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畜禽饲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76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畜禽饲养
分类号: F307.3
页数: 8
页码: 336-343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89-2013年,山丹县畜禽饲养,饲草、饲料、大牲畜、羊、猪、 鸡、兔等情况的概述。
关键词: 山丹县 养殖业 畜禽饲养

内容

第一节 饲草 饲料
  饲草
  天然牧草 1989年,全县有天然草场362.83万亩,其中清泉乡60万亩、东乐乡67万亩、陈户乡45万亩、位奇乡64.7万亩、李桥乡12万亩、花寨子乡8万亩、大马营乡17万亩、霍城乡20万亩、老军乡40.13万亩、红寺湖乡15万亩、卡拉库尔种羊场14万亩。境内天然草原类型多样,牧草种类繁多,分为温性荒漠化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温性草原、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草甸等,以温性荒漠化草原和温性草原化荒漠为主。主要分为山地荒漠草地类、草原化荒漠草地类、荒漠化草原草地类、山地草甸草原类四类。山地荒漠草地类主要分布于祁连山海拔1600—2000米的低山丘陵及浅山地带,植被以旱生小半灌木为主,蒿属植物次之。有合头草、红砂、盐爪爪、灌木亚菊、紫菀木、灰叶铁线莲、猪毛菜、补血草、三芒草等。经选点测算,植株高度6—94厘米,总盖度5%—40%,年均可食鲜草产量15—62.5公斤/亩。草原化荒漠草地类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北部丘陵,属平原荒漠类与山体相接的部分,红石泉以东、青阳口以西平缓地带均有分布,海拔1700—2000米。植被以旱生半灌木和草本为主,葱属、蒿属植物占有一定比例。主要有荒漠锦鸡儿、灌木亚菊、珍珠、合头草、蒿属植物、克罗氏新表草、冠芝草、灰绿碱蓬、麻黄、芨芨草、短花茅针、甘肃棘豆、白刺、红砂、木紫菀等。经选点测算,植株高度2—87厘米,牧草利用盖度28%—37%,年均可食鲜草产量26—58公斤/亩。荒漠化草原草地类主要分布于大青阳口、白水泉、马莲井一带,海拔2000—2300米。植被以多年生禾草为主,旱生小灌木、半灌木次之,还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短花针茅、驴驴蒿、珍珠、合头草、盐爪爪、黄蒿、灌木小甘菊、冠芒草、新麦草、荒漠锦鸡儿、木紫菀、麻黄、黄花补血草、灌木亚菊、扁穗冰草等。经选点测算,总盖度47%,年均可食鲜草产量57.2公斤/亩。山地草甸草原类主要分布于龙首山一带,海拔2800—3000米。植被以多年生中的旱生、丛生和根茎型禾草占优,次生灌木和杂草在组成中占有一定比例。牧草生长旺盛,主要植物有大针茅、克氏针茅、扁穗冰草、赖草、早熟禾、苔草等。经选点测算,牧草高度20—40厘米,灌木高度210厘米,总盖度22%—49%,年均产可食鲜草95公斤/亩。四种草原类型均适宜放牧。2013年,全县天然草原面积554万亩,其中县属草原面积365万亩,中牧山丹马场草原面积189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原面积415.5万亩,占75%。草原覆盖率57.24%,天然草原平均产草量120公斤/亩。有天然植被187种,其中饲用165种,栽培22种。牧草总储量3.8亿公斤,理论载畜量21万羊单位。
  人工饲草 包括箭舌豌豆、毛苕子、聚合草、三叶草、红豆草、串叶松香草、苏丹草、苣菊、籽粒苋、沙打旺、无芒雀麦、老芒麦、披碱草、苜蓿、燕麦、饲用玉米、农作物秸秆、氨化、青贮饲草等19种饲草品种。箭舌豌豆、毛苕子是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适合套、复种植,全县各乡镇均有种植,主要在清泉镇南湾村,位奇镇孙家营、张湾村,陈户乡王城村种植,年均种植面积4350亩。1990—1992年,引进聚合草、三叶草、红豆草、苏丹草4种饲草,在清泉乡西街村、位奇乡十里堡村各试种30亩,以后再无种植。1993—2001年,引进串叶松香草、草木樨、菊苣、籽粒苋、沙打旺5种饲草,在清泉镇西街、清泉村,位奇镇十里堡村、东乐乡西屯村各试种20亩。2002—2005年,引进无芒雀麦、老芒麦、披碱草3种牧草,在北山草原白水泉、马莲井等一带草原各试种5000亩,对半荒漠天然草原进行补播改良。以后以披碱草为主要改良草种,每年种植0.5万亩—2万亩不等。2006年前全县补播改良5万亩,2010年增至10万亩,2013年达20万亩。苜蓿为传统人工种植饲草,2000—2007年,结合实施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和建设项目,县政府提倡种草养畜,在清泉镇西街村引进新疆大叶苜蓿、加拿大阿尔岗金苜蓿、金皇后苜蓿、三得利、苜蓿王5个新品种各试种15亩,种植成功。2005—2013年,在全县一、二类乡镇普及种植紫花苜蓿,其中位奇镇张湾、孙家营村6300亩,十里堡村3000亩;清泉镇清泉、南湾、红寺湖村3800亩;东乐乡西屯、山羊堡村4000亩;陈户乡王城村3000亩;老军乡老军、祝庄村2800亩;霍城镇下西山村退耕还地种植4200亩。2013年,全县苜蓿种植留床面积达4.2万亩。燕麦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饲料作物,一、二类乡镇农户作为复种饲草,年种植面积2万亩—3万亩。2011—2013年,利用耕地大面积种植燕麦5万亩。饲用玉米作为传统饲料,1990年,在东乐乡西屯、山羊堡村种植3500亩,后全县各乡镇均有种植,面积共有1.5万亩。全县小麦、豆类、谷子、马铃薯等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50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46万公斤,作为传统饲草,堆放贮存,长年使用,经粉碎、铡细、发酵后饲喂。1989年,已试验、示范推广麦草氨化技术,用尿素或液氨按比例加入麦草中封闭坑贮。氨化后纤维软化,营养成分提高,牲畜喜食,省料增肥。山丹县麦草氨化、草粉发酵饲喂技术在张掖市6县(区)进行推广。1990—2005年,全县氨化麦草1580万公斤,加工草粉1860万公斤。每年有5000—8000头牛食用氨化麦草,10万只—15万只羊食用发酵草粉,节约精饲料320万公斤。2006—2013年,县政府提倡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种植经济作物,小麦种植面积减少,且收割采用联合收割机,麦草减少,种植苜蓿、燕麦、饲用玉米增多。2013年人工种植饲草18万亩,青贮、氧化、微贮秸秆每年保持在20万吨以上。
  饲料 传统饲料以豌豆、大麦、燕麦、青稞、玉米、麦麸、油渣为主。养殖户以种植、购买满足需要。县饲料加工厂、县种鸡场饲料厂以玉米、豆饼、麸皮、油渣等为主添加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生产营养成分较高的羊、猪、鸡混配合饲料和预混饲料。1990—2000年,年饲料生产稳定在450万公斤左右。2001年,县饲料加工厂改制停产,县种鸡场改制为私营企业。饲料厂继续经营鸡饲料,满足全县养鸡户需要。2001年后,饲料多由规模养殖户自产自用。2002年,山丹县润牧饲草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建成,集优质牧草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主要生产麦草秸秆、苜蓿草、青割燕麦草、微量混合草块、草颗粒,年产饲料1500万公斤,除供应当地外,草产品主要销往重庆、四川、湖南等地。
  第二节 大牲畜
  山丹农村饲养的大牲畜主要有牛、马、骡、驴、骆驼等,主要用于使役和运输,驴(马、骡)拉车是主要运输工具。1989年,全县大牲畜存栏4.2万头(匹),1996年存栏4.38万头(匹)。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马、骡、驴、骆驼使用价值降低,饲养量逐年减少,牛由役用向肉用、奶用转变,饲养量逐年增加。2000年,全县大牲畜存栏减少到4.15万头(匹)。2007年,县上出台扶持政策鼓励群众发展规模养殖,当年全县大牲畜存栏增加到5.35万头(匹)。后因全县土地流转,牛饲养量有所增加,随着劳务输出,壮劳力外出打工,其他大牲畜饲养量有所下降。2013年,全县大牲畜存栏减少到4.34万头(匹)。
  牛存栏 山丹牛主要有黄牛、牦牛、犏牛、黑白花奶牛4种,黄牛为河西牛,牦牛是青藏牦牛。1989年全县牛存栏0.8万头,占大牲畜存栏的19%。1996年全县牛存栏0.79万头,占大牲畜存栏的18%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牛由役用向肉用、奶用转变,饲养量逐年增加。2000年,全县牛存栏0.94万头,占大牲畜存栏的22.7%。2007年全县牛存栏1.98万头(含奶牛580头),占大牲畜存栏的37%。后因全县土地流转。劳务输出,牛饲养量逐年增加,其他大牲畜饲养量有所下降。2013年全县牛存栏2.12万头(含奶牛1100头),比1989年增加1.32万头,增长2.65倍,占大牲畜存栏的48.9%。
  马存栏 1989年全县马存栏0.78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18.6%。1996年存栏0.68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15.5%。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马使用价值降低,饲养量逐年减少。2000年存栏0.53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12.8%。2007年存栏0.3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5.6%。2013年存栏0.26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6%。
  骡存栏 1989年全县骡存栏0.82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19.5%。1996年存栏1.1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25%。2000年存栏1.18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28.4%。2007年存栏1.37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25.6%。2013年存栏1.09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25%。
  驴存栏 1989年,全县驴存栏1.7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40.5%。1996年存栏1.77万匹,占40.4%。后因农业机械化和交通运输工具在农村的普及,驴的饲养量有所下降。2000年存栏1.46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35.2%。2007年存栏1.68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31.4%。2013年存栏0.85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19.6%。
  骆驼存栏 骆驼主要由与阿拉善右旗接壤的红寺湖乡群众饲养。1989年全县骆驼存栏1000峰,1996年存栏380峰,2000年存栏430峰,2007年存栏156峰,2013存栏215峰。
  牛规模饲养 2007年县上提出发展10万头肉牛工程实施意见,出台扶持发展牛产业政策,扶持饲养量在50头以上的农户35户发展肉牛规模养殖,扶持奖金65万元。当年,发展1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215户、5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35户、10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10户、50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5户,规模户养牛6560头。山丹县新兴畜牧业发展公司育肥肉牛1500头,出栏950头,养牛纯收入达100万元以上。2009年,省上提出扶持发展草食畜牧业行动计划,市上提出建设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规划,鼓励引导群众发展规模养殖,1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增加到385户,其中5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50户、10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22户、50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10户。2013年,1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增加到520户,其中5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68户、10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25户、50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15户。组建养牛专业合作社15个,其中陈户乡范营村正旺巨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苏培功养牛556头,张庄村新望养殖专业合作社张立林养殖肉牛510头,其标准化暖棚牛舍、饲料库房、储草棚、青贮窖、饲料加工及运输设备齐全,固定资产均达150万元以上。
  马规模饲养 马规模养殖主要在大马营乡,2005年以来,当地群众利用饲草料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规模养殖。双泉村赵华马饲养量由2007年的500匹增加到2013年的1560匹,增长3倍,抽取孕马血清,供上海一家公司生产生物制剂,纯收入达50万元以上。双泉村周军善马饲养量585匹。到2013年,全乡发展规模养马户2户,规模养马2145匹。
  驴规模饲养 2008年以来,东乐乡山羊堡村刘永明、刘华庆、刘振明仨兄弟兴办的规模养驴场,由2008年的30匹增加到2013年的240匹,增长8倍,一张驴皮价值1600—1800元,养驴纯收入达20万元左右。
  第三节 羊 猪 鸡 兔
  羊存栏 山丹群众历来有养羊习惯。山丹羊品种主要有甘肃高山细毛羊、蒙古系绵羊和内蒙古绒山羊,以及近几年引进的波德代、陶赛特肉羊、波尔肉山羊、小尾寒羊、辽宁绒山羊等,发展羊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1989年羊存栏24.7万只。进入20世纪90年代,养羊业逐步转变“逐水草而居”的散养、放牧养殖方式为新型舍饲养殖,养殖肉羊从产品向商品过渡。1992年,因气候干旱、缺水缺草,存栏数减少到15.08万只。1996年存栏数增加到24.79万只,1998年增加到24.81万只。后县上提出发展羊产业,成立县羊产业开发办公室,相继制定出台一系列鼓励性政策。2000年,县上通过《关于加快调整农村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县上实施“万千百”羊产业开发工程(培育年贩运万只以上肉羊的流通企业1个,培育年贩运千只以上的肉羊运销户100户,发展年育肥百只以上肉羊的育肥户1000户)存栏达24.87万只。2004年增加到34.42万只,2007年达43.41万只。2008年,肉羊饲养量77万只,存栏46.5万只,出栏30.5万只。2011年,获全省羊产业大县建设奖,得奖励资金40万元。2013年存栏57.9万只,比1989年增长2.34倍,农民人均养羊纯收入1320元,占牧业纯收入的70.6%。羊产业成为山丹县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是全省12个现代畜牧业肉羊产业示范县之一。
  猪存栏 山丹养猪历史悠久,主要以一家一户分散养殖为主,主要有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甘白猪4个品种。1989年,猪存栏2.6万口。转变“养猪为过年”的养殖观念,发展规模养殖,饲养量逐年增加。1992年存栏3.12万口,1996年存栏4.61万口。2000年以后,生猪价格下降,存栏减少到2.55万口。2009年存栏2.26万口,2013年存栏2.71万口,比1989年增加0.11万口。
  鸡存栏 蛋鸡品种主要有依沙褐、新罗曼、艾维茵、迪卡、海兰、海赛克斯等,主要以群众散养为主。1989年,鸡存栏18.8万只。进入20世纪90年代,群众转变“养鸡为换盐”的思想观念和养殖方式,养殖畜禽从产品向商品过渡。县种鸡场1990年建成投产,当年饲养种鸡4000只,商品鸡6000只,带动群众发展养鸡。1992年,鸡存栏35.28万只。1996年存栏45.16万只。2004年,因受周边省区发生禽流感的影响,存栏减少到26.34万只。2006年存栏增加到34.6万只。2009年,出栏增加,鸡存栏减少到20万只。2013年存栏25.37万只。
  兔存栏 1989年,兔存栏0.46万只。1992年,提倡引进推广哈白兔,存栏0.75万只。1996年存栏0.8万只,养兔处于平稳发展。2004—2008年,由山西客商郝俊平建成的山丹县高原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引进依普吕、獭兔、加利福尼亚等新品种种兔300只,生产种兔5500只。2006年,全县兔存栏0.95万只。后因销售不畅,养兔效益低下,饲养量逐年下降,2013年存栏减少到0.55万只。
  羊规模养殖 1998年,县上提出发展羊产业思路,制定出台指导性政策,成立羊产业开发办公室,鼓励引导群众发展规模养殖。从2000年起,县上用2—3年时间在全县实施“万千百”羊产业开发工程,当年培育发展千只以上肉羊育肥运销户2户(位奇镇新开村钱广多、清泉镇西街村袁银龙)、百只以上养羊大户862户。2002年,建立沿312国道为主的羊产业开发基地,培育年收购、育肥、贩运万只以上运销户1户(东乐乡马如元),累计5户;培育千只以上收购、育肥户36户,累计65户;发展百只以上养羊大户560户,累计2085户。运销羊8万只,育肥羔羊、肉羊5.3万只,专业户规模养羊13万只,占全县羊只饲养量的30.5%。到2005年,培育年收购、育肥、贩运万只以上运销户9户,发展千只以上育肥、贩运户85户,百只以上养殖育肥户3210户,发展养羊专业村35个,养羊专业社126个,专业户养羊42万只。2013年,建成标准化肉羊养殖场(小区)65个,饲养100只以上规模养殖户5680户,规模饲养量95万只,占饲养量的68.5%。山丹县种羊场是全县最早创建的省级种羊场。
  【资料选载】
  山丹县种羊场
  县种羊场位于老军乡政府以北16公里的三道腰山,距县城65公里,始建于1964年,原名三北羊场,属财政全额拨款的副科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33人。1978年更名为卡拉库尔种羊场,财政定额拨款,承担全县羊只的品种引进和改良工作,并负责管护天然草原11万亩。该场饲养优质种羊1700只,其中卡拉库尔种羊500只,本地绵羊1200只。1989年饲养优质种羊5250只,其中卡拉库尔种羊480只、阿尔巴斯绒山羊150只、本地绵羊4620只。后因卡拉库尔羊、阿尔巴斯绒山羊不适应本地绵羊、山羊改良需要,2008年更名为山丹县种羊场,属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引进陶赛特、德克赛尔、小尾寒羊等良种肉羊,开展利用绵羊常温人工授精技术与地方品种的杂交改良工作。存栏羊3100只,其中陶赛特种羊100只、地方品种改良羊2311只、山羊689只。2010年6月,按照县政府相关会议纪要,对羊场进行改制,实行羊产权出售,草原及草原设施租赁经营,理顺管理体制。2012年,投资452.75万元,实施种羊场改扩建项目,将种羊场迁移到县城以南7公里的暸高山处,在该处建成水、电、路、讯畅通的标准化种羊场一处。2013年,种羊场实行整体租赁经营,由高原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承包经营,承担优质种羊引进繁育职能。饲养陶赛特280只、德克赛尔65只、小尾寒羊380只、本地绵羊2860只。
  猪规模养殖 1990年县畜牧局推广暖棚养猪,当年全县有125户群众建设暖棚猪舍,饲养量均在30口以上。1995年清泉乡万口仔猪场建成,饲养母猪450口,饲养生猪5860口,带动发展50口以上养猪大户456户。2000—2010年,清泉镇郇庄村黄克勤养殖场、东乐乡小寨村张振光养猪场、五墩村张燕琴养殖场等规模养猪场养殖规模扩大到1000口以上,带动全县发展100口以上规模养猪场(户)265户,规模养殖3.5万口。2013年,1000口以上规模养猪场(户)25户,规模养猪4.5万口。其中,老军乡李泉村李玉才养殖场1260口、焦湾村周国璧养殖场1280口,东乐乡小寨村张振光养殖场1250口、五墩村张燕琴养殖场1580口、静安村陈学楷养殖场1320口,清泉镇清泉村吴江贤养殖场1260口、郇庄村黄克勤养殖场1550口、郇庄村黄致燕养殖场1262口。各规模养猪场猪舍、草料库、妊娠床、消毒室齐全,生产、喂养、防疫、管理措施到位,固定资产均在50万元以上。全县年饲养母猪3800口,年产优良仔猪5.2万口。
  第四节 其他养殖
  养鱼 山丹干旱缺水,境内水域面积小,主要利用李桥水库、祁店水库、池塘、河、沟等宜渔资源,综合开发渔业。主要有鲤鱼、草鱼、鲫鱼、鲢鱼、金鳟等名特优新水产品以及节能型鱼类的养殖。1989年水库养殖水面1860亩,养殖草鱼、鲫鱼18吨。1995年水库养殖水面1960亩,养殖草鱼、鲫鱼19吨。位奇镇暖泉村村民高禄文利用当地泉水开发池塘20亩,养鲤鱼、草鱼、鲢鱼10吨。2000年水库养殖水面1980亩,养殖草鱼、鲫鱼20吨,红寺湖乡、东乐乡村民相继开发池塘80亩,养鲤鱼、草鱼、鲢鱼15吨。后因养殖效益低停养。2005年水库养殖水面2120亩,养殖草鱼、鲫鱼、草鱼30吨。霍城镇西坡村、东乐乡西屯村开发河、沟等池塘100亩,养殖金鳟、鲑鳟等鱼类15吨。南湖公园利用人工湖发展休闲渔业,养鱼10吨。2013年,养殖户对从事休闲渔业的认识不断增强,建成集养殖、休闲、垂钓、销售为一体的渔业基地3处(聚源养殖专业合作社渔业综合养殖基地、旺源养殖专业合作社、汤海养殖专业合作社),休闲养鱼户12户。引进推广优质鱼苗35万尾,投放大规格鱼种12.5吨。全县养殖水面2980亩,其中水库养殖面积2120亩,池塘滩涂养鱼860亩。水产品总量50.5吨。
  养蜂 山丹蜜源丰富,有油菜、豆花、苜蓿、野花、沙枣等20多种。1989年,本地蜂农养蜂130箱,产蜜6吨。随着蜜源植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夏秋到县境内放养蜂群的浙江、四川、河南、陕西等省(区)蜂农逐年增多。2005年山丹县供销社成立碧原蜂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收购、加工原蜜,为蜂农提供方便。全县蜂农达130多家,养蜂6800多箱,产蜜35吨。注册“雪恋花”蜂蜜品牌。2013年,为提高蜂农的养蜂技术,特邀请省农牧厅蜂业技术研究所专家在丹举办养蜂技术相关培训班,传授养蜂技术和信息。年内蜂农增至226家,养蜂1.1万箱,产蜜56吨。
  特种养殖 山丹特种养殖起步早,饲养品种较多,但规模小、持续时间短。1990年建成山丹县种鸡场,在饲养蛋、肉鸡的同时,引进丝毛乌骨鸡、火鸡、珍珠鸡等观赏鸡。1991—1995年,引进丝毛乌骨鸡800只、火鸡48只、珍珠鸡260只,孵化繁育丝毛乌骨鸡6860只、火鸡265只、珍珠鸡1560只。1996年之后,因火鸡、珍珠鸡价值不大,停止饲养。2000年,县种鸡场改制,共饲养丝毛乌骨鸡4660只。县上提出“加快发展牛羊,稳步发展猪鸡,适度发展特种养殖”的发展战略,出台优惠政策,无偿划拨土地,鼓励引导从事餐饮、开矿、建筑等行业的能人、老板投资发展畜牧业,在长城新村建起城北综合养殖示范园区。当年,由芦堡村郭巍林投资45万元,在园区内建成肉鸽养殖场,饲养肉鸽1万只。连续饲养5年,年均饲养1万只以上,经济效益比较可观。2005年停养。2007年,该养殖场由城西村农户李荣租赁,从河北引进50只蓝狐饲养,次年繁殖蓝狐218只,连续饲养3年,饲养665只,后因销路不畅停养。2004年,河湾村农民万晓春联合连云港亲戚引进绒蟹、龙虾等特种水产品在李桥塘坝、硷坝塘坝养殖,连续5年养殖水产12吨,经济效益可观,后因亲戚不适应山丹气候、环境返回连云港停养。静安村吴玉珠创办综合养殖公司,9年饲养马鹿450匹。2007—2009年,山羊堡村农民张克财3年共养殖蝎子2.65万尾。2009年,西坡村农民何海引进虹鳟鱼、灰雁在当地养殖,年均养殖虹鳟鱼1.2万尾、灰雁3000只。范营村农民苏荣在县城以北4公里处的北山滩租赁场地饲养灰雁4年共1.5万只。南湾村农民尤辉新引进鹌鹑,6年饲养8万只。新墩村赵荣引进长白山野猪50口进行饲养。城南村农民马新泉引进绿壳蛋鸡,5年饲养6万只。上寨村张志品兴建品玉综合养殖公司引进鸵鸟,5年养殖2260只。
  第五节 畜禽交易
  1989年以来,县域内的畜禽养殖业,由一家一户零散养殖逐步转变为集中规模养殖,分散零星的畜禽产品由简单的交易转变为大宗商品向外省(区)销售。2000年,建成山丹县活畜交易市场,日交易量300头(只)。出现新开村钱广多、南关村马有素、西街村袁银龙为代表的畜禽及产品经纪人,以收购、贩运形式,将本地牛羊等活畜统一收购,集中贩运到新疆、青海、兰州、河南等地,年贩销15万头(只)。2002年,引进山西客商郝俊平投资600万元,建成高原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将牛羊经过屠宰、加工,以肉卷、排骨、分割牛羊肉等产品形式销往上海、广州、深圳、山西等地。年销售牛羊肉750吨左右。2005年,南关村村民马金海投资300万元,建成康源清真牛羊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屠宰、加工清真牛羊肉,年加工销售牛羊肉600吨左右,产品销售到新疆、内蒙古、河南、山东等地。2010年,山丹县生猪屠宰厂解散,外地客商周润华投资500万元,组建年屠宰生猪3.5万口的山丹县润泽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猪肉产品销往青海、新疆等地。至2013年,全县有活畜禽贩运经纪人326人、合作组织45个,贩销量35万头(只)。屠宰加工、销售量2100多吨(牛羊猪15万头、只、口)。山丹牛羊肉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口感独特而享誉省内外,占有较好的市场份额。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