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震灾害预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100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震灾害预防
分类号: G322.742
页数: 2
页码: 573-574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89-2013年,山丹县地震监测、灾害预防等工作情况的概述。
关键词: 山丹县 防震减灾 灾害预防

内容

地震监测 1987年山丹县架设电磁波观测仪,后于2002年、2008年、2010年三次更新改造。2006年布设两个强震台,2013年新增四个地震监测台站,观测手段有电磁波、地电、地磁、大地电场。另有设计于1970年、隶属于甘肃省地震局的山丹专业监测台站1个。
  针对山丹县地震频发的实际,1989年以来,坚持24小时震情值班和周、月震情会商及短临跟踪,年编发《震情动态》54期,至2013年共编发1330期;《震情通报》82期,核实上报地震宏观异常26次。电磁波观测资料被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广泛使用,特别是在2003年民乐—山丹6.1级、5.8级地震和2009年7月16日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艾力面盖与红寺湖村交界处4.8级地震中,提供了客观翔实的监测预报资料。
  在宏观观测方面,2006年9月举办“三网一员”(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群测群防培训班。在全县建成地震宏观骨干观测点8个,防震减灾宣传点23个,灾情速报点48个,村地震宏观观测点110个。聘任防震减灾工作助理员8人,灾情速报员56人,防震减灾宣传员31人,村宏观观测员110人。
  灾害预防 2004年制定《山丹县地震应急检查工作制度》。2006年成立山丹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制定并修订完善《山丹县地震应急预案》,2006年、2009年、2013年对8个乡镇、14个重点部门的地震应急准备情况进行检查。2006年完成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年指导学校、卫生单位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和地震应急模拟演练70场次以上、1894场次、参加22万人次。多方筹资40多万元,购置卫星电话、地震应急包、地震应急车辆、车载电台、GPS导航系统等地震应急设备器材。
  2006年起草制定《山丹县建设工程场地抗震设防要求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会同民政等六部门制定出台《关于实施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的意见》,2007年11月,同城建等部门联合制定《将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的意见》,同年召开县长办公会,研究通过山丹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程序,2011—2013年,县政府分别下发加强全县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管理规定,县局修订完善行政执法汇编,县人大常委会对其进行执法检查,依法对新建、续建、改建的268项建设工程进行督促管理,编印发放《农村房屋抗震设防常识》,配合县教体局完成全县中小学校舍安全性排查鉴定工作,山丹二中、城关小学创建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山丹三中等10所学校创建为市、县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完成北街社区等六个社区的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的创建任务,按照“三有”(有水、有电、有厕所)要求,完成龙首广场、南湖公园、全民健身运动中心、世博丽景等12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