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节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07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节日
分类号: K892.442
页数: 3
页码: 661-663
摘要: 本节记述了山丹县志1989-2013年的民俗方言的民俗里的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垒旺火、补天节、龙抬头、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等节日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山丹县 民俗 节日

内容

春节 节前扫除洗涤,宰猪杀羊,准备食品,缝制新衣。除夕贴春联门神。祭祖先,散福钱(压岁钱),辞岁守夜。节间互相拜年,看亲访友、喝枣儿糖茶、吃饺子饧面,大致与各地相同。较特殊者为春节凌晨三四时的“打醋坛”。除夕到河滩选一鹅卵石,就地焚香叩头,用纸包上“请”来,烧在火里。用时放入盛满鲜醋的勺内,喷发出醋香气味,一人掌勺,在家庭各房各角喷洒并念祝词,是原始驱邪祛病仪式的遗留。
  元宵节 又名灯节,即正月十五。旧时,城镇设灯架,用小油灯摆出“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等字。放焰火、烧秦桧,门前悬灯垒火,居民观灯夜游。农村闹3天社火,有的去邻村演出,邻村送上食品、挂红端钱,叫“拔毛”。夜间巡街查灯,门口不挂灯者,社火队的“衙役”,将男主人按倒,打四板,唱道:“一打国泰民安,二打风调雨顺,三打你不小心,四打不给(灯官)老爷点灯。”打者挨者,皆大欢喜。
  垒旺火 山丹元宵节有垒旺火的习俗,起源于何时无考。最初的形式是将树上的老鸹窝捣下来,点燃后让家人跨越,以驱邪图吉。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除在院落门前挂灯笼外,每个居民大院、小巷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里面放柴,外面披彩花,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屠,既御寒,又壮观。男女老少都来烤火,有“旺气冲天”,全年兴旺之意。
  补天节 即正月二十,传说为女娲补天之日。家家烙油饼献于院中,饼上插针穿红线。是日,不动针线。
  龙抬头 传说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也叫“春龙节”。二月初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前后,据说龙蛰伏了一个冬天,从“惊蛰”这一天开始苏醒,要怒吼,要摔尾巴了,所以天上有了雷声。
  山丹民间历来有二月二到龙王庙和水源地泉头、水库祭奠龙王爷、舞龙求雨的习俗,也叫青龙吐水,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二月二正是初春,各种害虫、病菌也开始复苏繁殖危害人间,舞龙也有期盼平安幸福的意思。
  清明节 扫墓祭祖。城区将木雕城隍抬至东门外清明坛(厉坛)行宫祭祀,叫“出府”。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春播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农谚。
  在山丹,民间有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至今仍十分流行。是日,以宗族为单位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阖族上冢,将食物供于先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叩头行礼祭拜,并吃掉酒食。表示怀念祖宗、教育后人继承和发扬祖先优良传统的愿望和深情,并通过扫墓祭祖活动来增进宗族内部的团结和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清明节逐步演变成一个共祭的节日。单位、企业、学校组织职工、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2008年起,国家将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列为全国法定节假日。
  端午节 山丹端午节要吃糕卷儿或粽子,民间有插杨柳、采食艾叶、喝雄黄酒的习俗,以驱虫、避瘟、镇邪。山丹民歌中就有“五月里来五端阳,杨柳枝儿插门窗”的唱词。新媳妇要回娘家躲“端午”。五月十三日,俗称关老爷磨刀日,农村在田间插青苗旗,预祝庄稼丰收。六月初六,俗称“去病节”,晒衣物、书籍,去大黄山钟山寺旅游,求儿女或还愿者甚多。
  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祭祖上坟。
  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是山丹旧有的传统大节,也称团圆节。节前农家准备月饼,用大锅一次只蒸一个,直径50厘米—60厘米,即“大者尺余”,一般有十二层,象征十二个月,每层卷有清油、香豆、姜黄、红曲、胡麻等,上面画月亮、玉兔等图案,因此,又叫“千层饼”。现在,大都已不自制,到超市或烧饼店购买。中秋之夜月上柳梢时,家家在自家院内摆上香案,供上月饼、各种时鲜水果等。祭完月之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共同赏月、吃月饼、饮酒娱乐,外出者多返家与家人团圆。
  重阳节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节”。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比如一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其中最突出的节俗活动是登高。九九登高,有步步登高之意,特别受老年人重视,因“高”有高寿之意。1989年国家把重阳节确定为“老人节”,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注入了敬老、尊老、爱老、助老的实质内涵。
  寒衣节 十月初一,俗称“寒衣节”。各家烧纸祭祖,吃麻腐包子。
  冬至节 吃“牛肚儿饭”(在梳齿上搓成的小面粒)。请邻家当年结婚的新媳妇来家欢聚。农村青年向各家收柴火、面粉,在公共场所吃“伙饭”。
  腊八节 吃腊八粥。留一些于除夕放在禽畜饲料中,求六畜兴旺。夜间放一盆水冻冰,观察冰碴花纹,预卜来年丰收品种,并于粪堆上竖冰块。
  过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民间称为“小年”。按照传统,“过小年”是进入春节的重要标志。在这一天,民间有送灶神、祭祖、扫尘的习俗。
  根据民间传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灶王爷一年一度上天庭“汇报工作”的日子。灶王爷如果能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就会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为了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供奉专门的灶饼、各种时鲜果品、美味佳肴外,有的用粘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粘住;有的用酒糟涂抹在灶门上,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送走灶神,还要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就是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正月十五。
  “过小年”,民间还有“扫尘”的习俗。意在扫除积累一年的灰尘、垃圾,扫除家人一年来的不快与烦恼,驱除病疫,除“陈”布新,祈求来年一家人健康平安,新年更有新气象。
  过小年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