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高中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96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高中教育
分类号: G630
页数: 5
页码: 531-535
摘要: 本章记述了山丹县1989年至2013年高中教学管理、学校德育、教育质量的情况。
关键词: 教育 山丹县 高中

内容

1989年,县内有山丹一中、山丹二中、山丹三中、山丹煤矿学校和山丹马场总场中学5所高中学校。1991年,山丹二中高中部撤并到山丹一中。1996年9月,山丹三中高中部撤并到山丹一中。1998年,山丹煤矿学校改制为职业高中,并于1999年撤销高中部。1999年8月,山丹一中停招初中生,2001年9月过渡为独立高中。2010年8月,马场高中部搬往山丹培校。自此,全县有2所独立高中学校。2012年11月,山丹一中通过省级示范性高中验收,次年2月命名挂牌,进入全省高中学校前50名之列。本章所记各节内容,主要指山丹一中。
  第一节 教学管理
  管理体制 1986年,高中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由校长负责学校全局工作、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的学校管理新体制。各高中相继设立办公室,设主任1人,干事若干人。
  从2001年开始,山丹一中为山丹高中教育的主体所在。管理体制不断改革,推行精细化管理,不断探索先进的管理方式。将值周制度改为值日制度,值日小组由若干人组成,由学校领导带队,对学校一天的教育教学、纪律卫生、上学放学、住校生就寝等事宜进行全方位督查管理,狠抓教研机构建设。教研机构主要由教导处和各教研组组成。教研组包括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政史地音体美组、理化生组及后勤组等。由校长、抓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和各教研组组长等负责,领导及具体实施教研活动。实行年级组管理体制、年级主任负责制,推行年级组分部管理,由中层领导兼任年级主任,把党支部设在年级组,使管理重心下移,靠前指挥,把年级组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督促和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落到实处。
  改革教研组管理体制,实行学科组与年级组、备课组紧密配合的两级教学研究体制,对教师的备课、授课、听课、教研等活动进行量化管理,促使精细化管理在具体教学方面得以落实。改革门卫管理制度和楼栋管理制度,安排专职楼管员,对校园和楼栋进行全天候管理,基本做到事事有人管理。
  学制与课程 1996年3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首次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单独的一部分列出,高中课程计划只规定“周课时数”和课程安排示例表,除国家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课程安排表由各省制订外,按照县教体局的规定,学校可以依据自身实际安排选修课和活动课。
  2001年起开设电脑课,后又开设综合性学习课。从2002年起实行语文、数学、外语与综合课考试。文科综合课为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课为物理、化学、生物。2010年,甘肃省全面实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5月,学校出台《山丹一中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实行并推进新课程改革。
  管理制度 1995年,山丹一中制定实施《内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方案》(简称《内管方案》),理顺各职能部门的关系,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2000年秋季制定《教案管理认定办法》和《高中复习阶段作业批阅量的规定》,教师教学工作更规范科学,学校教学检查更具客观性、可操作性。2005年将教研组改设为学科组,在各年级分设语文备课组、数学备课组、英语备课组、理科综合备课组和文科综合备课组。由各备课组组长负责同头学科的备课、说课、上课、评课、作业批改检查、课程进度、教学研讨、培优竞赛等教学活动。由学科组领导各备课组,教导处统一管理。2010年将每个年级划分为两个部组,施行年级分部管理。出台《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实行新课程改革。2011年下发《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学工作规范50条》《“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选条例》《副班主任聘任制度》。提出“凝心聚力谋发展,创先争优提质量”的学年奋斗目标。2012年修订《学生一日常规》《教师听课、说课、评课管理规定》《新老教师拜师结对活动方案》《考试管理制度》《学业水平测试奖惩方案》《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暂行规定》等。2013年成立教学督导组,抽调经验丰富的老教师5人,配合教导处,对全校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跟踪督导评估。
  考试与评价 20世纪90年代起,除学校正常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外,高三年级学生还要参加月考、诊断考试。高中三个年级学生还要在分春季、夏季、秋季三个时段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普通高中毕业会考,高一考地理、历史;高二考物理、化学、生物;高三考数学、政治、语文、外语。由省教委统一命题,地(市)教委统一组织阅卷。各科以百分计,60分为及格线,不及格者可补考一次;全部及格者发毕业证书;有
  一门补考后仍不及格者发结业证书。
  2010年,山丹一中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和《学业水平测试奖惩方案》,实行并推进新课程改革。2011年取消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普通高中学业毕业标准为学生在学业成绩、学分、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同时达标准。普通高中生的毕业考试分为统一考试、学校自主考试、开放式考试三部分。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等学科的必修模块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统考:选修模块可以由学校组织毕业水平测试。此外,
  学校对学生高中学习期间方方面面的资料,包括教师、同学、自我评价,各次作业和竞赛成绩等内容进行成长记录,用学业成绩和成长记录综合考量学生。学业成绩采用等级制评定。
  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按照实际考分和等级,记录在普通高中学生发展评价报告(纸质与电子系统)和省、市学业水平考试计算机管理系统中。考试成绩等级分A、B、C、D四级,分别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考察成绩分A、B两级,分别为合格、不合格。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多次参加同一科目考试,成绩按最高的一次记录。不能按时毕业的学生,离校后允许参加3次考试。而学业成绩也与毕业证挂钩,学生学分修习成绩合格、全部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达规定要求,发给高中毕业证书。
  第二节 学校德育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经过多年努力,山丹一中“尊师、爱生、笃志、勤学”的校风基本形成。学校倡导的“三苦精神”转化为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效学习。“乐学、勤思、刻苦、好问”的学风在校园内蔚然成风。
  1993年,山丹一中高中学生严存宇获省级“三好学生”称号。1997年,香港回归,政教处组织“庆七一迎回归”活动。2000年,开展“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学习讨论,对学生心理素质和辨别正邪善恶能力的培养,颇见成效。2001年,制定《学生惩罚规则》,学生违纪处分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半年、勒令退学、开除学籍。2003年开设思想政治课,同年,民乐、山丹两县交界处发生地震,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8000元。2009年提出“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实施五种素养的“225”育人工程:实现学生成人、成才两个目标;奠定学生身体健康、人格健全两项基础;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感恩。
  完善德育工作考评机制和《山丹一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发挥国旗下演讲、班会、晨会、校报校刊、宣传专栏、橱窗、黑板报、校园网、校园广播的宣传作用,通过春季植树造林(每年4月初)、校园文化艺术节(每年4月底)、秋季体育运动会(每年9月底)、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冬季元旦环城赛、科技小制作小发明评比、生物标本制作评比、国学经典诵读、诗歌散文朗读、主题征文比赛、主题研讨会、党团队活动、校园卫生劳动等锻炼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加强家校联系,期中考试后召开家长会,发挥家长的家庭教育作用,实现家校互动,完善学校管理。重视学生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心教育和感恩教育,政教处、年级组、心理咨询室通过一系列专题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每年邀请中国知名励志教育专家举办专场励志演讲报告。每年秋季学期都对高一年级新生进行军训及国防教育。大力开展“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校园之星”等评优表彰活动。对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并设置光荣榜。组织师生广泛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学校校园网被评为“全市十佳校园网”。心理咨询室被市教育局评定为“全市标准化心理咨询室”。学生思想品德合格率为99.9%。
  【学校选载】
  山丹一中
  山丹县第一中学(简称“山丹一中”)始建于1944年,为县立初级中学。经数十年发展变革,2001年过渡为独立高中。2012年通过省级示范性高中验收并命名挂牌。现校舍面积11.33万平方米,学生3172人,教职工261人,教学班60个。山丹一中作为山丹县基础教育的前沿阵地,承担了全县非义务教育的职能职责,其发展关系到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一直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承接“团结、奋进、求实、进取”的校训,树立“尊师、爱生、笃志、勤学”的校风和“严谨、善导、求实、创新”的教风、“乐学、勤思、刻苦、好问”的学风,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重点,坚持推行内部精细化管理,加强学生德育工作,推进教学改革和高中新课改,重视教
  师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2007年学校被教育部确立为“十一五”课题研究基地学校,2009年被甘肃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12年获“甘肃省‘园丁奖’先进集体”等称号。
  学校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强化夯实学生人格、品行、道德、理想的成长过程。设计并实施“225”特色育人工程,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有用人才。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课程、阵地、制度建设,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构建春风化雨式的育人模式。学生思想品德合格率在99.9%以上,违纪率控制在0.4%以下。2010年暑假受“黄奕聪基金会”的邀请,杜鑫雨、吴永峰等5名同学代表赴上海参加“我与世博零距离”主题活动,出色的表现,受到主办方的赞誉。2011年5月7日下午,学生张万磊、毛润泽放学路经隍庙街时,发现路边一理发店内浓烟滚滚,两人不顾个人安危,击碎店门玻璃冲入店内切断电源,奋勇救火,避免了一场重大火灾的发生,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山丹县“十大道德模范”。2013年,学生王紫阳捡到装有数十万元现金、单据的皮包毫不动心,联系并归还失主。学生黄超帮助素昧平生的老奶奶修理自行车。
  第三节 教育质量
  教学研究 20世纪90年代,山丹一中提出“科研兴校,质量立校,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倡导教师完成“经验型”向“学者型”的转变。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学校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在教师中开展转变教育理念的大讨论,逐步统一思想,提高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倡导树立“科研为先导”“向科研要质量要水平”的观念,敦促教师完成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和“复合型”转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过程中,狠抓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创新研究工作,打造高效课堂。
  2002年设立科研室,由教导处兼管,教导处副主任负责具体工作。2009年,科研室改为科研处,从教导处分离出来,专设科研处主任,并配备专职人员,从而加强了教科研力量。科研处全权指导和处理全校师生的论文撰写、课题报送及研究、各类竞赛、科技创新小制作、培优等工作。2012年制定《教科研成果鉴定及奖励办法》,把教师的教科研成果与业绩考核挂钩,调动教师的教科研性。请专家举办科研讲座,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讲习班和研讨会,鼓励教师上教育科研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在校内经常举办教科研经验交流会,以此促进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助推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打造高效课堂。2005—2013年,有178名教师获县级以上高中优质课奖和青年教师大比武奖;2009—2013年,有64名教师获县级以上多媒体课件大赛奖;2001—2013年,教师发表或获省级以上奖的论文328篇;2005—2013年,结题获奖
  和正在研究的市级以上教科研课题有86项。
  教学质量 1990年以来,山丹一中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2000年前后的几年里,由于多种原因,学校教育质量在低谷中徘徊。2010年后始呈上升态势。2012年录取率居全市前列,2013年升至全市第一。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为98.2%,思想品德合格率为99.6%。
  1990—2013年,全县高校报考人数、录取人数逐年增长。1995年录取人数突破百人大关。1996年录取109人,录取率16.67%。2000年录取334人,录取率44.77%。2004年录取865人,录取率86.93%。2010年录取率91.13%,此后两年,每年的录取率持续保持在97%以上。2013年录取1557人,是1996录取人数的14倍,录取率98.11%,比1996年高出81.44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