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事业单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03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化事业单位
分类号: G249.27
页数: 5
页码: 598-6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文化事业单位成立情况和历史沿革情况、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山丹县 文化事业 群众文化

内容

县文化馆 成立于1951年,为山丹县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下属财政全额拨款的群众文化公益事业单位,副科建制,下设群众文化艺术辅导股、美术宣传股、财务股,实行馆长负责制。主要职责是为城乡群众开展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文化艺术实践活动提供辅导与服务,并负责县境内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2013年有职工8人,其中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6人。
  1982年建成山丹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1984年建成山丹培黎图书馆。1985年,县文化馆内设群众文化、文物、图书、美术宣传4个组,有职工24人,为建馆历史上职工人数最多的时期。1986年,文物、图书业务从文化馆中分离出来,另设博物馆和图书馆。
  1989年以来,文化馆着力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文化氛围。每年的元旦、春节都要组织城乡群众开展社火会演和小型多样的文艺演出,举办全县迎春书画、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元宵灯展。五一、五四、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组织城乡群众开展形式多样、规模适度的群众文化活动。适时召开业余文艺创作座谈会,举办文艺骨干培训班,为群众文化培养骨干队伍。注重专业技术人员艺术创作实践,发挥其对群众文化的示范带动作用。陈希儒、巨潮的书法绘画,周春林的戏曲、曲艺、小品创作,陈裕德、赵玉明、刘全德的歌舞编排等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弥补事业经费不足,普遍开展有偿服务和“以文补文、多业助文”活动。1986年,文化馆办起录像放映厅、台球厅、卡拉OK厅、舞厅等有偿服务场所,并将民间工艺“火烫画”作为重点研究开发项目。经过反复实验改进,以电烙铁代替画笔,在优质椴木胶合板上写字作画的山丹烙画工艺获得成功。
  1989年,县文化馆完成民间文学“三集成”(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民间歌谣)。1990年,县文化馆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文化馆”,陈希儒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馆长”。1993年4月,山丹民间故事集《焉支山的传说》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县文化馆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标准文化馆”。“消夏周末”广场文化活动连续举办近20年,每年演出群众文艺节目约20场次。以此为龙头,带动和辐射全县农村文化、校园文化、机关文化等的发展。连续举办7届“焉支山文化旅游艺术节”,促进了全县旅游事业发展。自2012年开始的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为群众文化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馆连续参加全省“小戏小品”大赛,全市广场舞大赛、民歌大赛等,均取得优异成绩。举办“甘肃省首届焉支山民歌大赛”,盛况空前。三届电视春晚成为新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类文化社团有30多个,成员近千人,他们常年坚持在公园、广场、社区、村社活动,并参加各类公益性演出,使群众文化活动趋于常态化、均等化。文化馆自2001年起,参加国家每三年一次的“全国文化馆评估达标”验收,成为国家三级文化馆。
  县歌舞团 前身是成立于1991年4月的县文化工作站。1997年4月改称县歌舞团,2012年改制为县文化旅游演艺公司,为县文广新局下属文化企业。至2013年有演职人员17人,其中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3人。1993年后,县歌舞团专业舞蹈创作演出成果丰硕,群众性舞蹈创作演出活跃。由“胡腾舞”、山丹太平车舞改编的大型广场舞“胡腾舞”“太平车舞”多次参加金张掖马蹄寺旅游观光节和金张掖旅游文化节开幕式文艺表演。2000年农历正月初二,中央电视台和甘肃电视台联合组成的“新春走河西”专题报道组来山丹采访,大型“太平车”舞作为该活动的主要内容被摄像录制,在中央电视台和甘肃电视台宣传报道。2008年,被中央电视台和甘肃电视台联合录制成专题片广为传播。歌舞团青年舞蹈演员陈燕华参加2004年甘肃省推艺术新人大赛,获舞蹈类比赛“十佳”奖,当年参加全国第十届推艺术新人舞蹈大赛,被评为全国“十佳”。舞蹈演员赵银、刘新娥、李爱梅、毛晓燕、陈俊喜、周玉琴、颜江玲、周丽、张宁静、王霞、王静等在舞蹈编导、表演方面塑造了不少感人的艺术形象,参加省、市文艺调演比赛,屡获奖项。
  县歌舞团多次举办全县舞蹈大赛、广场舞比赛,圆满完成文化下乡、千台大戏进社区进农村、廉政文化文艺演出、焉支山旅游文化节开幕式文艺演出(四届)、赴兰州、北京山丹同乡会慰问演出等一系列重大演出任务。成功举办或承办全县歌手大奖赛、秦腔戏迷大赛、民歌大赛、春节电视文艺晚会等群众性演出比赛活动。歌舞团组织精品剧节目多次赴甘州区、临泽县、肃南县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青海省祁连县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并邀请甘州区、肃南县、阿拉善右旗文工团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打造文化精品,推出一批精品剧节目,其中有舞蹈《奋进》《红旗颂》《雪域踏春》《胡腾舞》《军马战士的情怀》《古乐五彩》《山大妈赶集》《喜雨》;声乐《美丽山丹我的家》《山是家乡美水是家乡甜》《祁连山黑河水》《我是山丹人》《山丹风》《焉支古歌》;器乐演奏曲《西部情怀》《节日牧场》;话剧小品《爱的奉献》《小站》《瓜缘》《帮扶情缘》;音乐小品《山丹小吃》《夸丰收》;音乐快板《山丹赞》;音乐诗朗诵《远古高风焉支山》等。舞蹈《奋进》《红旗颂》和由赵玉明原创、歌舞团演出的《军马战士的情怀》参加省市调演,获不同奖项。吴琼、李爱梅、周玉琴多次参加省、市声乐调研比赛,多次获奖。由黄根成创作的笛子独奏曲《西部情怀》获张掖市纪念建党80周年专业文艺调演创作二等奖,器乐曲《节日牧场》获2005年首届金张掖文艺奖创作三等奖。由吴刚编导,麻积良、宁拥护、吴琼、刘新娥担纲演出的话剧小品《爱的信念》,于2003年参加全省首届小戏小品调演,获综合三等奖、编剧三等奖和导演二等奖。由周春林创作、歌舞团编排演出的音乐小品《夸丰收》在张掖市文艺调演中获二等奖。《夸丰收》还代表张掖市参加甘肃省2013年农民春节电视文艺晚会,成为全市唯一入选省春晚的作品,编剧周春林、导演樊孝、周玉琴分获张掖市2013年春节电视联欢晚会优秀编剧、导演奖。2013年,县文化馆组建的“群星艺术团”编排《扇舞翩翩》《今夜舞起来》参加张掖市首届广场舞大赛,获二等奖。
  乡镇文化站 1981年成立全县最早的东乐乡文化站。1982—1984年,又相继建成花寨子、陈户、位奇、清泉、李桥、大马营、霍城、老军、红寺湖、城关镇11个文化站,人员配置1至4人。文化站均设有图书阅览室、棋牌游艺室、录像电视放映室和展览室,因地制宜地开展图书借阅、报刊阅览、书画和民间工艺美术展览、棋牌游艺、录像放映和乒乓球、羽毛球、台球、篮球等站办文体活动,并在元旦、春节、五一、五四、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组织开展秧歌社火、文艺演出、歌咏比赛、体育竞赛等小型多样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适时参加县上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受县文化局委托,对各乡镇辖区内文化市场、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单位处理。长期以来,文化站人员少、场地小,经费短缺、人员不固定、场地设施简陋、活动单一等问题突出,乡镇文化站功能难以正常发挥。
  2010年前后,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站免费开放等文化惠民工程相继落地,全县8个乡镇相继建成高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各站均设有多功能活动厅、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多媒体室等,在活动资金方面均由国家免费开放资金扶持,文化站阵地设施面貌一新,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农村文化活动日趋活跃。东乐乡在三八、五一、五四等节庆文化体育活动特色明显。自2000年起,举办东乐乡文化艺术节,至2013年已举办三届。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在山丹县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东乐乡有23项入选。山丹县入选张掖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 “太平车舞”名列其中。2007年,东乐乡被市上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3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西宝卷》东乐乡大桥传习所挂牌运营。至2013年,东乐乡建成占地面积8400平方米的乡文化体育广场及山羊堡、城东、静安、大桥、大寨、小寨村6处文化体育活动广场。清泉镇在南湖公园建成文化站综合活动大楼,内设辅导培训部、电子阅览室、书画展览室、老年和青少年文体活动室。北湾、南湖、清泉等8个村建起农民文化休闲广场。城市社区和城郊农村组建群众文化体育活动队40多个,长期活跃在城郊公园、体育场、大小广场或街区空地上,中老年广场舞、健身秧歌、健身舞和太极拳、太极剑等健身娱乐活动成为山丹城区新的文化风情。陈户、李桥、老军乡文化站均有图书3000册,大部分村建有标准化篮球场或文化体育活动广场,配套各类健身活动器材,节庆日组织开展各种小型多样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大马营乡文化站有图书1.2万册,配置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建有地情资料室。霍城镇有村级文化活动场所16处,在刘庄、西关、东关等村建有高标准的文化大院和文化广场,并成立镇文化产业协会。位奇镇文化站建有文艺团队8个,该镇十里堡村成立的文化合作社是全县乃至张掖市第一个农民文化专业合作演出组织。
  【资料选载】
  十里堡村文化活动
  十里堡村位于县城东郊5公里处,交通便利,种植条件好,群众生活水平高。该村村民素有在重大节庆特别是春节期间举办民俗文化活动的习惯。近几年来,该村一批文艺爱好者以家族为主,以民歌、秧歌舞、小品等形式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带动和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2008年4月,由村民梁雄、孙智、李鹏等文艺骨干发起,成立农民文化专业合作社,并注册成立焉支文化专业合作社昶农文艺演出团,吸收团员20多人,有60多人经常性参与活动,最小的6岁,最大的70岁。他们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民歌曲调和歌舞、小品等艺术表现形式为载体,以歌颂和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歌颂农民新生活、新变化为主要内容,创作出了一批自己的品牌节目,如《逛丹城》《老两口话改革》《五大妈学理论》《夸山丹》《夫妻识字》《惠民政策该就好》等,利用节庆活动、婚丧嫁娶等场合,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同时,致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为建设新农村、塑造新农民加油鼓劲,所演剧节目顺民心、接地气,深受本村及周边村社群众欢迎。为支持该文化团体健康发展,省、市、县宣传部门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筹资5000元购置音响、锣、鼓、钹、二胡、板胡、唢呐等乐器和部分演出服饰捐赠给演出团,满足基层群众求美、求乐的需求。 (选自《山丹综合年鉴(2006—2008)》510页,有改动)
  少年宫 正常开展活动的少年宫主要有山丹三中少年宫、山丹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
  2011年,山丹三中整合校舍、体育活动场所和教学设施等资源,通过改建和修缮,设立音乐、舞蹈、绘画等活动场所(建筑面积1310平方米),组建体育、美术、文艺、科技、经典诵读5个社团,分设绘画、书法、声乐、舞蹈、器乐、篮球、乒乓球、中华武术、科技制作等15个特色专业,购置价值3.86万元的德育类图书和10.14万元的文艺、体育和科技制作类设施设备,建成山丹县首家乡村学校少年宫。是年12月,被中央文明办、国家财政部、教育部确定为首批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学校。由教师、大学生村官、文明志愿者、农村文化人才和民间艺人担任专兼职辅导员,利用每周一、三、四课外活动和放学后、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段,开展以文体科技、技能培训、道德教育、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少年宫成为未成年人培养兴趣爱好、拓展能力素质、陶冶道德情操的课外乐园。2014年4月,少年宫通过省文明办验收。5月,校长葛军代表张掖市在“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做有关乡村少年宫建设的交流发言。
  山丹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位于县城关小学校园内,系国家福利彩票投资项目,于2009年10月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529平方米,固定资产516万元,有特长教师、管理人员6人,为县教体局直属单位,是全县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文化艺术交流和科技培训基地。开设艺术、信息、科技、运动综合实践等5个大类和舞蹈、器乐、书法、武术、绘画、剪纸、珠心算、英语、棋类、科普等16个特长专业。中心以特专长培训为切入点,开展特长培训和公益性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具有山丹特色的校外活动模式。2010年后,中心组织学生观看《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英雄儿女》《地道战》等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开展科技活动周、艺术活动周、全国助残日、消防安全和防震减灾演练、爱国卫生运动和学雷锋做好事、讲文明、讲礼貌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立足县情,以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艾黎与何克陵园、昭文堂、山丹汉明长城、焉支山森林公园、山丹军马场等为依托,构建人文历史环境和革命传统教育阵地,引导学生热爱历史文化遗产,继承中华民族人文传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一代新人。
  地方文化创研室 2012年10月成立,是县文广新局下属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地方文化的挖掘、搜集、整理和传承,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策划、创作等工作。创研室负责人杨桂平及陈学斌、张兴荣等人参与“五彩山丹”(《焉支风》《马场梦》《长城魂》《艾黎情》《佛山缘》)旅游文化丛书及后续丛书《山丹民间传奇故事》《山丹民俗风物游》《山丹之最》的编辑,编辑整理《山丹民俗》《山丹故事》《山丹美食》《山丹影像》《山丹民歌》等山丹民俗文化系列丛书,创编展示和反映地方文化的杂志《山丹文苑》5期。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