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01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分类号: R183
页数: 3
页码: 586-588
摘要: 本节记述山丹县传染病防治,其中包括鼠疫、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布鲁氏杆菌病等。
关键词: 山丹县 传染病防治 疾病预防控制

内容

1955年6月1日,卫生部公布传染病管理办法,规定法定报告传染病18种,1956年增加至25种。2009年增加至39种。20世纪90代初,县上对传染病进行报告和控制。1997年,肺结核和新生儿破伤风由丙类调整为乙类进行管理。到2004年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实现计算机网络直报,报告周期由10天缩短为1天。2005年实现乡镇以上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直报单位由4个增加到19个;传染病报告率由1986年的61.1%上升到2013年的96.7%,及时率由73.7%上升到97.6%,传染病疫情的快速监测与处置能力逐步增强。
  鼠疫 鼠疫是山丹县防治的重大传染病之一。1963年8月,甘肃省201所在山丹军马三场查源,从自毙背纹仓鼠体检出鼠疫杆菌2株,确定山丹县为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疫区主要分布在山丹军马三场狼洞沟周边,总面积2500公顷。1993年9月,山丹县达到鼠疫自然疫源地稳定控制区标准。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之后,疫区内植被得以恢复,旱獭密度随之上升,邻近县居民进入疫区非法捕挖、贩运旱獭日趋严重,增加了鼠疫流行和远距离传播的危险性。2000年5月,县境内312国道绣花庙段,截获鼠疫疫源动物旱獭偷运车1辆,没收活体旱獭278匹,经西水国家级鼠疫监测实验室检验,检出5株鼠疫菌,首次证实外运旱獭活体带菌的事实,为国内动物卫生检疫提供了依据。2004年,全县疫源地面积扩大至388.4平方公里。通过多年监测证实,全县自1963年确定为鼠疫自然疫源地以来,动物间和人间均未发生过鼠疫流行。
  病毒性肝炎 山丹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较高。1986—2013年共报告6656例,年平均发病率124.65/10万,占同期法定传染病总数的24.25%,由1986年的74.72/10万上升至2013年的375.98/10万,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脊髓灰质炎 1963年脊髓灰质炎疫苗投入使用,对脊髓灰质炎的控制起了主要作用。1973—1979年,共报告病例10例,1980年以后,脊髓灰质炎基本消灭,2000年通过无脊灰证实,实现无脊灰状态保持至今。
  麻疹 20世纪70年代前发病率居各传染病之首,1954—1968年,麻疹在山丹县发生3次大流行,发病率最高时达到2207.8/10万。1975年山丹开始接种麻疹疫苗,使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患儿症状明显减轻,至1980年发病率降至14.9/10万,病死率降为零。2009年以后根据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分析、监测无麻疹及疑似麻疹病例发生。
  炭疽 1970年以来,山丹共发生13例皮肤炭疽,主要集中在1973—1976年,1973年为最高年份,发生5例,2013年发生1例。
  肺结核 肺结核是山丹县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传染病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抬头趋势,1997年发病率57.79/10万,2008年上升至299.26/10万,2013年有所回落,达到220.9/10万。1992—2004年,先后实施世界银行贷款卫生V项目、英国赠款、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发现并登记各类活动性肺结核病人3444人,对3085例涂阳病人进行全程免费督导化疗,对1497例涂阴病人进行规则治疗,治愈率达到93.2%,遏止了肺结核流行。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曾经是病死率极高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977年病死率达到20%,1986年以后发病率明显下降,至2013年共发生6例,年平均发病率0.14/10万,保持较低发病水平,2004年死亡1例。
  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百日咳1954年在山丹发生大流行,发病率高达2279.3/10万,1954年开始接种百日咳疫苗后发病率逐渐下降,1986年计划免疫实施后明显下降。新生儿破伤风自1997年列入乙类传染病以来一直未报告过。1986—2013年,开展儿童百白破三联疫苗全程接种55136人,年平均接种率达到97.6%,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未发生,百日咳发生3例,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
  布鲁氏杆菌病 布鲁氏杆菌病是农牧区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山丹以羊传播为主。1959年开始布病防治工作,人间患病率高达7.8%,畜间感染率21.2%。1995年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在2008年常规监测中,出现阳性血清,经省疾控中心专家组复判,确诊布病患者21人,患病率8.4%。2013年血清阳性率为15.1%,经试管凝集试验复判后,确诊布病患者6人,布病患病率2.7%。
  甲型H1 N1流感 2013年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年内共监测定点医院流感样病例157例,经采样送检确诊甲型H1N1流感病例10例,调查处置10例,应急处置聚集性病例1起,隔离住院并治愈10例,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实施医务人员、教师、学生、托幼儿童、消防官兵等重点人群疫苗接种8000人份,推广中药预防1.2万人次,控制疫情的扩散蔓延。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2003年全国非典型肺炎暴发后,防疫站于4月紧急组建应急处置队和非典疫情信息中心,建立以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站、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为依托,以村为基础的疫情监测报告体系。处理可疑疫情报告342起,开展流行病学调查286人,未发现非典型肺炎病例和疑似病例。
  艾滋病 1998年5月,山丹县在外来务工人员中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2005年发现第二例艾滋病患者。2005年,成立艾滋病防治领导小组,主要采取健康教育、自愿咨询检测、高危行为干预等综合防治措施。至2013年,全县常住人口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4例,死亡1例。
  包虫病 2009年开始实施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包虫病防治项目。截至2013年,共开展免费B超检查59000人次,发现包虫病患者87位,共为14位手术病人发放救助款11万元。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