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广播电影电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048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广播电影电视
分类号: G229.27
页数: 4
页码: 625-6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广播电影电视情况,主要介绍了广播、电影、电视播放情况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山丹县 文化 广播电视

内容

第一节 广播
  收音机 广播 1952年成立山丹县广播收音站。1956年5月,山丹县广播站成立并开始播音。1958年,山丹、民乐两县合并为山丹县,建起广播放大站。1963年,各公社、大队和部分生产队安装小喇叭。1964年,广播、邮电两网合一,一线多用。1971年,全县均为压电或舌簧喇叭,入户率31.8%。1977年5月,山丹县广播管理局成立。1981年5月改称为山丹县广播事业管理局。1983年12月,改称为山丹县广播电视局。
  1989年,暸高山上建立起调频广播发射台,村、通播率达82%、70%。1998年,暸高山重新建起45米高的发射塔,安装300瓦的调频广播发射机,县域内广播信号全覆盖,广播综合人口无线覆盖率达92%。1990—2000年,乡镇广播站行政上由乡镇政府管理,业务上归广播电视局管理。2007年,全省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项目开工,在暸高山架设一台300瓦调频广播发射机。
  “村村响”广播工程 2013年投资151.9万元,实施气象预警、防灾减灾“村村响”广播工程。全县城乡安装了460套数控智能自动化音柱和高音喇叭,村通播率、无线覆盖率均达100%,能及时发布气象信息,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
  第二节 电影
  1958年12月建成山丹县最早的红星电影院,地处胜利街东口,土木结构,内置木质连椅,使用长江35型提包机放映。1964年改建为砖木结构,设定800个固定座位。1965年成立两个农村电影队,在全县农村人民公社巡回放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撤销电影队。
  1972年成立山丹县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下辖14个电影队,有电影放映员40余名。同年在县城首次放映宽银幕影片。1978年,全县10个人民公社相继成立电影放映队,农村放映点扩大到164个,年均放映场次达4100多场。1979年城乡210个放映单位完成放映场次2070场,观众达466万多人次。1981年,霍城乡建成影剧院。1982年、1985年,东乐乡、芦堡村建成固定座椅影院,芦堡村购置16毫米氙灯放映机,免费为群众放映电影。
  1983年,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改称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新成立6个农村电影队和16个个体联办电影队。农村放映单位达32个,放映人员增加到60人,年放映电影3000多场次。后电视录像逐渐增多,放映场次逐年下降。1986年更新放映设备,安装5505型3000瓦氙灯自动放映座机和金属银幕。1987年被甘肃省文化厅评为“文明电影院”。1988年,公司下属31个放映单位,工作人员60多人,其中城市影院一座,乡办电影队10个,村办队4个,个体办队8个,驻丹场矿电影队7个,年放映场次1400场以上,总收入17万余元,其中县电影院放映场次达1025场,收入12.5万元。
  为扩大城市影院市场,1990年9月在北环路设建北环影院1座,占地150平方米,内设固定座椅320多个。在全国优秀宣传橱窗评比中,放映公司选送的作品获三等奖。1991年,北环影院被甘肃省电影院等级评审委员会认定为“乙级电影院”,被张掖地区行署文化处评为“优秀电影院”。1992年,在建党70周年献礼影片展播放映活动中被省电影公司评为优秀放映单位。
  随着电影市场日趋下滑,1991—1999年,全县只维持城市电影院的正常运行,保留两个县办电影队。北环影院于1993年停映。同时停映的有各乡办队、村办队、个体和场矿放映队。1995年逐步恢复城区各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影片的观看,到2005年时,随着各学校多媒体和阶梯教室的建成,该项活动终止。
  2008年6月,为配合政府旧城改造,电影公司土地及房产由政府公开拍卖,由买房代建电影院主体工程。因拆迁等原因,新建未能按时动工。同年,全县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在位奇镇芦堡村启动。6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每年为全县116个行政村、农牧场(包括山丹农场和山丹军马场)、厂矿企业放映电影1390多场次。2010年东乐乡电影院因修建拆毁,放映设备无存。
  2012年,建成清泉、位奇、东乐、陈户4个乡镇固定电影放映点。省广电局为每个固定放映点配备双层遮光窗帘数个、6米×8米的荧幕一个、加固观影座椅100把、3匹立式空调两台。2013年位奇镇成功申报固定电影放映点1个,由省财政厅拨付资金40万元修建。同年8月,投资270多万元建成的全县首家民营数字影院山丹鑫海源电影城投入运营,半年实现票房100多万。影城内设大、小两个放映厅,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总座位数208个,外设200平方米的电影主题休闲区供观众休息。霍城镇电影院因修建住宅楼拆毁,放映设备无存。
  第三节 电视
  电视差转 1981年在暸高山建起全区第一座功率为10瓦的电视差转台,1982年更换为50瓦。全县除偏远山区外,室外天线可接收电视节目。山丹煤矿于同年建起全区第一座功率为10瓦的电视差转台。1983年开始,山丹军马场总场及下属的四个分场、西北212地质大队、东水泉煤矿等驻丹厂(场)矿相继建起小功率电视差转台,至1984年建起7座差转台,总功率89瓦,覆盖人口7.5万人。1986年,在暸高山增加1台差转机转播甘肃电视台节目,广播局院内架设65米的发射塔和2台电视差转机,转播中央一套、二套节目。2007年,全省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项目建设一期工程开工,投入2台300瓦电视发射机,转播中央一套和七套电视节目。2013年,暸高山微波台发射广播节目3套,电视节目2套。承担向省台输送节目的回传任务,是省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的重要“驿站”。
  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与有线电视 1986年12月,山丹焦化厂建成全区第一家有线电视,此后,山丹军马场及下属的四个分场、公路段相继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1987年3月,县广播电视局建起6米卫星地面接收站和734平方米的电视综合楼,安装50瓦电视差转机。至1988年全县有电视机9276台,其中彩电1721台。1994年拉开建设有线电视的序幕,传送6套节目。1996年,各乡相继建成地面卫星接收站,采用隔频设备传送6套电视节目。1999年,投资250万元在暸高山微波台建立起MMDS微波发射设备传送12套节目。受个体商户贩卖和群众自行购买微波接收天线影响,有线电视市场管理混乱,投入的设备资金无法偿还,职工工资不能发全,2001年便陆续停止使用。由于部分村、社和系统外单位自行建起卫星地面接收站,加上微波发射系统失败和欠债,设备和节目参差不齐,行业管理各自为政。由此,实行乡镇广播电视站垂直管理。到2002年建成山马公路沿线的主光缆网络,节目套数增加到40套。2002—2007年实施光纤网络建设二、三、四、五期工程,全县93%的村、95%的社通上光纤网,68%的用户实现了城乡同网、同台、同收视质量的目标,入网用户30500户,2009年达32000户。新建李桥乡广播电视站,改造维修暸高山微波台,基层生活工作条件得到改善。2010年,启动农村数字电视整转工程,全县数字电视用户16617户。到2011年,除老军乡没有整转为数字信号外,其他乡镇全部整转成数字电视,实现了有线电视从制作、编辑、播出、传输到接收的全数字化。整转数字电视8000户,群众收听收看到10套广播节目和130套电视节目。
  2012年,全县有线电视在册用户3.2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8万户,有线无线混合覆盖率94%。再次实施“户户通”工程,为羊虎沟、东山、上西山、红寺湖村等10个偏远山区自然村和山丹马场38个农牧队,以及青阳口、大黄山林场、龙首山护林站、矿山企业安装3000套省上授权的卫星地面接收设备,全县山区结束了“盲区”。同年5月,甘肃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山丹分公司挂牌成立,有线电视行业步入企业性质产业化经营。
  电视采编设备 从1997年开始,进行过6次大的设备购置。主要有松下VW-EC310E线性编辑系统;RT2000非线性编辑系统;Premiere非线性编辑系统、硬盘播出、购置音频工作站系统;中映100标清非线性编辑系统;音频播出系统。2013年购置Neo3型EDVIS粗编、大洋V-EDIT高清非编,提高了山丹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和制作水平。
  电视节目 2006年开始自办山丹新闻节目,至2010年开设《山丹新闻》《百姓视点》《魅力山丹》《成长起跑线》和《社会与法》5个栏目。拍摄制作《丝路名刹山丹大佛寺》《美丽的南湖公园》《梁积林和他的诗歌创作》《情系山村的好支书》等艺术专题片8部、《硖口情怀》《硖口雄风》原创歌曲2首。组织策划《山丹人在外地》大型系列采访活动,推出《山丹人在西藏》《山丹人在北京》节目,反响很好。《魅力山丹》获全市名牌栏目。《山丹“的哥”拉萨闯富路》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举办的全国DV影像节目评选“金牌节目”。《年到中河》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举办的全国DV影像节目评选“铜牌节目”。《巧招雄鹰灭鼠害》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播出,实现了自制节目上中央媒体的重大突破。配合中央电视台拍摄的5集纪录片《路易·艾黎》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引起广泛关注。大型专题片《大地的渴望》在“2010首届中国农业电视节目论坛暨评估年会”上获得专题类三等奖,是山丹首次获得的国家级奖项。
  2010年10月山丹电视台全面改版,《山丹新闻》由隔日新闻改为每日新闻。开始拍摄制作公益广告、MTV和电视散文等作品,增加游动字幕等形式的广告。2011年,《山丹新闻》中制作的《能人效应在山丹》(5集)连续报道,在全国县级广播电视节目创优评析中获二等奖(一等奖空缺)。由河西走廊19家县区电视台(包括内蒙古邻近旗台)共同发起成立旅游宣传联盟年会在山丹召开。2012年,拍摄山丹民俗、山丹风光、能人效应等系列专题纪录片,播出《魅力山丹》20期、《百姓视点》10期、《经济与生活》9期、《山丹剧场》4部、《焉支论坛》9期、《走基层在现场》等其他栏目16期。拍摄文艺专题片《花儿赞山丹》及《焉支情》《酒是故乡醇》等乡土特色浓郁的电视剧节目。
  2013年文化体制改革后,县广播电视台失去收视费这一支柱收入,面对局、台、网分离后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奇缺、硬件设施老化、部分人员工资无着落、历史欠账多、经费不足等困难,走进一线“接地气”“抓活鱼”,增强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感染力。“上敦煌”系列专题纪录片获中国农业广播电视协会第四届农业节目评析三等奖,是自制广播电视作品第三次获得国家级的最高奖项;《山丹“小土豆”上“大保险”》等6件广播电视作品在由省广电局举办的第二届县级台广播电视优秀节目评选活动中获二、三等奖;12件广播电视作品获全市二、三等奖。在精办《山丹新闻》的基础上,改版《魅力山丹》栏目,推出深度新闻评论类栏目《新闻聚焦》、生活服务类栏目《百姓生活》和文化创意类栏目《我拍我秀》,在四大主栏目里分设多个固定子栏目。举办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地方特色、草根味浓、精彩纷呈的首届农民电视春节晚会,播出后得到好评,开启了全市县级举办电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历史。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