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09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业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2
页码: 694-695
摘要: 本节记述了山丹县东乐乡1989年到2013年农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地方 农业经济 东乐乡

内容

1989年以来,优质小麦、啤酒大麦、制种玉米、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家庭农场和订单农业发展较快。井灌区西屯村立足土质肥沃、灌溉条件好、水地多的优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吨粮田”“双千田”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啤酒大麦、油葵、茴香、孜然、板蓝根、甘草等。山羊堡村致力于板蓝根、茴香等中药材和制种玉米、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形成百亩连片高原夏菜、千亩连片洋葱种植基地,建成连片旱地谷子200亩。机井汇流灌区城东村着力发展小麦、玉米、啤酒大麦、孜然、茴香、洋葱、脱毒马铃薯等特色种植;河灌区静安、大桥村以种植啤酒大麦、小麦、孜然为主;混灌区五墩、十里堡、小寨、城西等村的粮油作物以小麦、玉米、胡麻为主,特色种植以孜然、茴香、油葵、中药材为主。
  小麦、糜谷种植 干旱少雨,日照充足,土壤肥沃,历史上有种植小麦、糜谷的传统。境内粮食生产多以种植小麦为主。清时种植黑谷子(民间称为“猪粪米”),糜谷种植面积一直较大,有“若要富、种糜谷”之说,后因气候变异和小麦品种优化,糜谷、青稞的种植主体地位被小麦取代。1990年、2000年前后,城西等村夏收后都种植糜谷,面积二三百亩到上千亩不等,生长期短,主要做牲畜饲料。从2000年开始,试种黑谷子成功,2013年种植三四百亩,后达三四千亩,注册“耀汗子”商标,市场行情好,黑谷子种植面积稳步扩大。
  该乡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较快。山羊堡村村民尹华文联合88户农户,创办山丹县荣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社员种植白皮洋葱、西红柿、西瓜、辣椒等,建成千亩中药材示范基地,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商品率达90%以上。张学海利用自有的400多亩耕地,联合15家农户,创办山丹县丰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社员种植牧草、大麦、孜然、茴香等特色农产品。郇维禄、吴有海、王明理等人创办的家庭农场在改善生态环境、带动群众致富方面成效显著。
  山羊堡滩开发 山羊堡滩位于该乡西南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日照充足,土质肥沃,地下水丰沛。东连城西村,西接甘州区石岗墩滩,南与民乐县六坝镇接壤,北跨山丹河与西屯村为邻,面积10.5万亩(宜农宜林地5万亩,荒漠草原5.5万亩)。20世纪90年代,五墩村村民率先到这里打井开荒,拉开开发山羊堡滩的序幕。1992年,县上决定对山羊堡滩进行开发建设,打井修渠、平田整地。1995年,成立山羊堡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移民开发建设进入新阶段。至2013年,开垦耕地7500亩,打机井29眼,形成玉米制种4000亩,板蓝根、茴香中药材种植2000亩,饲草套复种600亩。安置来自本县大马营乡、霍城镇等6个乡镇和来自会宁、靖远、榆中、陇西、甘谷、通渭胃等外地移民365户1426人。外地移民占全村人口的60%。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668元。
  2009年,山羊堡村被列为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沼气、节能房改造,硬化、绿化、美化扎实推进。2012年,村党支部被中央组织部、省委评为全国、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自2010年起,连续三年争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筹集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和改造小康住宅335户,至2013年,92%以上家庭已完成小康住宅建设。2012年投资80万元,建成山羊堡群众文化广场。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东乐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