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陈户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101
颗粒名称: 第五章 陈户乡
分类号: F291
页数: 4
页码: 699-702
摘要: 本章记述了山丹县陈户乡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地形地貌、耕地面积等。
关键词: 城镇发展 陈户乡 山丹县

内容

陈户乡位于山丹县境东南部,距县城25公里。东靠老军乡,南邻大黄山和大马营乡,西连李桥乡、位奇镇,北过龙首山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接壤。面积358.22平方公里。2013年辖山湾、孙营、范营、寺沟、盘山、陈户、周坑、张庄、岸头、王城、沙河湾、东门、西门、刘伏、三十里堡15个行政村和1个焉支小区,117个村民小组,5789户、21962人,非农业户口451人,农民人均纯收入7556元。
  地势南高北低,土地东西狭长,北部、中部为平原地带,属典型的缓坡农业灌溉区,土地类型以灰钙土和灌耕土为主,属温凉干旱气候,日照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而集中,全年无霜期短,干旱缺水。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热风、沙尘暴、霜冻、大风以及春季低温冻害等。境内水系主要有马营河流域和寺沟河流域,水源主要来源于祁连山和大黄山。312国道、连霍高速公路和兰新铁路从中穿过,陈花(陈户—花寨子)、新陈(新河—陈户)、化新(化工厂—新河)三条县级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
  境内有耕地8.46万亩,常年播种面积6.6万亩,其中保灌面积5.4万亩,属典型的井河混灌区,地势平坦,光照充足,适宜种植小麦、大麦、胡麻、马铃薯、食葵、油葵、中药材、洋葱、瓜类蔬菜等。林果品有沙棘、杏子、李子、山楂;畜牧产品有羊肉、羊茸、牛肉、野兔;野生特产有蘑菇、黄参、发菜。建成范营、陈户、岸头、新河4家规模较大的农贸市场。境内有新河驿、汉明长城等旅游景点。
  2010年成为全省创建文明乡镇工作先进乡镇,陈户村获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全国设施晚熟葡萄评比优秀奖”,范营村成为全省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示范基地。
  第一节 农业
  种植业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以调整农业结构为重点,培育砂田西瓜、草畜产业、劳务输出、啤酒大麦和制种等优势产业,建成以山湾、范营村为中心的马铃薯种植基地;以盘山、孙营村为中心的优质杂果生产基地;以张庄、岸头、王城村为中心的蔬菜制种、中药材种植基地;以东门、西门、刘伏、三十里堡村为中心的葵花、砂旱地西瓜、南瓜种植基地。2006年,8000亩以上的“长城王”砂田西瓜、南瓜种植基地被认定为全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07年“长城王”砂田西瓜获注商标。依托砂田西瓜品牌,以东门、西门等村为主成立瓜蔬协会(会员50人),带动全乡成立专业合作社68个。2013年全乡种植特色作物5万亩,农业订单面积2.8万亩以上,粮经饲比例调整为3:5:2。
  畜牧业 陈户乡草原面积40多万亩,是全县畜牧业发展乡之一。1989年全乡养殖饲养量为3.8万只,其中牛670头、猪4700口、鸡28000只,马、驴、骡8390头匹。从1995年开始,农业机械化逐步普及,农户役畜养殖逐渐减少。2000年,在巩固王城、西门村草畜示范点的基础上,种植各类饲草1.2万亩。2004年建成西门综合养殖场,百只以上养殖大户达195户;50只以上养殖户达292户;千只以上贩运大户达12户;羊只饲养量为5.48万只,畜牧业收入781万。2009年以奥尔丹牧业公司为龙头企业,带动全乡肉牛产业发展,相继建成新望、宏光、正旺巨牛等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新和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全乡肉牛饲养量5200头,成为养牛大乡。至2013年,全乡建成张庄高标准规模化肉羊养殖小区,成立鑫丹源、巨兴、润丰源等养殖专业合作社36个,建成养殖场6个,培育50只以上养羊大户312户、100只以上养羊大户210户,累计达到522户,饲养羊17.82万只、牛0.52万头;能繁母牛存栏0.25万头;饲养猪0.51万口、鸡4.3万只;建成肉牛人工授精改良点2个、肉羊人工授精改良点3个,改良肉牛1560头、
  肉羊3720只;在王城、东门、陈户等村种植优质苜蓿6千多亩,种植各类饲草共2.32万亩。
  林业
  退耕还林 境内荒山荒滩多,生态环境脆弱,特别是沿山区耕地产量低而不稳,水土流失严重,2002年退耕还林、荒山造林6.5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4.27万亩,成活率82.45%,沙棘成活率88.3%(50%以上正常挂果)、山杏46.1%,全乡新增林地面积6.58万亩,为群众带来每年682.44万元的退耕还林收入。2009年实施集体林权改革。次年,3105亩集体林地完成林改并发放林权证。2013年,发放退耕还林补助42169.5亩、379.5万元。通过退耕还林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缓解山区农林牧争地矛盾,减少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了山区农民的生活水平。
  经济林建设 杏、楸、海棠等杂果在当地有较早的栽培史。1989年前,由于品种和管理技术等因素,一直有果无业,形不成气候,没有经济效益。1994年,在孙营、王城、陈户等村推广引进兰州大接杏、敦煌李广杏、大扁头杏、金妈妈杏等9个杂果新品种,示范栽培1960亩,初步建成以孙营村为龙头的优质杂果丰产栽培示范基地,还推广引进苹果、梨、李、葡萄等其他优良新品种。至2013年,全乡杂果林面积扩大到3370亩,年产值270万元。
  【资料选载】 孙营村优质杂果林建设
  陈户乡孙营、范营村因地理条件和气候水土特点,历史上有种植杏树、楸树等优质杂果的传统,所产楸子、杏子个大味甜,肉厚色润,人见人爱。从1992年开始,市、县林业部门支持孙营、范营村群众种植优质杂果,并派出技术人员从栽培嫁接到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后,孙营村公路以南全部种上了优质杂果,又引进李广杏、李子等高新品种。近年来大部分果树已挂果,味道十分可口,四五个杏子可达一斤,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在孙营、范营村的带动下,陈户村的千亩杏林、山湾村的个体小林场、寺沟村的房前屋后都种满了优质果树,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特色产业。
  (选自《山丹综合年鉴(2006—2008)》523页)
  第二节 劳务经济
  石棉产业 1990年,时任范营村党支部书记的陈永琳带领20多个村民前往甘青交界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阿尔金山红柳沟矿区从事石棉开采。经过十多年艰苦努力,永琳石棉矿业公司每年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安置本村劳动力200多人。1999年,县、乡两级把二十几家分散生产经营的矿点纳入石棉运销体系,组建以陈户籍老板为主的山丹县石棉协会和陈户乡石棉集团公司。涌现出陈永琳、周世贵、吴治国、刘学良、张克笃等一批石棉老板。此后,石棉基地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从以铁镐、铁锹、背篓、架子车为工具发展到以大型机械开采,建起石棉企业12家,拥有矿点22个、务工人员6000多人,总资产8000多万元,年产石棉20多万吨,产量占阿克塞县石棉开采量的80%、占全国的50%。石棉企业每年为阿克塞上缴税费4000多万元,占阿克塞全县年财政收入的七成以上。从业人员每年总收入1亿多元,人均1.5万元以上。
  【资料选载】 陈户乡石棉开采
  1989年,陈户乡寺沟村村民梁廷辉、西门村村民吴治国、东门村村民梁志忠、岸头村村民陈好绪等人合资6万元,到酒泉阿克塞承包了一家石棉矿从事石棉开采,并命名为“小民主矿”。这是陈户人在阿克塞开办的第一家石棉矿。后来,张庄村张宽、清泉南关村张心相、范营村陈永琳、寺沟村刘学良、西门村秦世忠、陈户村周世贵、刘心海,以及张克岳、张克笃、王相、马述德、周国锋、庄永福、潘生玉等人又在敦煌、阿克塞等地开起了自己的石棉矿点。从此陈户人在敦煌、阿克塞等地的石棉矿点越办越多,拉开了陈户人西部创业的序幕。阿克塞等地石棉矿点地处高海拔山区,地势险恶,气候严酷,“天上无飞鸟,地上风吹石头跑”,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他们睡地铺、吃窝头、喝咸水,豁出命来干。年收入从四五千元增加到了八九千元,不少人成了资产几十万、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的“石棉大王”,成为山丹劳务输出的“拓荒牛”。成为振兴地方经济的带头人。(选自《山丹综合年鉴(1989—2004)》502页)
  返乡创业 2000年后,在阿克塞石棉矿致富的陈户籍石棉老板开始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家乡二次创业。到2004年,投入地方经济建设的资金达1200多万元,其中大部分用于铺路、修桥、建学校、改善孤寡老人的居住和生活条件等公益事业。其中,陈永琳投资建设范营村集贸市场;周世贵等人投资600万元开发焉支山旅游景区;梁廷辉投资上百万元,为王城滩打井、修渠、平整土地,硬化道路,更新机井;吴治国等人投资500万元建成奥尔丹牧业有限公司;张克岳投资160万元,硬化张庄村通村道路10.2公里。
  2004年后,陈户乡劳务输出由单一石棉开采向道路、建筑、房地产等领域发展,务工人员和劳务企业由“箭头型”向“米子型”方向发展,从西北向东南沿海拓展,劳务收入占到农民纯收入的60%,劳务成为农民致富、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2006年成功注册“丝路硬汉子”劳务品牌。到2013年,年组织输出劳动力88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近亿元。
  第三节 集贸市场
  乡域内有范营、陈户、岸头、新河四大农贸市场,初步形成以百货、餐饮、娱乐、农产品加工、收购、运输、文化、商贸等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市场,吸引周边群众及张掖、武威、永昌等地的商贾从事商贸活动,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对全乡经济快速发展起到拉动作用。始建于1996年的范营市场是张掖市最大的农村集贸市场。至2013年,建成门点233个。形成有日用百货、五金建材、农产品加工等10多个行业产品销售的综合型商贸市场。在范营农贸市场的带动下,岸头村招商引资3318万元,建成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示范小区1处,高标准住宅楼3幢90套,上宅下店式住宅楼2栋,商铺45间,住宅20套,宾馆1幢,拓宽集镇道路1公里,铺设彩砖6000平方米,架设路灯26盏,新建塑胶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2个,购置乒乓球案4个,安装太阳能路灯4盏,配套体育健身器材9组,定植风景树1000棵,成为集商贸、健身、娱乐于一体的集镇中心市场。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