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退耕还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10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退耕还林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1
页码: 699
摘要: 本节记述了山丹县霍城镇2002年到2013年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情况。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发展 霍城镇

内容

2002年退耕还林(草)工程启动后,针对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特别是沿山区耕地产量低而不稳,水土流失严重的实际,把退耕还林作为全镇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来抓,完成退耕还林31977亩,荒山造林19327.6亩,林木覆盖率达19.5%。至2013年,全镇共有林地面积55863.6亩。退耕还林使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从单一的种粮转向造林护林、林果产品开发等,推动种植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下西山村作为整村退耕还林(草)示范村,短短十年时间,农民收入提高,生态环境改善,成为全县依靠退耕还林(草)振兴农业、富裕农村、致富农民的典范。
  【资料选载】 下西山退耕还林
  下西山村有7个社、279户、1157人,其中劳动力630人。山旱滩地多,水浇地少是该村最大的特点。2002以来,该村抢抓退耕还林(草)机遇,到2005年,整村退耕还林1.3万亩,户均45亩,人均10.7亩,享受国家补助466.3万元,人均4030.3元。种植仁用杏、鲜食杏、山杏3680亩,沙棘8923亩,林间套种苜蓿2800亩,发展舍饲养殖大户16户,舍饲养羊4000只,养牛350头,确立了以林果业和草畜产业为主的后续产业发展模式。全村退耕还林成活率达90%以上。2004年开始,以仁用杏为主进行嫁接换优,两年换优2500亩,2000亩仁用杏和500亩食用杏已陆续挂果。饲草种植效益逐年提高,预计亩均收入可达500元以上,人均达1300元。整村退耕还林后,不仅有效节约了水资源,全村90%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外出务工,家庭收入明显提高。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216元,其中退耕还林补助粮款199.15万元,人均1721元,占年人均纯收入的40.8%;节约劳动力272个,外出务工纯收入81.6万元,人均705元;套种的2800亩优质饲草,每亩纯收入350元,收入98万元,人均847元;出栏羊2200只,产值55万元,人均475元。
  (选自《山丹综合年鉴(1989—2004)》496页,字句有改动)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霍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