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方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07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方言
分类号: H17
页数: 20
页码: 665-684
摘要: 本章记述了山丹县志1989-2013年的民俗方言的方言里的语言、方言词、语法、山丹方言变化、山丹方言研究、谚语、歇后语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山丹县 方言 方言学

内容

第一节 语音
  山丹方言属北方方言区兰银官话的河西片。由于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山丹方言语音系统清晰,方言词汇丰富,语法特点较为显著。近30年来,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教育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尤其近年来外出求学、务工人员大幅增加,人口流动加剧,山丹方言在语音、词汇方面也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一、声母
  山丹方言共有22个辅音声母,1个零声母。辅音声母除v外,其他与普通话相同(带[]者为国际音标)。
  b[p]包边部
  v[v]弯窝软
  l[l]来梨卢吕
  j[t〓]鸡杰居
  ch[t〓h]超迟吹
  c[tsh]曹曾粗
  p[ph]旁皮篇
  d[t]达低都
  g[k]甘锅归
  q[t〓h]期前全
  sh[〓]沙时声
  s[s]三思苏
  m[m]麻女穆
  t[th]他题图
  k[kh]坑奎宽
  x[〓]西先虚
  r[〓]热日仁
  f[f]方服拴
  n[n]拿牛奴
  h[x]合航胡
  zh[t〓]渣知猪
  Z[ts]杂增卒
  [注]声母v为唇齿浊擦音,发音时下唇轻触上齿,气流摩擦而出,声带振动。
  声母方面,山丹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存在以下差异,大多表现为声韵配合方面的不同。
  (1)普通话声母sh与合口呼韵母(u及以u开头的韵母)相拼的音节,山丹属f声母。如“书、疏、刷、栓、双、谁、水、顺、说、硕”等。
  (2)普通话声母r与合口呼韵母相拼的音节,山丹属v声母。如“儒、辱、软、阮、锐、润、若、戎、绒、融、冗”等。其中与ong韵母相拼的部分音节,山丹读yong,如“容、溶、蓉、荣、嵘”等。
  (3)普通话声母k与韵母u相拼的音节,山丹李桥以北地区读ch声母。如“枯、窟、哭、库、裤、酷”等。这一语音特点近年渐趋消失。
  (4)普通话声母z、c与韵母e相拼的音节,山丹分属zh、ch声母。如“择、泽、责、仄”和“册、测、侧、策、恻”等。
  (5)普通话声母n与韵母ong相拼的音节,山丹多属|声母。如“农、弄、浓”(“脓”字例外)。
  此外,还有一些字的声母与普通话有异,见下表(山丹话读音以1、2、3、4分别表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轻声不标调)。
  二、韵母
  共29个(按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排列)。
  u[y]驹蛆虚驴鱼
  a[a]巴他砸查哈
  e[r]折可摸婆塞
  ue[ye]决却学钥
  ei[ei]肥陪谁贼
  uei[yei]圈悬全远
  ou[ou]头邹喉欧
  iang [ia〓]娘江强杨
  ing[i〓]冰钉金因
  [〓]而儿耳给
  ia[ia]家掐峡呀
  ie[ie]别叠捷爷
  ai[ε]排载哀丹安
  iei[iei]边颠尖炎
  ao[〓]包刀遭招
  iou[iou]丢纠求优
  uang [ua〓]装筐光黄
  ong[u〓]东纵春坤
  ua[ua]抓欸瓜花
  uo[u〓]多索卓科
  uai[ue]揣乘船关
  uei[uei]堆崔追归
  iao[i〓]标条交腰
  ang[a〓]帮仓张昂
  eng[〓〓]登增本恩
  iong[y〓]轮军穷用
  山丹话与普通话在韵母方面的差别主要表现在:
  (1)山丹话无an、ian、uan、uan韵母。an、uan韵母分别与ai、uai合流,ian、uan韵母分别读为iei、uei, 与ei同韵。
  (2)普通话中的鼻韵尾韵母en-eng、in-ing、uen-ueng(ong)、、un-iong,在山丹话中分别合流,读音接近后鼻韵尾韵母。这里分别标注为eng、ing、ong、iong。
  (3)复韵母单兀音化倾向较为明显。如ai、uai、ao、iao分别读为[〓、u〓、〓、i〓],这里为方便起见,一律采用汉语拼音标注。
  三、声调
  1.调类与调值山丹方言有4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不包括轻声)。调类与普通话相同,但调值差异较大,具体调类、调值及例字如下。
  阴平 24调 专开婚三方丁
  阳平 554调 穷陈才平局杂
  上声 212调 口丑五女老暖
  去声 31调 近柱是桌国铁
  为方便起见,本志以“1、2、3、4”(上标)分别表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如“开kai¹”“五vu³”中的上标数字即分别表示其声调为阴平和上声。
  2.与中古音调类的对比与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声调系统相比,山丹方言有以下几个特点:平声分化为阴平、阳平两类,清声母平声归阴平,浊声母平声归阳平;古上声字,除全浊上声归去声外,其他均归上声;古入声字,除全浊入声归阳平外,其他归去声。
  3.与普通话调类的对比山丹话与普通话相比,调类数目及名称相同,均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但在各调类与中古调类的对应关系上有所不同。具体情况为:中古平、上、去三个调类在普通话与山丹话中的分化规律是一致的,但古入声字分化规律不同。古清声母入声字(如“积出黑七桌郭/竹德菊福洁折/笔百尺铁角谷/必惕策慑客设”)在普通话中无规则分化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而在山丹话中统归去声。
  四、连读变调
  山丹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规律如下表。
  五、轻声
  山丹方言中,词缀“子、头、儿”等和动词重叠形式(如“收拾收拾”)的第二、四音节轻读,这些特点与普通话相同。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现象。
  1.常用双音节名词的后一音节多轻读,如“牛郎、红军、县城、书记、问题、草原、祁连、电灯、数学、教材”等。
  2.部分动词后一音节轻读,如“找寻、搭讪、相端、发送、质验”等。
  3.部分形容词后一音节轻读,如“窝囊、红火、高超、舒坦、服帖”等。
  4.双音节虚词的后一音节大多轻读,如“既然、非常、至于、因此、尽管”等。
  5.常用单音节量词,进入语句后一般轻读,如“匹、辆、个、条、片、块”等。
  6.当前面出现数字时,数词“十、百、千”读轻声,如“三十、五百、三千五百八十四”中的“十、百、千”均读轻声。
  六、儿尾
  山丹方言无儿化音。普通话中的儿化词“花儿”(huār)、“歌儿”(ger),山丹话中读作[xua¹ L〓]、[k〓¹〓]。[〓]是后高不圆唇元音,山丹方言中的“儿、而、尔、耳、二”等字均读此音。“儿”作词尾时为独立音节,读轻声,如“花儿、雀(qiao3)儿、钱儿、球儿、弹儿、勺勺儿、毛桃儿、字儿(硬币的正面)、镘儿(硬币的背面)、红嘴鸦儿”,再如“别人的名儿,你的肚儿”“鸡儿不尿尿,各有曲曲道”“听话听音儿,锣鼓听声儿”等。
  七、内部差异
  由于历史原因和受邻近县区方言的影响,山丹方言在语音方面存在一些内部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可将山丹方言分为五个小区:
  1.县城及李桥、位奇、陈户、老军等乡镇主要语音特征为:①助词“了”读le,语气词“呢”读ne。②声母zh、ch与合口呼韵母(u和以u开头的韵母,包括ong)相拼时,分别读作[pf]、[pfh]。如“株、抓、专、装”和“初、吹、串、春”这两组字,声母分别为[pf]、[pfh]。[pf]、[pfh]是塞擦音,双唇成阻,除阻时上齿与下唇仍轻轻接触,形成一道狭缝,让气流摩擦通过而发音。③声母k与韵母u相拼,读作[pfh]声母(或亦读作ch声母),如“苦、哭、库、裤”等。上述②③两个特点近二三十年以来已渐趋消失。
  2.东乐主要语音特征为:①助词“了”读le,语气词“呢”读ne;②声母zh、ch与合口呼韵母相拼时,分别读作g、k。如“朱、抓、专、桌、装、中、种”和“处、戳、川、吹、创、充、冲”这两组字的声母,东乐分别读为g、k。③“来”字读音特殊,近似liei2。
  3.霍城主要语音特征为:①助词“了”读liao,语气词“呢”读ni。②韵母ai、uai分别与ei、uei合流。如“拜、牌、买、卖”读同“贝、赔、美、妹”,“怪、坏、揣”读同“贵、会、吹”。再如,“快来、在外、海带、裁开、买菜、外奶、灾害、怀胎”等词语中各音节的韵母均为ei或uei。③西坡村一带,声母zh、ch与合口呼韵母相拼时,分别读作g、k,与邻近的民乐方言相同。
  4.马营主要语音特征为:助词“了”读liao,语气词“呢”读ni。
  5.山丹马场山丹马场原属军队管理,现为国有企业。20世纪80年代以前,场区人口多来自武威、永昌、山丹、民乐等地,并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支边青年、知识青年、大中专学生等。近二三十年以来,场区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为马场出生的职工子弟。场区通行的居民区共同语,当地习称为“马场话”。据其主要特点分析,属于山丹方言。其主要语音特点有:①声调调类及调值与山丹方言相同。②助词“了”读liao,语气词“呢”读ni。③鼻韵尾韵母en-eng、in-ing、uen-ueng(ong)、ün-iong两两相混,此与山丹方言及其所属的兰银官话特点一致。④韵母an、ian、uan、üan发音与普通话相近。⑤声韵配合方面,声母sh、r可与合口呼韵母相拼。如“书、说、睡”和“如、弱、瑞”这两组字,声母分别为sh、r。上述④⑤两个特点是马场话与山丹方言其他小区明显不同之处。
  各小区内部,除上述一些共同的语音特征以外,尚有一些细微的内部差异,这里不做详述。
  第二节 方言词
  山丹方言词汇丰富,难以尽录,现择其要者,分类列举。为篇幅计,一般不只列词语及释义,个别读音特殊者酌作说明。标音仍用汉语拼音,以上标的“1、2、3、4”分别表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轻声音节不注声调。本字待考或有音无字的音节用虚缺号“口”代替。
  一、天文地理
  日头:太阳。
  朝坡:阳坡。
  背坡:阴坡。
  风圈:月晕。
  星宿:星星。
  马勺星:北斗星。
  走星:流星(名词)。
  扫帚星:彗星。
  烧:天边现出彩霞(动词)。
  呼噜爷:雷。
  白雨:雷阵雨。
  虹:彩虹‖音gang4。
  水管管:一端不明显的虹。
  糊糊头:雨夹雪‖“糊”读去声。
  天爷:天气。
  打春:立春。
  入伏:进入伏天。
  交九:冬至日开始,进入一九至九九的八十一天。也说“数九”。
  荒地:久未耕种的地。
  沙地:翻耕后当年不种的地‖“沙”读去声。
  茬地:庄稼收割后暂未翻耕的地。
  山水:洪水。
  滚水:开水。
  响水子:将开未开的水。
  恶索:垃圾。
  砟子:也称碴子,较浅层的煤,烟少,热卡低,不能炼结。
  炭:较深层的煤,烟多,热卡高,可炼结。
  草皮垡子:草根稠密连接成块的土壤,可用于堵水或垒砌简易墙。
  蓝炭:未烧透的煤核。
  铜烟:煤气。
  汽路:公路。
  阳沟:公路边的壕沟。
  二、时令时间
  宪书:历书。
  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此日赶庙会‖“六”音lu4。
  十月一:农历十月初一,此日烧纸或上坟祭祖‖“十”读去声。
  年时:去年。
  过年:明年。
  后年:明年的次年。
  外后年:大后年。
  夜呢个:昨天。
  今个:今天。
  明个:明天。
  后个:后天。
  外后个:大后天。
  前哪个:前天。
  大前哪个:大前天。
  大后晌:下午较早的时候。
  饭罢:早饭之后。
  黑呢:夜晚(从天黑到天亮)。
  多大会:什么时候。
  先节儿:刚才。
  后节儿:后来。
  一老:经常。
  一把劲儿:一直,经常。
  三、农业
  倒茬:轮作。
  重茬子:同一块耕地中种植的作物与上年相同,即不倒茬。
  薅草:锄草。
  瓤:打场时粮草均已分离并且秸秆变得细碎。
  戗粮食:已扬出的粮食再迎风而扬,以除净杂物,使用的工具是木杴。
  大粪:人的粪便(作为肥料)。
  灰粪:以炕灰为主的农家肥。
  圈粪:以畜粪为主的农家肥。
  要子:捆禾束的绳状物(一般用禾秆纽结而成)。
  草要子:细短的草绳。
  麻渣:油渣。
  采田:蹲着用手采拔低矮稀疏的庄稼。
  大车:木轮的畜力车,一般用牛拉。
  皮车:胶轮畜力车,胶轮较粗大,有刹车设备(称刮木)。
  辔头:带嚼子的笼头‖“辔”音pi4。
  牛担槅:牛轭,即牛拉车或犁时架在脖子上的器具。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九: “犁槅。槅,轭也,所以枙牛领也。”
  鞅带子:牛脖子下用以系绾担槅的绳子。《说文·革部》: “鞅,颈靼也。”
  耙:碎土平地的农具;又作动词‖本作“䎱”。
  耱:平整土地的农具,长方形,用柳条编成;又作动词。
  耢:用耢子或其他重物平整土地。
  磙子:石磙,用来轧谷物、平场院。
  囤子:用芨芨草编成,或圆或方,盛粮食用,可盛四五百斤。
  簸架:用以约束并牵动石磙的木架。
  罗儿:过滤面粉、调料的器具。
  木杴:扬场的农具,似锹但以木制成,柄端无短拐‖“杴”亦作“锨”。
  四、植物
  山药:马铃薯‖“药”音yue(轻声)。
  菜籽:一种油料作物;又指其籽实,即油菜籽,可榨取食用油。
  麦秆:麦子的秸秆。
  芥末:芥末‖“芥”音gai4。
  蔓菁:即芜菁,块根可煮食。
  毛桃儿:桃子。
  沙枣子:沙枣。
  梨儿:梨。
  酸刺果子:一种野山果。
  棒棒:蕨麻。
  蘑菇:食用菌的统称‖“蘑”音mao²。
  地捡皮:一种地衣,为食用佳品‖外地或称地耳、地软儿、地卷皮。
  五、动物
  儿马:未阉割的公马。
  骒马:母马。
  脬牛:未阉割的公牛。
  乳牛:母牛。
  犏牛:黄牛和牦牛杂交所生的牛,体大力健,富有耐力。
  伏羊:本地土种绵羊,尾大腿短,耐寒性较差,出肉少。
  骚胡:公山羊。
  羝羊:未阉割的公绵羊。
  羯羊:阉割的公绵羊。
  牙狗:公狗‖雌性的称“母狗”。
  倒秣:倒嚼,即反刍。
  六、房舍
  照壁:影壁。
  堂屋:正房。
  书房:正房I‖也叫“厦房”。
  倒座:正房对面的房屋。
  庄门:院门‖也叫“街门”。
  穿廊:屋檐下的走廊。
  仰尘:顶棚(主要指用纸糊的或用塑料带编织的)。
  仰泥:顶棚(用水泥石灰打的)。
  茅厕:厕所,也叫尿圈、茅圈I‖“厕”音si(轻声),“尿”音sui¹。
  七、器具、用品
  家什:家具;乐器。
  行头:家具。
  灶火:厨房;锅台炉膛。
  风匣:风箱。
  火搛:火筷子。
  鏊子:一种烙饼的平底锅,上面有架火的圆盘,锅内的饼子上下均可受火。
  茶缸子:茶杯(一般指带把儿的)。
  碟子:盘子。
  漏勺:勺头上密布小孔的铁勺;旧有木质漏勺用于加工粉条。
  笊滤:笊篱,旧时以芨芨草编制。
  礤子:礤床。
  姜窝:用以捣碎调料的石臼。
  姜杵头:与姜窝配套使用的石杵,或用金属制作‖“杵”音zhu3。
  锛:锛子。
  伐:伐树的大锯子。
  大锯:剖木的大锯子。
  老虎钳子:钳子,也称手钳子。
  折页子:合页。
  推子:推子。
  烫子:熨斗。
  褐子:用毛线织的粗布。
  针扎子:存放缝衣针的小饰物,分外罩和内芯两部分。
  拐棍:拐杖。
  皮老鼠:一种自制的鼓风用具,用于野炊和熏鼠,有两柄。今已不用。
  八、称呼
  爷们:成年男子;丈夫。
  婆姨:已婚成年女子;妻子。
  娃子:男孩儿。
  丫头:女孩儿;女儿。
  力巴:外行。
  私疙瘩:私生子,多用于贬义。
  地溜鬼:内贼。
  锢露匠:补锅钉碗的匠人。
  外父:岳父。
  外母:岳母。
  爹:父亲。
  妈:母亲。
  大大:伯父。
  嬷嬷:伯母。
  爸爸:叔父‖“爸”读阳平声。
  婶婶:叔母。
  娘娘:未成婚的女性长辈‖‖“娘”读阴平声。
  妻哥:内兄。
  小舅子:内弟。
  新姐:嫂子‖旧时见于霍城。
  隔山弟兄: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弟兄
  招女婿:入赘的女婿。
  孙娃子:孙子、孙女的统称。
  外孙子:外孙(兼指男女)。
  外甥子:姐或妹的儿子(相对舅舅、舅母而言)
  挑担:连襟。亦称挑子。可按妻子姊妹排行称大挑子、二挑子等。
  九、身体及疾病
  天目梁:额头。
  囟目盖子:囟门。
  眼胶眵:眼眵,即眼屎。
  皮包眼:单眼皮儿。
  重眼皮子:双眼皮儿。
  眼奓毛:眼睫毛。
  半语子:口齿不清的人。
  耳刮子:耳朵。
  耳耵:耳屎。
  圈脸胡:络腮胡子。
  捶头:拳头。
  手背子:手背。
  波来盖:膝盖。
  合拉巴:两腿之间,裆下。
  沟子:屁股。《中华大字典》有此词,但书面一般写作“尻(kāo)子”。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今山西平阳、蒲、绛之间谓臀曰尻子,四川亦谓臀曰尻子,音稍侈如钩。”
  罗膈:横膈膜。
  肋巴:肋骨。
  寒毛子:寒毛儿。
  黡子:面部所生的小撮长毛(多从黑痣上长出)。迷信认为象征福寿,忌祛除。
  肝花:肝。
  肺子:肺。
  血脾:脾。
  腰子:肾。
  不受活了:病了‖也说“不舒坦了”“不攒劲”。
  不乖了:病了(指小孩)。
  瞧病:看病
  气卵子:疝气。
  胳拉臭:狐臭。
  齉鼻子:鼻子不通气,发音不清晰,嗅觉不灵敏。
  鸡目眼:夜盲症。
  瞖子:眼病,即白内障,或眼内有白翳。
  肉刺:指头的甲肉相连处干裂翘起的皮肤纤丝‖“肉”读vu4。
  羊羔风:癫痫。
  结磕子:结巴。
  左爪子:左撇子(含贬义)。
  六指子:六指儿‖“六”读lu¹(声调特殊)。
  瞎子:盲人(含轻贱义)。
  十、衣服、穿戴
  褚袄子:棉袄‖音zhu3yao zi。
  袄袄子:衣服(一般指棉衣)。
  甲甲:坎肩,马甲。
  洞洞子:小孩穿的棉背心。
  纽子:西式的纽扣。
  褡包:衣裤上的口袋‖或称“抽抽”。
  插手:裤子上的口袋‖今已不用此称。
  靸鞋:拖鞋‖“靸”音sa⁴。
  绌皮鞋:用熟好的大块牛皮绌成船形,于脚面上加绱鞋脸而成,有耐水耐泥的优点‖今已不用。
  裹脚:裹脚布。
  牛吃水:一种用羊毛擀制的毡帽‖今已不用。
  百家锁:小孩出生106天时,用到乡邻家化来的杂色线编制的长命锁。
  耳坠子:耳环。
  涎水裌:围嘴儿‖“涎”音同“憨”。
  包巾:正方形的头巾(旧称)。
  十一、饮食
  装仓:晚上吃肉食(讲究吃好吃足)‖“装”读去声。装仓专指除夕夜年饭。
  口细:吃饭挑剔。
  口糙:吃饭不挑剔。
  爽口:饭食适口,吃得满意。
  剩饭:吃剩的饭;不是本餐新做的饭。
  整饭:本餐新做的饭。
  馇饭:边煮边搅熬成的粥。
  糕卷儿:用薄油饼卷的年糕。
  头䊲面:磨面时第一遍磨出的面粉,也称籽儿面。《集韵·谏韵》初谏切:“䊲,米一舂。”《字汇·米部》初简切: “䊲,磨粟也。”
  单䊲面:磨面时第二遍磨出的面粉。以上两遍磨出的面粉为优粉。
  叠䊲面:磨面时第三、四遍磨出的面粉,为普通粉。
  黑面:磨面时最后一遍磨出的面粉,为劣等粉。
  饧(xíng)面:将面和好做成剂子,涂油码放,饧好后拉或搓成的细条。
  清饭:汤面。
  干面:相对于汤饭而言。
  灰面:用碱的、手工擀切的长面条,一般须有臊子。
  凉面:用碱的“干面”,一般凉吃。
  揪片子:汤面片。
  掐疙瘩:将和好的面,揪成小块,煮熟即成,或带汤或不带(名词)。
  拌面汤:将面和成颗粒状,投入有菜或肉的汤里煮成的粥状饭食(名词)。
  糁子:用粮食磨成的颗粒(多用青稞或玉米)。
  稠饭:将面粉搅拌进煮沸的稀粥中,边撒边搅,煮成的黏稠饭食,也称散饭。
  馍馍:各类蒸馍、烙饼及油饼的统称。
  墩粑:(用青稞面或黑面做成的)馒头。
  干粮:较厚较干硬的烙饼。
  锅盔:厚而大的烙饼。
  烧盒子:用特制的盒状小锅放在火堆中烧制的厚达十几厘米的饼子。
  狗舌头:亲戚用的实心大蒸馍。
  扁食:素菜馅儿大蒸饺,用青稞面或黑面作皮儿。
  菜角子:炸或煎的、蔬菜馅儿的大饺子。
  月饼:直径约1—2尺的多层大蒸馍,中秋节时献月用。
  酵头子:发酵用的面团,也称粬子。
  餬馎:用肉、菜、粉条等做成羹汤,再将麻花泡煮而成的饭食。
  碾糁:将饱而未黄的青稞或小麦蒸熟去皮,用小磨碾成的细蚕状食物。
  烧酒:白酒。
  十二、红白大事
  百禄子:小孩出生第106天时,举行庆贺仪式‖“六”的白话音同“禄”,也称“百禄子”。
  认门:男子第一次正式去女方家求婚。
  订婚:订立婚约。
  过礼:下彩礼。
  压轿:指结婚时新娘的弟弟陪同乘坐迎亲的轿子或车(动宾)。
  回门:新媳妇婚后第三天回娘家。
  小产:流产。
  双双:双胞胎。
  头首子:头胎。
  奶干子:母亲生育的最小的子女‖也叫“垫窝子”。
  下了世了:老人去世了。
  归了位了:老人去世了(只用于去世后短时间内)‖也说落了脉了、咽了气了、老下了、躺倒了、掼倒了。
  寿房:棺材(有尊仰意)。
  斜货:棺材(讳称)。
  戴孝:带孝。
  抹孝:除孝(一般在百日)‖“抹”音ma⁴。
  出殡:送殡安葬。
  楼儿纸:一种楼阁样的纸货。
  老人〓子:子女放在棺材中盛满干果、糖等食物及硬币的罐子。
  行道场:旧时请僧道念经放食,超度亡灵。
  神主:为死者做的牌位,一般为木制。
  巫神:巫祝之人(包括男女)。
  蛮婆子:巫婆。
  冲炁:迷信认为遭遇祸祟之气。
  燎病:用烧纸等迷信方法治病。
  赎身:幼时因多病拜神许愿,至十二岁时还愿赎身。
  十三、日常生活
  裺边:顺着衣物的边再缝上一条边‖“裺”也作“沿”。
  缲边:把布边往里卷,藏着针脚缝。
  鞔鞋面:鞔鞋帮儿(鞔:蒙上)。
  缝被儿:缝被子。
  岔合板:不配套。
  晒暖暖:晒太阳‖“暖”音同“奶”。
  填炕:往炕洞里添加燃料,加热。
  魇住了:发生梦魇。
  蹲高庄子:坐牢。
  顶缸:代人承担罪责。
  行走:亲戚间来往。
  瞭人:去看望人;请人。
  看人:正月里看望亲戚。
  待承:招待。
  礼当:礼物。
  小看:轻视,瞧不起。
  抬承:抬举,看得起。
  十四、商业、交通
  做买卖:做生意。
  料片子:指不正宗的东西。
  趸下:整批货批量买下。
  风骚:货物畅销。
  折本:亏本‖“折”音she2。
  盘缠:路费及相关开销。
  利水子:买卖的红利。
  驴打滚:利上加利的高利贷。
  塌价:货物降价。
  磨课:面粉加工费,即磨面的人给磨坊主的钱或面粉、麸皮。
  磨主子:磨坊主。
  该账:欠账
  麻钱子:圆形中有方孔的小铜钱。
  头号系:秤杆上靠大头儿的提绳。
  二号系:杆秤上的第二个提绳;又戏称男阴。
  十五、文教体育
  滑学:逃学。
  黑牌:黑板。
  教条:教鞭。
  生活:旧称毛笔。
  睁眼瞎:文盲(自谦说法)。
  考焦了:考得很差。
  出学:毕业。
  抓丹丹:抓子儿。
  解绊:翻绳(两人轮换翻动手指头上的细绳,变出各种花样)‖“解”音gaǐ。
  划拳:猜拳‖也作“搳(huá)拳”。
  丢色儿:在碗中丢掷三枚色子,以点数多者为赢家‖色儿即骰子。
  矛子:长矛‖“矛”音miáo。
  绷马裆:劈叉。
  拳棒手:会武术的人。
  耍把戏:表演杂技、魔术。
  戏子匠:演员。
  十六、动作
  猱头:秃着头(不戴帽子)。
  相端:仔细打量、观察。
  弹敲敲:弹指敲击‖“敲”音kao¹。
  慢待:对客人随便、不热情。
  摆刁:刁难。
  做作:刁难;又指装腔作势‖“做”音zu4。
  擩塞:不乐意的施与。
  质验:验证。单说“质”,指复秤,或校准衡器。
  煽罗:撺掇。
  摽用绳索捆扎相连的部件并以短木棍拧转橇紧。
  投合:药。又指“以酒解酲”,即醉酒的次日饮少量酒以缓解酒意。
  约谋:估量。
  揆情:猜想。
  踅(xue)意:留意。
  害势:害臊。
  眼热:羡慕。
  欺骄:欺负。
  辱羞:羞辱。
  喧谎:聊天。
  言喘:吭气,打招呼。
  吐道:说话(含贬义)。
  谦辞:自谦,推辞。
  戳掀:挑衅性地打斗别人。
  安点:安顿,交代。
  缠绊:因某事耗费时间‖“缠”读去声。
  套罐:上圈套。
  央及:求告。
  浮头:上面。
  十七、形容词
  帮肩儿:差不多。
  儾:孬,懦弱。
  费事:费力。
  标致:美(兼指男女)。
  心疼:漂亮可爱(多用于小孩)。
  蛮:丑(难看)。
  柴:多指女子懒、馋、不讲卫生等。
  颠:嗲,癫狂。
  红火:热闹。
  伙麻:因人多而喧闹。
  牢实:坚固。
  帕:织物疏松。
  腌脏:肮脏‖“腌”音a¹。
  舒坦:舒服。
  闷胀:因喧闹而心烦,也指孤单郁闷。
  羞脸大:腼腆。
  疾溜:机灵敏捷。
  泼实:泼辣能干。
  麻欻(chuā):麻利。
  恓惶:伤心,可怜。
  浑全:完整。
  填还:知恩情,能报偿;又作动词,指供奉,含嘲讽义。
  拉慢:大意,随便,作风松散。
  砝码:厉害(赞叹语)。
  窄褊:(房屋、院落)狭小。
  宽展:(房屋、院落)宽大。
  方停:方正。
  匀实:大小均衡。
  轻身:(老人)身体健康。
  躁急:因心情不好而脾气大‖“躁”音cao。
  歪歹:硬朗。
  零干:指程度深,干脆。
  淡杆:(说话或做事)没意义。
  精爽:精神爽健。
  轻狂:癫狂:天爷这么冷,你穿上个单衫衫子。
  将才:刚才。
  将好:刚好。
  也不呢:估计可能,表揣度语气。
  非得:非…不可。
  几时:什么时候(含盼望的意思)。
  何该:活该、理应。
  眼望的:眼看。
  亏是了:幸亏。
  一搭呢:一块儿。
  单巴心儿:故意。
  巴意儿:特意。
  临迄:到了儿。
  假比:假如。
  到究:到底,究竟。
  第三节 语法
  山丹方言在语法方面与普通话的差异不太显著,但在构词方式、语序及虚词的使用等方面还是有一些细小的区别。以下略举几个主要的语法特点:
  1.词缀:名词词缀“子”多表示事物微小,有时有轻贱义。如:“现在的人把那个烟烟子、酒酒子都不当个啥”“养上两个羊羊子过搭年了杀上吃”“买啥楼房呢,有钱了修上几间平房子住喀算了”。
  词缀“头”表示“×的东西”,如“吃头”(食物)、“说头”(谈资)、“烧头”(燃料)、“买头”(商品)等。名词词缀“家”可表示“×的妻子”,如“张三家”“老四家”,但限于背称,因含有不恭敬的意味,因此不能用以指称长辈。
  2.程度副词“很”不用于形容词之前,不说“很好”“很多”,只说“好得很”“多得很”。但“很”可月用于部分动词前,如“很跑了些路”“很写了些字”“两个人很喧了阵子呢”。
  3.趋向动词“去”(音qi⁴)可用于表示假设,如“收田去露水大得很”“打去舍不得”;也表示“×的时候”的意思,仍含假设意味,如“来去打电话”, “上课去把水杯子拿上”。
  4.两个较特殊的反身代词:“个人”“人”。如“白菜是个人种下的”“人说的不来了,你硬叫人来呢”。
  5.普通话中的动态助词“着”,山丹方言中一律为“的”如“骑的骆驼拉的鸡,高的高来低的低”,前两个“的”即为动态助词。
  6.“把”字句多见,如“一担子水把人挑得没治了”。表被动的句子不用介词“被”“让”而用“叫”,如: “这个娃娃叫爷爷奶奶惯性成个使不得了”。
  7.否定句中的特殊语序,如“甚不了骂”指不要骂得太厉害,“知不道”意为“不知道”。双重否定形式“非……不可”多省简为“非”或“非得”,如“那个鸱叫鬼,迟早非叫我打下”“今个的这个事情,你非得去”。
  8.几种特殊的复句形式。如以“强如”为标志的选择复句: “这么多羊杀上吃么,强如叫冻死”;以“慢说”为标志的递进复句: “那些子钱,慢说修一院子房子,修两院子都够了”;以“就饶……也”为标志的转折复句:“就饶你挣了两个钱,你也不能胡花”;以“敢就”为标志的因果复句:“今个雨下得大得很,我该就没干活去么”。
  第四节 山丹方言变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的普及、普通话的推广,尤其是人口流动的加剧,山丹方言在语音和词汇方面也产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近年来,因中小学集中办学,乡村学校大幅撤并,学生进城上学,家长进城陪读,促进了城乡语言文化交流。加之城镇化建设加速,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定居,县城人口激增,县境内方言小区之间的差异也在日益缩小,许多带有浓重地方特点的方言读音和方言词汇正在逐渐消失。
  方言演变尤其是语音系统的演变速度很慢,但从文化教育、人口流动、传媒影响及思想观念转变等方面衡量,近30年山丹方言的发展变化还是比较显著。也许这一时期是有史以来山丹方言变化最为深刻和明显的一个时期。
  一、语音方面
  主要变化有以下一些方面:
  1.县城一带旧读“住、出”为[pf、pf]声母,今与普通话趋同,为zh、ch声母。
  2.县城一带“裤”旧读[pf]或ch声母,今与普通话趋同,为k声母。
  3.霍城话ai、ei不分,今中年以下人群大体可以区分。
  4.李桥以南乡镇,助词“了、呢”分别音liao、ni,今受普通话和北部乡镇读音le、ne的影响,渐呈同化趋势。
  5.除山丹马场外,县境内声母sh、r与合口呼韵母相拼时分别变为f、v,如“数、说、水”“如、弱、锐”等字。今受普通话影响,中小学师生及行政干部等人群中,读音与普通话趋同。
  6.山丹方言中的一些早期白话音,现已被与普通话接近的文读音代替。这些白读音除七八十岁的老人偶有所知外,已鲜有人知。下面以表格略举数例(为方便阅读比较,在注音后标出方言同音字)。
  还有一些字的白读音也有被普通话读音同化的趋势。如:“得、德”(die⁴),“业”(nie4),“六”(lu⁴),“尼、呢、霓、倪”(mi2),“暖”(nai³,无介音u,且ai、an不分)。上述这些白读音,除在“六指子”“六月黄”““六月六”等词语中有所保留外,其他已与普通话趋同,大约40岁以下的人已基本不大知晓上述读音。
  7.声调方面,山丹方言清声母入声字统归去声,如“摘叔歇黑约挖托哭逼粥;责得德答节竹识菊革隔格结洁烛;铁塔笔北谷嘱窄;祝色啬释霍朔饰”这四组字,中古音属清声母入声字,普通话分别读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山丹方言中却统读去声(有些字的方言音今已渐不为人所知,如“一粥一饭”“八宝粥”之“粥”旧读zhu⁴,“托儿所”“托梦”之“托”旧读tuo4)。近二三十年以来,受普通话的影响,上述诸字在调类归属上有与普通话趋同的迹象。如有的青年学生将“约、歇、叔”读阴平,“菊、革、格、洁”读阳平,“塔、笔、北、嘱”读上声等。当然这类读法系以普通话调类倒推所致,属于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过渡状态,且并不普遍和稳定,也未对山丹方言的声调系统及古今调类对应规律产生根本的影响。就这一特点而言,山丹马场所通行的居民区共同语表现得更为先行,且已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
  二、词汇方面
  语言是时代的镜子,方言词语也在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不断吐故纳新。近几十年来方言词汇方面的变化比语音方面更加显著,主要表现在:
  1.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和新旧事物的更替,一些旧的事物逐渐消亡,部分方言词语也渐渐退出人们的语言生活。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于称谓语方面。如:琴桌、供桌、罗汉床、板炕、炕柜子、脚蹬毡、褐子、褐被儿、火盆、皮老鼠、风匣、系腰、裹脚、牛吃水(一种毡帽)、绳车子(拧制草绳的用具)、大车、皮车、推车子、刮木、红灰、拉盘、背筐、狗头缸子(广口瓷罐)、蘸笔以及刻蜡版用的铁笔、钢板等名物,以及锢露匠(补锅钉碗的匠人)、呼郎子(挑着担子走乡串户售卖针头线脑的货郎)、守生婆(民间接生员)、磨主子(磨坊主)、车户(生产队里赶马车的人)、饲养员、供应粮、返销粮、救济粮等带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称谓语,如今都已成为历史。
  2.有些词语因各种原因换了新的说法。如:理发师旧称“待诏”,瓦工称“泥水匠”,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仍较通行,现已完全消失。洋火(火柴)、洋灰(水泥)、洋秆(水泥电杆)、洋斜(一种斜纹布)、洋炉(铁皮火炉)、洋钩(十字镐)、洋戏匣子(唱机)等词,现已被社会通行说法所替换,且有些事物已渐不存在,如手摇唱机已经绝迹,电唱机也极为罕见了。
  3.一些亲属称谓语发生显著变化。如:山丹方言称父亲为“爹”,而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出生的孩子,则普遍称父亲为“爸爸”(读阳平,与普通话读去声不同);叔父原称“爸爸”,今则多称“叔叔”;姑姑原称“娘娘”(读阴平),今则或称“姑姑”。这些称谓方式的变化实际都是都市文明及现代传媒影响的结果。
  在称谓语的变化中,表现比较突出的还有“降身称”称谓方式的逐渐衰微。“降身称”是指已有子女的人以其子女的口吻称谓他人,如男子称父母为爷爷、奶奶,岳父母为外爷、外奶,内弟、内弟媳为舅舅、舅母,姐夫、姐姐为姑爹、姑妈。女子所用降身称与丈夫相同。有子女的姊妹及连襟之间互称姨妈、姨爹,儿女亲家之间也以姨爹、姨妈相称。如果已有孙辈,还会进而以孙辈的口吻称呼对方,如兄弟之间互称大爷、二爷;兄妹、姊弟之间,男称女姑奶,女称男舅爷。诸如此类,旨在以晚辈口吻尊称对方,以示谦和、亲切。这种“降身”而称的方式不仅用于亲属,而且通行于乡党邻舍之间,比如某人本称某妇人为“王婶”,待自己有子女后会逐渐改口称之为“王奶”。这种称谓方式本是山丹城乡古朴民风的一种表现,但是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日渐频繁,近年来这种称谓方式大有退隐之势。在不同年龄、不同乡镇、不同家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对降身称所持态度和具体使用的情况各不相同,很多时候表现得比较混乱,颇不整齐对等。总体而言,认同并乐于继承这种方言文化的人正在逐渐减少。
  4.有些较为土俗的词语,也渐不为人所用,如“婆姨”(妻子)、毛桃儿(桃子)、梨儿(梨)、夜呢个(昨天)、明个(明天)、后个(后天)、趿鞋(拖鞋)、水笔(钢笔)等等。当然这些词语被新词取代的程度并不一致,有的已经完全替代,但大多处在渐变之中。
  5.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也产生了一些新的事物和相应的词语。如以下诸词:
  打工:务工,多指外出他乡从事季节性生产劳动。
  钓鱼台:打工者清晨聚集、等候雇佣的地方的戏称。
  低保: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简称。
  土地直补款:国家给种粮农民发放的直接补贴。
  沙棘子:即沙棘,近年退耕还林还草中所种的主要植物。
  多胎羊:即一胎多羔羊。
  农家乐:城市近郊以农业和乡村消费为特点的旅游、娱乐、休闲度假场所。
  大丰收:菜品名,即以煮熟的玉米、马铃薯、豆角等组合的拼盘,多见于“农家乐”。
  流动厨子:承办农村红白喜事宴席的厨师,自带菜品及炊具、桌椅等,甚至包括服务人员。这种承办形式也称“流动餐厅” “流动席”。
  其他还有一些有关国家政策的新词新语,如:停薪留职、买断工龄、内退、下岗、土地流转、三支一扶、进村进社区、特岗、小康村、廉租房、经适房(经济适用房)、纯女户、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小区(住宅区),等等。有的词语则历经数十年变化,承载了不同的内涵。如“合作社”,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供销合作社,到近年兴起的农村养殖专业户合作社,等等,意义迥然不同。
  第五节 山丹方言研究
  20世纪90年代前,对山丹方言基本上没有专门的研究,只在一些综合性的研究中偶有涉及,如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编印的《甘肃方言概况》(1960年油印本)。近20多年来,涉及山丹方言的主要学术论文有张盛裕《河西走廊的汉语方言》(《方言》1993年第4期);周磊《兰银官话的分区(稿)》(《方言》2005年第3期)等。
  1993年版《山丹县志》中,专设“方言”章。该章由何茂活撰稿,县志主编郭兴圣统稿修改。该志稿为照顾普通读者的阅读,未用国际音标注音。这从方言研究的专业角度考虑不尽妥当,但从出版以来的读者反映看,仍有一定可取之处。
  2007年12月,何茂活著《山丹方言志》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内容全面、方法科学、语料翔实的方言专志,是张掖地区首部县级行政区方言专志,获得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和张掖市社科成果奖。该书出版后,被多部(篇)方言学专著、硕博论文及期刊论文引述或作为参考文献。《中国地方志》杂志2009年第5期对吴浩军发表《挖掘方言资源,克绍姬汉传统——<山丹方言志>评介》一文予以评述。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主任邢向东在其论文《西北方言重点调查研究刍议——以甘宁青新四省区为主》中评介说:“……本书最有特色的是‘词汇’一章,其中的‘造词法’从修辞格角度描写山丹方言的造词手段,凸显了方言区的文化特点和方言区人民的文化心理,西北方言研究专著中尚未见到同类的内容。”〔《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2011年5月,何茂活新著《河西方言纵横谈》(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所取语料仍以山丹方言为主,全书采用较为浅易轻松的写法,以80多篇短文诠解方言知识及其所涉及的语言理论、民俗文化,可视为《山丹方言志》的补充和拓展。该书获得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及甘肃省优秀图书奖等。
  何茂活出生于山丹县大马营乡,在山丹马场工作多年,现任河西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教学和河西方言、河西简牍、语文辞书及语文现代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发表的关于山丹方言的研究成果除上述两本专著外,还有论文《山丹方言古语词例释》(《甘肃高师学报》2005年第4期)、《甘肃山丹方言中的同字形同源词》(《语文学刊》2005年第9期)、《陕甘方言难词比证——以陕西扶风和甘肃山丹方言为例》(《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方言词典“本字”问题献议——以西北地区方言词典为例》(《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方言宝藏的广采深钻——张成材新著〈商州方言词汇研究〉评介》(《商洛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从河西方志看方言入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问题》(《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10期)、《河西方志方言章误用“方言同音字”类举》〔《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在本次县志修撰过程中,方言一章的处理原有两种方案:一是照录初版,不作改订;二是采用较为科学的记音方式重新改写。后经多方征求意见,并考虑到读者对象问题,最终采用较为折中的办法:写法上沿用1993年版县志的做法,注音仍以汉语拼音为主,但对具体内容进行改订和补充。语音部分根据新的研究成果作了改写。词汇部分大幅扩展,所收词语增加数倍。但为节省篇幅,仅列出方言词语及释义,除个别读音特殊者外,一般不予注音。另外增写第四节“语法特点”、第五节“山丹方言变化”和第六节“山丹方言研究”。撰稿仍由何茂活完成。如对山丹方言进行研究探讨,可参阅《山丹方言志》等相关论著。
  第六节 谚语 歇后语
  一、谚语
  1.气象类
  打春十日背阴消,风不刮,地不化。
  春冷四十五,秋后多下雨。
  惊蛰寒,寒半年。
  春雪化了拉开沟,十种要九丢(东乐)。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三月有雨四月旱,五月有雨吃饱饭。
  龙首山,戴帽帽,雨水下得起泡泡。
  雾云接日月,风雨不过夜(硖口)。
  祁连山拉雾,必有连阴雨(霍城、马营)。
  云向东,一溜风,云向南,泡塌崖,云朝西,泡死鸡。
  石峡封云,十日不晴(硖口)。
  黑团云,白雨淋,走马云,天气晴。
  有雨下到四月八,猪狗不吃麦麸拉。
  处暑下了雨,不是芽,就是秕。
  西风不过午,过午连夜吼。
  九九一场雪,来年好打麦。
  冬雪厚,来年要种够。
  夏旱不算旱,秋旱连根烂。
  白露不出头,剐的喂老牛。
  九月重阳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东乐)。
  九九加一九,黄牛遍地走。
  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冬至当日回,夏至十八天。
  冬走十里不亮,夏走十里不黑。
  2.农事类
  生粪上地,不如老骚胡(公山羊)放屁。
  扫帚响,粪堆长。
  立夏前后,点瓜种豆。
  硬叫丢了种,不叫误了时。
  闰月年,早种田,早种一日,早收十日。
  一个驴粪蛋,一碗小米饭。
  安种水不透,长的苗不厚。
  庄稼如何种,先看草垛后看粪。
  早上惊了蛰,下午拿犁别(东乐)。
  加九麦,请下的客。
  滓泥胡麻黄墒豆,碴拉子青稞长得厚(指墒情)。
  针扎的胡麻,卧牛的谷(指种子密度)。
  立夏种胡麻,九股八丫杈。芒种种胡麻,头顶一枝花。
  四月八,麦苗盖住黑老哇。(老哇,即老鸹,乌鸦)
  四月八种糜子,毛杏蛋子塞鼻子。
  羊过谷雨马立夏,老牛盼过四月八。
  米黄麦黄绣女下床。
  不怕千驾使,就怕一驾乏。
  秋天攒不下膘,春上没毛皮熬胶(指羊)。
  一年无冬水,三年无饭吃。
  稠田好看,稀田耐旱。
  收不收,全看五月二十头。
  3.思想修养类
  赚一个不如省一个。
  路不舍伴,防备遇难。
  事不明,问四邻。
  酒多了伤身,话大了胀人。
  心里没凉病,不怕吃西瓜。
  不会当家跑烂鞋,不会烧火枉费柴。
  满瓶不响,半瓶子咣当。
  跟好人学好人,跟上巫神乱跳神。
  起早睡晚勤俭计,日子才能过得富。
  懒汉睡到大天明,不穷谁给送上门。
  浪子回头饿死狗。
  刀不磨生锈,人不学落后。
  刀老了石上磨,人拙了世上闯。
  铁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家有千斤粮,邻居是戥秤。
  儿多的母苦。
  养儿才知父母恩,天下父母爱儿孙。
  活的给一口,强如死了献一斗。
  狗不嫌家穷,子不嫌娘丑。
  要敲当面锣,莫打背后鼓。
  树长多高,落叶归根。
  吃了人的嘴软,拿了人的手短。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老手旧胳膊,一个顶十个。
  指亲靠邻,不如自己学勤。
  越吃越馋,越睡越懒。
  雪怕太阳草怕霜,过日子就怕瞎铺张。
  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
  丰收要当歉年过,遇到歉收不挨饿。
  4.健身类
  洗头洗脚,强如吃药。
  不抽烟,不喝酒,无病能活九十九。
  春吃辣子秋吃蒜,夏天芥末清肺散。
  有病早来医。
  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
  一顿吃伤,十顿不香。
  树大招风,气大伤身。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饭后走百步,强如进药铺。
  热不晾腹,冷不蒙头。
  练出一身汗,小病不用看。
  坐时迎着风,走路要挺胸。
  二、歇后语
  1.谐音类
  吃挂面不调盐——有盐(言)在先
  墙上挂口袋——不像画(话)。
  牛角上抹酥油——又尖(奸)又滑。
  三尺高的梯子——搭不上檐(言)。
  天上跌锥子,地上拿针接——尖(奸)对尖(奸)
  纳底不用锥子——针(真)好。
  抬上空棺材出丧——木(目)中无人。
  狗头上安角——装羊(洋)相。
  2.喻事物类
  做梦吃西瓜——想得甜。
  背上儿媳妇朝华山——吃力不讨好。
  精沟子打狼——胆大不害羞。
  擀面杖吹火———窍不通。
  麦秆子吹火——太小气。
  巷道里掮椽子——直出直进。
  丫鬟拿钥匙——当家不做主。
  老鼠拉黄瓜——苦头在后。
  屎尕牛爬在炭堆上——黑对黑。
  猪鼻子插葱——装洋相。
  药铺开倒灶——没方子。
  大梁做门槛——大材小用。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筛筐子端水——场空。
  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马尾子穿豆腐——提不成。
  瞎猫儿抓了个死老鼠——碰上了。
  茅厕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厕”音si)
  墙里的柱子——暗出力。
  门前的照壁——两面光。
  水冲龙王庙——自家人认不得自家人。
  端上饭碗望盘子——吃一盼二。
  货郎担下乡——东游西串。
  老鼠钻进书箱里——咬文嚼字。
  老鼠钻风匣——两头子受气。
  鸡蛋里挑骨头——白找事。
  麻秆子打狼——一家怕一家。
  木匠吊线——睁一眼闭一眼。
  烟囱上扰手——黑路上指人。(扰手,招手)
  墙头上的草——随风倒。
  借上人家的娃娃赌咒——不害心疼。
  杨家将上阵——全家出动。
  张飞的计谋——粗中有细。
  孙悟空的金箍棒——随心如意。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