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84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分类号: F274
页数: 1
页码: 419
摘要: 本节记述了山丹县1978年到2013年全县供销社发展情况。
关键词: 地方贸易 发展 山丹县

内容

1978年后,全县各级供销合作社改“官”办为“民”办,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大力开展系列化服务,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供销合作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期。1988年兴办人造毛皮厂、综合加工厂、铝镁粉加工厂等社办企业,从业人员130人,产值440万元。同年11月新建1657平方米的龙首商场,营业面积697平方米。
  1989年,全县共有8个基层社,4个社办企业,各类机构网点183个,职工510人;全年完成商品销售总额1720万元,实现利税89万元。同年起,对所属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经理(主任)负责制;对地处边远地区的小型基层门市部实行租赁经营。1990年后,相继在城区建起龙首商场二期、供销大厦、副食商场等大中型零售商业,增加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业。
  1993年5月推行“社有自营”承包经营改革,独立核算单位由11个发展到14个,承包门店由55个扩大到75个,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到1995年,全县供销社城区网点经营面积达5万平方米,成为商品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供销社商品销售总额达2392万元,利润17万元,社员总数9965户,股金总额149万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4个,入社社员1万户。
  1996年后,国内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由于供销社体制不顺、机制僵化、包袱沉重等原因,基层社和社属企业困难加剧;加之企业改制,资产处置,人员分流,业务萎缩等因素,供销社发展进入低谷。至1999年,经济包袱达1453.8万元。1999年全县供销社实现商品销售总额3337万元,盈亏相抵亏损117万元,亏损单位、亏损额分别为9家和178万元,亏损企业面达64%。至年底,全县供销社经济包袱总额达2688万元。
  从2000年开始,东乐、位奇、新河、花寨、马营、李桥、霍城7个基层供销社实行以社有资产置换职工身份的办法对企业进行改制。2002年、2003年、2006年,分别对农副公司、废旧公司、生资公司、工业品公司、供销大厦职工置换身份,全系统共置换职工身份202人,办理内退28人,兑付置换补偿金255.7万元。
  2006年后,城乡大力发展连锁超市、便民店、农家店。依托本县丰富的资源优势,从日用消费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收购、废旧物资回收、农产品加工逐渐延伸到物流配送、种植养殖、土地流转、特色农业等领域,供销社成为农村经济综合服务中心。
  2013年全县供销社有县级公司5个,基层社7个,专业合作社21家,专业协会2个,综合服务网点85个,庄稼医院10家,农家店、便民店244个,在职职工86人,从业人员500人。全年完成商品销售总额1.5亿元,农产品购进8966万元,实现利润108.5万元,废旧物资回收879万元,供应各类化肥1.86吨,农膜113吨,农药59吨,项目建设投资额1380万元,招商引资880万元。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