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劳务输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10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劳务输出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1
页码: 69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山丹县霍城镇1989年到2013年劳务输出情况。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发展 霍城镇 山丹县

内容

1989年前后,乡上利用冬季民工返乡至春季农忙之前的有利时机进行宣传,劳务输出渐为群众接受,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西关村农民陈希虎在青海花土沟开办建筑公司,有从业人员150人,固定资产500万元。常年输出劳动力6300人次,劳务收入1280万元。1995年,以陈希虎、夏学元、陈三让、马成德等为代表,在青海花土沟、甘肃敦煌、青藏铁路线等地相继建起5个劳务基地。
  向新疆输转劳务移民从事棉花种植、石棉矿开采等产业,是霍城劳务输出的另一特点。在政府优惠政策鼓励和能人的带动下,仅2004年搬迁409户1455人,缓解了霍城镇人多地少的矛盾,也为移民地的经济建设注入活力。移民在当地成家立业,租赁土地,购买农机具,发展生产,通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涌现出周志春、车文斗、何旺、甘玉基等致富能人,个人资产多达三四十万元,不断吸引更多的农户前往新疆落户创业。至2013年,全镇劳务收入1.16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8%。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4.7万人次,提高了农民工劳务输出的竞争力。
  【资料选载】 东关村劳务输出
  东关村地处霍城集镇东面,2010年全村有547户2112人,劳动力1621人,耕地9480亩(水浇地2680亩、旱地6800亩)。针对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过剩,经济相对滞后的实际,多年来,村党支部从做强做大劳务产业入手,依托能人带动,劳务输出逐渐被群众所接受,输出领域由建筑、采矿向棉花种植、运输、纺织业等行业拓展,近两年全村每年劳务输出1500人次左右,劳务收入在800万元左右。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650元,其中劳务收入占68%以上。2010年,村上成立劳务输出产业协会,拓展刘兴奇、孔祥茂、杨志雄等3家建筑施工基地和宋仁德的青海石棉矿基地,吸纳从业人员1000多人,固定资产达3000万元。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950元,位居全镇前列。(选自《山丹综合年鉴(2009—2010)》464页)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霍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