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饲草 饲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76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饲草 饲料
分类号: F307.3
页数: 3
页码: 336-338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89-2013年,山丹县畜禽饲养,饲草、饲料情况的简介。
关键词: 山丹县 养殖业 饲草饲料

内容

饲草
  天然牧草 1989年,全县有天然草场362.83万亩,其中清泉乡60万亩、东乐乡67万亩、陈户乡45万亩、位奇乡64.7万亩、李桥乡12万亩、花寨子乡8万亩、大马营乡17万亩、霍城乡20万亩、老军乡40.13万亩、红寺湖乡15万亩、卡拉库尔种羊场14万亩。境内天然草原类型多样,牧草种类繁多,分为温性荒漠化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温性草原、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草甸等,以温性荒漠化草原和温性草原化荒漠为主。主要分为山地荒漠草地类、草原化荒漠草地类、荒漠化草原草地类、山地草甸草原类四类。山地荒漠草地类主要分布于祁连山海拔1600—2000米的低山丘陵及浅山地带,植被以旱生小半灌木为主,蒿属植物次之。有合头草、红砂、盐爪爪、灌木亚菊、紫菀木、灰叶铁线莲、猪毛菜、补血草、三芒草等。经选点测算,植株高度6—94厘米,总盖度5%—40%,年均可食鲜草产量15—62.5公斤/亩。草原化荒漠草地类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北部丘陵,属平原荒漠类与山体相接的部分,红石泉以东、青阳口以西平缓地带均有分布,海拔1700—2000米。植被以旱生半灌木和草本为主,葱属、蒿属植物占有一定比例。主要有荒漠锦鸡儿、灌木亚菊、珍珠、合头草、蒿属植物、克罗氏新表草、冠芝草、灰绿碱蓬、麻黄、芨芨草、短花茅针、甘肃棘豆、白刺、红砂、木紫菀等。经选点测算,植株高度2—87厘米,牧草利用盖度28%—37%,年均可食鲜草产量26—58公斤/亩。荒漠化草原草地类主要分布于大青阳口、白水泉、马莲井一带,海拔2000—2300米。植被以多年生禾草为主,旱生小灌木、半灌木次之,还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短花针茅、驴驴蒿、珍珠、合头草、盐爪爪、黄蒿、灌木小甘菊、冠芒草、新麦草、荒漠锦鸡儿、木紫菀、麻黄、黄花补血草、灌木亚菊、扁穗冰草等。经选点测算,总盖度47%,年均可食鲜草产量57.2公斤/亩。山地草甸草原类主要分布于龙首山一带,海拔2800—3000米。植被以多年生中的旱生、丛生和根茎型禾草占优,次生灌木和杂草在组成中占有一定比例。牧草生长旺盛,主要植物有大针茅、克氏针茅、扁穗冰草、赖草、早熟禾、苔草等。经选点测算,牧草高度20—40厘米,灌木高度210厘米,总盖度22%—49%,年均产可食鲜草95公斤/亩。四种草原类型均适宜放牧。2013年,全县天然草原面积554万亩,其中县属草原面积365万亩,中牧山丹马场草原面积189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原面积415.5万亩,占75%。草原覆盖率57.24%,天然草原平均产草量120公斤/亩。有天然植被187种,其中饲用165种,栽培22种。牧草总储量3.8亿公斤,理论载畜量21万羊单位。
  人工饲草 包括箭舌豌豆、毛苕子、聚合草、三叶草、红豆草、串叶松香草、苏丹草、苣菊、籽粒苋、沙打旺、无芒雀麦、老芒麦、披碱草、苜蓿、燕麦、饲用玉米、农作物秸秆、氨化、青贮饲草等19种饲草品种。箭舌豌豆、毛苕子是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适合套、复种植,全县各乡镇均有种植,主要在清泉镇南湾村,位奇镇孙家营、张湾村,陈户乡王城村种植,年均种植面积4350亩。1990—1992年,引进聚合草、三叶草、红豆草、苏丹草4种饲草,在清泉乡西街村、位奇乡十里堡村各试种30亩,以后再无种植。1993—2001年,引进串叶松香草、草木樨、菊苣、籽粒苋、沙打旺5种饲草,在清泉镇西街、清泉村,位奇镇十里堡村、东乐乡西屯村各试种20亩。2002—2005年,引进无芒雀麦、老芒麦、披碱草3种牧草,在北山草原白水泉、马莲井等一带草原各试种5000亩,对半荒漠天然草原进行补播改良。以后以披碱草为主要改良草种,每年种植0.5万亩—2万亩不等。2006年前全县补播改良5万亩,2010年增至10万亩,2013年达20万亩。苜蓿为传统人工种植饲草,2000—2007年,结合实施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和建设项目,县政府提倡种草养畜,在清泉镇西街村引进新疆大叶苜蓿、加拿大阿尔岗金苜蓿、金皇后苜蓿、三得利、苜蓿王5个新品种各试种15亩,种植成功。2005—2013年,在全县一、二类乡镇普及种植紫花苜蓿,其中位奇镇张湾、孙家营村6300亩,十里堡村3000亩;清泉镇清泉、南湾、红寺湖村3800亩;东乐乡西屯、山羊堡村4000亩;陈户乡王城村3000亩;老军乡老军、祝庄村2800亩;霍城镇下西山村退耕还地种植4200亩。2013年,全县苜蓿种植留床面积达4.2万亩。燕麦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饲料作物,一、二类乡镇农户作为复种饲草,年种植面积2万亩—3万亩。2011—2013年,利用耕地大面积种植燕麦5万亩。饲用玉米作为传统饲料,1990年,在东乐乡西屯、山羊堡村种植3500亩,后全县各乡镇均有种植,面积共有1.5万亩。全县小麦、豆类、谷子、马铃薯等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50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46万公斤,作为传统饲草,堆放贮存,长年使用,经粉碎、铡细、发酵后饲喂。1989年,已试验、示范推广麦草氨化技术,用尿素或液氨按比例加入麦草中封闭坑贮。氨化后纤维软化,营养成分提高,牲畜喜食,省料增肥。山丹县麦草氨化、草粉发酵饲喂技术在张掖市6县(区)进行推广。1990—2005年,全县氨化麦草1580万公斤,加工草粉1860万公斤。每年有5000—8000头牛食用氨化麦草,10万只—15万只羊食用发酵草粉,节约精饲料320万公斤。2006—2013年,县政府提倡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种植经济作物,小麦种植面积减少,且收割采用联合收割机,麦草减少,种植苜蓿、燕麦、饲用玉米增多。2013年人工种植饲草18万亩,青贮、氧化、微贮秸秆每年保持在20万吨以上。
  饲料 传统饲料以豌豆、大麦、燕麦、青稞、玉米、麦麸、油渣为主。养殖户以种植、购买满足需要。县饲料加工厂、县种鸡场饲料厂以玉米、豆饼、麸皮、油渣等为主添加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生产营养成分较高的羊、猪、鸡混配合饲料和预混饲料。1990—2000年,年饲料生产稳定在450万公斤左右。2001年,县饲料加工厂改制停产,县种鸡场改制为私营企业。饲料厂继续经营鸡饲料,满足全县养鸡户需要。2001年后,饲料多由规模养殖户自产自用。2002年,山丹县润牧饲草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建成,集优质牧草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主要生产麦草秸秆、苜蓿草、青割燕麦草、微量混合草块、草颗粒,年产饲料1500万公斤,除供应当地外,草产品主要销往重庆、四川、湖南等地。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