004年,投入地方经济建设的资金达1200多万元,其中大部分用于铺路、修桥、建学校、改善孤寡老人的居住和生活条件等公益事业。其中,陈永琳投资建设范营村集贸市场;周世贵等人投资600万元开发焉支山旅游景区;梁廷辉投资上百万元,为王城滩打井、修渠、平整土地,硬化道路,更新机井;吴治国等人投资500万元建成奥尔丹牧业有限公司;张克岳投资160万元,硬化张庄村通村道路10.2公里。
  2004年后,陈户乡劳务输出由单一石棉开采向道路、建筑、房地产等领域发展,务工人员和劳务企业由“箭头型”向“米子型”方向发展,从西北向东南沿海拓展,劳务收入占到农民纯收入的60%,劳务成为农民致富、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2006年成功注册“丝路硬汉子”劳务品牌。到2013年,年组织输出劳动力88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近亿元。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陈户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