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工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78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人工林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2
页码: 351-352
摘要: 本节记述了山丹县志1989-2013年的林业的林木资源的人工林,全县人工林分布在海拔1600—2900米之间的河川平地,以杨树为主。人工林面积31.30万亩,其中有林地4.90万亩,灌木林地9.29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7.09万亩,疏林地164.85亩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山丹县 林木资源 人工林

内容

全县人工林分布在海拔1600—2900米之间的河川平地,以杨树为主。人工林面积31.30万亩,其中有林地4.90万亩,灌木林地9.29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7.09万亩,疏林地164.85亩。按权属分国有、集体人工林两类,国有人工林面积3.01万亩,其中乔木林1.56万亩,灌木林地1.03万亩,未成林造林地4226.1亩;集体人工林面积28.28万亩,其中乔木林3.34万亩,灌木林地8.27万亩,疏林地164.85亩,未成林造林地16.66万亩(不包括山丹马场)。
  民国二十七年至三十年(1938—1941年),在县城南门外种植杨树11.8万株,成活6.3万株;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县长薛兴唐动员民众于官坝湾植树1.4万株。官坝湾位于县城南山丹河防洪坝,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山丹河大洪水冲毁县城小东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知县王亶望带领民夫建坝护城,始有“官坝”之称,而非“拐坝湾”。
  1950年,县政府发动单位、城区学校、部队和团体营造人工林2278株。
  1951—1970年,主要以防沙林带,祁家店至任家寨、新河至范营寨两条支干林带和山丹河、马营河、霍城河、祁家店水库为重点营造人工林,造林3.98万亩,树种以杨树、沙枣为主。全县15个乡成立绿化委员会,营造青年林15处、青年杏花林3处、护岸林3处、少年林4处。
  1970—2000年,按照“南保青龙、北锁黄龙、中建绿洲”的林业建设思路和“林跟渠走、林跟水走、林跟地走、林跟路走”的原则,重点以“一滩”(北滩)、“三河”(山丹河、马营河、霍城河)、“五路”(甘新公路、新陈公路、山马公路、李霍公路、李老公路)、“十二渠”(祁家店南干渠、祁家店北干渠、马营河东干渠、马营河西干渠、霍城东山坝、霍城西山坝、位奇李桥红岩坝、李桥三坝、花寨二坝、马营头坝、陈户寺沟、老军流水沟)为主,营造人工林12.75万亩,树种以杨树、沙枣、白榆、红柳等为主。
  1989年,新建官坝湾义务植树基地1处,面积116亩,由县委书记赵家瑞、县长范新民直接负责。县上成立官坝湾工程造林指挥部,下设规划、施工、灌水三个组,动员山丹焦化厂、山丹水泥厂、山丹化工厂、县工交系统在国营十里堡林场官坝湾林区突击造林,抽调5台拖拉机平整土地5天,推土方7500立方米,筹集资金购杨树、沙枣苗1.85万株,出动2794人次,突击3天,造林102亩。1990年,召开马营河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座谈会,确定义务植树基地总规模1000亩,以官坝湾、十里堡林场、机械林场、园艺场、南湖公园、城区各街道、培校农场和李桥水库以下地段为主,分年实施,林权属国家所有。1992年,以“九村一场三条路”(东乐乡山羊堡村,清泉乡南湖村,陈户乡王城村、西门村,位奇乡位奇村,李桥乡河湾村,花寨子乡山湾村,霍城乡新庄村,大马营乡夹河村,大黄山林场和新陈路、山马路、位新路)为重点,开展农田防护林营造,造林2760亩。
  1994年,县、乡两级主要领导办绿化点13个,造林2620亩。其中,县级领导办绿化点3个,造林1000亩;乡级领导办绿化点10个,造林1620亩。
  1997—2000年,按照省、市、县实施“再造”战略要求,全县营造防护林4.51万亩,保存3.52万亩,保存率78%。2001—2013年,以生态建设为中心,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工程、重点公益林、防沙治沙、湿地保护等重点林业工程,营造以杨树、沙枣、白榆、沙棘等为主的防护林。至2013年,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80年代的9.8%提高到27.31%,北部滩沙生植被综合覆盖度由21%提高到32%。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