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08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业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2
页码: 687-68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山丹县清泉镇农业发展情况。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土地种植等。
关键词: 农业 清泉镇 山丹县

内容

种植业 有耕地3.9万亩,常年播种面积3.6万亩左右(农民人均1.2亩),3.5万亩为机井灌溉,少部为河灌。20世纪90年代前,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占耕地面积的45%。后调整结构,重点种植啤酒大麦、优质小麦、花卉制种、温室大棚栽培脱毒马铃薯等主导作物,初步形成规模化生产。小麦加工是产业经营的重点,建有佛山面粉厂、绿源面粉厂等加工企业。成立羊产业协会、砖瓦协会、啤酒大麦协会、双桥花卉蔬菜协会、祁店能源协会等合作组织,带动农户发展订单农业。
  1990年前后,西街村建起温室大棚50座50亩,主要种植蔬菜。2009年,开始修建万亩寒旱区高效节水红地球葡萄示范园区,完成总体规划,平整土地300亩,整修道路11公里,新打机井2眼,配套低压暗管8公里,植树造林600亩,建成连片高标准温室大棚60座。2010年,配套60座日光温室大棚的基础设施,进行换土及苗木定植。2011年,新建日光温室葡萄大棚83座、双孢菇大棚137座,全镇日光温室大棚共有483座。2012年,建起设施葡萄大棚36座、观光大棚2座、双孢菇大棚57座、隧道式发料场2座。2013年,建起“爱福模式”智能菇棚40座、示范菇棚2座,改造菇棚26座,新建发料场1个。全镇有温室大棚620座。
  土地流转 2007年,双桥村开创了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反包倒租”,即先把农户分散经营的土地租过来,再整体租给致富能人连片种植经营,使个人、集体都增收。这种生产经营模式是全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先驱”和“雏形”。从2007年双桥村对农户的1600亩土地进行返包倒租开始,到2013年全镇流转土地3.52万亩,域内90%以上的耕地转换为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土地收入由原先的每亩地几百元增加到几千元,农民也从过去单一从事土地种植业向亦工亦农的“两栖”生产形式发展。
  畜牧业 域内有草原面积80多万亩。1989年,饲养大家畜2100头(匹)、猪12000口、羊32000只、鸡112000只。从1995年开始,全镇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大牲畜逐步退出农业生产,马、骡、驴等饲养量随之下降,牛饲养量逐年增加,主要有肉牛和奶牛。牛、羊、猪、鸡的养殖向大户集中。2005年,以舍饲养羊为重点,大力发展暖棚舍饲养殖。发展养羊育肥贩运万只以上运销户有5户、千只以上养羊户28户、百只以上养羊户386户。猪、鸡、牛、骆驼、羊饲养量分别为19650口、193000只、1220头、140峰和144600只。畜牧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50%。2008年以来,完成红寺湖退牧还草现场作业设计30万亩,建设围栏15万亩,修建暖棚11041间。2013年引导养殖大户落户暸高山畜牧业园区。全镇新建成规模养殖场4个、养殖小区1个,新增规模养殖户23户,羊、牛、生猪饲养量分别为21.6万只、0.79万头、2.2万口。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清泉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