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间工艺美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03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民间工艺美术
分类号: J528
页数: 2
页码: 611-6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形式主要有剪纸、刺绣、烙画、麦秆画等,代表人有周玉梅、张志光、张春玲、刘瑰花等。
关键词: 山丹县 民间工艺 美术

内容

山丹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形式主要有剪纸、刺绣、烙画、麦秆画等,代表人有周玉梅、张志光、张春玲、刘瑰花等。
  剪纸 山丹民间剪纸内容丰富、形象生动、造型夸张、刀法洗练明快、风格古拙质朴。在造型手法上,除利用轴对称、中心对称等传统手法外,还注重局部的非对称和拉毛剪纸等手法的拓展使用。以周玉梅、张春玲、刘瑰花、高云琴为代表的山丹民间剪纸艺术创作活跃,其剪纸作品多次参加省市乃至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屡获奖项。周玉梅的剪纸作品刀法细腻,造型生动传神,她用5年时间精心创作的近500副剪纸连环画——《红楼梦》于2005年5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张春玲的剪纸作品表现手法细腻,构图精巧,形态生动,意象传神,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展览并获奖,《八仙过海》《六喜娃娃》入选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民间美术展览。刘瑰花的作品在继承民间传统的基础上,注重吸收绘画艺术的构图技法,追求传统与现代的契合,剪纸作品《编织幸福》获2007年甘肃省第二届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览百合花奖银奖。高云琴的剪纸代表作有《春潮》《西游记》等。
  刺绣 山丹城乡广大妇女以刺绣工艺制作门帘、被单、枕顶、枕套、鞋垫和香袋、荷包、绣球、虎头童鞋、童帽等装饰工艺品的传统习俗世代相传,图案多为花鸟和象征吉祥如意、喜庆富贵的装饰性图案和字符为主,如牡丹、荷花、菊花、龙、凤、鸳鸯、松鹤及囍、福、禄、寿字等,针法主要有盘绣、堆绣、刺绣等。用线主要有各色丝线或棉线,现时广泛使用化纤丝线。山丹民间刺绣多次参加工艺美术展览,还被选送参加第二届(北京)中国艺术节展览和第四届(甘肃兰州)中国艺术节展览。
  民间刺绣
  烙画 在山丹古老的民间火烫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种工艺美术品。早在汉代,这里的农牧民就用烧红的火钎,在木制农具和器物上烫烙各种不同的印记符号,作为识别的标志。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开始在日常生活用的木碗、木勺、木盘和筷子上烫烙各种喜爱的装饰花卉图案,以美化生活。到了明清时期,火烫工艺被广泛应用到木制家具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火烫画工艺。清末,由于经济萧条和油漆绘画的广泛使用,火烫画工艺逐渐衰微,濒临失传。1979年,文化馆在普查民间美术过程中,发现了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王自刚、陈希儒、吴秉才等人率先对此项工艺开展研究。经过反复研究试验,终于用电烙铁代替画笔,在优质的椴木胶合板上烫烙作画,开始了山丹烙画的继承和创新。1980年,山丹烙画第一批样品面世,首次搬上张掖地区工艺美术展览,受到省地工艺美术界的肯定。1981年5月,山丹烙画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内销订货会(武汉),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甘肃日报》等相继对山丹烙画作了报道和介绍。1984年9月,路易·艾黎来山丹,对山丹烙画很感兴趣,购买陈希儒创作的8幅烙画小品,带回北京后分赠给宋庆龄、马海德等国内外知名人士。同年,山丹烙画入编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当代中国”大型丛书之《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一书。山丹烙画吸收中国水墨画和油画、水彩画的表现技法,除继承传统的勾勒法外,还发展烘、染、烤、擦、皴等多种技法,丰富烙画的表现力,山水、花鸟、人物皆可入画,用电烙铁烙制的“铁笔书法”可与毛笔宣纸书法相媲美。1986年,文化馆办起山丹烙画工艺社,招收一批有绘画特长的年青学员,把山丹烙画作为以文补文的工艺美术产品进行批量生产,产品销往全国各地。1987年,山丹烙画工艺被地、县科技部门列为科技开发项目加以扶持,并成立以陈希儒、周春林、巨潮为主的烙画工艺技术攻关小组。1988年1月,该项目通过由张掖师专副教授李希玉、张振民、唐世昌,讲师孙仁儒组成的地级专家技术鉴定。1 1月,该项目小组研究成果获张掖地区行政公署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4月,参加甘肃省“兴陇杯”科技发明成果展览,获“兴陇杯”铜杯奖。由巨潮烙制的巨幅烙画《甘肃胜迹》(7.2米×1.8米)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民俗展览,山丹烙画进入当代中国的最高美术殿堂——中国美术馆。山丹烙画参加由文化部社文局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在深圳联合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获“优秀新产品奖”。1990年,山丹烙画工艺美术厂经由县政府批准,在文化馆正式成立,招收职工20人。山丹烙画参加在兰州举办的甘肃省首届旅游商品、纪念品展评会,获展评会最高奖项“天马奖”。1991年1月,山丹烙画研究成果通过由全国工艺美术大师阮文辉、王堃,著名雕塑家何鄂等组成的省级专家技术鉴定。阮文辉大师为山丹烙画题词:“山丹烙画,甘肃一绝。”是年底,项目课题组又获张掖地区行政公署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2年,山丹烙画再次蝉联“天马奖”。山丹烙画还被选送美国、泰国、日本展出,被省政府、省外办、省侨办等选中,作为外事活动的馈赠礼品,赠给许多国家的贵宾和友人。烙画厂还开发生产了剪纸、麦秆画、玉雕等工艺美术品。当今活跃在山丹民间剪纸、烙画、麦秆画制作工艺方面的领军人物周玉梅、张志光、张春玲等人就是当年烙画厂所培养的后起之秀。张志光的烙画《荷香》《钟馗像》《祁连深处》《塞上江南》《人物山水》多次参展并获奖,2006年成为“山丹烙画”民间工艺传承人。
  麦秆画 是以麦秆为原料制作的剪贴画。它与民间剪纸同出一辙,是不同材质的民间剪纸艺术衍生品。其制作工艺是选择长势良好的麦秸中段粗而长的几个节节,经漂白、剖切、刮胎(清除麦秸内里过厚的附着纤维)、拼贴(把剖开刮净的单独的麦秸条拼贴在宣纸上)、熨烫平整等工艺制成制作麦秆画的原料纸背。其后,根据构图需要把它剪成作画的组件造型,再把一个个组件按构图粘贴到画面相应的位置上,直至整个画面粘贴完成。
  山丹麦秆画工艺,是原文化馆烙画工艺厂在继承民间工艺传统的基础上研发生产的特种工艺美术品。近年来,周玉梅、张春玲等人又通过使用刨花卷(木匠推刨下形成的刨花)、树叶、树皮、鸡鸭鹅羽毛等作为麦秆画的添加材料,丰富了艺术形象的质感和立体感。如周玉梅创作的麦秆画四条屏《四美图》(西施、貂蝉、杨贵妃、王昭君)就使用了刨花和玉米皮等辅助材料。张春玲的作品表现手法细腻,构图精巧,形态生动,意象传神,尤擅花鸟,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其作品《秀色》获张掖地区工艺美术展览一等奖,《梅兰竹菊》获全区新世纪摄影工艺美术展览三等奖,《争艳》参加张掖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举办的迎新春书画摄影展览并获三等奖。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