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编 养殖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762
颗粒名称: 第十九编 养殖业
分类号: F307.3
页数: 14
页码: 335-348
摘要: 本编记述了1989-2013年,山丹县养殖业,畜禽饲养、品种改良、草原生态保护情况的简介。
关键词: 山丹县 地方经济 养殖业

内容

山丹县是全省十二个半农半牧县之一,也是全省羊产业大县。山丹畜牧业自古延续至今,山阿界碑有“牧四耕六”的记载。《史记》和《汉书》所记载的匈奴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其中“六畜”即以羊、牛、马为主。历史上的山丹是南来北往商贾、马帮、驼队休养生息的重要驿站,也是历代皇家屯兵养马之地。地域广阔,气候冷凉,水草肥美,牛羊遍野,物产丰饶。“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当年山丹畜牧业兴旺景象的真实写照。焉支山草原与山丹军马场自汉代名传至今,闻名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丹马场改造扩建为山丹军马场,培育出的良种山丹马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丹羊常年以山丹草原上富有的羊胡花、沙葱等植物或中药材为食,饮用祁连山、焉支山冰雪融水,羊肉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腥膻异味,“山丹羊肉”因此声名远播,久负盛名,传说曾为中原王朝的贡品。
  1988年,全县大家畜饲养量由1949年的2.25万头(匹、只)增加到4.24万头(匹、只);绵羊由近6万只增加到22.77万只;生猪由3000口增加到2.46万口,鸡19.97万只。1989年以来,通过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禽存栏保持两位数增长,羊产业在全省的位次提升。2008年,肉羊饲养量达77万只,存栏46.5万只,出栏30.5万只,位居全省前十位,为全省养羊十强县。2011年获全省羊产业大县建设奖励资金40万元。2013年,全县羊存栏达57.9万只,比1989年增长2.34倍,农民人均养羊纯收入达1320元,占到牧业纯收入的70.6%,被确定为全省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肉羊产业示范县,成为全省重要的羊肉生产供给基地。全县建成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68个,规模养殖户11592户。牛羊规模化程度达64.2%,猪禽规模化程度达70%,秸秆饲料化加工转化率达68%。全县建成占地5000亩、饲养5万只羊的高效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1个,肉类屠宰加工企业3户(年屠宰加工肉羊30万只),饲料加工企业3户(年加工饲草30万吨),养殖育肥企业28个,活畜交易市场1处,省级良种羊繁育场7个(年繁育种羊1.2万只),带动1.1万农户开展适度规模养殖。“山丹羊肉”获得国家地理证明商标,注册“高原龙羊肉”“焉支山羊肉”“润牧饲草”等一批知名品牌。畜牧业成为山丹县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
  第一章 畜禽饲养
  第一节 饲草 饲料
  饲草
  天然牧草 1989年,全县有天然草场362.83万亩,其中清泉乡60万亩、东乐乡67万亩、陈户乡45万亩、位奇乡64.7万亩、李桥乡12万亩、花寨子乡8万亩、大马营乡17万亩、霍城乡20万亩、老军乡40.13万亩、红寺湖乡15万亩、卡拉库尔种羊场14万亩。境内天然草原类型多样,牧草种类繁多,分为温性荒漠化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温性草原、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草甸等,以温性荒漠化草原和温性草原化荒漠为主。主要分为山地荒漠草地类、草原化荒漠草地类、荒漠化草原草地类、山地草甸草原类四类。山地荒漠草地类主要分布于祁连山海拔1600—2000米的低山丘陵及浅山地带,植被以旱生小半灌木为主,蒿属植物次之。有合头草、红砂、盐爪爪、灌木亚菊、紫菀木、灰叶铁线莲、猪毛菜、补血草、三芒草等。经选点测算,植株高度6—94厘米,总盖度5%—40%,年均可食鲜草产量15—62.5公斤/亩。草原化荒漠草地类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北部丘陵,属平原荒漠类与山体相接的部分,红石泉以东、青阳口以西平缓地带均有分布,海拔1700—2000米。植被以旱生半灌木和草本为主,葱属、蒿属植物占有一定比例。主要有荒漠锦鸡儿、灌木亚菊、珍珠、合头草、蒿属植物、克罗氏新表草、冠芝草、灰绿碱蓬、麻黄、芨芨草、短花茅针、甘肃棘豆、白刺、红砂、木紫菀等。经选点测算,植株高度2—87厘米,牧草利用盖度28%—37%,年均可食鲜草产量26—58公斤/亩。荒漠化草原草地类主要分布于大青阳口、白水泉、马莲井一带,海拔2000—2300米。植被以多年生禾草为主,旱生小灌木、半灌木次之,还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短花针茅、驴驴蒿、珍珠、合头草、盐爪爪、黄蒿、灌木小甘菊、冠芒草、新麦草、荒漠锦鸡儿、木紫菀、麻黄、黄花补血草、灌木亚菊、扁穗冰草等。经选点测算,总盖度47%,年均可食鲜草产量57.2公斤/亩。山地草甸草原类主要分布于龙首山一带,海拔2800—3000米。植被以多年生中的旱生、丛生和根茎型禾草占优,次生灌木和杂草在组成中占有一定比例。牧草生长旺盛,主要植物有大针茅、克氏针茅、扁穗冰草、赖草、早熟禾、苔草等。经选点测算,牧草高度20—40厘米,灌木高度210厘米,总盖度22%—49%,年均产可食鲜草95公斤/亩。四种草原类型均适宜放牧。2013年,全县天然草原面积554万亩,其中县属草原面积365万亩,中牧山丹马场草原面积189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原面积415.5万亩,占75%。草原覆盖率57.24%,天然草原平均产草量120公斤/亩。有天然植被187种,其中饲用165种,栽培22种。牧草总储量3.8亿公斤,理论载畜量21万羊单位。
  人工饲草 包括箭舌豌豆、毛苕子、聚合草、三叶草、红豆草、串叶松香草、苏丹草、苣菊、籽粒苋、沙打旺、无芒雀麦、老芒麦、披碱草、苜蓿、燕麦、饲用玉米、农作物秸秆、氨化、青贮饲草等19种饲草品种。箭舌豌豆、毛苕子是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适合套、复种植,全县各乡镇均有种植,主要在清泉镇南湾村,位奇镇孙家营、张湾村,陈户乡王城村种植,年均种植面积4350亩。1990—1992年,引进聚合草、三叶草、红豆草、苏丹草4种饲草,在清泉乡西街村、位奇乡十里堡村各试种30亩,以后再无种植。1993—2001年,引进串叶松香草、草木樨、菊苣、籽粒苋、沙打旺5种饲草,在清泉镇西街、清泉村,位奇镇十里堡村、东乐乡西屯村各试种20亩。2002—2005年,引进无芒雀麦、老芒麦、披碱草3种牧草,在北山草原白水泉、马莲井等一带草原各试种5000亩,对半荒漠天然草原进行补播改良。以后以披碱草为主要改良草种,每年种植0.5万亩—2万亩不等。2006年前全县补播改良5万亩,2010年增至10万亩,2013年达20万亩。苜蓿为传统人工种植饲草,2000—2007年,结合实施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和建设项目,县政府提倡种草养畜,在清泉镇西街村引进新疆大叶苜蓿、加拿大阿尔岗金苜蓿、金皇后苜蓿、三得利、苜蓿王5个新品种各试种15亩,种植成功。2005—2013年,在全县一、二类乡镇普及种植紫花苜蓿,其中位奇镇张湾、孙家营村6300亩,十里堡村3000亩;清泉镇清泉、南湾、红寺湖村3800亩;东乐乡西屯、山羊堡村4000亩;陈户乡王城村3000亩;老军乡老军、祝庄村2800亩;霍城镇下西山村退耕还地种植4200亩。2013年,全县苜蓿种植留床面积达4.2万亩。燕麦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饲料作物,一、二类乡镇农户作为复种饲草,年种植面积2万亩—3万亩。2011—2013年,利用耕地大面积种植燕麦5万亩。饲用玉米作为传统饲料,1990年,在东乐乡西屯、山羊堡村种植3500亩,后全县各乡镇均有种植,面积共有1.5万亩。全县小麦、豆类、谷子、马铃薯等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50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46万公斤,作为传统饲草,堆放贮存,长年使用,经粉碎、铡细、发酵后饲喂。1989年,已试验、示范推广麦草氨化技术,用尿素或液氨按比例加入麦草中封闭坑贮。氨化后纤维软化,营养成分提高,牲畜喜食,省料增肥。山丹县麦草氨化、草粉发酵饲喂技术在张掖市6县(区)进行推广。1990—2005年,全县氨化麦草1580万公斤,加工草粉1860万公斤。每年有5000—8000头牛食用氨化麦草,10万只—15万只羊食用发酵草粉,节约精饲料320万公斤。2006—2013年,县政府提倡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种植经济作物,小麦种植面积减少,且收割采用联合收割机,麦草减少,种植苜蓿、燕麦、饲用玉米增多。2013年人工种植饲草18万亩,青贮、氧化、微贮秸秆每年保持在20万吨以上。
  饲料 传统饲料以豌豆、大麦、燕麦、青稞、玉米、麦麸、油渣为主。养殖户以种植、购买满足需要。县饲料加工厂、县种鸡场饲料厂以玉米、豆饼、麸皮、油渣等为主添加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生产营养成分较高的羊、猪、鸡混配合饲料和预混饲料。1990—2000年,年饲料生产稳定在450万公斤左右。2001年,县饲料加工厂改制停产,县种鸡场改制为私营企业。饲料厂继续经营鸡饲料,满足全县养鸡户需要。2001年后,饲料多由规模养殖户自产自用。2002年,山丹县润牧饲草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建成,集优质牧草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主要生产麦草秸秆、苜蓿草、青割燕麦草、微量混合草块、草颗粒,年产饲料1500万公斤,除供应当地外,草产品主要销往重庆、四川、湖南等地。
  第二节 大牲畜
  山丹农村饲养的大牲畜主要有牛、马、骡、驴、骆驼等,主要用于使役和运输,驴(马、骡)拉车是主要运输工具。1989年,全县大牲畜存栏4.2万头(匹),1996年存栏4.38万头(匹)。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马、骡、驴、骆驼使用价值降低,饲养量逐年减少,牛由役用向肉用、奶用转变,饲养量逐年增加。2000年,全县大牲畜存栏减少到4.15万头(匹)。2007年,县上出台扶持政策鼓励群众发展规模养殖,当年全县大牲畜存栏增加到5.35万头(匹)。后因全县土地流转,牛饲养量有所增加,随着劳务输出,壮劳力外出打工,其他大牲畜饲养量有所下降。2013年,全县大牲畜存栏减少到4.34万头(匹)。
  牛存栏 山丹牛主要有黄牛、牦牛、犏牛、黑白花奶牛4种,黄牛为河西牛,牦牛是青藏牦牛。1989年全县牛存栏0.8万头,占大牲畜存栏的19%。1996年全县牛存栏0.79万头,占大牲畜存栏的18%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牛由役用向肉用、奶用转变,饲养量逐年增加。2000年,全县牛存栏0.94万头,占大牲畜存栏的22.7%。2007年全县牛存栏1.98万头(含奶牛580头),占大牲畜存栏的37%。后因全县土地流转。劳务输出,牛饲养量逐年增加,其他大牲畜饲养量有所下降。2013年全县牛存栏2.12万头(含奶牛1100头),比1989年增加1.32万头,增长2.65倍,占大牲畜存栏的48.9%。
  马存栏 1989年全县马存栏0.78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18.6%。1996年存栏0.68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15.5%。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马使用价值降低,饲养量逐年减少。2000年存栏0.53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12.8%。2007年存栏0.3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5.6%。2013年存栏0.26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6%。
  骡存栏 1989年全县骡存栏0.82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19.5%。1996年存栏1.1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25%。2000年存栏1.18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28.4%。2007年存栏1.37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25.6%。2013年存栏1.09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25%。
  驴存栏 1989年,全县驴存栏1.7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40.5%。1996年存栏1.77万匹,占40.4%。后因农业机械化和交通运输工具在农村的普及,驴的饲养量有所下降。2000年存栏1.46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35.2%。2007年存栏1.68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31.4%。2013年存栏0.85万匹,占大牲畜存栏的19.6%。
  骆驼存栏 骆驼主要由与阿拉善右旗接壤的红寺湖乡群众饲养。1989年全县骆驼存栏1000峰,1996年存栏380峰,2000年存栏430峰,2007年存栏156峰,2013存栏215峰。
  牛规模饲养 2007年县上提出发展10万头肉牛工程实施意见,出台扶持发展牛产业政策,扶持饲养量在50头以上的农户35户发展肉牛规模养殖,扶持奖金65万元。当年,发展1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215户、5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35户、10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10户、50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5户,规模户养牛6560头。山丹县新兴畜牧业发展公司育肥肉牛1500头,出栏950头,养牛纯收入达100万元以上。2009年,省上提出扶持发展草食畜牧业行动计划,市上提出建设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规划,鼓励引导群众发展规模养殖,1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增加到385户,其中5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50户、10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22户、50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10户。2013年,1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增加到520户,其中5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68户、10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25户、50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15户。组建养牛专业合作社15个,其中陈户乡范营村正旺巨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苏培功养牛556头,张庄村新望养殖专业合作社张立林养殖肉牛510头,其标准化暖棚牛舍、饲料库房、储草棚、青贮窖、饲料加工及运输设备齐全,固定资产均达150万元以上。
  马规模饲养 马规模养殖主要在大马营乡,2005年以来,当地群众利用饲草料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规模养殖。双泉村赵华马饲养量由2007年的500匹增加到2013年的1560匹,增长3倍,抽取孕马血清,供上海一家公司生产生物制剂,纯收入达50万元以上。双泉村周军善马饲养量585匹。到2013年,全乡发展规模养马户2户,规模养马2145匹。
  驴规模饲养 2008年以来,东乐乡山羊堡村刘永明、刘华庆、刘振明仨兄弟兴办的规模养驴场,由2008年的30匹增加到2013年的240匹,增长8倍,一张驴皮价值1600—1800元,养驴纯收入达20万元左右。
  第三节 羊 猪 鸡 兔
  羊存栏 山丹群众历来有养羊习惯。山丹羊品种主要有甘肃高山细毛羊、蒙古系绵羊和内蒙古绒山羊,以及近几年引进的波德代、陶赛特肉羊、波尔肉山羊、小尾寒羊、辽宁绒山羊等,发展羊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1989年羊存栏24.7万只。进入20世纪90年代,养羊业逐步转变“逐水草而居”的散养、放牧养殖方式为新型舍饲养殖,养殖肉羊从产品向商品过渡。1992年,因气候干旱、缺水缺草,存栏数减少到15.08万只。1996年存栏数增加到24.79万只,1998年增加到24.81万只。后县上提出发展羊产业,成立县羊产业开发办公室,相继制定出台一系列鼓励性政策。2000年,县上通过《关于加快调整农村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县上实施“万千百”羊产业开发工程(培育年贩运万只以上肉羊的流通企业1个,培育年贩运千只以上的肉羊运销户100户,发展年育肥百只以上肉羊的育肥户1000户)存栏达24.87万只。2004年增加到34.42万只,2007年达43.41万只。2008年,肉羊饲养量77万只,存栏46.5万只,出栏30.5万只。2011年,获全省羊产业大县建设奖,得奖励资金40万元。2013年存栏57.9万只,比1989年增长2.34倍,农民人均养羊纯收入1320元,占牧业纯收入的70.6%。羊产业成为山丹县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是全省12个现代畜牧业肉羊产业示范县之一。
  猪存栏 山丹养猪历史悠久,主要以一家一户分散养殖为主,主要有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甘白猪4个品种。1989年,猪存栏2.6万口。转变“养猪为过年”的养殖观念,发展规模养殖,饲养量逐年增加。1992年存栏3.12万口,1996年存栏4.61万口。2000年以后,生猪价格下降,存栏减少到2.55万口。2009年存栏2.26万口,2013年存栏2.71万口,比1989年增加0.11万口。
  鸡存栏 蛋鸡品种主要有依沙褐、新罗曼、艾维茵、迪卡、海兰、海赛克斯等,主要以群众散养为主。1989年,鸡存栏18.8万只。进入20世纪90年代,群众转变“养鸡为换盐”的思想观念和养殖方式,养殖畜禽从产品向商品过渡。县种鸡场1990年建成投产,当年饲养种鸡4000只,商品鸡6000只,带动群众发展养鸡。1992年,鸡存栏35.28万只。1996年存栏45.16万只。2004年,因受周边省区发生禽流感的影响,存栏减少到26.34万只。2006年存栏增加到34.6万只。2009年,出栏增加,鸡存栏减少到20万只。2013年存栏25.37万只。
  兔存栏 1989年,兔存栏0.46万只。1992年,提倡引进推广哈白兔,存栏0.75万只。1996年存栏0.8万只,养兔处于平稳发展。2004—2008年,由山西客商郝俊平建成的山丹县高原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引进依普吕、獭兔、加利福尼亚等新品种种兔300只,生产种兔5500只。2006年,全县兔存栏0.95万只。后因销售不畅,养兔效益低下,饲养量逐年下降,2013年存栏减少到0.55万只。
  羊规模养殖 1998年,县上提出发展羊产业思路,制定出台指导性政策,成立羊产业开发办公室,鼓励引导群众发展规模养殖。从2000年起,县上用2—3年时间在全县实施“万千百”羊产业开发工程,当年培育发展千只以上肉羊育肥运销户2户(位奇镇新开村钱广多、清泉镇西街村袁银龙)、百只以上养羊大户862户。2002年,建立沿312国道为主的羊产业开发基地,培育年收购、育肥、贩运万只以上运销户1户(东乐乡马如元),累计5户;培育千只以上收购、育肥户36户,累计65户;发展百只以上养羊大户560户,累计2085户。运销羊8万只,育肥羔羊、肉羊5.3万只,专业户规模养羊13万只,占全县羊只饲养量的30.5%。到2005年,培育年收购、育肥、贩运万只以上运销户9户,发展千只以上育肥、贩运户85户,百只以上养殖育肥户3210户,发展养羊专业村35个,养羊专业社126个,专业户养羊42万只。2013年,建成标准化肉羊养殖场(小区)65个,饲养100只以上规模养殖户5680户,规模饲养量95万只,占饲养量的68.5%。山丹县种羊场是全县最早创建的省级种羊场。
  【资料选载】
  山丹县种羊场
  县种羊场位于老军乡政府以北16公里的三道腰山,距县城65公里,始建于1964年,原名三北羊场,属财政全额拨款的副科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33人。1978年更名为卡拉库尔种羊场,财政定额拨款,承担全县羊只的品种引进和改良工作,并负责管护天然草原11万亩。该场饲养优质种羊1700只,其中卡拉库尔种羊500只,本地绵羊1200只。1989年饲养优质种羊5250只,其中卡拉库尔种羊480只、阿尔巴斯绒山羊150只、本地绵羊4620只。后因卡拉库尔羊、阿尔巴斯绒山羊不适应本地绵羊、山羊改良需要,2008年更名为山丹县种羊场,属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引进陶赛特、德克赛尔、小尾寒羊等良种肉羊,开展利用绵羊常温人工授精技术与地方品种的杂交改良工作。存栏羊3100只,其中陶赛特种羊100只、地方品种改良羊2311只、山羊689只。2010年6月,按照县政府相关会议纪要,对羊场进行改制,实行羊产权出售,草原及草原设施租赁经营,理顺管理体制。2012年,投资452.75万元,实施种羊场改扩建项目,将种羊场迁移到县城以南7公里的暸高山处,在该处建成水、电、路、讯畅通的标准化种羊场一处。2013年,种羊场实行整体租赁经营,由高原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承包经营,承担优质种羊引进繁育职能。饲养陶赛特280只、德克赛尔65只、小尾寒羊380只、本地绵羊2860只。
  猪规模养殖 1990年县畜牧局推广暖棚养猪,当年全县有125户群众建设暖棚猪舍,饲养量均在30口以上。1995年清泉乡万口仔猪场建成,饲养母猪450口,饲养生猪5860口,带动发展50口以上养猪大户456户。2000—2010年,清泉镇郇庄村黄克勤养殖场、东乐乡小寨村张振光养猪场、五墩村张燕琴养殖场等规模养猪场养殖规模扩大到1000口以上,带动全县发展100口以上规模养猪场(户)265户,规模养殖3.5万口。2013年,1000口以上规模养猪场(户)25户,规模养猪4.5万口。其中,老军乡李泉村李玉才养殖场1260口、焦湾村周国璧养殖场1280口,东乐乡小寨村张振光养殖场1250口、五墩村张燕琴养殖场1580口、静安村陈学楷养殖场1320口,清泉镇清泉村吴江贤养殖场1260口、郇庄村黄克勤养殖场1550口、郇庄村黄致燕养殖场1262口。各规模养猪场猪舍、草料库、妊娠床、消毒室齐全,生产、喂养、防疫、管理措施到位,固定资产均在50万元以上。全县年饲养母猪3800口,年产优良仔猪5.2万口。
  第四节 其他养殖
  养鱼 山丹干旱缺水,境内水域面积小,主要利用李桥水库、祁店水库、池塘、河、沟等宜渔资源,综合开发渔业。主要有鲤鱼、草鱼、鲫鱼、鲢鱼、金鳟等名特优新水产品以及节能型鱼类的养殖。1989年水库养殖水面1860亩,养殖草鱼、鲫鱼18吨。1995年水库养殖水面1960亩,养殖草鱼、鲫鱼19吨。位奇镇暖泉村村民高禄文利用当地泉水开发池塘20亩,养鲤鱼、草鱼、鲢鱼10吨。2000年水库养殖水面1980亩,养殖草鱼、鲫鱼20吨,红寺湖乡、东乐乡村民相继开发池塘80亩,养鲤鱼、草鱼、鲢鱼15吨。后因养殖效益低停养。2005年水库养殖水面2120亩,养殖草鱼、鲫鱼、草鱼30吨。霍城镇西坡村、东乐乡西屯村开发河、沟等池塘100亩,养殖金鳟、鲑鳟等鱼类15吨。南湖公园利用人工湖发展休闲渔业,养鱼10吨。2013年,养殖户对从事休闲渔业的认识不断增强,建成集养殖、休闲、垂钓、销售为一体的渔业基地3处(聚源养殖专业合作社渔业综合养殖基地、旺源养殖专业合作社、汤海养殖专业合作社),休闲养鱼户12户。引进推广优质鱼苗35万尾,投放大规格鱼种12.5吨。全县养殖水面2980亩,其中水库养殖面积2120亩,池塘滩涂养鱼860亩。水产品总量50.5吨。
  养蜂 山丹蜜源丰富,有油菜、豆花、苜蓿、野花、沙枣等20多种。1989年,本地蜂农养蜂130箱,产蜜6吨。随着蜜源植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夏秋到县境内放养蜂群的浙江、四川、河南、陕西等省(区)蜂农逐年增多。2005年山丹县供销社成立碧原蜂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收购、加工原蜜,为蜂农提供方便。全县蜂农达130多家,养蜂6800多箱,产蜜35吨。注册“雪恋花”蜂蜜品牌。2013年,为提高蜂农的养蜂技术,特邀请省农牧厅蜂业技术研究所专家在丹举办养蜂技术相关培训班,传授养蜂技术和信息。年内蜂农增至226家,养蜂1.1万箱,产蜜56吨。
  特种养殖 山丹特种养殖起步早,饲养品种较多,但规模小、持续时间短。1990年建成山丹县种鸡场,在饲养蛋、肉鸡的同时,引进丝毛乌骨鸡、火鸡、珍珠鸡等观赏鸡。1991—1995年,引进丝毛乌骨鸡800只、火鸡48只、珍珠鸡260只,孵化繁育丝毛乌骨鸡6860只、火鸡265只、珍珠鸡1560只。1996年之后,因火鸡、珍珠鸡价值不大,停止饲养。2000年,县种鸡场改制,共饲养丝毛乌骨鸡4660只。县上提出“加快发展牛羊,稳步发展猪鸡,适度发展特种养殖”的发展战略,出台优惠政策,无偿划拨土地,鼓励引导从事餐饮、开矿、建筑等行业的能人、老板投资发展畜牧业,在长城新村建起城北综合养殖示范园区。当年,由芦堡村郭巍林投资45万元,在园区内建成肉鸽养殖场,饲养肉鸽1万只。连续饲养5年,年均饲养1万只以上,经济效益比较可观。2005年停养。2007年,该养殖场由城西村农户李荣租赁,从河北引进50只蓝狐饲养,次年繁殖蓝狐218只,连续饲养3年,饲养665只,后因销路不畅停养。2004年,河湾村农民万晓春联合连云港亲戚引进绒蟹、龙虾等特种水产品在李桥塘坝、硷坝塘坝养殖,连续5年养殖水产12吨,经济效益可观,后因亲戚不适应山丹气候、环境返回连云港停养。静安村吴玉珠创办综合养殖公司,9年饲养马鹿450匹。2007—2009年,山羊堡村农民张克财3年共养殖蝎子2.65万尾。2009年,西坡村农民何海引进虹鳟鱼、灰雁在当地养殖,年均养殖虹鳟鱼1.2万尾、灰雁3000只。范营村农民苏荣在县城以北4公里处的北山滩租赁场地饲养灰雁4年共1.5万只。南湾村农民尤辉新引进鹌鹑,6年饲养8万只。新墩村赵荣引进长白山野猪50口进行饲养。城南村农民马新泉引进绿壳蛋鸡,5年饲养6万只。上寨村张志品兴建品玉综合养殖公司引进鸵鸟,5年养殖2260只。
  第五节 畜禽交易
  1989年以来,县域内的畜禽养殖业,由一家一户零散养殖逐步转变为集中规模养殖,分散零星的畜禽产品由简单的交易转变为大宗商品向外省(区)销售。2000年,建成山丹县活畜交易市场,日交易量300头(只)。出现新开村钱广多、南关村马有素、西街村袁银龙为代表的畜禽及产品经纪人,以收购、贩运形式,将本地牛羊等活畜统一收购,集中贩运到新疆、青海、兰州、河南等地,年贩销15万头(只)。2002年,引进山西客商郝俊平投资600万元,建成高原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将牛羊经过屠宰、加工,以肉卷、排骨、分割牛羊肉等产品形式销往上海、广州、深圳、山西等地。年销售牛羊肉750吨左右。2005年,南关村村民马金海投资300万元,建成康源清真牛羊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屠宰、加工清真牛羊肉,年加工销售牛羊肉600吨左右,产品销售到新疆、内蒙古、河南、山东等地。2010年,山丹县生猪屠宰厂解散,外地客商周润华投资500万元,组建年屠宰生猪3.5万口的山丹县润泽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猪肉产品销往青海、新疆等地。至2013年,全县有活畜禽贩运经纪人326人、合作组织45个,贩销量35万头(只)。屠宰加工、销售量2100多吨(牛羊猪15万头、只、口)。山丹牛羊肉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口感独特而享誉省内外,占有较好的市场份额。
  第二章 品种改良
  第一节 良种培育
  1989—1995年,引进肉牛新品种西门塔尔与本地黄牛“二元”杂交,完成黄牛冻配改良2380头,杂交牛犊体重明显提高。引进肉羊新品种3个(从外县调入小尾寒羊150只、高山细毛羊186只、新疆细毛羊174只),与本地蒙系绵羊杂交,改良绵羊25万只,良种率45%。1991年起,推广塑料暖棚新法养猪,至1995年修建暖棚猪舍2200间。引进长白、甘白、杜洛克3个品种215口,与当地品种进行杂交改良,改良2.2万口。1990年,县种鸡场建成投产,蛋鸡养殖主要以引进的新品种京白、海兰、依沙褐为主,共引进1万只,孵化推广良种鸡80.74万只。
  1996—2000年,肉牛改良品种增加利木辛、夏洛莱、西门达尔等3个品种,改良授配黄牛8260头。1999年,引进黑白花奶牛20头,填补山丹奶牛业空白。羊主要引进高山细毛羊、澳洲细毛羊、小尾寒羊、波尔山羊、内蒙古绒山羊等多个品种1230只与本地羊杂交改良,改良42万只。猪主要引进甘白、杜洛克、长白、大约克4个品种,改良瘦肉型猪3.5万口。鸡主要引进伊莎黑、迪卡、黄金褐、新罗曼、艾维茵等肉蛋鸡5个品种,推广良种鸡135万只。
  2001—2004年,引进西门达尔、皮埃蒙特、利木辛、夏洛莱、西德黄牛等优质肉牛品种冻精1.84万支,改良授配黄牛7360头。全县饲养奶牛320头。引进波尔山羊冻精颗粒2600支,授配母羊400只,引进波德代、无角陶赛特种公羊26只,开展绵羊人工授精改良,授配母羊1680只,繁活杂种羔羊2108只。引进阿尔巴斯绒山羊280只,杂交改良河西绒山羊6200只,推广小尾寒羊3000只,改良本地绵羊2.1万只。引进杜洛克、长白等瘦肉猪3200口,杂交改良母猪1.2万口,繁活仔猪18.72万口。猪、鸡、牛、羊良种率分别为90%、98%、92%、86%,引进良种鸡蛋1.8万枚,孵化推广黄金褐、海兰、艾维茵等良种蛋肉鸡84万只。
  2005—2009年,引进良种西门达尔、利木辛、夏洛莱、北京黑白花奶肉牛冻精2.38万支,授配母牛1.0185万头,产活牛犊8962头,建成黄牛冻配改良点6个。引进小尾寒羊、波德代、辽宁绒山羊、特克赛尔、陶赛特等优质肉羊品种5个,改良羊51.8万只。引进长白、大约克、杜洛克、华特等良种猪189口,改良猪4.2万口。引进蓝狐、绒蟹、虹鳟鱼、龙虾等特种养殖品种,建成特种养殖场10个。
  2010—2013年,建成黄牛冻配改良点10个。引进西门达尔、夏洛莱、安格斯、皮埃蒙特、利木辛黄牛冻精9.42万支,荷斯坦奶牛冻精2400支,改良授配母牛3.35万头。2013年,全县肉牛饲养量3.8万头、奶牛饲养量1680头;引进陶赛特、特克赛尔、萨福克、杜泊、高山细毛羊、湖羊等优质肉羊品种2186只;为沿山贫困村投放小尾寒羊2605只;引进绵羊人工授精器材15套,新建绵羊人工授精点13个;建成品玉、盛江源、南山、有礼、旺源等省级种羊场6个;完成绵羊杂交改良63.1万只。引进大约克、杜洛克长白等良种猪175口,引进猪人工授精器材3套,改良授配母猪1.05万口;推广良种蛋肉鸡408万只;引进大雁、绿壳蛋鸡、马鹿、鸵鸟、野猪、灰雁、鹌鹑等特种养殖品种2.3万头(只)。
  第二节 疫病防治
  1994年9月,花寨子乡发生波及全县10个乡、104个村的马流感疫情,发病牲畜26387头(匹),治疗26069头(匹),死亡318头(匹),治愈率98.8%。同年,红寺湖乡发生疑似猪瘟,发病410口,死亡168口。1995年4月,清泉镇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全镇3.5万只鸡发病2120只,死亡323只。5月,该镇西街、城北2村发生猪传染性胃肠炎,2120口猪发病400口,死亡1口。9月,位奇镇十里堡村、红石泉独峰顶发生羊痘,235只羊发病56只,死亡1只。2000年,大马营乡窑坡村、霍城镇后稍沟、陈户乡范营村发生牲畜口蹄疫,发病羊3000只,牛19头,死亡牛2头,同群扑杀牦牛16头;采取封锁疫点、设卡消毒、加强监督检疫、强化预防接种等措施就地扑灭疫情。2003年,马营河西水管站养殖场发生一起输入性羊口蹄疫,饲养的22只羊全部发病并被扑杀深埋,强制接种免疫易感动物10万头(只),并对圈舍及污染的场地进行消毒。2005年,实施国家投资80万元的动物防疫及冷链体系建设项目,配备酶标仪、自动菌落计数器等仪器设备120台(套)和防疫车1辆。新建改建面积为238平方米的冷链实验室1处、冷库1座、焚烧室1间和防疫用物资储备库2间。2007年8月,大马营乡前山村五社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购进的仔猪发病,经省动物防疫总站检测,确诊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169口猪全部发病,死亡65口,扑杀104口,通过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对868口易感猪实施紧急免疫接种。是年,全县发生畜禽传染病35种(共同性传染病4种、猪病8种、牛羊传染病15种、马属动物传染病1种、鸡传染病5种、犬传染病2种)、中毒病9种、主要普通病70种。因防控措施到位,疫病得到控制。5种重大病的免疫密度达99%以上,免疫抗体检测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70%)。用19种疫苗免疫接种常规疫病,用“虫克星”“伊维菌素”“螨净”等新药进行驱治各类牲畜寄生虫,驱治率逐年提高。2009年,实施国家投资60万元的山丹县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续建项目,配备仪器设备22台(套、辆),新建实验室239.2平方米,全部投入使用。2010年7月,东乐乡城东、五墩村部分社发生猪疑似口蹄疫,184口猪发病28口,死亡4口。对两疫点的所有病猪及同群猪全部予以扑杀并通过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对1826头(只、口)牛、羊、猪实施紧急免疫接种。同年,清泉镇、东乐乡、陈户乡、老军乡、霍城镇发生羊泰勒焦虫病,16806只羊发病4871只,死亡76只,治愈4795只,治愈率98.4%。
  2013年对人畜共患病、奶牛病进行全覆盖检疫净化,检测出羊布病阳性14只,进行扑杀深埋无害化处理。基本控制的传染病有炭疽、马鼻疽、马胸疫、马腺疫等25种。
  第三节 动物检疫
  1989年以来,动物检疫工作主要由县畜牧兽医站承担,指定2人专门开展动物及产品检疫,主要在南关市场、各销售门点等地进行检疫,年检疫动物6万头(只)。
  2002年,撤销县种草养畜服务公司,成立县动物检疫站,有检疫员14人。每年开展生猪、羊、牛检疫,无害化处理各类肉品。2006年实施动物检疫监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8年5月,撤销县动物检疫站,成立动物卫生监督所。2011年,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完成“瘦肉精”生猪、肉牛、肉羊检测。2012年,全县共有4户兽药经营企业通过兽药GSP认证,登记核发“动物经营运输登记备案证”99份,全部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2013年全面实现动物检疫电子出证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全县有2户兽药经营企业通过兽药GSP认证。深入24个养猪场、126个养羊场、12个养牛场开展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排查工作。全年核发“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43份,共发放101份。
  第三章 草原生态保护
  第一节 草原管护
  域内天然草原面积554万亩,其中县属365万亩,中牧山丹马场189万亩。草原南与祁连山相连,北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接,是沙漠通往内陆的天然屏障。1989年8月成立县草原监理站,承担全县草原管护工作。1997年,开始推行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对在天然草原打沙柴、拾发菜、开垦、乱开矿等破坏行为进行制止。1998—2001年,实施草原无鼠害示范区建设、牧区开发示范项目,在北山草原建设草原无鼠害示范区60万亩。2002年,山丹县被列为全国第三批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县,启动实施总投资1000万元,建设期两年的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在老军乡、位奇镇、红寺湖乡、县卡拉库尔种羊场建设人工饲草料基地1万亩,围栏改良草场4.8万亩,基本草地建设0.5万亩。通过项目建设,围栏改良草场亩产鲜草由过去的210公斤增加到370公斤,亩增160公斤,年增768万公斤。人工饲草料地亩产优质鲜草2500公斤,年增2500万公斤。基本草地建设亩产鲜草1300公斤,年增650万公斤。改建暖棚羊舍后,出栏育肥羊年增1.6万只,育肥牛出栏年增500头。
  2007年,山丹县被国家列为第二批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项目县,涉及全县8个乡镇、110个行政村,完成投资8410万元(中央投资6310万元、市县自有及群众自筹共2100万元),建成围栏面积350万亩(禁牧围栏150万亩、休牧围栏200万亩),完成草原补播改良141.6万亩。通过四年项目实施,草原植被自然恢复能力明显增强。
  2010年,山丹县被省上列为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县,核定县辖草原面积365.83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317.97万亩(禁牧面积180万亩、草畜平衡面积137.97万亩、人工种草面积18.04万亩),核定以草原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和经济收入来源的牧户5359户,全县享受补奖政策农牧户共37594户,每年发放补奖资金1548.65万元,5年一个周期。各乡镇和县机关牧场站在划定基本草原的基础上,以分户承包经营的方式,开展草原规范化承包,承包草原总户数37594户,签订“草原承包经营权证”37594份,颁发“草原使用权证”114份,草原承包合同书112782份(每户一式三份),草原承包到户率100%。为防治鼠虫害,在草原上修建招鹰墩1200多座,建立招鹰灭鼠示范区,有效控制面积60多万亩,示范区内基本达有鼠无害、长期控制的目的。2010年5月2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对招鹰灭鼠情况进行报道。
  第二节 鼠虫害防治
  山丹县草原类型复杂,草原害鼠、害虫的种类较多。害鼠主要有中华鼢鼠、高原鼠兔、长爪沙鼠、三趾五趾跳鼠等,全县草原均有分布,每年发生危害面积180万亩左右。害虫主要有阔胫萤叶甲、无翅大头粪金龟、草原蝗虫等,集中分布在北部草原区,每年发生危害面积120万亩左右。对鼠害危害严重区域,选用c型肉毒素、溴敌隆等生物农药进行投饵灭治、二次扫残,生物与药物结合,2001年治理鼠虫害2万亩,2012年治理20万亩,草原鼠害得到有效治理。每年从7月开始,采取“化学防治与生态控制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发动群众对虫害危害严重区域、虫源地段,特别是农区周边的草原蝗虫危害区域进行药物灭治,每年灭治面积10万亩左右。2013年灭治40万亩,灭效率90%以上。组织牧民牧鸡灭蝗,每年防治面积5万亩左右,灭效率86%。
  2012年,乡镇选派草原管护员114人,专门负责管护本村区域管辖的天然草原。2013年,山丹县被国家列为第三批退牧还草工程项目县,总投资2121万元,全县建设人工饲草地5万亩、舍饲棚圈0.3万座,草原鹰类数量明显增多,鼠害得到有效遏制。清理整顿使用草原的各类企业,重点规范企业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破坏草原植被、危害草原生态和谐的行为,督促施工企业减少占用破坏面积;整顿采集出售野生植物情况,重点查处在草原上挖发菜、滥挖固沙植物、开垦草原等违法行为。草原实际载畜量下降,放牧强度降低,植被恢复较好。
  【新闻作品选载】山丹草原灭鼠有新招
  本报山丹讯 正是草枯鹰眼疾的季节,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落在山丹县绣花庙滩的荒漠草原上,一眼望不到头的招鹰墩为盘旋在高空的鹰隼提供了歇翅瞭望的高地。筑起招鹰墩、雄鹰捕鼠忙,广阔的绣花庙草原从此有了“保护神”。
  愈是退化草场,愈容易发生鼠害。采取毒药灭鼠,既污染环境又破坏生态平衡。面对愈演愈烈的草原鼠害,山丹县的科技人员采取了既能消灭老鼠又能保护生态平衡的新招:组织农民在平坦连片的荒漠草原上用土石修筑招鹰墩,将雄鹰招来灭鼠。据当地放牧的农民介绍,自从有了招鹰墩,一年四季草原上空都有鹰隼展翅翱翔,时而盘旋侦察,时而俯冲捕鼠。鹰飞累了,也吃饱了,就在人们为它们修建的招鹰墩上歇息。你别小瞧这招鹰墩,正是招来的无数只雄鹰有效地控制着30万亩荒漠草原免遭鼠害的破坏。
  鹰是草原老鼠的天敌。河西地区的鹰隼,其老巢大都在重峦叠嶂的祁连重悬崖绝壁上,来一趟平川荒漠草原不容易,飞累了连个休息的地儿都没有。现在有760座招鹰墩合理布局在绣花庙滩、富昌堡滩、花草滩、白水泉滩等平川沙漠草原上,“闻讯”前来参加草原灭鼠战的鹰隼越来越多。据科技人员调查,修建招鹰墩后,草原鼠害有效洞口率逐年下降,鼠类种群密度大大减少,有效控制了草原鼠害。而草原的牧草生长高度、密度、覆盖度等指标都大幅度上升,其中牧草的产量比未设置招鹰墩前提高了31%,使荒漠草原的生态环境形成了良性循环,促进了草食畜牧业的蓬勃发展。为此,科技人员认为,招鹰灭鼠,简便易行,成本低廉,成效显著,应加快推广进程。(殷尚清、杨争山,选自《甘肃日报》1998年)
  第三节 草原承包
  2011年10月开始,全县8个乡镇、110个行政村、2个放牧场、2个试验基地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共划定基本草原365.83万亩。其中,(I类)重要放牧场137.97万亩,(Ⅳ类)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原(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原)227.86万亩。以村为单位进行四至界限确认和登记,填报“村级基本草原划定登记表”,以乡镇为单位填报“乡级基本草原划定汇总表”和“县级基本草原划定汇总表”,8个乡镇编绘1∶5万基本草原分布图,县级编绘1∶20万基本草原分布图,形成1∶20万基本草原分布挂图,划定的基本草原设置保护界碑300块,明确四至界线、面积等。县政府发布《基本草原划定公告》,对基本草原实行严格保护。
  在划定基本草原的基础上,乡镇和县机关牧场站以分户承包经营的方式,开展草原规范化承包,承包总户数37594户。对承包面积、草原地点、四至界线和坐标点逐户登记,填报“村级草原承包情况登记表”“乡级草原承包汇总表”,户承包草原编绘位置示意图,并按程序进行公示。对草原规范化承包工作中形成的文字材料和表册资料全部统一装订,图、表、册、证资料齐全完整,分别存档,规范管理。共签订“草原承包经营权证”37594份,草原承包合同书112782份(每户一式三份),颁发“草原使用权证”114份,草原承包到户率100%。
  2011年10月开始,划定禁牧草原180万亩(工程性禁牧150万亩、行政性禁牧30万亩)、草畜平衡草原137.97万亩,其中老军乡22万亩、16.97万亩,陈户乡19万亩、21万亩,清泉镇38万亩、27万亩,东乐乡33万亩、27万亩,位奇镇37.5万亩、27.5万亩,李桥乡5.5万亩、4.5万亩,霍城镇8万亩、9万亩,大马营乡17万亩、5万亩。对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以村为单位进行四至界线确认和登记,填报登记汇总表。
  2011年10月开始,全县草畜平衡区天然草原(年鲜草总产量19万吨,折合干草6万吨,理论载畜量为9.109万羊单位)实际载畜量10.9万羊单位,超载1.791万羊单位,平均超载率19.68%。根据核定的载畜量,县与乡、乡与村、村与户层层签订草畜平衡和减畜责任书,实施减畜计划。当年完成减畜任务0.71万个羊单位,占超载量的40%。2012年、2013年分别完成0.71万个羊单位、0.37万个羊单位,占40%、20%。全县三年减畜1.791万个羊单位,达草畜平衡。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