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东乐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09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东乐乡
分类号: F291
页数: 4
页码: 693-696
摘要: 本章记述了山丹县东乐乡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地形地貌、耕地面积等。
关键词: 城镇发展 东乐乡 山丹县

内容

东乐乡位于县境西北部。东临清泉镇,西接甘州区碱滩镇,南与民乐县北滩乡为邻,北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接壤。面积654.70平方公里,距县城22公里。2013年辖静安、大桥、十里堡、五墩、大寨、小寨、城东、城西、西屯、山羊堡10个行政村,76个村民小组,3884户、14923人。农民人均纯收入7630元,较上年增加1100元。
  地处温凉干旱区,海拔1590米,气候南北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6.9℃,无霜期15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2993小时,年降水量198毫米,蒸发量2246毫米,为降水量的11倍,是全县乃至全省比较干旱缺水的乡之一。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洪灾、风灾和病虫害等。境内主要水系有马营河流域,水源来自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312国道、连霍高速公路和兰新铁路横穿全境,村社道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
  境内地势平坦,有丰富的土地、光热、风能等自然资源。耕地面积4.68万亩,保灌面积4万亩。灌溉分为单井灌区、汇流灌区(东乐群井汇流雨水集流工程)和河灌区。单井灌区以大寨、西屯、山羊堡村为主,河灌区以静安、大桥村为主,汇流灌区以城东村为主,河水、群井汇流混灌区以小寨、十里堡、五墩村为主,单井、群井汇流混灌区以城西村为主。粮食、油料作物有小麦、谷子、胡麻;经济作物有啤酒大麦、油葵、甜菜、制种玉米、洋葱、马铃薯、胡萝卜;林果品有苹果梨、早酥梨、杏子、大棚葡萄;中药材有孜然、茴香、板蓝根、黄芪等;野生类植物有发菜、地耳等。矿产资源有煤、硅矿石、花岗岩等。煤炭资源分布最广,储量丰富,小煤窑多,开采、运销量大,销往张掖、临泽、高台、民乐等地。
  第一节 农业
  1989年以来,优质小麦、啤酒大麦、制种玉米、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家庭农场和订单农业发展较快。井灌区西屯村立足土质肥沃、灌溉条件好、水地多的优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吨粮田”“双千田”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啤酒大麦、油葵、茴香、孜然、板蓝根、甘草等。山羊堡村致力于板蓝根、茴香等中药材和制种玉米、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形成百亩连片高原夏菜、千亩连片洋葱种植基地,建成连片旱地谷子200亩。机井汇流灌区城东村着力发展小麦、玉米、啤酒大麦、孜然、茴香、洋葱、脱毒马铃薯等特色种植;河灌区静安、大桥村以种植啤酒大麦、小麦、孜然为主;混灌区五墩、十里堡、小寨、城西等村的粮油作物以小麦、玉米、胡麻为主,特色种植以孜然、茴香、油葵、中药材为主。
  小麦、糜谷种植 干旱少雨,日照充足,土壤肥沃,历史上有种植小麦、糜谷的传统。境内粮食生产多以种植小麦为主。清时种植黑谷子(民间称为“猪粪米”),糜谷种植面积一直较大,有“若要富、种糜谷”之说,后因气候变异和小麦品种优化,糜谷、青稞的种植主体地位被小麦取代。1990年、2000年前后,城西等村夏收后都种植糜谷,面积二三百亩到上千亩不等,生长期短,主要做牲畜饲料。从2000年开始,试种黑谷子成功,2013年种植三四百亩,后达三四千亩,注册“耀汗子”商标,市场行情好,黑谷子种植面积稳步扩大。
  该乡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较快。山羊堡村村民尹华文联合88户农户,创办山丹县荣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社员种植白皮洋葱、西红柿、西瓜、辣椒等,建成千亩中药材示范基地,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商品率达90%以上。张学海利用自有的400多亩耕地,联合15家农户,创办山丹县丰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社员种植牧草、大麦、孜然、茴香等特色农产品。郇维禄、吴有海、王明理等人创办的家庭农场在改善生态环境、带动群众致富方面成效显著。
  山羊堡滩开发 山羊堡滩位于该乡西南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日照充足,土质肥沃,地下水丰沛。东连城西村,西接甘州区石岗墩滩,南与民乐县六坝镇接壤,北跨山丹河与西屯村为邻,面积10.5万亩(宜农宜林地5万亩,荒漠草原5.5万亩)。20世纪90年代,五墩村村民率先到这里打井开荒,拉开开发山羊堡滩的序幕。1992年,县上决定对山羊堡滩进行开发建设,打井修渠、平田整地。1995年,成立山羊堡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移民开发建设进入新阶段。至2013年,开垦耕地7500亩,打机井29眼,形成玉米制种4000亩,板蓝根、茴香中药材种植2000亩,饲草套复种600亩。安置来自本县大马营乡、霍城镇等6个乡镇和来自会宁、靖远、榆中、陇西、甘谷、通渭胃等外地移民365户1426人。外地移民占全村人口的60%。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668元。
  2009年,山羊堡村被列为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沼气、节能房改造,硬化、绿化、美化扎实推进。2012年,村党支部被中央组织部、省委评为全国、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自2010年起,连续三年争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筹集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和改造小康住宅335户,至2013年,92%以上家庭已完成小康住宅建设。2012年投资80万元,建成山羊堡群众文化广场。
  第二节 煤炭贩运
  东乐乡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主要分布在平坡滩和暸高山以西的东乐南滩。煤矿数量多,小煤窑多,开采、运销量大。主要销往张掖、临泽、高台、民乐等地。20世纪90年代,依托煤炭资源,静安、五墩、城西等村不少农户开始从事煤炭贩运。2003年,静安村70%的农户从事煤炭贩运,全村拥有大小运输车辆420辆。
  静安村人均水地不足半亩,但煤炭资源丰富,村上扬长避短,以工补农,发展三产,依靠采煤、运煤、销煤,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200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是山丹县较富裕的村之一。
  静安村周边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村上通过关井压产,整顿规范,到2000年前后,全村开办的大、小煤矿达18家,年产煤20万吨以上,从业人员500多人,其中60%为本村群众。采煤工正常月收入在600元以上,高者在千元以上。采煤派生了一支煤炭贩销大户,全村540户,共有运输车辆280多辆,其中农用车160多辆。静安人不仅贩运本地煤,还将阿拉善右旗等地煤炭贩销到张掖、临泽、高台及酒泉等地,同时带回大量果蔬及日用百货,也带来大量信息,转变了观念,方便了群众生活,拉动了经济发展,全村个体工商户达40多户。靠煤炭贩销,短短十几年时间,全村年收入10万元以上农户占到40%,年收入万元以下农户只占20%左右。村民杨志荣哥俩从采煤、贩煤开始,小四轮变成康明斯,有了自己的煤矿,住上楼房,资产达一百五六十万元。村民祁有红利用贩煤资金,在张掖投资房地产,生意十分红火。
  静安人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如今全村水泥硬化街道宽敞,瓷砖贴面的小康住宅亮堂。该村自1997年开展“十星级”双文明农户评选活动以来,已有80%的农户达了八星级以上。
  第三节 水利建设
  20世纪80年代末,马营河流域来水量锐减,祁店水库供水日趋紧张。1990年之后,祁店水库已无来水可蓄。农田灌溉主要靠从上游李桥水库调水、拦蓄山丹河上游洪水、从祁店库区周边清泉镇部分村社购买机井水维持,全乡人畜饮水困难,各村耕地撂荒严重,干旱缺水危及生存。
  面对干旱缺水的形势,1997年3月,东乐乡多方筹资560万元,实施北滩“群井汇流雨水集流工程”。打机井11眼,建成集雨塘坝2座,恢复灌溉面积4000亩。该工程被认为是“解决西北干旱缺水的创举”。2005—2010年,城东、城西等村在南滩打井16眼,恢复撂荒地3500亩。2011年,十里堡、五墩村群众集资928万元,在南滩打井12眼,开山劈岭,铺设输水管道,恢复灌溉面积近5000亩,被群众誉为东乐的“红旗渠”。
  经过多年努力,全乡村、社普遍用上了甘甜清澈的自来水。2009年完成西屯村和大寨村人畜饮水工程。2012年西屯村新建包括水净化处理设施、增压池和供水控制管理系统等配套的全自动供水厂。至2013年,全乡自来水受益1.47万人,入户率100%。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东乐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