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编 科学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992
颗粒名称: 第三十编 科学技术
分类号: G322.742
页数: 16
页码: 559-574
摘要: 本编记述了1989-2013年,山丹县科普工作、科技工作、科技计划、科技推广、防震减灾工作情况的简介。
关键词: 山丹县 科学技术

内容

民国时期,县境内科学技术落后;工农业生产方式陈旧,除培黎学校试验车间外,无现代工业技术可言。民国十年(1921年)9月,东乐农事试验场开办(场址在城西关),占地10余亩。周围筑以土墙,中建茅亭。试验场购买美国棉籽、日本小麦及奉天粱豆、四川烟草、东南各省区蔬菜种子多种,专人管理,款项由县署筹给(东乐县)。次年,收一茬秋禾,见到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丹县科技发展较快。工业产品中磺化酚腐殖酸铬(PSC)、陶瓷镀铜奔马、炭黑、精炼植物油、硫化碱等的研制与改进;小麦丰产科研成果、甘蓝型油菜引进、地膜覆盖及烟雾炮灭鼠技术等的推广,均有较好的经济效益。1989年后,引进各类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科技在工农业、医疗卫生中的作用凸现。
  农业方面,以中低产田改造和“吨粮田”“双千田”、油纤兼用亚麻高效田为重点,推广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无土栽培等新技术,建成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发展日光温室509座,普及推广节水面积38万亩,发展啤酒大麦麦芽生产、食用菌培育,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工业方面,建成石油医药化工产品、平板玻璃生产线;开发出科技含量高的腐殖酸有机磁化肥、小型农机具、宽幅施肥播种机、两头加厚井壁管、麻屑板、悬辊制管及黄参、蜂蜜系列产品、牛羊肉真空冷鲜系列产品;腾达西铁公司进行脱硫、脱磷、脱铝技术改造,降低能耗,山泥(集团)生产出高镁中热水泥等特种水泥,清泉、位奇水泥厂引进静电除尘设备及微机配料、自动卸料技术,宏定元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出二氨基甲苯等新产品,减少环境污染。
  医疗卫生方面,县医院开展第一例白内障摘除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胃癌根治、肝叶切除、三镜联合治疗胆结石、膀胱癌根治性切除、颅内血肿清除、数字化颅骨塑形技术修补颅骨缺损等重大手术。中医院自制研究出肺病中药制剂、“慢性乙肝散”“降脂宁散”“五黄康肤膏”,率先在全县开展针灸治疗脾胃病、骨关节病、专用器械行包皮套切术、中西医结合小夹板固定术、股骨带锁髓内针内固定手术。
  第一章 科普工作
  第一节 科普组织
  1982年7月成立山丹县科学技术协会。同年,全县11个人民公社成立科协分会。1991年12月,县林学会、农学会、水利学会、畜牧学会、中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相继成立。1987年9月成立中国农业函授大学山丹分校,至1992年,145名学员拿到结业证。1998年成立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1989—1995年,全县11个乡镇成立科协,由分管农业的副书记或副乡镇长兼任科协主席。1996—2000年,各乡镇分别建成科普活动场所(乡镇科普活动中心),有69个村建成科普专栏、科普夜校、科普图书室等科普活动场地。2004年,全县1 15个村建成科普活动室,建立科普惠农服务站。
  2001年,企业科协工作取得突破,至2013年,福利水泥厂、清泉水泥厂、瑞达淀粉厂、良种场建立企业科协。2008年,清泉镇6个社区成立社区科普协会,建立科普活动室,8条主要街道建设15处科普画廊,建立科普志愿者队伍12支,经常性深入农村和社区开展服务活动。
  2007年,县委、县政府成立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科协,县委副书记担任组长,科协主席任办公室主任。2008年3月,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召开山丹县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动员会议,安排部署工作任务,表彰奖励科普工作先进个人20名,先进集体10个。
  2004年,在民政局登记成立县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6个,其中山丹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因无法开展活动于2008年注销,其他协会运行正常。2006年以来,建立科普示范基地25个,山丹县亚奇纤维亚麻协会、城北综合养殖示范园区、设施葡萄栽培示范基地、奥尔丹肉牛养殖协会、南山畜牧养殖协会、蜂产品协会6个协会和基地获得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先进集体称号,分别获得奖补资金20万元。大马营乡红提葡萄科普示范基地获得甘肃省“科普惠农兴村”先进集体,获得奖补资金5万元。
  第二节 科普活动
  科普宣传 20世纪80年代,科普宣传主要以农业技术推广为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重点指导农民使用化肥、农药、新品种推广、病虫害防治、农机具使用等。90年代开始,县科协以“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为宗旨,开展各种科普知识的宣传。从1991年开始,全县每年开展一届“科普之冬(春)”和“科技三下乡”活动,到2013年举行了22届。从2001年开始,每年5月的第三周开展的“科技活动周”。2004年开始,每年9月的第三周周日开展的“科普活动日”。2004年以来在企业开展“讲理想、比贡献”。2012年在全县各学校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活动成为科协及下属学(协)会、企业科协、学校的品牌活动。2004年以来,成为中国科协科普大篷车电视节目光盘赠送县,至2013年,播放科普宣传光碟220张。《山丹科普》自2009年1月开始编印至今,每年6期,每期印刷300份。1996年县科协被张掖地区科协评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2004年被张掖市科协评为“科普进社区活动先进单位”。2006年山丹县被省科协命名为“科普示范县”。201 1年县科协被甘肃省科协评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张定君、王玉珍、黄克全、郑富荣、周济民5人被张掖市确定为“科技信息进万家”专家。
  科普培训 1987年9月,科协从创办农业函授大学入手,培训学员145人;每年的“科普之冬(春)”“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日”、科教进社区等重大科技活动日,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到村一级。2011年以来开展的“四送一训”(送资料、科技、新项目、科技成果,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科技培训活动,每年邀请省科协专家孙晓雯教授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培训4到6次。
  学会工作 全县6个学会,每年以学会为单位举办学术论文交流会。自1991年以来,举办各类学术论文交流会110次,编纂论文集107册;组织全县科技工作者参加张掖市第一至四届学术论文交流会,参加省级、国家级学术论文会议,取得优异成绩,梁金花、李春燕、姚荷娉等人获得优秀论文省级奖。2012年,召开全县老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参加人员35名,为创建文化大县建言献策24条。
  青少年科技 1989年开始,参加甘肃省青少年创新大赛和国家青少年创新大赛,至2013年参加一至四届张掖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加第八至二十八届甘肃省青少年创新大赛,有作品124件、论文、科技实践活动、科幻绘画等作品获得一、二、三等奖。2010年,在城关小学建成山丹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并多次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青少年暑期实践活动,组织城区学校开展“七巧板智力竞赛”和“中学生机器人大赛”活动。组织2000多名中小学生参观张掖市科技馆、山丹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观看三维立体动画片,探究科普现象。201 1年9月邀请张掖市科普大篷车到10所中小学开展科普展览、科学现象探究活动,参加城乡青少年5000余人次。2012年5月成功举办山丹县第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五个类别共征集作品130件,对获得一、二、三等奖的44名教师和学生以及4所优秀组织学校颁发奖牌及证书。在农村中小学开展以“五个一”(看一部科普影视作品、读一本科普书籍、写一篇科普文章、画一幅科幻画、探索一种身边的科学现象)为内容的示范科普学校活动,城关小学、山丹一中、双桥学校和山丹三中被验收为县级科普示范学校。
  第二章 科技工作
  1959年5月成立山丹县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1962年业务由文教卫生局兼办,1965年5月恢复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名称,科教工作归属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文卫组领导。1 977年1 2月重新成立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1996年12月,按照《山丹县县直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撤销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组建县科学技术局,为县政府主管科技工作的组成部门,核定编制6名。2005年8月成立山丹县信息中心,为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县科技局管理。2007年撤销信息中心。2008年10月成立县科技开发中心,隶属县科技局管理,副科级建制。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科技计划 1994年5月创办科技服务窗口——山丹县科技新产品服务部。1996年5月,县委、县政府做出《关于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决定》《关于实施全省1230科普工程,落实全区“321 1”科普计划的五年规划及实施意见》,印发《山丹县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计划》。1998年县委、县政府批转县科技局、农委、经贸局《关于开展“科技推广年”活动的意见》,组织实施10项科技工程,推广10项关键技术,抓好10个高新科技示范样板,年内科技成果转化率达31%。2000年1月,县委办、县政府办印发《关于实施“三个十”农业科技工作的安排意见》。2001年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实施“四个十”农业科技工程。2002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在全县实施“五个一”农业科技结对子活动。2006年7月,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加强科技工作意见》,出台《山丹县科技奖励办法》,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补助资金,建成山丹县城北工业园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并与甘肃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中心链接,为企业和其他各行业提供更多、更新的科技信息。
  科技体系建设 “八五”(1991—1995年)期间,全县初步健全完善科技管理体系,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科技、教育、财政、农口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科教兴农协调领导小组,乡镇选派科技副乡长兼乡科委主任,115个村配齐科技副主任,部分社有农民技术员。乡镇建成“七站两委一协会”及农技农资系列化服务站104个,从业人员410人;85个村成立科技服务小组,村村成立科普小组,有350多人从事村、社科技管理服务工作。建成以位奇科技示范乡、32个科技示范村、1362户科技示范户为一体的科技示范网络。科技服务、科技示范体系逐步完善。
  “九五”(1996—2000年)期间,全县有县乡农业技术服务机构1 16个,专业技术人员334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63人,初级248人。2004—2010年举办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等科技培训80期200多场次,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及示范户6.2万人次,8000人成为“一证”(科技明白人)在手的农民。全县建立东乐乡西屯村,清泉镇西街、郇庄村,位奇镇十里堡、二十里堡村,陈户乡东门村,霍城镇西关村,大马营乡马营、楼庄村,老军乡丰城村10个科技示范村和37个科技示范点。2011—2013年科技兴农亮点频现,配合涉农部门实施科技助推工程,建立农林畜等各类科技示范点100多个,引进推广各类新品种226个,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机具38项,辐射带动高产高效田40多万亩。
  第二节 队伍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山丹县科技人员较少,1988年全县有技术干部1813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批知识分子回到教学科研岗位。1995年全县有农、林、水、牧、教育、卫生等各类科技人员2008人,2004年有2720人、2006年2884人、2009年3010人。至2013年,全县有各类科技人员6122人,其中1057人取得中高级职称;30人被授予市、县管拔尖人才;59人被授予市、县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8人被评为市、县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梁聚民等16人被授予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59人被授予县级学术技术带头人。
  科技特派员制度 2005年9月启动实施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以县政府名义选派农业、畜牧、科技、林业部门的21人为首批科技特派员,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14人、初级6人。2006年1月启动科技特派员制度,举办首届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经过8年发展,科技特派员队伍从2005年的21人发展到2013年的243人,其中高级职称31人、中级72人,“土专家”“田秀才”140人。科技特派员创办企业8个(济民沙产业专业合作社、新型畜牧业养殖公司、品玉养殖公司、金土地农牧公司、晋昌商贸有限公司、昌友农牧专业合作社、海明养殖公司、啤酒大麦公司),实施项目6个(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科技特派员工作示范点建设、科技特派员专项培训、科技特派员团队建设、民间科技特派员创业引导培训、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技能比武活动),带动5200余户农户直接参与,户均增收4000余元。2011年开始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00多场次,示范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100多个,培养各类科技示范户420户,带动农户3500户、2.2万余人增收致富。
  农民技术队伍
  技术培训 1989—1995年,在乡镇建成农民文化学习班,成立星火播种队,举办各类技术培训750场次,培训农民骨干2.5万人次。1996—2000年,全县有3500人取得农函大、农广校学历,2.9万人掌握和使用两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2001—2004年,以“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实施为契机,举办各类科技培训1200多场次,培训农民9万人次、农民技术骨干2.1万人次。全县涌现出科技示范户6250户,3.2万人具有两门以上实用技术,成为科技明白人。2005—2008年,以“县有星火学校、乡有星火课堂、村有星火科技带头人”为目标,建立星火富民示范点8个,开展各类科技培训650多场次,培训星火科技带头人900多人,农业科技带头人4200多人。印刷横幅标语35幅,制作展出科技展板430块,发放《全民节能减排行动手册》《卫生健康》《农业科技入户读本》《常用传染病防治》《防震减灾知识手册》等科普图书10000余册、科普宣传资料10万余份。2009—2012年,以农村能工巧匠和基层管理干部为主,依托乡镇农民培训基地,共组织开展各类科技培训720多场次,培训科技带头人2000多人、群众近10万人次,印制宣传横幅标语38条,制作展出科技展板1000多块;印发培训资料10万余份、科普图书2万册,编印《赠农民朋友的一本书——农业实用技术汇编》3万余册,引导农民群众学用科技,推动全县科技兴农步伐。
  职称评定 1995年评聘农民技术员202人。至2000年,全县建成涉农学(协)会4个,科普分会115个,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78个,会员发展到1800人,其中1600人达农民技术员水平。到2010年,培养出张统仕、刘积旺、毛爱平、周济民、邸多民、李鹏、王富、朱多俊、何海、崔兴昌、刘世泰、王德勤、杜宏、吴治忠、尹华文、钱万福、张振光、李明等农民技术员500多人。2013年,在建设西街村科技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模式,全县建成焉支设施葡萄有机栽培示范园、拾号沙产业开发区、焉支山庄观光葡萄棚三个不同特色的设施葡萄科技示范园。
  2009年成立农村实用人才和文化人才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至2013年,为1901人评定职称,其中高级职称3人(周玉梅、张春梅、周济民)、中级52人、助理级523人,初级职称1323人,并择优选拔18人享受每人9000元农村实用人才政府津贴,选聘90人担任农民科技指导员,201 1—2012年,每人每年享受补助资金2000元。
  第三章 科技计划
  第一节 科技项目建设
  1986年国家科委倡导实施“星火计划”,旨在将科技星火传播至农村,走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地方经济之路。从1989年开始,县上重点组织实施星火计划,1994年,祁店村村民刘积旺被评为“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到1995年组织实施省列星火计划项目3项,1996—2000年重点组织实施沿山冷凉灌区粮食作物大面积亩产超千斤试验示范项目,2003年组织实施省列星火计划2项。2004年9月县政府出台《山丹县星火产业带建设规划》,县职教中心被科技部命名为国家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位奇亚麻厂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星火示范企业。2006年表彰奖励全县科技工作先进集体5个(林业站、畜牧站、县医院、农技推广站、农田水利工程队)、科技先进工作者10人(王春、陈璇、尹萍、陈玉琴、陈虎、王宏芳、赵链、张春、张才、郑树荣)、农村星火科技致富带头人10人(西街村毛爱平、双桥村曹国华、芦堡村张有泽、位奇镇十里堡村王福、山羊堡村张学海、新庄村陈永、高庙村马胜祥、楼庄村王文德、西门村吴治忠、老军乡牧场李海元)、企业技术创新先进集体10家(同翔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碧原蜂业有限责任公司、瑞源啤酒原料有限责任公司、瑞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清泉水泥厂、高原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鹏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三龙酒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永兴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2006以金山啤酒麦芽有限公司、瑞源啤酒原料公司4家民营企业被市科技局认定为全市民营科技企业。2007年后, 组织实施省列科技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国家富民强县专项计划等项目。1989—2013年,全县申报的各类科技项目中,国家、省、市给予立项支持63项,其中申报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2项,国家创新基 金项目6项,省列星火计划项目13项,均给予项目资金支持。
  第二节 科技成果评审
  科研经费 科研经费主要来自项目经费。1989—2000年,项目经费无资料记载。2001—2002年,争取国家、省、市项目9项,经费23万元。2003—2005年,有9项项目被省上立项,争取项目资金50.5万元。2003—2010年,有26项项目被国家、省、市立项,争取项目资金487.5万元,其中山丹县富民强县专项计划项目——《优质双低油菜标准化技术示范及产业化开发》争取配套资金170万元,是历年项目争取的最高配套资金。2011—2013年有16项项目被国家、省、市立项,争取资金535万元。
  科技奖项1989年10月设立山丹县科学技术进步奖 (包含科技推广奖),并颁布《山丹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条例》。科技进步奖每年申报一次,参与评奖的成果需通过县级以上(包括县级)科技成果鉴定。2006年修订实施《山丹县科技进步奖奖励办法》。2000—2013年,有各类科技成果鉴定项目169项(省级鉴定4项、市级20项、县级145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20项(技术发明奖7项),完成县级科技进步奖145项。
  发明专利 2006—2013年,全县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220件,有47件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授权证书。2013年5月,举办由34家企业、56个部门单位、16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的全县企业技术创新推进暨知识产权培训会,邀请省知识产权局专家就专利知识进行培训。同年出台《山丹县专利资助办法(试行)》和《山丹县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2013—2015年)》。
  第四章 科技推广
  第一节 农业科技推广
  “八五”期间,围绕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推广计划”“丰收计划”,农业以中低产田改造和“吨粮田”“双千田”、油纤兼用亚麻高效田为重点,推广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无土栽培等新技术,建成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一个,日光温室509座,全县普及推广面积38万亩。“九五”期间,以农业增产、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群众增收为目标,组织开展“种子推广年”和农业“双十”工程等活动,带动实用科技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地膜覆盖技术推广有了新突破,全县推广地膜面积52万亩,新增产值2080万元。特别是地膜油菜、地膜洋芋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地膜油菜平均亩产达248.3公斤,比露地油菜亩增产48.1公斤;地膜洋芋平均亩产达3500公斤,比露地种植亩增产1200公斤。全县引进各类作物新品种98个,筛选出小麦新品种黄鑫9688、陇春17号、甘春20号、油菜品种华协1号等适应全县种植的高产优质新品种。
  2001—2007年,围绕油料、脱毒马铃薯、啤酒大麦、亚麻等支柱产业开发,全县良种覆盖率达96%。以微型薯网室化栽培、一膜多用、旱地西瓜穴拱棚栽培、黄参人工高产栽培、优质牧草种植等新技术为重点,全县建立农业高新技术示范点37个,落实130多项试验示范项目,综合示范面积达4.6万亩。2000年后,孜然、茴香、黄芪等中药材在东乐乡山羊堡村试种成功;引进晋谷28黑谷子试种成功。2004年大面积推广甘啤4号大麦新品种和大西洋马铃薯新品种。2007年主推马铃薯接卸播种、起垄、覆膜、膜上覆土、收获、测土配方施肥等6项技术,推广面积11.26万亩,项目区平均亩产2753公斤,比前三年亩产增加253公斤,亩增产效益177.1元。
  2010年后,全县形成完善的以垄作沟灌、垄膜沟灌、膜下滴灌为主的三大农田节水技术体系,推广应用综合增产技术,水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为全县大面积推广农田节水技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据测产统计,三年总节本增效1.38亿元,亩均节本增效425.98元,总节水3644.8万立方米,亩均节水112.8立方米。通过实施彩色马铃薯引种示范及配套栽培技术,筛选出适宜祁连山冷凉灌区种植的黑美人、黑金刚、红美人、天籽一号4个新品种,使平均亩产增加20%以上、亩均增收60%%以上,建成2468亩示范基地,平均亩产3500公斤,总产836.8万公斤,实现经济效益2073万元。2013年县经济作物指导中心研究的双孢菇层架式立体栽培技术采用层架式立体栽培方式,有效增加栽培面积,降低病虫危害,提高产量和品质,节省生产成本,对全县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
  第二节 工业科技推广
  1989—1995年,龙首化工厂引进、研制和开发两大系列7个品种的石油医药化工产品,炭黑厂建成年产60万平方米平板玻璃生产线,农修厂新上两头加厚井壁管项目,黄参系列产品开发等项目建成投产。
  1996—2000年,龙化公司、金冶公司分别开发出科技含量高、有市场的腐殖酸有机磁化肥和小型农机具;清泉水泥厂、位奇水泥厂顺利完成“六改八”技术改造,并引进静电除尘设备及微机配料、自动卸料技术,减少了粉尘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生产效率。太阳能开发公司和晶钢装饰板厂分别开发生产出科技含量较高的太阳能灶和晶钢装饰板。
  2000—2004年,龙化公司、金冶公司进行腐殖酸有机磁化肥和两头加厚井壁管生产线的改造,企业发展后劲增强;县供销社引进省商业科技研究所的蜂蜜加工技术,建成年产3600吨的保健蜂蜜制品系列产品生产线;位奇亚麻厂新建麻屑板生产线,实现总生产值758万元,利税146万元;县水电局制管厂与宁夏青龙管道集团合作,引进悬辊制管工艺生产线一条,增加产品品种,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在满足本县节水工程建设需要的同时,拓展县外市场。
  2007—2008年,碧原蜂业公司新开发出蜂王浆冻干粉、蜂胶片等系列蜂蜜产品15个;高原龙食品公司新开发生产出牛柳、西冷牛排(牛的后腰肉)、羊肉粒等真空冷鲜系列产品;腾达西铁公司对生产设施进行脱硫、脱磷、脱铝技术改造,降低能耗,改善产品质量档次,提高企业效益。
  2009—2010年,山泥(集团)研究开发的原料精配、生产自动化等新技术,生产出高镁中热水泥等特种水泥;宏定元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与西北师范大学化工学院胡雨来教授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并与兰州格兰克斯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2-4二氨基甲苯和2-6二氨基甲苯新产品的研发,不产生废渣,基本达零排放,2010年新上1万吨硫化黑联产大苏打循环经济项目,公司绿色化工技术研发中心被省工信委、科技厅等六部门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为全县层次最高、设备最全的技术创新机构。
  2011年后,有重点、有目标的培育企业科技创新,爱福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被授予“甘肃省食用菌技术创新重点实验室”,成为张掖市第一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连续三年获得省级补助研发经费50万元;金山麦芽公司研发的河西高寒地区啤酒大麦麦芽生产新工艺,每吨麦芽可获销售利润309.2万元,节能减排28.4万元,每吨平均为种植区农户增加收入150元,扭转了河西高寒地区三类大麦出手难、价格低的现状。大地农业种植合作社在借鉴东北火炕设计原理的基础上,研究运用中药材烘干炕,烘烤出的中药切片既保持药材原有的药性和功用,颜色均匀一致,又保证了干燥的中药切片原味无任何污染。
  第三节 医疗科技应运
  1992年,县人民医院开展第一例白内障摘除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1996年拓展骨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范围,成功开展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胃癌根治、肝叶切除、膀胱癌根治性切除、颅内血肿清除等重大手术。在普外科(外科分为普外科和骨伤科)、泌尿科、妇科方面,率先在全市县级医院中开展腹腔镜、前列腺汽化电切、宫腔镜等微创手术。在门诊开展耳鼻咽喉科的纤维喉镜、上颌窦镜及鼻腔镜检查、内科纤维支气管镜的诊断检查、妇科阴道镜、泌尿外科膀胱镜、体外振波碎石等新型医疗技术。专科方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技术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等技术逐步开展。2008年甘肃省肝胆胰外科研究所山丹分所、兰州大学临床医学院肿瘤防治中心山丹分中心成立,为提高县医院肝胆胰外科及肿瘤防治水平起到作用。201 1年设立普外一科、普外二科、内三科、介入医学科、内镜中心。2013年,在骨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的手术治疗方面开展的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锁定钢板治疗胫腓骨多段粉碎性骨折、三镜联合治疗胆结石、数字化颅骨塑形技术修补颅骨缺损等重大手术。
  1990年,县中医院研制出治疗肝胆病的“疏利散”,临床有效率达96.3%;研制出治疗皮肤病、头癣、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的“五黄康肤膏”,临床应用效果好。1993年研制“慢性乙肝散”,1994年研制出“降脂宁散”,总有效率达92.5%。1994年开展骨关节病、针灸治疗脾胃病。2002年骨伤科开展四肢骨折、关节部位骨折、脱位等手术及中西结合小夹板固定术。2005肺病专科被列为全省中医重点专科。自制肺病I号,肺病Ⅱ号、肺病Ⅲ号的中药制剂,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6种(针灸、推拿、按摩、中药坐浴、中药外敷贴药、中药雾化吸入等),门诊开展冬病夏治治疗技术。2006年外科率先在全县开展包皮环切专用器械行包皮套切手术,次年骨伤科首次开展有限切开股骨带锁髓内针内固定。201 1年首次引进腹腔镜手术技术,可开展各类腹腔镜手术。1986—2013年,县中医院通过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开展针刺、艾灸、推拿按摩、捏脊、火罐、热敷、熏洗、按摩、刮痧、足浴、药浴等中医诊疗项目60种,中医预防保健技术22项。相继开展胃大部分切除、胆囊摘除、子宫肌瘤切除、子宫全切、四肢骨折内外固定术等手术。
  第四节 科技合作
  2011年以来,科技部门注重人才引进、培养,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联合,广泛开展项目合作、技术交流、信息互动等活动,引进消化专利技术和科研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经过多方努力,宏定元化工公司与西北师范大学化工学院、兰州格兰克斯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二氨基甲苯”加工新工艺;腾达西铁公司与兰州理工大学合作,进行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开发硅渣微肥等项目;荣华种植专业合作社与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达成合作协议,对选育的油菜新品种陇油6号在山丹进行示范推广;山丹新龙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与西南石油大学与达成合作协议,对低(无)毒多功能钻井液处理剂MFA-2研制项目进行实验研究技术指导;李桥乡与甘肃省农科院合作,在东沟村建设地膜双低油菜制种示范田500亩;山丹爱森源合成木有限责任公司与河西学院达成科技服务院企合作协议,完成《高分子合成塑木材料生产技术应用》项目推广应用。
  第五章 防震减灾
  1975年3月成立山丹县地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计划委员会管理。1976年县地震办公室并入山丹县气象站,1978年7月并入县科学技术委员会。1991年7月,山丹县地震办公室更名为山丹县地震局,副科级事业单位,归口县科委。1997年6月晋升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归口县科委,编制4人。
  山丹县位于祁连山地震带中段和龙首山北缘地震断裂带,多年被划定为全国地震重点危险防御区和地震重点监视危险区,县境内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十分频繁。1954年2月,红寺湖乡发生7.3级地震,2003年10月25日,民乐—山丹交界地带发生6.1级、5.8级地震,先后发生10多次4级以上地震。
  山丹县防震减灾工作以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于依法行政能力、社会管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震灾防御能力和地震应急能力的提升。
  第一节 地震灾害预防
  地震监测 1987年山丹县架设电磁波观测仪,后于2002年、2008年、2010年三次更新改造。2006年布设两个强震台,2013年新增四个地震监测台站,观测手段有电磁波、地电、地磁、大地电场。另有设计于1970年、隶属于甘肃省地震局的山丹专业监测台站1个。
  针对山丹县地震频发的实际,1989年以来,坚持24小时震情值班和周、月震情会商及短临跟踪,年编发《震情动态》54期,至2013年共编发1330期;《震情通报》82期,核实上报地震宏观异常26次。电磁波观测资料被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广泛使用,特别是在2003年民乐—山丹6.1级、5.8级地震和2009年7月16日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艾力面盖与红寺湖村交界处4.8级地震中,提供了客观翔实的监测预报资料。
  在宏观观测方面,2006年9月举办“三网一员”(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群测群防培训班。在全县建成地震宏观骨干观测点8个,防震减灾宣传点23个,灾情速报点48个,村地震宏观观测点110个。聘任防震减灾工作助理员8人,灾情速报员56人,防震减灾宣传员31人,村宏观观测员110人。
  灾害预防 2004年制定《山丹县地震应急检查工作制度》。2006年成立山丹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制定并修订完善《山丹县地震应急预案》,2006年、2009年、2013年对8个乡镇、14个重点部门的地震应急准备情况进行检查。2006年完成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年指导学校、卫生单位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和地震应急模拟演练70场次以上、1894场次、参加22万人次。多方筹资40多万元,购置卫星电话、地震应急包、地震应急车辆、车载电台、GPS导航系统等地震应急设备器材。
  2006年起草制定《山丹县建设工程场地抗震设防要求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会同民政等六部门制定出台《关于实施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的意见》,2007年11月,同城建等部门联合制定《将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的意见》,同年召开县长办公会,研究通过山丹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程序,2011—2013年,县政府分别下发加强全县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管理规定,县局修订完善行政执法汇编,县人大常委会对其进行执法检查,依法对新建、续建、改建的268项建设工程进行督促管理,编印发放《农村房屋抗震设防常识》,配合县教体局完成全县中小学校舍安全性排查鉴定工作,山丹二中、城关小学创建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山丹三中等10所学校创建为市、县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完成北街社区等六个社区的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的创建任务,按照“三有”(有水、有电、有厕所)要求,完成龙首广场、南湖公园、全民健身运动中心、世博丽景等12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第二节 防震减灾 科普宣传
  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颁布日、“5·12”四川汶川地震纪念日、科技活动周、1976年“7·28”唐山地震纪念日和每年的12月4日法制宣传日等时机节点,开展地震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网络、进军营、进宗教场所”八进宣传活动200多场次。年举办大型宣传活动8次以上。赠阅和编发地震知识报、地震科普知识300多份。2006年组织全县干部职工、中小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知识竞赛”网上答题活动,举办“林业杯”防震减灾知识竞赛。2007年,开通运行山丹县防震减灾信息网。2012年举办“宏定元化工杯”纪念唐山大地震36周年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2013年举办山丹县“世博丽景杯”防震减灾与残疾预防科普知识竞赛活动。
  1997—2003年,防震减灾综合评比连续七年获张掖市第一名,3次获张掖市防震减灾工作目标责任一等奖。申报的电磁波观测项目,被甘肃省地震局评为2007年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三等奖。电磁波观测资料15次获省局观测项目评比一、二名。1995年以来,局长武世雄被中国地震局表彰为全国防震减灾强化宣传先进个人。县局五次被甘肃省地震局授予全省市、县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5次被市局授予全市防震减灾先进单位。武世雄、徐兆霁、安培红、黄琳业撰写的《全面发展的山丹县防震减灾事业》征文,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西北地震学报》刊登。有394篇(条)被报刊、信息网刊登。
  2013年,完成中国地震局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北段”在县境内的科研任务。完成中牧山丹马场、东乐乡、陈户乡地震监测仪器架设前的勘测、土建和仪器的安装调试。做好中科院院士陈颙等人对县境内汉明长城地质和遗址抗震设防情况的勘察。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