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九年义务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96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九年义务教育
分类号: G4
页数: 6
页码: 526-531
摘要: 本章记述了山丹县1989年至2013年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设置、学制与课程、考试与评价的情况。
关键词: 教育 山丹县 学校

内容

第一节 学校设置
  1989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有学校163所,其中初中及九年制学校16所,小学147所。至2008年,有学校103所,其中初级中学及九年制学校17所,小学86所。2011年,经过规模较大的中小学结构布局调整,有独立初中2所,九年制3所,乡镇中心小学8所,城区小学2所,农村完全小学25所,教学点15个。至2013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36所,其中初级中学2所,九年制学校3所,城区小学2所,农村中心小学7所,农村完全小学14所,教学点8个。形成了以独立初中和九年制并存,城区小学为统帅,农村一乡一中心、完全小学和教学点并存,寄宿、走读相结合的教育格局。
  城区学校设置 1990年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进城求学之风盛行,城区小学学生剧增。东街小学学生数增至近3000人,使班额过大、教师负担过重。1997年,县上将县教师进修学校迁往职教中心,在此修建城关小学,1998年建成并实施招生。1999年,山丹一中改为独立高中,停止初中招生,自此,城区小学毕业生全部由山丹二中招生。2002年,在山丹培校增设初中部。2009年,培校初中部迁至南关小学,后将南关小学更名为南关学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2011年9月,山丹育才中学建成并招生。至此,义务教育阶段城区学校形成“221”结构(两所独立小学,两所独立初中,一所九年制学校)。
  农村学校设置 1989—1996年,农村基本上是“一村一小学”“一乡一初中”的格局。距小学较远的自然村都设有教学点。从2009年起,针对农村小学生源不足、过于分散的状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必要的调整。教学点全部撤并。育才中学建成后,对全县农村学校布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农村独立初中及九年制初中部(除三中和马场初中外)全部摊销。各乡镇在原初中学校的基础上设中心小学,除保留一小部分规模较大的村级小学外,其余小学全部撤销。形成“一乡一中心”“一场一小学”“初校完校并存”“两所九年制保留”的格局。
  【学校选载】
  山丹二中
  山丹县第二中学(简称“山丹二中”)始建于1975年,占地面积约2780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17938平方米,是山丹县学生人数最多的初级中学。2013年学校有教学班48个,学生2768人,教职工17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4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县级骨干教师14人。学校建有高标准物理实验室、生化实验室和微机室,均达国家二类标准;有藏书4.6万册、面积690平方米的图书室1个、电教室2个、白板教室10个。
  学校绿化、硬化面积8500平方米,校园广场、文化长廊、喷泉雕塑相得益彰,楼道内、教室内装饰
  美观雅致。环境整洁优雅,育人氛围浓厚。
  学校曾获“甘肃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张掖市“标准化管理优秀学校”“信息化花园式示范学校”,山丹县“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和市、县“文明单位”“诚信单位”等称号,多次被评为市、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山丹三中
  山丹县第三中学(简称“山丹三中”)始建于1958年,被冠以山丹县第二中学、山丹县第五中学、山丹县育红中学、山丹县花寨中学等名称,1983年更名为山丹县第三中学沿用至今。1996年停办高中。2008年建成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2012年9月,增办幼儿园。学校地处山丹县大马营乡花寨子村,占地面积29882平方米,建筑面积7276平方米,绿化面积8989平方米。2013年,有初中教学班3个,小学教学班6个,幼儿教学班4个,在校学生316人,教职工53人(中学高级教师3人、一级教师10人,小学高级教师15人,本科学历22人)。
  学校被命名为甘肃省“绿色环保学校”,获张掖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标准化管理优秀学校”“信息化花园式示范学校”“初级中学示范学校”“卫生模范单位”“交通安全文明学校”“绿色环保学校”“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山丹县“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优秀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育才中学
  山丹育才中学(简称“育才中学”)2010年3月开工建设,2011年9月建成,是一所全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面积14.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18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近1.6亿元。校计划招生规模3000人、开设教学班60个、可容纳寄宿生2500人。2013年,学校有教职工180人(高级教师21人、一级教师116人)。有来自全县8个乡镇的学生2172人,设43个教学班。
  学校被命名为甘肃省“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张掖市“阳光体育运动示范学校”“中小学标准化心理咨询室”“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单位”“节水学校”“绿色文明学校”“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山丹县“平安单位”“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
  1989—2000年,农村小学学制为五年制,城区小学学制为六年制,初中学制为三年制。2001年,农村小学实施“六五改”学制。2002年,初中年级改为七、八、九年级。至此义务教育阶段学制改为九年一贯制。从1994年开始,中小学课程设置发生较大变化。小学一至四年级使用义务教育新课程,五、六年级还继续使用过去的统编课程;各年级学科类课程每周课时总量26课时,活动总量每周保持在30课时以下。初中全部使用义务教育新课程,按每周5个工作日安排课程,各年级学科类课程每周课时总量33课时,活动总量每周保持在33课时以内。1996年底,全县通过省政府组织的“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
  【新闻作品选载】
  山丹提前两年实现“两基”
  本报山丹讯(王更珍)山丹县自普及初等义务教育,通过省政府对扫盲单位的验收后,去年年底又顺利通过了省政府对“两基”单位的验收,提前两年实现“两基”,这是该县依法兴教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近年来,山丹县出台了10项兴教政策和措施,33名县级领导包乡联校、建点抓面,每人带头救助一
  名失学儿童,纪检执法部门定期检查教育法规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违反教育法规的不良行为,各级政府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教育工作,通过实施“双轨”目标管理,使校舍建设、仪器配套、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1993年以来,全县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投入达3471万元,目前,全县50%以上的学校建成了地、县级标准化管理优秀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升学率、毕业率、巩固率分别达99.7%、97.8%、99%和99.5%。全县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和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义务教育普及率分别达99.8%和94.4%。与此同时,县上始终坚持“一扫二堵三提高”的原则,采取抓建档、抓职责、抓复核和抓保证的长效措施,使全县青壮年非盲率达97.2%,“普九”和高标准扫除文盲的各项指标均达或超过了省定标准。(原载《甘肃日报》1997年1月20日第四版)
  1999年秋,个别中小学开设微机课。2000年春,农村部分小学一年级以上开设微机课。同年秋,全县小学四年级以上开设英语课。2001年,按照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试行)》要求,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2003年,中小学加强对学生的写字教育。2004年,各中小学根据新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有些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2008年,县教体局统一下发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方案。2011年,按照上级增加体育课时的要求,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进行统一规定。
  重视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2002年春开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每周1课时。2003年秋,教育部颁布《品德与社会课标准》和《品德与生活课标准》,全县一年级开始进入教育改革实验,使用新教材。2004年秋,全县小学各年级按课程标准开设课程及教学内容。1993年,执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初中开设思想政治课。2003年春开始实施新课标,全县中学执行《思想品德课标准》《思想政治课标准》,初中设思想品德课、高中设思想政治课,每周设置课时2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学校普遍开展“为家乡发展献一策”活动,培养学生主人公意识,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开展“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等活动,鼓励学生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做好准备。各学校组织成立文学艺体社团,举办校园经典诵读、歌咏比赛等活动;开展“学会感恩,尊敬师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一粒粮”活动,建立“乡村少年宫”,开辟精神文明新阵地。建成青少年活动中心1个,乡村少年宫示范点3个(山丹三中、育才中学、清泉镇双桥学校)。开展“文明学校”“绿色学校”“示范家长学校”“书香校园”“诚信学校”等特色学校创建活动。
  第三节 考试与评价
  20世纪90年代前后,全县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在校内、年级内、班内进行单元小结考试、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省、市、县三级组织的统一考试、升学考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试并按学生试卷分数的多少来衡量,大考、小考、层层考、经常考造成学生负担重,教师心理压力大。
  2000年,为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小学每学期只考两次(期中和期末)。六年级实行全县毕业会考(学业水平测试),由教体局统一组织考试,以乡镇学区(或中心校)为单位设置考点,县教体局下派考点巡视。九年级按省、市规定由教体局组织中考(会考),市教育局下派巡视。每学年末教体局组织对初中和小学各抽一个年级进行统一检测,县局统一安排,各考点组织考试,监考人员乡际之间或是城乡之间插花安排。凡是县局安排的统一考试或检测,评卷工作都由县局组织集中统一阅卷。
  “知心姐姐”报告团为学生做报告(2013年 摄)
  2003年,教体局建立激励评价机制:小学按照区域位置、办学条件、规模大小划分为三类进行评价;初中按照城区初中、农村中学、九年制初中三类进行评价。改变过去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评价方法,调动教师教学的性,增强竞争意识。对学生的评价,小学采取“等级+评语”的方式进行,不以分数给学生排名;中学按照《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分A、B、C、D四个等级进行评价,规定各等级占一定的比例,但对D等学生评价上则须慎重对待,规定D等学生不能超过5%。
  2005年,教体局制定《山丹县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按分区域(城区和农村)、分类别(初中、九年制)、分层次(优秀率、合格率、平均分、参考率)对学校进行评价。2008年对评价办法进行修改,2011年又进行完善。具体方法是:小学分为城区小学和农村小学,初中分为初中I组和初中II组。由于新建的育才中学生源主要来源于原各乡镇中学,将育才中学和山丹三中、总场中学分在同一组。区域分类为城区小学—东街小学、南关学校、城关小学;农村小学——各乡镇中心小学:霍城、李桥、位奇、清泉、大马营、马场、陈户、老军、东乐(其他小学、教学点包括在内);初中I组:山丹二中、南关学校;初中II组:育才中学、山丹三中、总场中学。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