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经济林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79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经济林建设
分类号: S727.2
页数: 2
页码: 358-359
摘要: 本节记述了山丹县志1989-2013年的林业的重点工程的经济林建设,山丹历史上经济林只栽培杏、楸、海棠、葡萄等品种,面积小、种类少且分布零散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山丹县 工程 经济林 建设

内容

山丹历史上经济林只栽培杏、楸、海棠、葡萄等品种,面积小、种类少且分布零散。1949年前,全县经济林只有1208株。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红寺湖公社和东乐公社有零星种植。1979年,县政府在山羊堡滩新建国营园艺场1处,定植以苹果梨为主的各类果树1700亩,成为全县首个专门从事经济林生产和管理的国营事业单位,也是全县最大的经济林生产基地。从1986年起,山丹县开始大面积栽培以苹果梨为主的经济林。至1988年,全县经济林保存面积4882亩,其中国营果园3457亩、集体果园379亩、个体果园1046亩。
  1990年初,乡村林果业大面积发展。东乐乡西屯村,清泉乡祁店村、拾号村、南关村,位奇乡东湾村等主要采用杜梨砧木建园,次年嫁接的方式,建立苹果梨丰产栽培示范基地,经济林建设出现了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小片和庭院共同发展的局面,全县定植经济林1102亩。1994年实施苹果梨基地建设项目,建设面积4200亩。1996—2003年,经济林建设由单一的果园式向大规模的生态经济型复合林网发展,造林树种由一、二类地区以苹果梨为主,三类地区以杏、李等优质杂果为主的方向发展。建立东乐乡西屯村、大寨村,清泉镇祁店村、拾号村,位奇镇东湾村苹果梨丰产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和陈户乡王城村、孙营村,李桥乡河湾村优质杂果丰产栽培技术示范基地。此间引进大量的苹果、梨、杏、李、葡萄等优良新品种开展试验推广和果树高接换优,经济林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形成名、优、特产品突出,早、中、晚熟品种搭配,综合效益提高的发展格局。期间全县每年果品总产量在200万公斤以上,其中苹果梨产量最大,占果品总产量的86%,苹果、杏产量次之,其他果树产量甚微。但由于受果品市场影响,加之果品质量差,苹果梨价格低廉,经济效益低。此后,果农开始大面积更新改造苹果梨园,苹果梨保存面积逐年减少。
  2004年后,县林业部门采用新技术对已建成的低产低效苹果梨果园开展改造,对在退耕还林中定植的山杏进行嫁接,培育优良品种。引导退耕农户调整产业结构,以清泉镇西街村为试点,利用现有蔬菜大棚,发展设施葡萄种植;以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为依托,发展沙棘产业。初步形成了设施葡萄、红梨、良种杏、沙棘独具地方特色的四大林果产业。至2013年,全县经济林保存面积34.19万亩,其中沙棘32万亩、杏14083亩、梨2094亩、葡萄1639亩、枸杞1000亩、苹果545亩、枣501亩、其他经济林2081亩。挂果面积22万亩,进入盛果期12万亩。全县果品产量6275吨,其中梨1657吨、苹果5吨、葡萄1000吨、杏1710吨、沙棘840吨、仁用杏682吨、其他水果381吨。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