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052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文学
分类号: I206.7
页数: 11
页码: 628-6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经过多年发展,文学创作爱好者逐步形成独有的山丹诗歌群、小说群和散文群,不断有文学爱好者在国家、省级和市级报刊发表大量有影响的作品。20世纪90年代以后,部分作者出版个人小说、诗歌、散文专集并获奖。
关键词: 山丹县 文化 文学

内容

经过多年发展,文学创作爱好者逐步形成独有的山丹诗歌群、小说群和散文群,不断有文学爱好者在国家、省级和市级报刊发表大量有影响的作品。20世纪90年代以后,部分作者出版个人小说、诗歌、散文专集并获奖。
  第一节 文学活动
  焉支山笔会 由县文联、作协于1993年发起创办,至2012年已成功举办九届,邀请全国各地名家、报刊编辑及各地作者600余人参加,在《诗刊》《人民文学》《星星诗刊》《飞天》《时代文学》《延河》《甘肃日报》《都市生活》《甘肃每日网》等报刊作相关报道,并在多家刊物刊登笔会作品专辑。
  《焉支山》杂志 县文联1992年创办《焉支山风情》,后改为《焉支山》。至2013年出刊46期,发表作品1300多件500多万字,作者遍及全国,有多件作品被国家、省、市级刊物选载,成为河西走廊时间最早、影响较大的县级纯文学刊物。2006—2009年被市文联评为“全市文联系统优秀刊物”。
  征文
  第一届焉支山文艺奖 2010年4月,县委、县政府设立“焉支山文艺奖”,三年一届,设文学、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等五个奖项。2010年举行第一届,共奖励38件文艺作品。
  第二届焉支山文艺奖 2013年7月,举行山丹县第二届“焉支山文艺奖”,设立文学(小说、诗歌、散文)、书法、美术、摄影、音乐曲艺、广播影视等8个类别,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8个门类557篇(幅)作品,最终评选出获奖作品8个门类50篇(幅),并在网络、报刊上公示,由县委、县政府颁发获奖证书。
  学校文学杂志 2012年10月,山丹育才中学校创刊《育才》,至2013年内部发行出版5期,发表师生作品近300篇(首)。梁积功任主编,毛立国、陈华年任执行主编。
  第二节 文学创作
  诗歌 山丹诗歌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前,诗歌作品较少。
  在格律诗词的创作上,较有创作成绩的有王祝寿、周立勤、王洪德等。他们的格律诗以描写新社会,讴歌新时代为主题,有不少诗作见诸报刊,且对格律诗有创新发展。王祝寿退休二十年,坚持不辍写格律诗,积有500多首,出版《山花诗词集》。他的诗词以改革开放为内容,语言朴实,内容丰富,有不少佳作见于《张掖诗词》《甘肃诗词》。周立勤写有各类诗、词205首。赵红梅以写词为主,受李清照词风影响,手法含蓄曲折,风格婉约绮丽。王洪德为甘肃诗词学会理事,公务之余有大量诗作问世,对格律诗词有较深的造诣。其诗歌颂新时代,反映新生活,韵律严谨,平仄合律,意存高远,富有哲理,有不少上乘之作。何茂活、杨富春、陈多勤等人亦精于写格律诗。周方国、高晓玲等人是青年作者中的佼佼者,常有格律诗新作问世。
  20世纪90年代,山丹马场赵明荣在甘肃省权威刊物《飞天》上发表诗歌。20世纪90年代后期,梁积林的西域边塞诗歌渐趋成熟,开始在省级、国家级刊物发表。进入21世纪,由梁积林、苏黎、文立冰等组织发起的民间诗歌刊物《芨芨草》以打印、手工装帧的形式出现,是山丹诗歌的雏形,后因多种原因出版六期后夭折。2001年后,梁积林诗歌频频亮相于国家级诗歌刊物。2012年第九届焉支山笔会期间,甘肃省文学院院长高凯将以梁积林为首的山丹作者的诗歌命名为“山丹诗群”,山丹诗歌开始快速发展。
  山丹诗群的作者徐金生、毛立国、阳君、周芳、王兴荣、雷华、梁晔等人的作品开始突破地方刊物向省级、国家级刊物进军,多件作品在《诗刊》《星星诗刊》《飞天》《诗潮》《绿风》《时代文学》《文学高地》《延河》《大地文学》等刊物发表,成为山丹诗歌的中坚力量,带动新生诗歌爱好者向更深更远的诗歌领域发展。龙巧玲2007年开始在《星星诗刊》《诗选刊》等刊物发表诗歌,诗歌《暮晚双桥村》获第二届金张掖文艺奖。2008年,苏黎出席24届青春诗会,完成了从散文到诗歌的转身,出版有《苏黎诗集》《月光谣》等。文立冰著有诗集《染脂》。雷华著有《与心灵共舞》《行走的风车》等。
  梁积林是山丹诗歌的领军人物。199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老月亮的歌》,渗透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2002年出版《河西大地》,著名诗人、诗刊社编审雷霆称梁积林的诗歌不需要更多的笔墨,只是把场景摆出来,情绪就出来了。他的诗善用比喻尤其是自己发现的比喻,并且把两个意象叠加在一起完成融合。梁积林2005年参加21届青春诗会。2010年出版《西北偏北》,以诗画意,诗画同源,用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构图鲜活,线条简洁,留白出人意料,色彩浓淡相宜。2012出版《部落》,表现大气恢宏的西部,将其放置在一个更加开阔的背景中塑造,对时间、空间有更加富有魄力的想象。由省委宣传部编辑出版的《文学陇军八骏金品典藏·诗歌卷·梁积林的诗》,精选了梁积林多年创作的经典作品。2012年,梁积林被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文学院评选为首届“甘肃诗歌八骏”,并获得“甘肃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小说 20世纪80年代,梁琛世的短篇小说《文俊杰卖粮》《妯娌》、中篇小说《黎明》《落叶归根》、报告文学《没有翅膀的鹰》等在省级、国家级刊物发表,获飞天、铜奔马文学创作优秀奖、二等奖。王积德的《蛙宝儿》等多部儿童文学作品集出版,成绩不俗。肖滋云致力于“日记体”小说的创作,出版35部日记体小说,计1500多万字。同时有短篇小说《丈量》(《甘肃文艺》)、《只差一分》(《贵州少年作家》)发表。林茂森从政之余坚持文学创作,出版小说集《人生路》、散文集《生命河》《森林小说散文集》、电视文学剧本《天意》等。周多星的中篇小说《小乡秘书》获《小说选刊》笔会征文二等奖,还在《飞天》《海外文摘》等杂志发表短篇小说《寻刀》及《城市的老鼠》《乡村记事》《红头巾绿头巾》等作品。从2011年开始,梁积林又向小说领域开掘,在《飞天》《时代文学》《延河》《文学界》《短篇小说》发表《你当我见了谁》《太阳落山》《井》《野牛沟手迹》《山梁那边》等短篇小说和《我是谁》《多响》《找牛》等中篇小说。《月亮像个绳圈吗戒指》被《中国小说家大辞典》收录选载。
  陈天佑发表中短篇小说60余万字,获甘肃省第二、四、五届黄河文学奖,《飞天》十年文学奖,金张掖文艺奖,第一、二届张掖文化旅游全民宣传行动二等奖,其短篇小说《年事》被《小说选刊》选载,中篇小说《炊事员张富三的发迹史》被《中篇小说选刊》选载,为张掖作者首次入选全国重要选刊,另有作品入选《新时期甘肃文学作品选》《河西文学整理与研究》《飞天60年典藏》等选本。龙巧玲出版短篇小说集《谁摘走了你的第二颗纽扣》,获甘肃省第四届黄河文学奖三等奖、第三届金张掖文艺奖,从2009年开始,相继发表《狂雪》《霜降》《姐妹》《钓鱼》《大伯的秘密》《开黑车的女人》《喇嘛缸泉》《小巷二胡声》等小说。退休干部韩登文出版有《刀王》等长篇小说3部。
  散文 袁学儒著有散文作品集《文缘》《我的休闲生活》。郭勇的作品在《散文选刊》《飞天》等刊物发表并获奖,出版作品集《昨天》《山丹民歌谚语选》等。孟澄海在《飞天》《甘肃日报》《散文》《中华散文》《读者》《山花》《山东文学》《福建文学》《西部》《西南军事文学》《青海湖》等文学报刊发表近60万字的散文作品,获第二十一届孙犁散文奖三等奖、第二届西部散文奖、甘肃第五届黄河文学奖三等奖、首届延安文学奖一等奖、首届全国旅游文化一等奖等。1999年1 1月,何茂活的散文《书目趣琐忆》被人民日报大地副刊采用。刘文兴2001年出版散文集《焉支情怀》,2010年出版纪实文集《路易·艾黎和山丹》,2006年出版随笔《闲来读史话用人》。该文集通过历史典故,结合现实冷静思考,阐发自己的观点,众多小文章立意新颖,文笔朴实,语言简练,读来令人轻松自如又有所收益。从1992年开始,杨争山在《甘肃日报》发表《呼唤尊重和理解老人》《转变“官”念是当务之急》《一切为了发展》《老许的风采》《论“政绩靠炒”》《远见之举》等杂文、散文。杨桂平在《中华少年》等刊物发表散文作品多篇,出版有散文集《焉支行》。其散文《焉支行》《父亲的田地》《花花》分别获得上海少年文艺全国文学征文一等奖、全国“新视野”杯文学征文散文优秀奖、散文学会年会散文奖二等奖。散文《心中的焉支山》获得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全国生态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焉支行》获山丹县第二届“焉支山文艺奖”三等奖、第四届金张掖文艺奖。周多星的散文《胡马胡马,远放焉支山下》在《散文选刊》发表并获全国散文年会二等奖,主编的“山丹民俗”系列丛书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苏黎出版散文集《一滴滋润》。龙巧玲出版散文集《春天有双冰翅膀》,获甘肃省第四届黄河文学奖。陈天佑的多篇散文、杂文见于《中华辞赋》《甘肃日报》等报刊。吴莉发表有多篇散文。多位退休老干部写有回忆录,其中有梁廷文的《耕耘岁月》、汪兴圣的《感怀往事》、王祝寿的《心迹》《足履印痕》。此外,段猷远等人也有散文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第三节 民间文学
  特征 山丹民间文学除了具有民间文学的共性外,还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一是“移民性”。山丹民间文学很大程度上是从外地传人的。从四坝文化中得知,山丹大地上最早有距今大约四千年历史的人类活动。古代,山丹境内活动过的少数民族有月氏、匈奴、羌、吐蕃、回鹘、党项等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大都为游牧民族,由于战争频繁,很少有自己的文字。只有匈奴失去焉支山后的一声叹息“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算是他们唯一的文学创作,也成为山丹最早的民间文学。汉武帝时期,霍去病率兵过焉支山,匈奴败逃,地空无人,为屯田实边,设置田官吏卒,迁徙贫民、罪人及其家属、内郡吏民、兵卒等到边地进行垦殖。自汉以后,历代王朝都有徙民迁入。徙民来地无可考查。但民间流传,山丹祖先是山西大槐树下来的。明时,因河西地区地广人稀,为充实边防,需从各地大量移民,移民集中到山西洪洞县后,据说那里有棵大槐树,背井离乡的移民就称山西大槐树为自己的故乡。又据传,当地百姓不愿离开故土,政府就罗织罪名,偷拔人家一棵白菜,也要充军河西,称为“白菜军”。随着移民的大量迁入,各地的民间文学随之传入。
  以山丹民歌为例,绝大部分民歌都能在外地民歌中找到它的翻版。从1954年出版的《陕甘宁老根据地民歌选》和1991年出版的《中国民歌精选》中,可以看到山丹民歌的来源。流行于山西的《绣荷包》、陕西的《种洋烟》《小寡妇上坟》《闹五更》《拉骆驼》《马五哥》《织手巾》、宁夏的《送情郎》《下四川》《十对花》等,还有许多青海、宁夏花儿,都可以在山丹民歌中找到其痕迹。不过在内容、曲调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差异。完全同名同文同调的民歌,如《三十里铺》《绣金匾》《兰花花》等,都是1949年后传入的。这些民间文学为山丹乃至河西的移民史研究提供了生动有力的例证。
  二是“变异性”。如上所述,山丹民间文学大多由外地传入。开始的时候,可能与原居地没有什么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习俗的变化,移民与移民间相互交流、气候、农时、生产生活条件的不同,这些民间文学在人们的口头传播过程中逐渐加上本土的因素,而与原貌发生变异,有的甚至完全改变,成了新的东西,具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如陕西民歌《小姑不贤》,山丹民歌则反其意改为《小姑贤》,讲述媳妇在婆家受尽虐待,有个贤惠的小姑,处处为嫂嫂分忧解愁的故事。《小姑贤》的语言,完全是山丹方言和山丹称呼。还如《拉骆驼》《浪光棍》中所反映的生活习俗,几乎全是山丹本土化的。如,“九月里的光棍九重阳,秋风刮得树叶黄。光棍汉衣单遮不住寒,赤脚板穿的双烂撒鞋。十一月的光棍冬至节,亲朋劝说办上个。世上寡妇难捉摸,谁知道合辙不合辙”。如“烂撒鞋”“合辙”就是山丹方言。山丹许多谚语,也是在外来谚语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更具山丹特色。如谚语“身在曹营心在汉”,山丹则是“吃的王莽的饭,操的汉刘的心”。又如“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山丹是“骡子不死,毛病子不改”或为“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更通俗易懂;还如“过河拆桥”,山丹说成是“卸磨杀驴”。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山丹历史、民俗、语言等方面与外地的联系与区别,传承与变异。对研究地方史和民俗方言,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三是“本土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民们除了传承外来文学,很大程度上还进行完全本地化的民间文学创作。如民间故事里的有关山丹地域的传说、传奇等。《焉支山的传说》《百花池的传说》《龙首山的传说》《破肚子娘娘的传说》《狄青坟的传说》《石燕高飞的传说》《弱水的传说》《大佛寺的传说》等,这些传说无不表现了山丹境内的自然、山水和人文历史,都很优美动人。还有许多山丹谚语,也十分生动形象。如宁可悔着干,不可干了悔;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借债要忍,还债要狠;白天游四方,夜里点灯补裤裆;人情不是债,提上锅儿卖;不走的路儿走三遍,不用的人儿用三遍,等等,完全是土生土长的东西。好多农谚如镰刀响,山药萝卜长;谷雨前后,种瓜种豆;早上惊了蛰,后上拿犁别等,都是先民们根据山丹气候总结的。这些谚语不仅有教育和警示作用,也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价值 山丹历史久远,民间文学积淀深厚。从大量的故事、传说、歌谣、笑话中,可以看到山丹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劳动、生活、斗争、婚姻等方面的情景,为研究山丹历史提供真实的历史资料。如民歌《骂媒人》:
  三月菜籽满地黄,爹娘嫁我没商量。十八的姐儿七岁的郎,七岁十八配成了双。
  头一夜尿湿红绫被,二一夜尿湿花衣裳。第三夜打个颠倒睡,又给我尿了一脖项。
  尿得我满肚子都是气,顺手打给了两巴掌。打得小郎着了忙,又叫姐来又叫娘。
  我不是你姐来也不是你娘,七岁十八怎配双?东沟里割草喂牛羊,西沟里担水泪汪汪。
  桑木扁担长又长,甩开了扁担骂一场。不怪我爹来不怪我娘,黑心的媒婆舌头长。
  甜言蜜语她坏天良,嘴像狐狸心像狼。她说女婿是好人才,脸上麻子像花开。
  她说女婿是好模样,满头秃子老尿床。她说女婿身材高,才到我的半拦腰。
  吃了我的媒饭害口疮,喝了我的媒茶害嗓癀。戴了我的媒帽害秃疮,穿了我的媒鞋害蹄癀。
  一棵棵树儿挖断了根,媒婆子拆散了我心上人。哪一日老天睁了眼,我把媒婆子油锅里煎。
  这首民歌,是对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控诉和诅咒,形象地描画了畸形野蛮的婚姻现象和“媒婆子”的可恶。再如《打墙歌》:、
  太阳出来满山红,打墙的墙工上了工。掌柜的监工墙下站,墙板不停地往上翻。
  油面卷子犁刀面,打下的庄墙实好看。青稞面敦敦冷清茶,打下的庄子是一堆化。
  一堆化来一堆化,风雨一来就倒塌。
  表现劳动人民对生活待遇的态度。吃得好,就干得好;吃得差,就不好好干,也是一种斗争策略。同时反映了旧时代一种劳动场面和财主打庄子居住的历史现象。这些劳动号子还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
  民间传说《祖先西迁》说,山丹的祖先原来生活在山西大槐树下,那里土地肥沃,种啥成啥,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着各种蔬菜,谁家成熟得早,邻里都可以摘着吃。有一年,突然吃官饭的人来了,把村上的人一个个叫去问话:“你们摘过别人家的菜吗?”村民当然说“摘过啊。”来人就说“你犯了偷盗罪!”然后就判全家西迁。后来人们都知道了,不论怎么问,都说没有摘过别人的菜。那些人为了完成西迁的任务,晚上偷偷把白菜放在人家门口,早上查着,就判西迁。就这样,先民们就扶老携幼向西迁徙。当时把这些西迁人流叫“白菜军”。羁押的人怕百姓中途逃跑,就全都用绳子绑起来。需要方便时,再解开。所以人们把上厕所叫“解手”。祖先们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这个地方,押差不让走了,祖先就落了脚,一辈一辈住下来。这个传说就是历史上大迁徙的真实写照。尽管先民们是不是来自山西大槐树有待考证,但还是反映了迁徙的历史。
  人一生什么都可以沾,但有两样东西不能沾,一是赌,一是毒。“赌博赌博,越赌越薄。”所有参与赌博的都不会成为真正的赢家。赌博真是害人又害己。赌博就是“十赌九薄”“十赌九输”“十赌九诈”“十赌九骗”。如山丹民歌《赌博穷》,讲的就是赌博的故事,赌博的结果就是越赌越穷,穷到骨头里,穷得家徒四壁,家破人亡,这首民歌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警示作用:
  赌博穷赌博穷,腰里勒的是断草绳。有心今天上了吊,还盼明日把钱赢。
  前些天时运顺,钱儿赢上往屋里送,爹又喜妈又笑,娃子们高兴地炕上跳。
  今天我的点子瞎,钱儿输了个啥没啥,回去一给爹妈说,爹妈气得睡下了。
  磨道去给婆姨说,婆姨气得眼泪跌。回头再对丫头说,丫头轮头不叫爹。
  赌博骨碌你们听,赌博事儿耍不成。赌博穷,赌博穷,赌博染上要人命。
  一夜输掉骡和马,丫头婆姨也输给人。赌博穷,赌博穷,所以把赌博人叫光棍。
  民间故事 山丹民间故事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故事生动感人,是山丹民间文学中璀璨的明珠。流传在山丹大地上的民间故事有200多则。1993年,县文化馆编辑出版《焉支山的传说——山丹民间故事选》。2013年,县旅游文化宣传组编辑出版《山丹民间传奇故事》。
  民间故事又分为神话故事、人物故事、地理名胜故事、生活故事、讽刺笑话等。
  神话传说 流传于山丹的神话传说内容非常丰富,有知恩图报的,如《蚯蚓报恩》《焉支神鹿》《燕子报恩》等;表现舍身奉献的,如《破肚子娘娘的传说》《断龙的传说》《胭脂姑娘的传说》《弱水传奇》等;赞美虔诚鞭挞嫉妒的,如《姑姑等》《一颗豆子的故事》《善有善报》;表现其他内容的有《人狗争粮》《庄稼的故事》《龙首山的传说》等。
  人物传说 山丹民间故事中人物故事与传说有相当多的数量,这些人物中有将军、秀才、财主、贫民、僧道,故事精彩纷呈,生动有趣。如《张福侯的传说》《狄青的传说》《刘剑雄的传说》《马其来的传说》《周秉谦的传说》《王开国的传说》《王进宝鞭扫大草滩》《杨满堂火烧北望坡》《何家医生的传说》《马虎的传说》《周公与桃花》《鲁太林传说》等。
  地理名胜传说 山丹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山河纵横交错,村庄星罗棋布,山水村镇各有其名。地理传说亦如人物传说,内容相当丰富。2013年出版的《山丹民间传奇故事》中,收集了30多篇与山丹地理有关的传说。如《山丹传说》《焉支山的传说》《钟山寺的传说》《霍城的由来》《焉支山前世博会》《哥舒翰与宁济公祠》《山丹大佛寺的传说》《卧佛山的传说》《王家享堂的传说》《马哈喇寺的兴废》《陈家楼的传说》《将军楼的传说》《白石崖的传说》《暸高山的传说》等。
  生活故事 山丹社会生活故事以称颂劳动与智慧为主要内容,内涵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精彩。虽然不是真人真事,但故事中所表现的人或事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得到的。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贤媳妇》《娘有邪事,儿搭顺桥》《父母的心在儿女上》《不孝女》《四兄弟葬父》《长工与财主》《报应》《不义之财》《穷娃子上学》《李柴夫》《张长李短》《两块银圆》《图财害命》《李子英中状元》等。
  山丹宝卷 山丹宝卷是河西宝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俗文学史的珍贵资料,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在民俗文学史、民俗文化史的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山丹宝卷》(上下册)出版,收集卷本44种。宝卷在河西走廊广有分布,仅山丹民间流传的宝卷就有50多种。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五种:一是佛道教故事,如《何仙姑宝卷》《观音宝卷》《还乡宝卷》等;二是民间神话故事,如《天仙配宝卷》《劈山救母宝卷》《绣红罗》《张四姐九反天宫》等;三是寓言故事,如《鹦鸽宝卷》《牡丹宝卷》等;四是人物传奇故事,如《昭君出塞宝卷》《康熙王私访山东》等;五是社会生活故事,如《二度梅宝卷》《丁郎寻父》《蜜蜂计》等。山丹宝卷,情节曲折,生动感人。宝卷里有惩恶扬善、见义勇为、乐善好施、忠君报国、除暴安良、清正廉明、尊老爱幼、诚信明理、勤劳贤惠、齐家教子的各类人物形象和忠于爱情、友情、亲情的动人故事。对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均有意义。
  宝卷的表述形式有道白,有韵文,唱念相杂,富于变化。韵文有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四字句不等,各种句式都有一定的曲调。曲调多用民间小调,形式灵活多样,易懂、易记、易唱,是过去农村中不可多得的娱乐教化手抄文本。
  念卷,是一种十分庄重的活动,春节期间达高潮。主家设局,请先生念卷,是很荣耀的事情。事先清扫屋宇,摆好炕桌,放上糖果茶水。夜幕降临,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扶老携幼,来到念卷人家,问好、入座。念卷先生漱口净手,焚香跪拜,以表虔诚,然后开念。唱诵部分,要有人接卷。有时一人,有时多人,有时所有听者全都应接,气氛热烈。
  以《丁郎寻父》为例,节选几段,感知宝卷的基本结构。
  《丁郎寻父》说的是明代秀才高仲举,其妻俞月英,十分美丽。一次在东岳庙降香时被奸相严嵩家奴年七看上,年七就起了歹心。将高仲举陷害充军。高仲举临走给妻腹中胎儿起名,男叫丁郎,女叫丁香。丈夫走后,俞月英生下一子名叫丁郎。年七要霸占月英,月英将自己左眼刺瞎,断了年七邪念。丁郎自小聪明好学,九岁那年,问起父亲,月英便把前后事情一一说了。丁郎发誓寻父。月英无奈,只好打发丁郎寻父去了。
  高仲举在充军途中,被好心的差役放走,流落于陕西地面,以卖文乞讨为生。一日高仲举在大街打莲花落讨饭,被巡抚胡老爷看见,仲举虽然衣着寒酸,但透出英气。胡老家便收高仲举为义子。后张天官见仲举一表人才,就托人提亲,将女儿桂英许配仲举。仲举不敢推辞,便与张小姐成亲,生下一男。
  丁郎寻父,历尽艰辛,也来到陕西。一日在胡家花园打板叫号,述说自己悲惨遭遇,被张桂英听到,领到家中,问出实情。父子才得相认。后丁郎高中状元,为父母报了仇怨。
  宝卷开篇:(七字句)
  丁郎宝卷才展开,诸佛菩萨降临来。天龙八部神欢喜,保佑大众永无灾。
  善男信女用心听,莫当闲言耳边风。善恶到头终有报,明有国法暗有神。(开篇七字句唱念)
  (道白) 却说这一段故事发生在明朝年间。山东有一秀才姓高名仲举,年方十八。娶妻俞月英,眉清目秀,美丽端庄。只因父亲遭奸相严嵩所害,家道中落。仲举为考功名,夫妻移居京城租一小屋居住。妻子做些针线,仲举入学攻读。一心想求功名。一日,夫妻在家听得街上锣鼓喧嚣,甚是热闹。仲举说,今日是东岳大帝圣诞之辰,我们也去降香一回,祈神护佑,取得功名。正是:虔心诚意去降香,岂知招灾惹祸殃。
  丁郎寻父时与母亲告别的一段: (十字句唱念)
  小丁郎跪尘埃向娘恳请,走天涯去海角要把父寻。月英说不是娘拦挡儿身,你今年才九岁娘不放心。
  你的父在何处音信全无,出了门去哪里难辨西东。白日里路途中多有艰辛,到夜晚小孩儿何处安身。
  丁郎说白日走夜晚住店,碰见人就打问生身父亲。不怕苦不怕难走遍天涯,寻不着我的父誓不为人。
  俞月英见孩儿决心已定,眼流泪手牵儿千叮万咛。出了门比不上在家玩耍,无人管全要你自己操心。
  天色晚早住店莫要迟延,早起身看天色结伴同行。能找着你的父一处相认,早一点回家来莫忘娘亲。
  倘若是找不着也早回程,以免得在家中扯烂娘心。左叮咛右嘱咐红日西沉,母子俩要分别泣不成声。
  丁郎一心把父寻,母子离别哭五更
  俞月英哭五更唱段:
  一更里来好伤心,想起丈夫泪纷纷。你今逃难在何处,孩儿一心把父寻。我的夫呀,你叫月英怎放心!
  二更里来月朦胧,抚摸孩儿泪淋淋。千山万水道路远,有个好歹谁知闻?我的儿呀,你叫为娘怎安心!
  三更里来睡朦胧,梦见丁郎转回程,诉说父亲无影信,惊醒却是南柯梦。我的天呀,九岁孩儿咋找寻?
  四更里来夜深沉,思前想后痛伤情。夫妻分离八九载,不知夫君可安宁?我的夫呀,不知何日能相逢?
  五更里来金鸡鸣,母子分别在今晨。祈祷苍天多保佑,孩儿平安早回程。我的天呀,保佑孩儿早回程!
  丁郎寻父在胡家花园打板叫号的唱段:
  众位长辈你们听,丁郎叫号诉苦情。父亲名叫高仲举,北京城里有家门。
  母亲名叫俞月英,才貌双全大美人。寺庙降香遇恶人,年七贪色起祸心。
  年贼设计将父害,贪官受贿动酷刑。屈打成招定重罪,要害父亲命归阴。
  王英动了恻隐心,解开锁枷放父亲。父亲与母辞别后,天涯海角无影踪。
  年七霸占我娘身,娘剜左眼断贼心。丁郎十岁来寻父,不见父亲不回程。
  祈告诸位好心人,帮助丁郎寻父亲!
  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它具有特殊的节奏、音韵、章句的曲调等形式特征,并以短小或比较短小的篇幅和抒情的性质与史诗、民间叙事诗、民间说唱等其他民间韵文样式相区别。民间歌谣包括:劳动歌、仪式歌、生活歌、情歌、故事歌、儿歌等。
  劳动歌 是人类社会的文化,是不断地从劳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社会的第一首歌,就是口头创作的劳动歌。劳动歌是人类社会最早的诗歌形式。劳动歌从内容上大致分两种:一是与劳动生产本身有关联、在劳动过程中吟唱的歌谣,又叫劳动号子。很多情况下,喊号子的人都是即兴唱号,看见什么唱什么。
  山丹劳动号子很多,如打墙歌:秦始皇打了长城了,老百姓遭了难了;财东家打了庄子了,长工们吃上饭了。再如打夯歌:老哥们,嗨哟,挺起腰啊,嗨哟;高里抬呀,嗨哟,瓷里打呀,嗨哟。
  二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以爱情生活或历史故事为歌唱主题。如山丹民歌《拉骆驼》《弹棉花》《下四川》《种洋烟》等反映劳动生活与场景的歌谣。
  生活歌 是山丹民歌中内容最丰富、题材最广泛的口头诗歌作品。有的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表现人们对正义的赞扬和邪恶的诅咒。如《小姑贤》《小媳妇诉苦》《骂媒人》《打女婿》等。有的反映封建社会妇女对不合理婚姻制度的诅咒和控诉。如《浪光棍》《小寡妇上坟》等,通过朴实的语言,纪实的手法,表达光棍汉和寡妇的难肠与辛酸,用低沉哀怨的小调唱出来,如泣如诉,催人泪下。
  这一部分歌谣,还有《回娘家》《赌博穷》《尕老汉》《敬酒歌》《姐儿逛街》《想少年》《哭五更》《姑娘俊》等。
  情歌情歌是山丹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艺术性较高的口头作品,真实而强烈地反映出青年男女复杂、真挚、美好的感情,对爱情的追求表现得坦率而直露,有的甚至毫无顾忌、赤裸裸地表达出来。最为传唱的有《闹王哥》《害相思》《马五哥》《绣荷包》《绣香袋》《送情郎》《盼郎君》《割韭菜》《观花灯》等,如《送情郎》:送郎送到十里墩,送君千里到此停。一把凉伞送君带,晴遮日头雨遮身。送君千里终要别,祝君前路多保重,相见时难别更难,丢下身子跟上心。表达极为细腻含蓄。由青海、临夏花儿移植过来的“少年”调,运用比兴手法,对爱慕之情的表达更直接更坦率:“白天的太阳晚夕的星,月亮了星儿不明。疼烂了肝花想烂了心,望麻了一对儿眼睛”“高高山上一绺绺地,种了三年的菜籽,端起饭碗想起了你,清眼泪大朗朗趟呢”“前山里打枪后山里响,枪子儿落不到水上,你那里扯心我这里想,热身子靠不到你上”。
  此外,民间说唱《八件衣》《大保媒》《冯公积子》等,都有完整的故事和细节。民间谚语、童谣等,内容亦十分丰富。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