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编 档案 史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056
颗粒名称: 第三十三编 档案 史志
分类号: G279.274.2
页数: 14
页码: 639-652
摘要: 本编记述了1989-2013年,山丹县档 案、党史、方志情况的概述。
关键词: 山丹县 档案 史志

内容

1958年10月成立档案馆。1980年成立档案局,负责全县各类档案的收集、整理、管理、利用。随着经济发展和档案法规的落实,档案工作逐步健全完善。1989年,县档案馆整理保管各类档案11948卷,2013年保管各类档案44591卷。县内1 14个单位建有档案室。
  1984年4月,成立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2004年9月更名为县委党史研究室。党史研究室采取多种形式征集、整理、编辑中共地方组织史资料、革命和建设资料,较为系统地记录山丹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资料,妥善保存了党的历史财富,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教材。
  县境地方志编纂可考于清代前期,没有单独成书的志书。有关山丹的主要资料见于顺治年间的《重刊甘镇志》和乾隆年间甘州知府钟赓起编纂的《甘州府志》等方志资料中。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山丹两次修志,其中道光本《山丹县志》为山丹最早的一部地方志(移植了《甘州府志》中有关山丹的部分内容,另行续入乾隆至道光七十年间的史料)。民国十年(1921年),张著常纂修《东乐县志》,记入山丹部分地域内容。1949年后,编史修志工作日益受到重视。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首部《山丹县志》出版。2005年成立山丹县县志编纂办公室,次年10月更名为山丹县地方史志编纂办公室,年鉴编辑、地情资料编写有序展开,部门志、乡镇志、村志和家谱族谱的编纂开始起步,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2年,退休教师、山丹县文化学者郭兴圣对道光本《山丹县志》进行校注,将成书于顺治时的《甘镇志》所记有关山丹卫的资料以及光绪时续写的《山丹县志》后续内容作为附录收入,为研究清代山丹历史提供便利。
  第一章 档案
  山丹县档案馆成立于1958年10月,负责对县委、县政府各类档案的收藏、整理和借阅等工作。1980年2月成立县档案局,局、馆合署办公。1987年4月由县委列入县政府序列。2002年7月,重新明确为县委直属事业机构,定编8人。2006年,批准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2013年有工作人员8人。1992年建成1214平方米的县档案馆综合大楼,有档案资料库房396平方米,档案资料架120套(2005年新上档案移动密集架15列90节)。县档案馆于1993年晋升为省一级馆。至2013年,全县有36个单位档案室升为省一级档案管理机关,55个单位档案室升为省二级档案管理机关,建成各级各类档案室1 14个。
  第一节 档案收藏
  1989—1993年,对县政府1949—1963年间的永久、长期档案940卷清理鉴定,整理编目向社会开放。1994年,完成清泉水泥厂的各类档案资料513卷(册、盒)。1995年,向社会开放到期档案25个(全宗1000卷)。1996年8月,在清泉乡西街村开展村级建档试点工作,整理各类档案51卷。2003年8月,帮助县防治“非典”办公室整理档案资料53卷,并将其接收进馆。
  2006—2008年,对全县1 10个单位和部门的文书档案进行立卷归档。接收42个单位的文书档案1698卷(盒),并征集到字画187幅,《穆永吉书法选集》《苏黎诗集》《何氏家谱》《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官兵役证》等书籍和谱牒47种。以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保护项目为依托,对馆藏100件民国档案和140件艾黎档案采用裱修、复制等措施进行抢救和保护。整理并接收县医院农村合作医疗会计档案和清泉镇婚姻档案。
  2009—2010年,对全县110个单位和部门的文书档案进行立卷归档。两年接收42个单位的文书档案1800卷(盒),征集字画50幅(其中山丹县政协原主席张百祥个人书画作品20幅),撤销、合并单位印章13枚,优化了馆藏档案结构,丰富了档案资源。整理企业改制人员解除劳动关系代理档案2488人、820盒。
  2011年,有95个单位完成归档立卷工作,整理案卷2435卷(盒)。全年接收档案1627卷(盒)。加强对特色档案和个人档案的征集,征集到山丹县博物馆梅花唱和卷、县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杜志仁、县卫生局退休干部陈荣书法作品集4本,撤销、合并单位印章21枚,抢救1 12卷字迹褪变、扩散的案卷。
  2012年,对80多个单位的档案分类指导,新立卷2560盒。抢救重点档案205卷。
  2013年,对99个单位的档案分类指导,完成792盒、4038件、1035卷。抢救重点档案205卷。完成目录录入18.73万条,档案全文扫描26.43万幅。
  至2013年,保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党政群机关、区乡、人民公社、乡镇和撤销单位及破产企业68个全宗、17个门类(主要有文书、会计、科技、教学、音像、婚姻、工业普查、人口普查、荣誉、谱牒、艺术、个人、英烈、违纪、死亡、名人、印章)的档案资料48943卷(册),其中档案34498卷,资料14445册(主要有哲学、史志、工具书、政法、文件汇编、统计资料、区划资料、档案资料、综合资料、文艺、图集、报纸、民国资料、其他资料、商业资料等十六类)。保存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影像和照片以及红西路军浴血山丹、山丹解放、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土改及党政机关重大活动的照片,艾黎在山丹以及艾黎后期活动的照片,山丹名胜古迹照片,山丹名人涉外活动档案照片等。
  第二节 档案管理
  1989年3月,档案馆组织编写《山丹县历届人民代表大会简介(1954—1989)》,2.3万字。1992年,投资54万元的县档案馆大楼落成使用,1993年晋升为省一级档案馆。同年编印《山丹县工代会简介》《山丹县妇代会简介》《山丹县自然灾害编》《山丹县人物编》《山丹民间俗语》等7个编研。2003年3月建立“现行文件阅览室”,为社会各界查阅资料提供便利。2004年5月编辑印发《吴涛煤矿“5·23”透水事故抢险救援工作手记》。
  2006—2008年,编写《山丹史略》《山丹政权组织史》《山丹旅游资料汇编》《山丹县大事记(2005—2007年)》。
  2009—2010年,编写《山丹民间传说》《山丹县大事记(2008年)》和《抢抓机遇培育特色能人带动科学发展——记山丹县能人先进材料汇编》。
  2011年,完成《2010年山丹县大事记》《中国共产党山丹县大事记》和《山丹民间艺术欣赏》的编印。
  2012年,完成《山丹民族民风》《2011山丹县大事记》的编印。为档案安全管理,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实行全天候监控。
  2013年完成《山丹农耕杂艺》的编印。购置电脑、复印机、扫描仪、移动硬盘等设备,对录入的各种数据及时进行备份,保证录入数据的安全。
  截至2013年,编制有卷宗目录、全引目录、存放地点索引、文件级目录等4种检索工具,编纂编研成果53种。
  第三节 档案服务
  1989—2005年,为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编史修志、产权归属、调整工资、处理纠纷等方面提供档案资料24760卷(册)、利用档案资料者达5930人次。2006年7月,在档案局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位奇镇芦堡村历时一个月,花费资金一万多元,对1949年后村上的档案进行系统整理,整理档案4类1475卷〔文书档案382卷(盒)、会计档案867卷、照片档案226张、声像档案28盒〕,资料1200册。建成面积32平方米的高标准示范档案室并升级为省一级档案室;新上档案密集架3列,配备兼职档案员及档案防盗、防虫、防火、防鼠等设施,确保档案安全。建立档案保管、借阅、保密、销毁等规章制度并装裱上墙,规范操作,扩大利用。2006—2008年,指导县府街社区、北街社区、文化街社区建立样板档案室;指导寺沟灌区骨干工程等6个重点项目建立档案;指导三龙酒业等5家企业建立档案。对全县63个村的档案进行归档整理。2009—2010年,指导县府街、北街、文化街、长城、前窑社区建立样板档案室;指导李桥水库除险工程等4个重点项目整理档案89盒173卷;指导45户家庭建立家庭档案;为位奇镇、陈户乡建立示范档案室,整理档案608卷(盒);为大马营、李桥、清泉、老军4个乡镇建档207卷;为芦堡村等6个村建立标准化示范档案室,整理档案1167新卷(盒)。
  2011年,整理东乐乡及西屯村等5个村档案1053卷,79个村完成林改档案资料整理装订3068卷;加强重点工程项目档案指导和全程监管工作,完成退牧还草工程重点项目档案40盒。县档案局指导20户家庭建立了家庭档案。2012年,指导交通局完成清霍公路、陈马公路、老花公路三个乡村道路档案221盒(卷);完成李桥乡及河湾、巴寨等5个村档案资料347(盒)。2013年,指导马场自然保护站天保工程项目整理档案1795件211盒;完成大马营乡及10个村的档案资料1349卷(盒)。
  至2013年,发布档案信息126条、开放现行文件108条、网上开放档案目录6215条,点击人数达1.1万多人次。
  第二章 党史
  第一节 党史研究
  山丹县委党史研究室成立于1984年1月,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归口县委组织部管理。2007年7月核定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
  1989—2004年,采取查阅资料、走访、座谈等形式,抢救性挖掘整理征集民主革命时期(1919—1949年)的党史资料,完成《红西路军途经山丹建立的党政军组织及其活动》《红西路军在山丹的战斗概况》《山丹人民营救、掩护红西路军指战员》等专题资料10余篇。对1949年后全县的历次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的亲历者和部分老领导、老同志进行有计划的采访,开展“口述史”资料和回忆文章的征集。完成《山丹解放暨基层政权的建立》《祁家店、李桥水库修建纪实》《山丹县农业合作化运动》《山丹县劳务输出述略》《山丹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述略》等文章20余篇,收集珍存部分历史照片。
  2005—2008年,征集完成《解放初期山丹县的苏维埃政权》《蓬勃发展的陶瓷合作社》《解放后山丹县第一任县长王怀璋》《翻身农民求知若渴》《山丹县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回顾山丹县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等专题资料20余篇。从2009年开始,按照上级党史部门的要求和县委的工作安排,抢救性地挖掘整理1949年以来党史专题资料8篇,收集《西兰会议救了山丹人民》《山丹县修建大青阳口至东水泉铁路始末》《关于山丹县原静安生产大队社员负债问题调查报告(草稿)》(1961年8月8日)、《对“西兰会议”召开的回顾》《六·二六医疗队在山丹》等党史资料。对红西路军在山丹建立的党政军组织及征战山丹的革命历史遗址遗迹进行实地走访调查,整理出翔实的文字资料和照片资料,理清红西路军征战山丹的行军路线。2013年,在广泛征集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征集红西路军在山丹活动的相关资料,对红西路军在山丹征战时间、发生的大小战事等问题进行考证。通过走访知情人和实地考察,对王煜庭农民起义详细调查,使整个事件脉络清晰、完整、真实。
  第二节 党史编纂
  专题资料编辑从1984年开始征集资料,数易其稿,完成《山丹县大事记(1949—1994)》的编印,内容包括山丹县镇压反革命运动、农业合作化、大炼钢铁、反右倾运动和平反冤假错案、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等五个专题资料。完成《山丹地方党史人物简介》资料编辑。1995年9月完成《中共山丹县地方党史资料简编(1936—1994)》的编印,内容包括红西路军途经山丹建立党政军组织及其活动情况等七个方面的专题资料。约18万字。
  《中国共产党山丹大事记(1931.12—2010.12)》 2011年7月印刷出版,约34万字,印1000册。此书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体例,以时为经,以事为纬,一般史实一事一记,对一些持续时间较长、有因果关系的历史事件适当集中记述,主要记载山丹人民参加红军,红西路军在山丹建立政权和浴血奋战经过,路易·艾黎在山丹建立培校及培校发展经过,党和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做出的重要决定、召开的重要会议、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一些重大政治运动、重大事件等。
  《中国共产党山丹县历届代表大会文献汇编》 2012年8月完成编印,约51万字,印800册。该书主要收录中国共产党山丹县共十四届代表大会的历史资料:中国共产党山丹县第一至十四届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及决议;中共山丹县历届委员会名单,中共山丹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名单,主席团名单、代表编组名单;代表大会有关决定以及向上级党委的报告。该文献汇编是一部真实可信的党史资料,为党史“资政育人”提供生动鲜活的教材。
  《血染焉支千秋红》2013年11月完成编印,约25万字,印3000册。全书再现了红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的历史概况,特别是比较完整地还原了红西路军将士为创建河西根据地在山丹建立的党政军组织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基本弄清楚红西路军将士和军阀马步芳的部队在山丹发生的大小战事及相关情况,挖掘整理了众多山丹人民无私无畏救助红西路军将士的感人事迹。
  《中国共产党山丹历史(1931—1978)》 2012年启动编纂,至2013年完成第一卷约18万字的初稿。
  组织史资料编辑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山丹县组织史资料(1936—1987)》 1986年成立中共山丹县委组织史资料编纂领导小组,工作人员外调22人次,函调45件,查阅甘肃省档案馆、武威地区档案馆、张掖地区档案馆、山丹县档案馆以及广州军区政治部干部档案室的文书、人事档案2980卷(册),走访315人次,召开老干部座谈会6次、专题办公会议8次,四易其稿,于1991年10月完成《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山丹县组织史资料》(1936—1987)的编印(28万字)。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山丹县组织史资料(1987.10—1998.12)》2001年3月成立中国共产党山丹县组织史编纂委员会,按照组织政权、军事、统一战线、群众团体、企事业组织的机构建立演变及领导人名录等情况,查阅县档案馆、组织部等单位1987—1998年的文书档案,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2002年10月完成《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山丹县组织史资料(1987.10—1998.12)》征求意见稿的编写。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山丹县组织史资料(1999.1—2007.5)》 2007年2月,抽调人员对1999年1月—2007年5月山丹县副科级以上建制的党、政、军、统一战线、群众团体、企事业六个系统的组织史资料整理编辑。2008年3月完成《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山丹县组织史资料(1999.1—2007.5)》 征求意见稿的编写。
  第三章 方志
  第一节 志(史)书
  县志 山丹置县虽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正式创修县志却始于清代。其他有关山丹的历史资料,散见于清顺治年间的《重刊甘镇志》和清乾隆年间甘州知府钟赓起编纂的《甘州府志》等方志资料中。
  清代《山丹县志》 清代编修的《山丹县志》传于今者有两部:一部成书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时任知县黄璟主编,一部脱稿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相距73年。道光本版本有二:一为仿宋体木刻版印本,一为手写体石印本。光绪本只为手写体石印本。这两部县志,由于受时代局限,在篇目设置、体例安排、资料取舍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某些封建糟粕和民族歧视的错误观点,但对后人研究山丹地方史以及编纂新县志,均有裨益。
  民国《东乐县志》 《民乐县志》记载,民国十年(1921年),张著常纂修《东乐县志》,历时两年,成书四卷。该书分为卷首、凡例、舆图、卷一(天文、地理)、卷二(建置、兵防)、卷三(官师、人物)、卷四(风俗、文艺),详尽地记录介绍东乐县历史、人物、风俗习惯等,并附有东乐县地图一张。癸亥(1923年)仲春,陆洪涛署《东乐县志》。
  《新修山丹县志》 1959年2月,新修山丹县志编纂办公室由县委宣传部移交县档案馆,编撰人员5人:张志纯(负责)、秦治朝、杨文彬、单银德、张道善。县志上起古代,下限1958年。至1961年底,写出初稿60余万字。类目有地理志、农业志、林业志、水利志、畜牧志、文化志、卫生志、人民生活志、红军志等。1962年人散搁浅,遗稿留稿存档。
  《山丹县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也称“首轮”或“首部”)地方志书,上起远古,下限1988年,个别延伸至1991年。设大事记、自然地理、建置、经济管理、农林牧水、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政税务金融、城乡建设、政权、政法、党派群团、军事、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文化、艺文、民族宗教人口、民俗方言及人物等22编81章285节,74万字。记述了山丹二千多年来的自然变迁和社会发展历史,重点记载了1949年以后山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和经验教训,是一部门类齐全、资料翔实的地方志书。山丹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主编郭兴圣。1988年4月始编,前后历时6年,1993年11月在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专业志 1949年首轮修志开始后,县内完成的专业志主要有《山丹军马场志》《山丹县水利志》。约从2000年左右二轮修志开始,完成的部门志、行业志等专业志主要有《山丹县教育志》《山丹县第一中学校史》《山丹农场志(1958—2005)》《山丹方言志》《山丹县人民代表大会志》《山丹人民医院志》《山丹林业志》。
  《山丹军马场志》 上自事物发端,下限1993年,设大事记、行政建置篇、自然地理篇、畜牧篇、农业篇、林业篇、工业基建交通篇、水利篇、教育科技卫生篇、人口篇、党群工作篇、经营管理篇、文化篇、模范人物先进集体篇等14篇57章,50万字,重点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山丹军马场的发展变化,是山丹军马场第一部完整的史志资料。山丹军马场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郑秀、贺光星、何茂活编写。1995年9月完成编印。1997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山丹县水利志》 上起汉代,下至1989年,个别内容下延至1992年。设社会概况、自然条件、治水成就与经验教训、水利科技发展、水利组织机构沿革及职能等内容,对了解、研究山丹水利提供了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分4编20章73节,35.9万字。山丹县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总编韩玉宝,主编周立勤。1998年7月完成编印。
  《山丹县第一中学校史》 设初创阶段(1944—1949年)、除旧布新阶段(1949—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改革发展阶段(1977—2003年)、学校机构设置、荣誉与教学教研成果等6章22节,30万字,是全县第一部系统的学校校史。山丹一中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纂,主编陈希伟。2004年完成编印。
  《山丹县第一中学校史(修订本)》 记载山丹一中从1944年建校到2014年70周年的发展历史。校史遵循志书体例,篇目结构分章、节、目三层,采用语体文记速。分7章:初创阶段(1944—1949)、除旧布新阶段(1949—1966)、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改革发展阶段(1977—2014)、学校机构设置、荣誉与教育、教育成果、校友录,55万字。该书是对2004年编印的《山丹县第一中学校史》的补充。主编姜洪荣,副主编郭兴圣、杨正本。
  《山丹县教育志》 上起事物发端,下至2005年。设教育行政管理、明清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学校德育、教育科研、学校体育、党群组织、教师队伍、教育人物、明清科举人员暨历年考入大专院校者名录、教育经费、勤工俭学、荣誉、艺文作品等18章55节,72万字,是一部系统反映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的行业文献资料,是山丹县第一本教育志。山丹县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主编陈希圣。2006年9月出版发行。
  《山丹农场志(1958—2005)》 设自然地理、发展历程、农·林·牧·农机、垦殖建设与场办工商业、体制·改革·管理、科技·文教·卫生、党·职·群团组织、人物等8编33章,31万字,记载和反映了农场48年的发展历史及经验教训。甘肃省国营山丹农场场志编纂委员会编,主编徐守钊。2007年3月完成编印。
  《山丹方言志》 河西学院“河西历史与文化”研究丛书之一,从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对山丹方言系统研究整理,是河西地区首部方言志,集中了河西方言调查与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关于山丹方言的权威书籍之一。全志设导言、语音分析、同音字汇、山丹音与北京音的比较、山丹音与中古音的比较、词汇、语法、语法例句、标音举例等9章,34.5万字。2007年12月出版。何茂活著。
  《山丹县人民代表大会志》 记述了从1950年1月山丹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到1954年山丹县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特别是1980年12月设立县人大常委会至2008年,58年间历届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发展的历程。全志设山丹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历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人物名录等5编17章92节,30余万字,是山丹县首部政权志。2008年12月完成编印。山丹县人民代表大会志编纂委员会编,主任李仲文、主编陈希儒。
  《山丹县人民医院志》 上起1943年,下至2011年。设建制沿革、医疗、管理、党群组织、荣誉实录、人物、文存等7编21章66节,40万字,是一部系统反映山丹县人民医院建设发展的资料性文献。2012年7月完成编印。山丹县人民医院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主编梁聚民。
  《山丹县林业志》 上起事物发端,下至2012年。设资源、林业建设、森林保护、林业科教、林业管理、荣誉集锦、文存等7编31章100节,43.7万字,是一部系统反映山丹林业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的资料性文献。2013年12月完成编印。山丹县林业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主编杨青。
  村志(史)
  村志 《汪庄村志》 上自事物开端,下至2013年。分17编、77章、142节,25万字。内容有自然地理、基层政权、党派群众团体、人口、农业、手工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社会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交通运输、非公有制经济、人物、艺术。策划汪兴圣,主编任秉钧、王中元。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穆永吉作序。
  村史 《周庄史话》 上起1933年,下至2009年。设霍城概况、百年沧桑、建置、社队概况、移民、农业与水利、村庄与住房、民风民俗、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卫生与体育、人物、家乡轶事、民间文学、文学等15章,15万字。主编常顺兴。
  人物史 《追思》 一部收录山丹籍老干部彭述寿事迹的回忆录。彭述寿系李桥乡高庙村人,生前历任山丹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中共甘肃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等职。彭述寿在近50年的革命生涯中,在不同工作岗位上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优秀品质和普通劳动者本色,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2013年彭述寿离世16年之际,山丹籍老干部汪兴圣、郭兴圣、何多谦、王延文等人发出倡议,两年后将多篇回忆文章编辑成书。全书分公仆篇、友情篇、亲情篇、85周年纪念篇4部分内容,收录回忆文章66篇,设有文前彩照61幅,另设序、跋、附录等。穆永吉、韩正卿、邓成城3位省级领导作序。韩正卿题写书名。主编周文弟、杨争山、贺德金。35万字,华文国际出版社出版。
  旧志整理
  清·道光《山丹县志》附录补遗校点 为贯彻“古为今用”方针、抢救文史资料和便于使用,首轮《山丹县志》编纂期间,县志编辑部马景宝、马良德、常正、陈全仁、郭兴圣等编辑以道光本《山丹县志》为底本,对其进行整理校点,之后进行翻印,1993年5月印制成32开简装本。为张掖地区一轮修志期间较早编辑出版的校点本之一。后又整理出《校勘补记》附于其后。
  清·道光《山丹县志》校注 2012年,首轮《山丹县志》主编郭兴圣历时10个月,对清·道光《山丹县志》进行校注,全书移植乾隆时甘州知府钟赓起编纂的《重刊甘州府志》中有关山丹的部分内容,另行续入乾隆至道光七十年间的史料,主要记述古代发生在山丹的重大军事政治事件,以及地理山川、古迹名胜、水利营建、官师宦迹、学校人物、食货艺文等,并以附录的形式,收录成书于清顺治时的《重刊甘镇志》所记有关山丹卫的资料以及清·光绪时续写的《山丹县志》后续内容。县史志办历时3个月,对字句、标点等进行校勘。全书35万字,甘肃文化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第二节 年鉴
  2005年11月,县志编纂办公室(后更名为地方史志编纂办公室)重新成立,2006年9月工作人员到位后,组织编辑山丹年鉴(综合年鉴)。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要求,编写年鉴既为存史,也为编写后续县志储备资料,故山丹年鉴自1989年起开始编写,至2013年的25年时间,编写《山丹综合年鉴》《山丹年鉴》6部。
  《山丹综合年鉴(1989—2004)》。2007年5月始编,2008年12月完成编印,分26个部类72万字,跨时限16年。主编杨争山,编辑王凯、李晓燕、姜海。该年鉴为二轮修志期间编写的全县跨时限最长的年鉴。
  《山丹年鉴(2005)》。2006年6月出版,分21个部类28万字。主编王继虎,副主编陈永志、郑树柏、祁建军。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该年鉴为二轮修志期间全县最早编辑和公开出版的年鉴。
  《山丹综合年鉴(2006—2008)》。2009年5月始编,201 1年4月完成编印,分29个部类81万字。主编杨争山,编辑王凯、姜海。
  《山丹综合年鉴(2009—2010)》。2011年8月始编,2013年12月完成编印,分29个部类82万字。主编杨争山,编辑王安民、牛小英、陈兴玉。
  《山丹综合年鉴(2011—2012)》。2013年11月始编,次年12月完成编印,分29个部类85万字。主编杨争山,编辑王安民、王晓敏、周红燕、毛维军、牛小英、黄新荣、韩秀芸、李巍玉、王永德。
  《山丹年鉴(2013)》。2013年11月始编,次年12月完成编印,分30个部类80万字。主编杨争山,编辑牛小英、黄新荣、韩秀芸、李巍玉、王安民、王晓敏、周红燕、毛维军、王永德。
  第三节 地情资料
  《山丹县统计年鉴》 1949年,县统计局开始编印《山丹县统计年鉴》,现保存有《山丹县国民经济统计历史资料(1949—1978)》1本,收录1949—1978年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七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综合部分,农、林、水、牧部分,基本建设部分,工交、邮政部门,财政、金融、粮食、商业部分,劳动工资,文教卫生部分,印刷时间为1980年6月。1949—2013年编辑65本。统计局有部分存档,差缺年份无从查找。
  《甘肃省山丹县地名资料汇编》 收集列入标准地名1414条,其中行政区划单位和自然村名称590条,独立存在的、重要的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场等名称8条,名胜古迹、古遗址、游览胜地和其他人工建筑物等名称135条,各类自然地理实体名称576条。编入县、公社(镇)概况等各类文字材料30份,绘制县、公社(镇)等地名图12张,所引各类数据均按1981年统计年报为准。山丹县人民政府、山丹县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编辑,1983年完成编印。
  《山丹县农业区划汇编》 通过综合、土地、水利、气象、种植、林业、畜牧、农机、农经九个专业组,对全县农业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农林牧副各业生产现状和技术装备进行系统的调查,编写出综合农业区划和专业区划报告9篇,绘制各种资源图和区划图24幅,专题调查报告14篇。该书为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制订长远规划,指导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对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山丹县农业区划办公室编辑,1986年完成编印。
  《山丹民间故事》 1987年,根据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关于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集成·甘肃卷〉的通知》精神,县上组织人员遍访乡镇及山丹马场等地,采访民间说唱艺人300多人,通过整理、筛选、归类,收入神话、传说和各类民间故事156篇,编印成《山丹民间故事》一书,为山丹民间文学的发掘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县委书记赵家瑞作序。
  山丹县文史资料汇编1—6辑 由山丹县政协编辑。始编于1990年,终于2001年,是一部较为系统的地方文史资料。第一辑成书于1990年12月,收录文章20篇;第二辑为路易·艾黎在山丹专辑;第三辑为常正、王志坚、郭兴圣、高希勤、王自刚、张述濂、吴自新、陈全仁、梁豪等人的回忆文集;第四辑为郭兴圣、杜志仁、马良德、张九畴、周立勤、常正、徐彬林等人的回忆文集;第五辑为常正旅游诗记选《祖国风情》;第六辑分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化卫生等7大块内容,为马良德、梁廷文、袁学儒、谢希贤、王世积、邸德胜等人的回忆文集。
  《人大工作体会选编》 1999年10月,县上召开纪念县人大常委会设立20周年(1979—1999)暨乡镇人大主席团成立10周年座谈会,县委、县人大常委会、“一府两院”及部分乡镇、部门负责人分别从各自角度,就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开展人大的工作、支持人大行使职权、搞好人大宣传报道等方面工作进行交流座谈。会后,县人大将20篇文章编辑成册。县委书记陈义、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兴明、县长王兵、县政协主席朱怀玺题词。
  《焉支山的传说》 民间文学研究资料。副省长穆永吉题词:“发掘民间文化遗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省民间文学协会顾问曲子贞作序,书法家徐祖藩题写书名。1993年4月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山丹放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丹县第一部格律诗词作品集,收入当代诗、词、曲、赋作品601首(阕、篇),其中诗476首(选辑古代诗词52首),词109阕,曲14阕,赋2篇。按内容分为“当代浩歌”和“诗海遗韵”两部分。作品取材广泛,风格多样,有的寄情山水,托物言志;有的写人叙事,直抒胸怀;有的率真质朴,略无雕饰;有的工于格律,典雅深沉。这些诗歌的作者,遍及城乡各领域,有干部、学生,也有工人、农民;有学养深厚的皤然老者,也有血气方刚的诗坛新秀;有土生土长的新老作者,也有曾在山丹工作过的政要学人。诗集中的部分作品经张克复、张嘉光、柳芸整理、修改。县委书记陈义、县长方维军作序,主编袁第锐、张克复、陈希儒。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山丹史话》 系甘肃文化出版社组织出版的“甘肃史话丛书”之一,是一部追溯山丹远古历史、展示现代风韵、寄情山水胜景、描摹名人轶事、昭示灿烂文化、反映山丹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通俗读物。主编陈希儒,副主编王洪德、林茂森,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26万字。
  《山丹长城》 分山丹长城概况、荒草丛中的绣花庙、天险石峡口、新河驿旧事、老秦爷的茶马生意等内容。全书文字记载与摄影相结合,较为完整、翔实地记载山丹境内长城,尤其是新河驿段山丹长城的情况,是有关山丹新河驿长城的较为全面的记载。作者陈淮为兰州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在山丹插队。1999年开始在山丹新河驿长城边购地定居,通过实地采访和拍摄著有此书,西部大地文化传播公司2004年出版。
  《山丹宝卷》 2007年,山丹县委宣传部干部张旭等人收集在山丹流传的各类宝卷43卷,经整理编辑而成《山丹宝卷》,上、下两册,字数100万字,被列为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主编张旭,副主编郭勇。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山丹县大事记(2005—2007)》 主要收录2005—2007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大事、要闻、指标完成等情况,记录山丹经济社会发展亮点,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山丹县档案局2008年编印成书。
  《山丹民歌·谚语选》 在山丹民众口耳相传、集体创作的基础上辑录而成,真实地反映山丹民间的世态人情,有劳役者的悲苦,有贫弱者的控诉,有鳏寡、童养媳和年老者的感慨,也有对“毒”“赌”的规劝。与山丹民歌相比,山丹谚语短小精悍、富有哲理,是山丹民众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主编郭勇,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魅力山丹旅游歌曲集》 从2008年开始,为宣传山丹旅游,提高地域旅游知名度,培育和打响山丹特色旅游品牌,山丹县外事旅游局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立足山丹丰厚的旅游资源,征集编印了《魅力山丹旅游歌曲集》。歌曲集收录县内外歌吟山丹的歌曲作品54首。主编张新民,歌曲编辑朱德斌。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
  《山丹县六十年文学作品集》 收入山丹籍43位作者的作品,约35万字。文集凝聚了新老作者创作的汗水和结晶,广泛收录了活跃在山丹的各行业文学创作者的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是对山丹文学的一次梳理和总结,也是对山丹县六十年文学创作的精彩回放。附录中收有山丹籍作家作者加入各级协会、出版个人作品集等情况。县委书记赵学忠题词,县长王海峰作序,主编潘建清,执行主编梁积林。作家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山丹文蕴》 分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方言谚语歇后语、民俗民风、农耕杂艺、山丹小吃、百年山丹第一事等七部分,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系山丹县政协编辑的山丹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主编张百祥,副主编李集锦、朱秉伟,2010年3月编印。
  《能人风采》 县政协按照县委实施能人带动战略,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对丁述文、王建民、石文南、付开其、宁建福、刘学良等50名非公有制经济界致富能人的先进事迹分类整理,以《能人风采》结集出版。全书记述了山丹能人的创业历程,展示了山丹能人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创造财富、奉献社会的时代风采。政协山丹县委员会编辑,主编马得胜。2010年编印。
  《群星灿烂》 根据县委关于实施能人带动战略的要求,为总结全县“创先争优”中“讲学习、比奉献、促增长、保稳定”主题党性实践活动经验,推广典型,县委组织部从全县各行业能人中精选赵世君、梁有勤、毛明、周金丽、杨志荣、张艳琴等50名党员能人的先进事迹和创业历程,编辑成书。全彩页印刷,图文并茂。县委书记赵学忠作序。2010年编印。
  《培黎之光——艾黎与山丹培黎学校》 全书分回眸、心志、关怀、友谊、耕耘、合作、足迹、雷台、硕果等9块内容,比较翔实地记录了山丹培黎学校从1984年路易·艾黎提出恢复重建到2010年前后的发展历程,重点记载了各级党政部门对山丹培黎学校的重视和关心支持、国际友好团体和朋友对学校的无私援助等情况。彭东军、王自刚著。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屺阳作序。敦煌文艺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
  《天南地北山丹人》 为加强县内外山丹人之间的联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为后续县志储备人物资料,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从2011年8月开始,县地方史志办公室组织人力开始编纂此书,次年12月完成编印。全书收录山丹籍和在山丹工作学习一年以上的客籍人员762人的基本情况、工作业绩及联络方式等资料,并附有照片。全书69.7万字,全彩页印刷。主编杨争山,编辑牛小英、陈兴玉、王安民。2013年1月,县委、县政府在兰州召开“山丹籍在兰人士联谊会暨《天南地北山丹人》发行仪式”。
  《山丹人荣誉录》 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后续县志储备人物资料,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从2012年8月开始,县地方史志办公室组织人力开始编纂此书,次年12月完成编印。作为《天南地北山丹人》的姊妹篇,全书收录县内相关人员752人的基本情况、工作业绩等资料,并附有照片。全书38.6万字,全彩页印刷。主编杨争山,编辑牛小英、王安民、陈兴玉。
  《山丹民间传奇故事》 通过地理、历史、人物篇,将散落在山丹民间的地理名胜传说、历史人物、生活世俗、神话传奇等故事编辑成书,为研究山丹社会、历史、宗教、民情风俗和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可靠的资料。山丹县旅游宣传推荐组郭勇等人编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
  《山丹旅游》 通过旅游资料、南线旅游、东线旅游、城区旅游、西线旅游、北线旅游、文化艺术、7万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
  《新农村建设在山丹》(画册) 2009年山丹县被列为全省1 1个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县。到2013年,全县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为展示全县新农村建设四年的变化,县委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编辑了该画册。画册按照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等版块分类,分亲切关怀、设施农业、特色种植、劳务产业、创业园区、土地流转、技能培训、书画选辑等内容,图照精美,形象直观。主编马林,摄影葛勤、赵谦玺、胡秉珍等。
  第四节 家谱
  清泉南湖周氏宗谱 《周氏宗谱》系山丹县南湖周庄、红寺湖、老军下焦湾、陈户刘伏、南关东西关、小东门以及西街王什等地的周氏先祖族谱。宗谱最早编写时间约在乾隆十年(1745年)左右,由周氏七世周克昇编著;光绪七年(1881年)经周氏第十二世增广生员周经德、礼学斋长周尚德、第十三世贡生周兆贤重续。后由周氏第十四世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举人周廷桢、民国山丹县女子学校校长周廷桂及其后人保存至今,为孤本。宗谱重点记载自周氏一世祖周成于明朝景泰元年或天顺元年(1450年或1457年)从南京江宁府上元县大柳树街迁至山丹后十二代200多位周氏后人的生平简介及周氏后人繁衍生息、祖坟葬置、敦睦邻里、发展壮大等情况。以文言文叙述为主,伴有铺陈颂扬之辞。
  《周氏宗谱》分为周氏发源宗图和人物生平两部分。记载人物中,有明万历年任河南归德府永城县令尹的周士贵、顺治年间任两当训导的周士美、康熙年间任延安府安塞县儒学训导的周元勳、乾隆年间在京任儒林郎贡士的周宗姬、道光年间任四川丹稜知县的书画家周家志等。
  《周氏宗谱》材质为纸质,字体为毛笔书写蝇头小楷,两人笔迹,前部分字体潇洒俊逸,后部分规整秀气。记载人物最早年份为明天顺年间,最迟为清光绪年间,历史跨度430多年。现今周氏已传至第二十代,七代同世。为县内保存较早的宗谱之一。
  霍城何氏家谱 设概览、何氏各门谱系、人物、文存四部分。上自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下限2008年。涉及霍城双湖、沙沟、东山、周庄、王庄、西坡、河里磨、楼庄子、西关、马营、老军、花寨、任寨,有人丁4100多人。主编何修身,2008年2月完成编印。
  崖头张庄张氏家谱 设深情厚谊、传奇人物故事、要事回眸、枝繁叶茂、源远流长、文脉毓萃、承前启后、长歌当哭、不朽丰碑等内容,涉及陈户崖头、新河、张庄等地。全书12万字,主编张淞。作家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山丹东沟王氏家谱 分史记春秋、仰望云峰、源远流长、三槐世泽、缅怀先烈、诗文字画选6部分,上起明嘉靖年间,约400年时间,一十六代。通过列表图文的形式,收有家族重要的历史史料,内容翔实,记事清楚。王凤鸣题写书名,贾天尧题写“三槐世泽”,王训端题写“三槐遗风”,郭兴圣写序。主编王祝寿,2011年8月编印。
  大马营夹河后山葛氏家谱 上起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代近260年历史。设家族渊源、家族缅怀、家族人物、家族分支、家族发展、家族文存等6块内容。其中,家族发展、家族文存中录葛氏家训、朱子家训、诗词文章、书画摄影等内容。印刷100册,主编葛永兴,副主编郭永伟、葛军。
  平坡毛氏家谱 设渊源概述、世系排列、人物描述、枝繁叶茂、长歌当哭、要事回眸、家乡赞歌、他山之石(附录)等8章。主编毛兴业,副主编毛新华,2012年8月编印。
  李桥李氏家谱 设氏源浅探、房份支系表、人物概述、传略、附件、谱后语、跋等6部分。收录自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以来的族人326位,涉及李桥乡李家桥、耧院,陈户乡王城村七社、孙营李庄,霍城镇新庄等地域李氏相关人物1100人。主编李山,全书8万字,2013年12月编印。
  陈户周坑周氏家谱 记事于明朝永乐六年(1408年)。设周氏先祖源考、周氏先祖故里探访、周坑村简介、世系排列序、续谱、人物表录、人物传略、随笔拾遗等内容。印刷135册,主编周得玮。
  位奇新房周氏家谱 与周坑《周氏家谱》同宗同源,上起明朝永乐六年(1408年),设周氏先祖源考、周氏祖先故里探访、位奇村简介、朱子家训、周氏家训家风家规家礼家戒、世袭排列、续谱、人员传略、随笔拾遗、诗词述怀等内容。印刷45册,主编周立勤。
  位奇汪庄汪氏族谱 以1948年汪氏明堂碑和1990年10月所立明堂碑为依据进行编撰。设有八世至二十世世系总表。分房列系,分为芦堡房、大房、二房、三房、民乐房、大马营房等,并设有分房人物简介;另设怀念文存、附录等内容,较为详细地记载山丹汪氏一族的前世今生。甘肃省原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穆永吉题写书名,编委会顾问郭兴圣,主任、策划汪兴圣,主编赵晓银。《汪氏族谱》内容全面,编排精细,是一部较为完整系统、可读性强的族谱。
  山丹大马营曹氏族谱 设曹氏起源、祖迹略考、三世世系(应锐公支系、应彪公支系、应麟公支系)等内容,记载山丹曹氏家族300多年历史。曹克俊、曹虎作序,主编曹之瀛,副主编曹玉华、曹之银。
  霍城王庄宁氏家谱 设宁氏渊源、宁氏总谱、家族支系、祭祖·立碑、家园遗风、励志文苑、家园通讯录等内容,记述明末清初至今宁氏十四代族人相关情况。印刷80册,16开本。策划、编著宁建军,编审宁铎、宁孝、宁贤。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