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设施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756
颗粒名称: 第四章 设施农业
分类号: F303
页数: 2
页码: 330-331
摘要: 本章记述了山丹县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包括食用菌、葡萄栽培、拾号沙产业等。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发展 山丹县

内容

第一节 食用菌、葡萄栽培
  食用菌、葡萄栽培主要通过设施农业来完成。
  食用菌 山丹有野生蘑菇资源17种,可食用的有16种,主要以粗柄蘑菇、田野蘑菇、假根蘑菇、白鳞蘑菇、加州蘑菇等菌类为主。沿祁连山冷凉灌区,夏秋气候凉爽,年均气温较平川区低1℃—3℃,适宜双孢菇人工栽培。2007年引进永昌县双孢菇种植经验试种2棚成功,李桥乡东沟村发展双孢菇大棚20座,并延伸到相邻的巴寨村以及其他乡镇。建成甘肃宏武、甘肃丹霞菌业等龙头开发企业,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2年兴建山丹爱福食用菌循环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建成占地面积5000亩的西北最大食用菌产业生产基地。地处城郊北部寒旱区的润丰农业合作社建成太阳能立体菇棚8座,年产1.5万吨的双孢菇培养料隧道式发酵车间2栋。全县双孢菇产业逐步走上正规化发展轨道。2013年全县建成设施双孢菇栽培大棚2349亩,其中单棚投资1.5万左右的简易菇棚2229亩、单棚投资25万元的“爱尔兰模式”智能菇棚20座、单棚投资12万元的第三代太阳能菇棚40座,年双孢菇栽培面积165万平方米,总产量1万吨左右;建成年产60万袋菌种场1座、年产1万吨隧道式培养料发酵厂3家、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场1处,设施双孢菇栽培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轨道。
  葡萄 山丹气候干旱,降雨稀少,日照长,太阳辐射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而集中,位于世界公认的最佳葡萄生态地带北纬38°带(北纬37°50'—39°03'),具备葡萄栽培的优势,是有机红提葡萄的最佳种植区域之一。
  20世纪90年代,引进扎马特、巨峰、龙眼、无核白、京亚、京秀、香妃、非红、红指、紫荆、水红、龙宝、京玉、金星无核、晚红、秋红、秋黑、黑奥林、红提、圆白等新品种20多个,主要用于发展庭院经济。2007年,县委、县政府把设施葡萄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引进设施红提葡萄在清泉镇西街村进行试验示范。2008年开始推广种植设施葡萄,主要栽培藤稔、夏黑、矢富罗莎、摩尔多瓦、金手指、克瑞森无核等10多个早、中、晚熟品种。2009—2012年,引进维多利亚、奥古斯特、碧香无核、香悦、黑峰、无核寒香蜜、弗雷无核等10多个早、中、晚熟品种,主要用于设施大棚栽培。
  2008年以来,不同海拔区域的清泉、位奇、陈户、李桥、大马营等乡镇建成16个设施葡萄生产基地。2013年有挂果棚1038座,其中盛果期800座,初果期238座,果品产量800吨以上。2008年清泉镇西街村生产的“红地球”葡萄获得首届张掖市设施葡萄科技竞赛“最大果穗一、二、三等奖”“综合质量奖三等奖”等9个奖项。2010年12月,在张掖市举办的全国设施葡萄研讨会上,位奇镇高寨村生产的“红地球”葡萄获得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授予的“全国设施晚熟葡萄评比金奖”,清泉镇西街村、山丹县金丹庄园葡萄专业合作社生产的“红地球”葡萄获得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全国设施晚熟葡萄评比银奖”,陈户乡陈户村、焉支山庄科技示范园、清泉镇拾号村济民沙产业葡萄专业合作社生产的“红地球”获“全国设施晚熟葡萄评比优秀奖”。2011年11月,在张掖市举办的全国设施葡萄营销推介会上,大马营乡花寨村,位奇镇高寨村、四坝村,金丹庄园葡萄专业合作社生产的“红地球”葡萄获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葡萄分会“全国设施延后葡萄产品评比金奖”,位奇镇十里堡村、十里堡林场生产的“红地球”葡萄获得“全国设施延后葡萄产品评比优质奖”。
  第二节 拾号沙产业
  从1995年开始,按照钱学森“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理论,县委、县政府立足全县干旱缺水和土地严重沙化的实际,充分利用山丹荒漠面积大、光照资源充足等有利条件,组织有关部门和乡镇制定规划,在长城沿线、312国道两侧,东起丰城堡滩,西到山羊堡滩建立沙区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沙产业。
  1995年3月成立山丹县沙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1996年9月成立沙产业开发办公室(正科级建制,隶属县科技局),行政编制3名,事业编制4名,工作人员从县农业局、水务局和清泉乡、东乐乡抽调。张掖地区农校、农科所、植保站抽调技术人员蹲点服务、技术指导。
  沙区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中心地带即示范点位于清泉乡拾号村,该村北部有沙荒地1100亩,辖区内有农用机井6眼,具备发展沙区高效节水农业的条件。示范点采取党委、政府主导,部门、单位帮助,农户分户经营的开发模式和经营方式,财政、银行多方筹资,技术部门提供服务,机关单位承包经营,单位、农民共同收益。在省、地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关心和帮助下,多方投资1000多万元(一期300万元、二期700多万元),群众投工9万多个,建成日光温室大棚235座,其中无土栽培50座(生物有机肥无土栽培17座、砂粒基质无土栽培33座)。采用无土和取沙还土两种栽培模式,进行膜下滴灌、渗灌等方式种植温室蔬菜,无土栽培种植试验成功,精细蔬菜走向市场,年收入最高的大棚1.2万元,总收入达到300多万元。采用节水灌溉,日光温室蔬菜每亩节水300立方米,水的利用率提高4倍左右,每眼机井可灌1500—2000亩,单井产值达到1500万元—2000万元,是原来大田种植的40倍左右。以日光温室栽培种植精细蔬菜为主的高效节水农业新技术示范点初步形成。
  在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下,全县防渗渠道衬砌、低压暗管、U型渠灌溉、滴渗灌、地膜覆盖种植及日光温室等节水技术的推广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县水的净利用率提高到60.8%,高于全省水平10个百分点,每年节水500万立方米以上。
  在县委办、政府办、宣传部、教体局、农业局、水务局、电力公司等部门、单位的示范带动下,以日光温室栽培、种植精细蔬菜为主的高效节水农业新技术,特别是地膜覆盖、膜下滴灌、无土栽培等核心技术得到推广,为发展阳光农业、节水农业、戈壁农业提供借鉴。
  1998年,由于多种原因,县委、县政府决定由经济实力雄厚且在此经营着12座温室的电力公司全盘接手拾号示范点日光温室大棚54座,按照企业化运行模式开展承包经营。电力公司承包经营2年后,于2000年将其整体移交给清泉乡的种田能手、种植大户周济民种植经营。周济民借此发明了日光温室自动卷帘卧式支点调节器,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发展设施农业特殊贡献奖”,奖励10万元。
  从1995年11月—1997年7月,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常委宋平、国务委员陈俊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共甘肃省委书记阎海旺等人到此调研,对工作给予肯定。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