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饮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07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饮食
分类号: K892.442
页数: 4
页码: 657-660
摘要: 本节记述了山丹县志1989-2013年的民俗方言的民俗里的饮食,本地饮食以小麦为主,辅以土豆、萝卜、南瓜。蔬菜较少。面制食品花样、种类较多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山丹县 民俗 饮食

内容

旧时,本地饮食以小麦为主,辅以土豆、萝卜、南瓜。蔬菜较少。面制食品花样、种类较多。
  羊肉焖卷子 山丹羊肉的吃法很多,有些比较独特。羊肉焖卷子就是其中之一。
  将羊羔肉切成3厘米—5厘米见方的小块,在开水中焯1分钟,捞出沥干水。铁锅倒入清油,等清油烧六成热时,放入备好的花椒粒炸一分钟捞出,将焯过水的羊肉倒入锅内用大火不停翻炒至约七成熟,放入备好的姜、红干椒、食盐,炒至羊肉自身水干后,加适量开水改用小火炖至肉烂。这时,再加开水没过肉、调够盐,舀出一碗汤备用。用擀杖将和好的面擀开至1毫米厚,抹上清油,撒上葱花,卷成卷,用刀切成2厘米宽的卷儿,切口朝上,一层一层下锅,盖上锅盖用小火继续焖至面熟。如锅内汤已干,可将舀出的汤均匀洒入锅内,如锅内汤合适,洒入适量葱花即可出锅食用。由于面肉相互渗透,吃面而喷香,食肉而不腻,因而备受人们青睐,每有客人登门,山丹人常以此招待。
  饧面拉条子(鸡肠子) 将用淡盐水和好的面反复手揉,揉一会儿,用盆子扣住捂一会儿,这样反复三四遍,揉300次左右即可。把揉好的面切成大拇指宽的小剂子抹上油,搓成长20厘米、宽2厘米左右的小长条,一个紧挨一个整齐地码放在盆子里盖严。15—20分钟后,把饧好的面剂子拿过来,两手抓住面剂子的两头,一拉一根,这样下出来的面条叫拉条子。
  将剂子的两头对接起来成一个圆环,用两个手掌对搓,循环移动,使面变得浑圆细长。还可以将搓过的面对折将两股合在一起再搓一遍,然后分开成为半圆形,这样煮熟后吃起来筋而不硬,口感好。因为对搓出来的面和鸡的肠子一样又细又长,故名“鸡肠子”。
  将面剂子捏扁,两手一边往长拉,一边用一个手捏住面条轻轻捋,这样拉出来的面条叫“捋面”。
  拉条子、鸡肠子、捋面统称为饧面。面条的粗细、宽窄、厚薄,因人而异。根据不同人的喜好,可在凉开水中过一下,一般情况不过水。因它洁白细长,筋柔适口,讨人喜欢,被视为友情和吉祥的象征,所谓“进门饺子,出门面”,所以招待贵宾或办喜事时,饧面是首选面食。
  饧面配以炒菜,拌上油泼辣子和陈醋吃,也可以做成炸酱面或臊子面。
  扁豆面 把扁豆炒熟,放到加碱的水中加煮烂。
  把擀好的面切成1厘米宽的菱形面条,当地人也叫面旗子。将面下好后,把切好的葱花、韭菜或羊胡子花放入锅内,用烧热的植物油炝开,立即盖上锅盖捂一会,用勺子搅匀,一锅香气扑鼻的扁豆面就好了。
  拨鱼子 也叫“懒汉饭”,不用去揉面、擀面。在温水中加盐和面撒在一起,用筷子搅几遍,搅到面不粘盆子就可以下锅了。可以把搅好的面放在碗里拨,也可以放在盘子里,还可以放在切面刀上。下面时,用筷子一下一下在碗、盘或刀边上拨面下锅。拨出的面两头尖尖、肚儿圆圆,像小鱼儿,故名“拨鱼子”。
  拨鱼子做起来简单省事,吃起来滑而不硬,既可配炒菜干拌,又可做成炸酱拨鱼子,还可做成连汤拨鱼子或炒拨鱼子,是老少皆宜的快餐面食。
  剪鱼子 把面做成条状或片状,用剪刀剪,一边转面,一边剪,剪出的面条可长可短、可粗可细。下好的剪鱼子用漏勺捞出锅,放进凉开水里过一下,拌上调料干吃,也可以炝锅做成汤面吃。
  捻糁 将快成熟的青稞穗或小麦穗放在蒸锅里蒸熟,趁热放在簸箕或筐里将籽粒搓下来,用手摇小磨研磨,成为绿白夹杂、捻连成串的条状物,故名“捻糁”。可少撒点盐,再放些葱花,泼上烧热的清油,盛碗食用,也可熬成粥,放葱花、韭花或晾干的羊胡子花,拨上烧热的清油,均柔而不粘,筋而不硬,色泽鲜亮,清香扑鼻,口感颇佳。
  鸡蛋揪片子 用葱花炝锅添水烧开,将饧好的面剂子捏扁拉长到一定厚度,揪成正方形面片下锅。面熟后将炒熟的鸡蛋烩入锅中,调入调料和切好的葱花、香菜叶即好。绿黄白相映成趣,香气扑鼻。
  糁子面条 糁子面条是山丹农家的一种家常便饭。用洗净的青稞在畜力磨、水磨或电动钢磨上磨成直径1毫米—1.5毫米的颗粒,箩去其中的面粉,即为糁子。如果用碾子碾去青稞皮再加工成糁子,效果更佳。
  在锅里添水下糁子,烧开后慢火熬半小时。下入2毫米薄厚的面条,待面条熟,调上盐、芹菜叶或韭菜叶即可,滑爽可口,是上好的保健食品。
  蒸凉面 一般用青稞面或小麦黑面,用淡碱水或淡蓬灰水和成硬面切成15厘米长、1厘米宽的面条,放在蒸笼里篜熟,出笼晾凉。佐以陈醋、油泼辣子、蒜泥、韭菜泥。再配以凉菜,是夏天清火消暑的上好食品。
  糁子稠饭 统常也称“稠饭”。将“糁子”放入锅中烧开后,用小火熬30分钟,调人适量的食盐,使汤略带咸味,然后徐徐掺入白面或青稞面。糁面是做“稠饭”的关键,要边掺面粉边用筷子或擀面杖顺着一个方向不断地搅。“稠饭若要好,三百六十搅”。搅得越快“稠饭”质量越好,要使面粉与“糁子”迅速、均匀地融于一体,防止结成面疙瘩。此时,火候也很重要,需用文火,以不使“稠饭”焦煳为宜。直到搅成团状后,下火,稍捂片刻,面粉熟透,“稠饭”就做好了。
  食用时,调入油泼辣子、蒜泥、陈醋等佐料,配以腌咸菜,滑溜爽口,鲜香皆备。是风味独特的农家美食。
  黑面板板 将青稞面或小麦黑面和成面团,后擀成1.5毫米厚的薄面张,再切成约10厘米—15厘米长、一指宽的面条,即为黑面板板。面煮熟后,放入凉开水中“激”一下。食时拌入陈醋、蒜泥、油泼辣子或调入用陈醋、辣椒、韭菜、地耳、大葱、生姜、大蒜等熬成的醋汁子,再配上几样自家腌制的咸韭菜、沙葱和凉拌小菜,味美爽口,是夏日解暑的上好保健食品。
  羊肉掐疙瘩 “羊肉掐疙瘩”面的和法与饧面、揪片子的方法基本一致,只是不再“饧面了”。取羊肉(羯羊肉或羊羔肉最佳)、豆腐、西红柿、洋芋、萝卜、豆芽、粉条、大葱等,洗净、切成小丁,还有清油、姜丝、花椒面、料酒、味精备用。铁锅上火,倒入适量清油(1斤肉放1两清油),烧至六成时放入切好的葱姜蒜炝锅,倒入肉丁,加入料酒,大火爆炒至八成时,加入花椒(1斤肉2克左右)至羊肉自身水炒干后,放入洋芋丁或萝卜丁、西红柿,再加入粉条或豆腐,熬烂备用。然后在空锅内添水(1斤面,要添入3斤左右水)烧开。用手将面掐成指甲盖大小的不规则小块下入锅。待面熟后调入食盐、酱油、陈醋、味精、葱花、香菜。适合年轻人和重体力劳动者食用。
  糊饽 “糊饽”是将“油棒子”(也称“麻花”)炒入或烩入臊子(汤)加工而成的地方风味小吃。“糊饽”有“烩糊饽”“炒糊饽”,做法基本一样。用料主要有肉类(猪肉、羊肉、牛肉,以个人喜好而定),豆腐、泡好的粉条、洋芋、胡萝卜、豆芽、西红柿、大葱等。如果是炒糊饽,可将掰好的油棒子倒入炒好的臊子中,一般炒1—2分钟即可出锅食用。如果是烩糊饽,在炒好的臊子中添入适量的开水,再将掰好的油棒子倒入臊子汤中煮1—2分钟,配以葱花、香菜、味精即可出锅。油棒子吃起来韧而不硬,软而不嫩,越嚼越香,回味无穷。
  青稞面箭头 将青稞面用10℃—20℃的淡碱水和好后,用和面盆扣在案板上焐10—20分钟,然后反复揉300次左右就可以了。从和好的面团上切下一块,搓成直径2厘米的长面条,再用手掐断成2厘米见方的小块放在案板上平搓成直径1毫米—2毫米、两头尖尖、细细长长的圆条面,状如箭头,故名。煮熟后,在凉开水中过一下,拌上陈醋、蒜泥或韭菜泥、油泼辣子等佐料,再配上几个素菜、凉菜,口感清凉、味美,是夏日消暑的一道美食。
  麦仁汤 将籽粒饱满的小麦或青稞碾去皮(过去都用畜力驱动的石碾子,如今大都用电动磨),即成麦仁。待锅里水开后,下已煮好的麦仁,并添入牛(羊、猪)骨汤,也可加牛(羊、猪)肉丁及豆腐丁、粉条段、洋芋丁、萝卜丁、酸白菜丁、蘑菇丁等配料和红辣椒丝、生姜丝、花椒粉或八角粉等调料,再调人陈醋、食盐、葱花、香菜、味精即成麦仁汤,酸辣鲜香、美味可口、风味独特。
  糖花子 山丹传统面食,是用揉好的发面掺以油面、糖面,擀成饼,切成小方块,再把边沿剪成梳齿状,把齿条一一卷成云头状,连在一起像一朵云彩,然后放在油锅里炸熟。炸出来的糖花子金黄发亮,酥脆香甜。过去,只有在过年时作为应节食品,才能吃到。现在已成为日常食品,广受赞誉。
  窝酥子 把包入油面的发面擀成饼后一切二,再卷成卷,擀成圆饼,放在烤箱里烤熟。过去是过年时才吃,包产到户后生活条件好转,窝酥子已成家常便饭。现在的家庭人口少,自家做怕麻烦,可将发好的面送到烤饼店里加工,也可随时到烤饼店里去买,十分方便。
  窝酥子、糖花子、油馃子等特色山丹馍馍的制作,在山丹多有家庭式传承,以清泉镇南湖村刘琴、雷小龙母子为代表,经过三代人的传承,成立了山丹县长旭面食加工有限公司,并注册“陇园食品”商标,有员工二三十人,生产经营不断扩大。
  烧盒子 把发面放在直径30厘米左右的铸铁烧锅(烧盒子)里,塞进炕洞里或农作物秸秆火堆里烧烤成熟后取出来食用的地方食品。烧盒子黄而不焦,皮酥脆耐嚼、瓤松软鲜美,掰开烧盒子,扑鼻的麦香味迎面而来,加上胡麻的清香、香豆子的浓香,让人食欲顿增,可长久保存而不坏。
  黄参油泡泡 传统食品。把野生的黄参煮烂熟后和在烫面里,用油炸制而成。被人们戏称为“黄参奓把”。黄参油泡泡色泽金黄、酥软香甜,营养丰富,是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
  米黄儿 风味小吃。用黄米或小米制作,以黄米制作尤佳。将磨细的米粉加适量的水搅成糊状,再将平底砂锅置火上加热、抹油,待油热香溢时,将米糊糊均匀地摊在锅里,在文火上烙10—15分钟即可出锅。撒白糖或蘸蜂蜜食用,黄亮,松软,香中透甜,老幼皆喜。
  炒拨拉子 炒拨拉子因动作而得名。多在露天火炉上支以铸铁鏊子,放入大油,烧至八九成熟时,将切成片的羊心、肝、肺、肚、肠等(也有用猪、牛脏器的)拌入葱段、姜丝、蒜苗段,以及花椒粉、青椒丝或红辣椒粉同时下锅,用猛火拨拉爆炒2—3分钟,待熟即食。燃料以柴火为最佳,现在多以煤炭为燃料。
  炒拨拉子麻辣适度,肥而不腻,烟熏火燎,边炒边吃,美味可口,热热乎乎,冬季进食最佳,使食用者身冷而心热,是一种风味独特的街头小吃。实为山丹一绝,也是外地人来山丹首选的风味小吃,他们说“不吃炒拨拉,等于没到山丹”,因此被外地人戏称为“山丹国宴”。
  酿皮 山丹酿皮同外地凉皮制法相同。但可能是水土差异,吃起来与众不同,独具特色,一是黄中透亮,色泽迷人;二是质地柔而不绵,筋而不硬;三是佐料独特,清凉爽口。因此,山丹酿皮是四季诱人的风味小吃。
  穷拨拉 山丹农村家庭过去常做的一种家常便饭。做“穷拨拉”原料较多,除面粉、清油外,其他原料还有榆钱、毛儿刺花、嫩苜蓿芽、葫芦花、糖萝卜、黄参、胡萝卜等。这些原料可单独做,也可以几种配合着一起做。
  将糖萝卜、黄参、胡萝卜切成细条,再将洗净的榆钱、毛儿刺花、嫩苜蓿芽、葫芦花等放入锅内,上面覆盖一层面粉,煮至水快干时关火,放入少量食盐或白砂糖调味,再泼上适量熟清油,用筷子搅拌,使面粉、清油均匀附着在花、芽和细条上,即可盛入碗中,以筷子拨食,或用手抓食。
  狗舌头 白面蒸的大馒头,直径30厘米—50厘米,厚约15厘米。旧时,山丹农村人家逢年过节探望亲友的礼品,每份必须一对。
  将面剂子擀成数张直径20厘米左右的圆饼,每张上抹上清油,再分别撒上粉碎的胡麻、香豆子或红曲、姜黄等粉末,将10余张面饼整齐的叠摞在一起,最上面覆盖一张较大的面饼,把摞好的面饼包住,并在周围掐上花边,上锅蒸40分钟出锅,再点缀上红绿花色即可。食时用刀切开。
  糕卷儿 俗话说“南人食米,北人食面”。山丹的“糕卷儿”是南(米)北(面)结合在一起的地方风味食品。旧时,多食在端午节,现在平常食用亦多。
  油糕 传统小吃。把用70℃的热水烫成的面置于手心做成窝状,放入糖馅(由白糖、桂花、红绿丝混合而成的一种馅),团成鸭蛋大小的椭圆形面团入油锅炸熟即可进食。炸时,因油温较高,能使油糕表面迅速凝固,结成一层松散的硬壳,而糖馅分又不溢出,外焦里嫩,香甜可口。
  水晶干粮 把发酵施碱的白面或青稞面做成饼,贴于锅边。锅底加水,连蒸带烙而成,食时底脆面柔。
  面筋炒盘子 白面加水拌和,洗去其中所含淀粉,将剩下面筋(混合蛋白质)烙熟切片晒干,食时泡软荤炒。旧时寒家嫁娶,多以此待客。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