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撤乡并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08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撤乡并镇
分类号: F291
页数: 1
页码: 689
摘要: 本节记述了山丹县清泉镇2005年行政区划调整情况。
关键词: 工商业 清泉镇 山丹县

内容

2005年3月山丹县行政区划调整,撤销红寺湖乡、城关镇乡镇区划建置,并入清泉镇,镇政府驻县城西街。
  城关镇 原为城关镇人民公社,1983年1 1月改称城关镇。以管辖本县非农业人口为主。辖区东起焦化厂,西至县城西门,南起周家台,北至火车站,面积82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县城胜利街。城关镇驻地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2001年前辖北街、城北、东街、西街、南关、南街、长城、交通、前窑、平坡10个居委会。2001年将10个居委舍合并为北街、长城、县府街、文化街、南街、前窑等6个社区居委会。至2004年有25个居民小组,11629户,28771万人,其中流动人口2150人。城关镇居民大多在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或从事饮食、服务、摊贩、运输、贸易、建筑、采矿等集体或个体工商活动。集体、个体工商业发展较快,乡镇企业成为全镇经济主干。居民生活水平普遍高于农村。
  红寺湖乡 清道光九年(1829年),邑令黄璟移清泉草头坝民于红寺湖。其土滋润,可以播种,其水清冽,可以灌田。原为红寺湖乡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改为红寺湖乡。位于山丹县境东北部,东北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接壤,南邻清泉镇,西接东乐乡,总面积225.21平方公里。距县城15公里。下辖红寺湖、茨湖、马莲湖、双窝铺、大湖、地圈台6个村,264户、959人。2004年全乡总人口959人(出生6人,死亡6人),是当年全县人口唯一零增长的乡镇。地貌南为中高山,西侧为龙首山,北侧为盆地。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多荒漠、半荒漠草原。气候干旱、多风沙。境内有汉明长城隧道、堡子城、古城堡、红寺山关遗址。山阿(山丹—阿拉善右旗)公路直通县城和阿拉善右旗。土地、光热、风能资源丰富。有耕地1900亩,主要种植小麦、胡麻、啤酒大麦等作物,栽种杏子、沙枣、苹果等林果,另有发菜、沙葱、羊胡子等特色野生植物和柴胡、锁阳、甘草、黄芪、麻黄等中草药。矿产资源有磁铁矿、硅石矿、石灰石、石英砂等。
  红寺湖乡有荒漠半荒漠草原34.6万亩,是全县唯一的畜牧乡。畜牧业以羊只为主,户均养羊由1989年的36只发展到2004年的130只,主要是绒山羊和绵羊,绒山羊占多数。绵羊肉质鲜美,远近闻名,远销城乡及县外。畜牧产品有羊绒、羊毛、羊肉、羊皮、驼绒等。除养羊外,还有少量的骆驼、鸡、猪等。人均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占67%以上。2004年经济总收入129.4万元,实现农业增加值245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950万元,财政税收完成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98元。
  【资料选载】 红寺湖人口零增长
  2004年,红寺湖乡总人口959人,其中出生6人,死亡6人,当年人口零增长,也是当年全县人口唯一零增长的乡镇。
  从红寺湖乡人口自然变动情况看,除2004年为零增长外,1998年为负增长,其他年份均为增长。最高增长年份为1996年,自增率12.98%o,总人口超过1000人。其他年份都在1000人以下。
  2004年人口零增长主要原因是人口基数小,每年生育对象数量有限,加上群众计生观念转变较快,故人口自增率平稳缓慢。 (选自《山丹综合年鉴(1989—2004)》第481页,有改动)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清泉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