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草原生态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77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草原生态保护
分类号: F307.3
页数: 3
页码: 346-348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89-2013年,山丹县养殖业草原生态保护,草原管护、鼠虫害防治、草原承包情况的概述。
关键词: 山丹县 草原 生态保护

内容

第一节 草原管护
  域内天然草原面积554万亩,其中县属365万亩,中牧山丹马场189万亩。草原南与祁连山相连,北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接,是沙漠通往内陆的天然屏障。1989年8月成立县草原监理站,承担全县草原管护工作。1997年,开始推行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对在天然草原打沙柴、拾发菜、开垦、乱开矿等破坏行为进行制止。1998—2001年,实施草原无鼠害示范区建设、牧区开发示范项目,在北山草原建设草原无鼠害示范区60万亩。2002年,山丹县被列为全国第三批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县,启动实施总投资1000万元,建设期两年的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在老军乡、位奇镇、红寺湖乡、县卡拉库尔种羊场建设人工饲草料基地1万亩,围栏改良草场4.8万亩,基本草地建设0.5万亩。通过项目建设,围栏改良草场亩产鲜草由过去的210公斤增加到370公斤,亩增160公斤,年增768万公斤。人工饲草料地亩产优质鲜草2500公斤,年增2500万公斤。基本草地建设亩产鲜草1300公斤,年增650万公斤。改建暖棚羊舍后,出栏育肥羊年增1.6万只,育肥牛出栏年增500头。
  2007年,山丹县被国家列为第二批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项目县,涉及全县8个乡镇、110个行政村,完成投资8410万元(中央投资6310万元、市县自有及群众自筹共2100万元),建成围栏面积350万亩(禁牧围栏150万亩、休牧围栏200万亩),完成草原补播改良141.6万亩。通过四年项目实施,草原植被自然恢复能力明显增强。
  2010年,山丹县被省上列为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县,核定县辖草原面积365.83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317.97万亩(禁牧面积180万亩、草畜平衡面积137.97万亩、人工种草面积18.04万亩),核定以草原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和经济收入来源的牧户5359户,全县享受补奖政策农牧户共37594户,每年发放补奖资金1548.65万元,5年一个周期。各乡镇和县机关牧场站在划定基本草原的基础上,以分户承包经营的方式,开展草原规范化承包,承包草原总户数37594户,签订“草原承包经营权证”37594份,颁发“草原使用权证”114份,草原承包合同书112782份(每户一式三份),草原承包到户率100%。为防治鼠虫害,在草原上修建招鹰墩1200多座,建立招鹰灭鼠示范区,有效控制面积60多万亩,示范区内基本达有鼠无害、长期控制的目的。2010年5月2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对招鹰灭鼠情况进行报道。
  第二节 鼠虫害防治
  山丹县草原类型复杂,草原害鼠、害虫的种类较多。害鼠主要有中华鼢鼠、高原鼠兔、长爪沙鼠、三趾五趾跳鼠等,全县草原均有分布,每年发生危害面积180万亩左右。害虫主要有阔胫萤叶甲、无翅大头粪金龟、草原蝗虫等,集中分布在北部草原区,每年发生危害面积120万亩左右。对鼠害危害严重区域,选用c型肉毒素、溴敌隆等生物农药进行投饵灭治、二次扫残,生物与药物结合,2001年治理鼠虫害2万亩,2012年治理20万亩,草原鼠害得到有效治理。每年从7月开始,采取“化学防治与生态控制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发动群众对虫害危害严重区域、虫源地段,特别是农区周边的草原蝗虫危害区域进行药物灭治,每年灭治面积10万亩左右。2013年灭治40万亩,灭效率90%以上。组织牧民牧鸡灭蝗,每年防治面积5万亩左右,灭效率86%。
  2012年,乡镇选派草原管护员114人,专门负责管护本村区域管辖的天然草原。2013年,山丹县被国家列为第三批退牧还草工程项目县,总投资2121万元,全县建设人工饲草地5万亩、舍饲棚圈0.3万座,草原鹰类数量明显增多,鼠害得到有效遏制。清理整顿使用草原的各类企业,重点规范企业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破坏草原植被、危害草原生态和谐的行为,督促施工企业减少占用破坏面积;整顿采集出售野生植物情况,重点查处在草原上挖发菜、滥挖固沙植物、开垦草原等违法行为。草原实际载畜量下降,放牧强度降低,植被恢复较好。
  【新闻作品选载】山丹草原灭鼠有新招
  本报山丹讯 正是草枯鹰眼疾的季节,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落在山丹县绣花庙滩的荒漠草原上,一眼望不到头的招鹰墩为盘旋在高空的鹰隼提供了歇翅瞭望的高地。筑起招鹰墩、雄鹰捕鼠忙,广阔的绣花庙草原从此有了“保护神”。
  愈是退化草场,愈容易发生鼠害。采取毒药灭鼠,既污染环境又破坏生态平衡。面对愈演愈烈的草原鼠害,山丹县的科技人员采取了既能消灭老鼠又能保护生态平衡的新招:组织农民在平坦连片的荒漠草原上用土石修筑招鹰墩,将雄鹰招来灭鼠。据当地放牧的农民介绍,自从有了招鹰墩,一年四季草原上空都有鹰隼展翅翱翔,时而盘旋侦察,时而俯冲捕鼠。鹰飞累了,也吃饱了,就在人们为它们修建的招鹰墩上歇息。你别小瞧这招鹰墩,正是招来的无数只雄鹰有效地控制着30万亩荒漠草原免遭鼠害的破坏。
  鹰是草原老鼠的天敌。河西地区的鹰隼,其老巢大都在重峦叠嶂的祁连重悬崖绝壁上,来一趟平川荒漠草原不容易,飞累了连个休息的地儿都没有。现在有760座招鹰墩合理布局在绣花庙滩、富昌堡滩、花草滩、白水泉滩等平川沙漠草原上,“闻讯”前来参加草原灭鼠战的鹰隼越来越多。据科技人员调查,修建招鹰墩后,草原鼠害有效洞口率逐年下降,鼠类种群密度大大减少,有效控制了草原鼠害。而草原的牧草生长高度、密度、覆盖度等指标都大幅度上升,其中牧草的产量比未设置招鹰墩前提高了31%,使荒漠草原的生态环境形成了良性循环,促进了草食畜牧业的蓬勃发展。为此,科技人员认为,招鹰灭鼠,简便易行,成本低廉,成效显著,应加快推广进程。(殷尚清、杨争山,选自《甘肃日报》1998年)
  第三节 草原承包
  2011年10月开始,全县8个乡镇、110个行政村、2个放牧场、2个试验基地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共划定基本草原365.83万亩。其中,(I类)重要放牧场137.97万亩,(Ⅳ类)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原(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原)227.86万亩。以村为单位进行四至界限确认和登记,填报“村级基本草原划定登记表”,以乡镇为单位填报“乡级基本草原划定汇总表”和“县级基本草原划定汇总表”,8个乡镇编绘1∶5万基本草原分布图,县级编绘1∶20万基本草原分布图,形成1∶20万基本草原分布挂图,划定的基本草原设置保护界碑300块,明确四至界线、面积等。县政府发布《基本草原划定公告》,对基本草原实行严格保护。
  在划定基本草原的基础上,乡镇和县机关牧场站以分户承包经营的方式,开展草原规范化承包,承包总户数37594户。对承包面积、草原地点、四至界线和坐标点逐户登记,填报“村级草原承包情况登记表”“乡级草原承包汇总表”,户承包草原编绘位置示意图,并按程序进行公示。对草原规范化承包工作中形成的文字材料和表册资料全部统一装订,图、表、册、证资料齐全完整,分别存档,规范管理。共签订“草原承包经营权证”37594份,草原承包合同书112782份(每户一式三份),颁发“草原使用权证”114份,草原承包到户率100%。
  2011年10月开始,划定禁牧草原180万亩(工程性禁牧150万亩、行政性禁牧30万亩)、草畜平衡草原137.97万亩,其中老军乡22万亩、16.97万亩,陈户乡19万亩、21万亩,清泉镇38万亩、27万亩,东乐乡33万亩、27万亩,位奇镇37.5万亩、27.5万亩,李桥乡5.5万亩、4.5万亩,霍城镇8万亩、9万亩,大马营乡17万亩、5万亩。对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以村为单位进行四至界线确认和登记,填报登记汇总表。
  2011年10月开始,全县草畜平衡区天然草原(年鲜草总产量19万吨,折合干草6万吨,理论载畜量为9.109万羊单位)实际载畜量10.9万羊单位,超载1.791万羊单位,平均超载率19.68%。根据核定的载畜量,县与乡、乡与村、村与户层层签订草畜平衡和减畜责任书,实施减畜计划。当年完成减畜任务0.71万个羊单位,占超载量的40%。2012年、2013年分别完成0.71万个羊单位、0.37万个羊单位,占40%、20%。全县三年减畜1.791万个羊单位,达草畜平衡。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