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戏剧 曲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03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戏剧 曲艺
分类号: J825
页数: 2
页码: 612-6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民间艺术戏剧、曲艺情况的具体内容介绍,主要介绍了秦腔、眉户、说书、念宝卷、唱曲儿等。
关键词: 山丹县 民间艺术 戏剧

内容

山丹戏剧主要有秦腔、眉户。
  秦腔 清道光、咸丰以前,东乐有秦腔戏班——复兴班,有全套戏箱行头和一批完整的演出剧本(手抄)。当地士绅王三槐曾任箱主。光绪年间,马禄林继任,新购戏箱一副,以义兴班、义乐班分班应事,并赴张掖、山丹等地售票演出。民国时期,当地名须生刘积苍技艺精湛,收受徒弟众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会主席王得诗任剧团团长,演出现代秦剧《穷人恨》《血泪仇》《罗汉钱》及新编历史剧《北京的四十天》和传统戏《徐州革命》等。县城一、二、三乡建有业余剧团,自成体系,各有所长。1954年,县文化馆以东乐乡业余剧团主要演员和全部戏箱行头为班底,挑选县城3个乡业余剧团的部分演员,组成山丹县业余剧团,排演传统秦剧《北京的四十天》《黄龙山起义》《劈山救母》《貂蝉》等,下乡巡回演出。
  1956年3月,成立山丹县秦剧团,有演职人员40余人。1976年,成立县农村文艺工作队。次年,排演现代秦剧《蝶恋花》、传统戏《十五贯》。后学演陇剧《枫洛池》、秦剧《三滴血》。1979年5月,自编历史剧《焉支山》(编剧王志坚)参加张掖地区文艺会演。同年9月,改文工队为秦剧团。1985年11月,以自编历史剧《东望长安》(编剧王志坚、尚育民)参加甘肃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戏剧调演,获创作、演出2个三等奖。其后,随着电视、录像、歌舞厅等的兴起,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趋于多元化,剧团演出上座率急剧下降。1989年6月,县秦剧团撤销。多年来,县秦剧团聚集了陈光明、刘振中、沈秀珍、姚冰清、毛立荣、胡凤兰、陈立禹、辛宏斌、张生文等一批有实力的秦腔演员,他们以精湛的技艺,为广大观众塑造了众多丰满的舞台艺术形象。除专业剧团外,20世纪80年代,新开、芦堡、陈户、高寨、永兴等村组织过业余秦剧团。原山丹秦剧团退休老艺人刘桂玲、刘成德夫妇和其子刘克勤在位奇乡二十里堡村组织儿童剧团,培养男女学员40余人,在本县及古浪县、玉门镇的农村演出。此后,刘克勤等秦腔爱好者曾办过秦腔茶园,组织当地和外来秦腔艺人演出秦腔折子戏。近些年来,城乡戏迷自发在城区公园、广场开展自娱自乐演唱活动,并参与县上举办的秦腔戏迷大赛和各类群众文化演出活动。
  眉户 在山丹传播较广。昔时,多为走乡串户的民间艺人演唱。民国时期,有刘怀义、方正学、兰生英、赵兴福等艺人组织眉户戏班,在山丹、张掖、民乐等地唱会戏。剧目有《大保媒》《大钉缸》《小姑贤》《张连卖布》《杀狗劝妻》《花厅会》等。文武场面齐备,生、旦、净、丑俱全,且不受场地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剧团演出大型眉户现代戏《梁秋燕》《南海长城》《两颗玲》等。
  山丹曲艺主要有说书、念宝卷、唱曲儿。
  说书 民国时期,位奇镇新开村戏剧艺人钱元亨在县城说书。1955年,兰州移民大鼓演员赵得民(河南籍)设书场于人民舞台,常把时事政策编成书帽,在说正书前加演。1961—1966年,县剧团职工刘成德夫妇在县城西关开设茶馆,由刘成德说书。
  念宝卷 也称宣卷,多在冬闲时进行。一人念卷文,一童子吟唱接音。卷中有诗、散文、唱词,唱词多由7字、10字句构成,标有曲牌名。每一宝卷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山丹城乡流传较广的宝卷有《莺哥吊孝》《侯梅英反朝》《五鼠闹东京》《狸猫换太子》《黑骡子告状》《康熙王私访山东》《方四姐》《二度梅》等。“山丹宝卷”被整体打包为《河西宝卷》,列为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宝卷多以宣传忠孝节义、抑恶扬善、见义勇为、诚信礼让为主要内容,是弘扬民间优秀文化传统、研究乡风民俗的宝贵资料。
  唱曲儿 是城乡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由一老人(多为盲人)偕小丫头或老妻,带二胡、板胡、三弦、竹瓦、水水(磬碗子)等简易乐器走乡串户演唱,唱的曲调多为眉户或地方民歌,常拉弹的曲子有《满天星》《白菜根》《八谱》等,唱的曲儿有《割韭菜》《钉缸》《绣香袋》《武松打店》等。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