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婚嫁 生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07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婚嫁 生育
分类号: K892.442
页数: 3
页码: 653-656
摘要: 本节记述了山丹县志1989-2013年的民俗方言的民俗里的婚嫁生育,旧时,婚姻均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子一般到十五六岁,就物色媳妇,论门第,序班辈,讲究“门当户对”。双方父母同意后,男方带彩礼去女方家“认门”,之后订婚。彩礼视家境而定,富余人家送绸缎衣料、布匹及现金等,贫寒之家只有布料、头绳、鞋面、手帕等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山丹县 民俗 婚嫁 生育

内容

婚嫁 旧时,婚姻均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子一般到十五六岁,就物色媳妇,论门第,序班辈,讲究“门当户对”。双方父母同意后,男方带彩礼去女方家“认门”,之后订婚。彩礼视家境而定,富余人家送绸缎衣料、布匹及现金等,贫寒之家只有布料、头绳、鞋面、手帕等。
  结婚由男方家选择吉日。婚前,由男方家给媒人送上礼物,请向女方家通知所选时间,并商洽结婚的有关事宜,称作“请媒”。女方家答应后,男方再次备好衣服财物,送给女方,称“过礼”。结婚前一日,男家备车马,请梳头娘、男宾和媒人陪同新郎到女家“催妆”。女家宴请亲友,所有宾客送钱送物“添箱”。父母、女眷给女儿点妆奁、包灯碗。翌晨,新娘“上亲车”,弟弟“压轿”,新郎骑马,道士吹唢呐,送亲客陪同前来。至男家,男女饮“交杯茶”、吃“宽心面”。由梳头娘开脸梳妆,换上“妆新”衣服,然后拜堂。亲戚宾客入席喝喜酒。随即开箱摆针线,将陪送嫁妆全部摆出。新妇给翁婆、姊妹、妯娌赠送枕头、鞋袜等,受礼者用红纸包钱回谢。夜幕降临拜天地,入洞房,开始“闹房”。翌晨由小叔“踩门”。婚后第二天,女婿请外父外母到家吃“独桌席”。三日后,新娘下厨房,擀面、试刀。第八天,新娘去娘家,当日返回,叫“回门”。蜜月期满,新娘去母家住一月,叫“站对月”。
  贫苦之家子女结婚,备不起彩礼,又无力操办的,就在腊月三十深夜,女方将姑娘领到厨房在锅上一摸,拜拜灶君,由男方家领去梳髻即为成亲,俗称“摸锅戴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革旧习,婚礼简化。财礼大为减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男女自由恋爱、自己做主,双方到婚姻登记处登记领取结婚证即为成婚。至20世纪80年代,结婚有“谈话” “订婚” “过礼”等礼仪。大多数结婚者领证后,在家置办酒席,招待亲友,以答谢欢贺。也有改变习俗,举行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的。到20世纪,婚礼多在酒店举行。婚前经对新娘“绞面”,也叫“开脸”。这既是美容,也是妇女结婚的象征,标志着妇女身份、角色的转换,是古老习俗的一种继承。
  生育
  婴儿降生 旧时,产下婴儿后,即在产房门上挂出标志,男为弓箭、女为小筐上悬红条,以此告知亲友邻居。同时向娘家报喜,娘家的父母或亲属即带上鸡蛋、挂面、红糖等来看望母婴。由于医疗条件落后,婴儿出生时一般都请当地土生土长的“守生婆”接生。“守生婆”仅凭经验接生,常造成婴儿或产妇死亡,甚至母子双亡的悲剧。现时妇女都在医院生孩子。3天后给婴儿洗澡,叫“洗三”(也有7天洗的)。“洗三”时在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水盆里丢上红枣、钱币和洗涤药料,叫“添盆”。洗后由外爷、外奶穿上棉背心或“毛衫”(青蓝布制单衣)。以后亲邻频频送饭、送蛋,名曰“添奶”。
  过满月 婴儿长到30天,在先祖牌位前焚香、献供、请老人命乳名,吃“满月饭”。给孩子剃头(男女都剃),并把胎发团成毛球,做成“记心”缝在内衣背后,长期佩戴。有的还戴上银锁,祝孩子“长命百岁”。
  百陆子 孩子长到106天,请一位妇女将孩子抱上到邻家“化锁”,挨户要一束线(各色都行),回家后请老人用化来的线连同三枚铜钱编结成线项锁,名曰“百家锁”。由祖辈焚香祝福,给孩子挂上。有的还请干爹同日穿衣戴锁。孩子有病,向邻居各家要碎布(叫化布),连缀成短袄,叫“百家褂”。
  过岁 即孩子的第一个生日。把文具、餐具、鞭子等各种器具摆在桌子上,让孩子任意挑拿,有预卜、前程之意。
  留头(留辫子) 旧时,家长祝愿孩子平安健康的一种方式。择一个吉日,备好各种供品,摆在自家堂屋里,焚香化纸。或是带孩子到寺院中,焚香上供品,然后请族中长辈为孩子剃发“留头”。剃发时,一般在孩子后脑勺处,留下一绺头发;或在孩子头顶留一小桃形头发;也有在头顶留一指宽发圈的。到孩子12岁属相本年的生日时,父母为孩子举行“剃头”仪式,孩子先前留下的头发由舅舅或父亲剪下,装入香囊或荷包,戴在孩子胸前。
  赎身 旧时婴幼儿成活率不高,家中老人担心孩子夭折,就将孩子许在家神或庙神名下,等孩子长到12岁时,父母再举行仪式将孩子真身赎回来。赎身时要宴请宾客,亲朋好友要向孩子馈赠礼品和礼金,以示祝贺。
  拜干爹 “拜干爹”的礼俗在山丹较为普遍。旧时,本地民间有因家中孩子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常夜啼或疾病不断,或常有小灾就要请人禳解的习俗。禳解的方法之一就是给孩子“拜干爹”。干爹一般是已婚并有孩子,同时父母双全,而本人年龄又与干儿子(女儿)父母相当的人。具备上述条件,孩子的父母就会择日为孩子请干爹。如果对方愿意,则另择吉日为孩子“戴锁”。
  “戴锁”之日,干爹、干妈会另请两人或干爹另请三人,一同参加为干儿子举行的“戴锁”仪式。“长命锁”饰花纹及龙凤图案(男为龙锁、女为凤锁),与核桃、铜钱及见面礼金等一并以红线拴系。还要为孩子备齐“身皿”(即衣裤鞋袜帽),另备供品(馒头、香烛、裱纸)。“戴锁”仪式多在午时举行。干爹可请一个,也可请数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上习俗渐渐淡化,到20世纪80年代除山区及守旧家庭外,已不多见。到20世纪末,有些习俗名虽在,内容已发生很大变化。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