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位奇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09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位奇镇
分类号: F291
页数: 4
页码: 690-693
摘要: 本章记述了山丹县位奇镇的地理位置、土地面积、地形地貌、农业发展等。
关键词: 城镇发展 位奇镇 山丹县

内容

位奇镇位于县域中部,距县城17公里。东接陈户乡,南邻李桥乡,西与民乐县毗邻,北靠山丹农场、清泉镇,东北过龙首山与内蒙古相望。面积552.10平方公里。2013年辖十里堡、廿里堡、高寨、东湾、四坝、永兴、位奇、马寨、孙家营、暖泉、张湾、朱湾、侯山、柳荫、芦堡、新开、汪庄17个村,121个村民小组,5936户、23631人。农民人均纯收入8139元。
  地形东南高、西北低,东部平坦、西部有丘陵地,基本成带状分布。属温凉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常年耕地面积1 1万亩左右,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8%,其中保灌面积6.65万亩。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地表及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渠系配套体系完整,灌溉便利,农业基础好。适宜种植小麦、大麦、胡麻、油料、马铃薯、瓜菜等作物。林果品有苹果、早酥梨、杏子等。有草场64.7万亩,畜禽饲养量达36万头(只)。马营河纵穿全境,砂石资源丰富。国道312线、省道山马(山丹—马营)公路贯穿全镇,交通便利。
  2013年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1989年、2010年,芦堡村被中组部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第一节 农业
  种植业 位奇镇分立足区域特点,分为下片(十里堡、廿里堡、东湾、四坝、高寨5个村)、上片(永兴、位奇、马寨、孙家营、张湾、暖泉、朱湾7个村)和西片(柳荫、芦堡、新开、汪庄、侯山5个村)三大区域板块。多年来,下片5个村依托城郊优势,依靠农机、养殖、种植、农产品运销和瓜菜种植等10个合作经济组织和瑞源麦芽、绿丰脱水蔬菜、高原龙肉食品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啤酒大麦、优质瓜菜、设施农业、草畜等产业渐成优势。上片7个村发挥土地宽阔,渠系配套完善,灌溉条件好的优势,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张湾、孙家营等村的制种油葵、高原夏菜、洋葱、马铃薯、中药材等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特色。西片5个村干旱缺水,但草场资源丰富,农民素有养羊传统,新开羊羔肉色鲜、肉嫩、味美、无膻味,远近闻名,羊只存栏数历年占到全镇的30%%—50%。
  1989年前后,主要种植小麦、大麦。芦堡村的亚麻、东湾村的瓜菜有一定比例。1994年东湾村推广大棚蔬菜种植。1995年,全镇推广地膜小麦1万亩。2001年,纤用亚麻、啤酒大麦订单2万亩。2006年,东湾村试种洋葱成功。2007年,各村社出现“反包倒租”形式的土地流转。2009年,四坝村引进张掖德农公司,在张湾、孙家营等村建成油葵制种基地4000亩。2010年成立山丹县第一家乡镇土地流转服务站。至2013年,全镇流转土地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3%,成为全县土地流转面积最大的乡镇。廿里堡、张湾、朱湾等村实现土地整村流转,种植葵花、香菜、紫花草、孜然、金花葵、笋子、蓖麻、独活、板蓝根、菠菜、洋葱、谷子、彩色马铃薯等10多个品种。
  2008年,十里堡、暖泉、四坝等村建成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技术综合科技示范点,主推啤酒大麦、洋葱白珠、白碧龙等农作物新品种。2013年,建成二十里堡油葵制种、四坝旱地谷子、张湾中药材种植等千亩连片示范点,建成高效节水农田4.35万亩。2009年,四坝、高寨村修建红提葡萄日光温室20座。2011年,位奇村发展双孢菇大棚30座。至2013年,全镇建成日光温室和双孢菇大棚353座,年销售红提葡萄28万斤以上。高寨村生产的红提葡萄连续两年获全国延后栽培晚熟葡萄金奖。2012年成立盛果设施农业农民创业园区,成为山丹县5号农民创业园。
  畜牧业 草原面积64.7万亩,为荒漠半荒漠草原。养殖业以放养为主,羊只饲养量居多,新开羊肉远销省内外。2004年,十里堡村修建养殖小区,开始发展舍饲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至2013年,全镇畜牧饲养量为36万头只,其中羊21万只,规模以上养殖户542户;建成养殖小区(场)13个,暖棚96座1.92万平方米。畜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四分之一。
  水利 1989以来,完成白石崖渠道改建工程、后稍沟管道工程、李桥水库加固除险工程、北台子水库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1998年完成张湾、孙家营等4个村的人畜饮水工程。2002年新开村建成蓄水30万立方米的水库1座。2001-2004年,衬砌渠道86公里、铺设低压暗管18公里、新打机井5眼、平整耕地1.3万亩。至2008年,全镇有机井126眼,节水渠道320公里。2012年、2013年全镇建成高标准农田2万亩,衬砌各类节水渠道110公里、铺设输水管道38公里,改造新开、四坝村自来水管网20.8公里,新建自来水净化站1座,自来水管网基本覆盖17个村。
  第二节 劳务经济
  乡镇企业 1989年以来,乡镇企业逐步形成位奇水泥厂机制水泥(由位奇镇十里堡村村民王忠等人承包经营,1994年更名为山丹县石燕水泥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由乡镇企业改为私营企业)、位奇煤矿煤炭开采(由东湾村村民甘积福承包经营,后由暖泉村村民毛应佩承包经营,2000年由乡镇企业改为私营企业)、芋兴粉业、绿丰脱水蔬菜、永兴面业、三龙酒业、润牧草业、保鲜储藏(库容4000吨)、新型建材等龙头企业群体。企业经营范围从最初的小煤矿、小亚麻、小水泥发展到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零售、餐饮娱乐等行业。2013年,建成各类乡镇企业27户,总产值达8.9亿元(工业总产值2.1亿元),完成增加值3.35亿元(工业增加值7500万元),实现营业收入6.4亿元,利润7523万元。
  【资料选载】 三龙酒业
  三龙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2001年5月,是甘肃武威凉州籍客商付开其投资兴建的民营企业,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60万元,2008年有职工50人。经过多年发展,成为集白酒、食品、饮料研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企业。
  依托传统工艺优势,借助位奇镇及周边地区优质小麦等优势资源,企业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研制开发出山丹红系列酒、三龙系列酒、青稞酒等高、中、低档次系列白酒和鹿寿酒,产品畅销河西五市及兰州、青海、新疆等地,成为山丹白酒市场的主打品牌。2007年被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评为全国质量信得过产品。(选自《山丹综合年鉴2006—2008)》509页 文字有改动)
  劳务输出 1978年,芦堡村党支部书记郭家诚、副书记李长福等人带领本村100多名村民前往青海石油管理局修窑烧砖,成为位奇镇乃至山丹县劳务输出最早的村之一。此后,镇上加大劳务输出力度,输出地域由青海、新疆、敦煌、陕西等西部地区逐渐向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东部、东南地区拓展,务工领域由土建安装、矿山开采逐步向建筑装潢、石油化工、服装生产、商贸流通延伸。全镇在外建筑队、劳务队发展到41个,各类劳务企业12家。到2000年前后,通过劳务输出率先富起来的芦堡村仅高级小轿车就有近20辆。2005年建成位奇镇劳务工作站。2006年建起占地300平方米的劳务培训基地,新建占地1200平方米的劳动力转移技能实训基地,配备电脑、缝纫机及瓦工、架子工、钢筋工、电焊工、家电维修、摩托车修理等实训设施。至2013年,全镇建成劳务基地20个、培育发展劳务中介组织3家、劳务经纪人30多人、劳务能人100多人。劳务能人中资产上亿元的5人,5000万元以上的6人,1000万元以上的8人,500万元以上的10人。年输转劳动力9300多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23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5%。
  【新闻作品选载】 芦堡村里看轿车
  张鹤
  距离山丹县城约20公里处有一个村叫芦堡村,这个村因为有17辆高级小轿车而在当地出了名。
  一座座风格迥异的别墅式住宅楼顶着皑皑白雪,映着冬日的光辉,芦堡村显得宁静而富有。不敢想象,面前就是一个传统观念中的“农村”。更让人惊叹不已的是,全村700多户人家,有大小车辆102辆,其中高级小轿车就有17辆。有60万元一辆的进口车“沙漠公主”,有30万元的“蓝鸟王”,“桑塔纳”在这些车里面还算是“最次”的。
  今年49岁的张有龙便是“沙漠公主”的主人。除此之外,他还有两辆“康尼斯”重型货车、两台推土机、一台自卸式翻斗车,总价值130多万元。日子过得富裕了,全家还在县城里购置了两套楼房。
  芦堡村是张掖有名的劳务输出基地。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颇具慧眼的“社员”们走出耕地,来到新疆的塔里木油田、青海的格尔木南疆铁路“打工”挣钱。他们不怕冷,不怕累,经过10多年的摸爬滚打,终于在这里建立起了一支支诚信可靠的农民建筑队。如今,他们在青海、新疆不仅修铁路,打油井,建民房,并涉足当地采矿业和建材业,风风火火地在异地他乡当上了老板。
  张有龙的堂弟张有保在青海格尔木成立了一支铁路建筑队,参加南疆铁路建设,他的“坐骑”是一辆韩国进口的高级轿车“现代王”。此外,他还为建筑队和家庭购买了两辆“桑塔纳”和一辆“切诺基”。同是张家“有”字辈的张有寿,也在南疆铁路常年带领施工队修筑铁路,他买了一辆“桑塔纳”轿车。
  在这些老板们的带动下,芦堡村50%的村民走进了劳务市场,组成了26支建筑工程队,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劳致富。如今,一条宽敞的柏油马路直通芦堡村,全村2/3的农户安装了电话,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殷实。县劳务办公室刘禄贤主任告诉记者:“一到春节,老板们的小轿车就都回来了,村子到处停放着车,就像城里的停车场。”(原载《甘肃日报》2000年2月27日一版)
  第三节 乡村建设
  主要是道路、住宅建设。1989—2004年,开展“百村千里”修路活动,修建村社道路80公里。1994年芦堡村一社铺筑柏油路1.4公里,是全县最早的村级硬化道路。1997年启动小康示范点建设,在二十里堡、四坝村建起小康示范点,逐步带动全镇小康住宅的改造。1998年建成芦堡村高标准小康住宅示范点。至2004年全镇建成小康住宅2880户。 2006—2008年,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开始,芦堡、十里堡、高寨村被省、市、县列为试点村。至2008年底,新建通村道路87公里,小康住宅1872户。芦堡村建起山丹第一幢2个单元24户的农民住宅公寓楼,并建成商贸综合楼、寄宿制教学楼、师生餐厅,建成电子阅览室、电子监控网络、科技服务超市、文化广场和村民活动中心等;十里堡村完成绿化美化,新建村委会及农民文化活动室等;高寨村实现整村道路硬化。2009—2012年,全省第二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开始,位奇镇被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镇。芦堡村、高寨村、十里堡村被列为全省第二轮试点建设村。在十里堡、高寨、张湾、四坝、孙家营、芦堡和位奇等7个村新建日光温室、双孢菇大棚353座,全镇小康住宅户为5521户,占农户总数的87%,其中新建二十里堡、芦堡村农民住宅楼2幢54户、永兴村二层别墅3幢9户;硬化道路101公里;衬砌渠道146公里,铺设低压暗管38公里,完成11个村2077户安全人饮改造工程36公里;栽植风景树50000株,营造防护林3660亩,修建村民文化广场5处,绿化美化街道5.5公里,新建旱厕100座,推广沼气、太阳能、电磁炉等新型清洁能源600户,砂化设施农业园区道路5公里,铺设输水管道11公里。2011年,中央文明委授予芦堡村“全国文明村镇”称号。2013年,张湾村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万亩,衬砌节水渠道56公里,配套建设渠系建筑物2723座,铺设田间机耕路30公里,机械平整土地420亩。柳荫村投资15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的高标准羊舍6座,饲料加工车间1座,青贮池2座,配套建设办公住房等基础设施,羊存栏5000只。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位奇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