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济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75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经济作物
分类号: F326.11
页数: 4
页码: 327-330
摘要: 本章记述了山丹县1989年到2013年经济作物发展情况。包括油料、啤酒大麦、马铃薯、蔬菜等。
关键词: 粮食作物 作物经济 山丹县

内容

第一节 油料 啤酒大麦
  油料 县域内油料作物主要以油菜、胡麻为主。1989—1998年的10年间,面积一直保持在11万亩左右,平均11.83万亩,1998年最高为12.52万亩,1994年最低为10.61万亩。1998年3月,县上成立油料产业办公室,负责指导全县油料产业发展。1999—2001年呈快速发展势头,3年平均面积达15.63万亩,2000年最高,达16.18万亩。2002年后受啤酒大麦、马铃薯以及洋葱等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和市场价格等诸多因素影响,油料种植面积逐年萎缩。至2013年,12年来平均面积7.41万亩,2007年油料种植仅4.04万亩。
  1989—2013年期间,县农业部门依托各类油料作物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机械条播、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叶面喷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油菜地膜穴播栽培等配套技术,油料作物单产不断提高。1989年油料播种面积12.0758万亩,总产15041吨,单产124.6公斤。2013年播种面积7.9467万亩,总产15480.3吨,单产194.8公斤。25年来播种面积减少了4.1291万亩,减幅34.19%,产量增加439.3吨,增幅2.92%,单产提高70.2公斤,增幅56.34%。
  油菜 县域内种植的油菜主要有甘蓝型大油菜和白菜型小油菜两种,常年种植面积在8万亩左右,25年来平均面积7.5万亩,2000年最高为11.22万亩,2007年最低为3.9万亩。1989年平均亩产142.1公斤,2013年平均亩产199.5公斤,25年来单产提高57.4公斤/亩,增产40.4%。甘蓝型大油菜主要在三类地区的霍城、大马营、李桥3乡镇海拔2200—2500米范围内的水浇地种植,白菜型小油菜主要在二阴山滩旱地种植。2000年后,由于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小油菜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胡麻 主要在一、二类地区和三类地区的李桥、大马营乡的下片杨坝、高庙、上山湾等村种植。后由于种植效益低下和马铃薯、葵花、中药材等其他高效经济作物面积的扩大,该作物种植面积持续下滑,1989年种植面积4.4864万亩,2013年下降到0.7735万亩,只在老军、陈户等乡镇零星种植。
  啤酒大麦 1986年引进啤酒大麦试种成功。1994年种植面积达10.22万亩。1998年3月成立县啤酒大麦产业办公室,负责全县啤酒大麦种植技术及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
  啤酒大麦受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价格的影响,一直波折变化。1995—2001年为稳步发展阶段,种植面积在4万亩左右,1995年面积最大,为5.23万亩;1999年面积最少,为2.71万亩,7年来平均播种面积3.96万亩。2002—2009年快速发展,播种面积保持在6万亩以上,2002年最低,为6.86万亩;2007年最高,为10.24万亩,8年来平均播种面积8.65万亩,其中2005—2008年连续4年播种面积达10万亩以上。2010—2013年,由于马铃薯、洋葱、葵花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啤酒大麦播种面积回落在6万亩以下,播种面积最少为2010年5.14万亩,最多为2011年5.56万亩,4年来平均播种面积5.36万亩。
  自1994年以来,县农业部门大力引进推广啤酒大麦优质高产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单产水平明显提高。20年来平均总产量25889.79吨,2007年最高为43309.2吨,2001年最低为13657吨。平均单产400公斤/亩,最高为1999年的530公斤,最低为1994年的280公斤。1994年播种面积10.22万亩,总产28495.12吨,单产280公斤/亩,2013年播种5.5391万亩,总产24003吨,单产430公斤/亩,20年来亩产比1994年单产提高150公斤/亩,增幅54%。
  第二节 马铃薯 中药材
  马铃薯 马铃薯是山丹县的传统农产品,种植历史悠久,海拔1700—2500米的地区均有种植。2004年以来,通过土地流转大户的带动,得到了快速发展,种植马铃薯成为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之一。
  1989—1995年,马铃薯以二、三类地区农户零星种植为主,年均播种面积0.67万亩,播种面积最大为1995年的0.99万亩,最小为1991年的0.27万亩。1996—2004年,播种面积突破万亩大关,年均播种面积3.33万亩,2003年种植面积最大为5.04万亩,1996年最小为1.75万亩。2005—2013年,由于土地流转大户和市场经济的带动,马铃薯实现规模化生产和订单化种植,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年均播种面积11.19万亩,种植面积2013年最大为13.24万亩,2005年最小为6.03万亩。
  1989—2013年,年均总产量23879.09吨(按1∶5折为主粮产量),2013年最高为67802吨,1991年最低为681.29吨。平均单产440公斤/亩(按1∶5折为主粮产量),1996年最高为550公斤/亩,1989年最低为210公斤。1989年马铃薯播种面积0.81万亩,总产1692吨,单产210公斤/亩。2013年播种面积13.24万亩,总产67802吨,单产510公斤/亩。播种面积25年来增加12.44万亩,总产量增加了66110吨,单产提高300公斤/亩,增产143%。
  中药材 境内纯野生的中药材有红花、菟丝子、甘草、大黄、麻黄、黄芪、秦艽、枸杞、益母草、柴胡、羌活、防风、蒲公英、车前子等20多个品种。自20世纪90年代县内开始有计划地引试种中药材以来,已有多种中药材由省内外引种与野生种驯化成功,主要品种有黄芪、甘草、益母草、茴香、红花、王不留行、麻黄、柴胡、小茴香等12个品种。2000年,位奇镇四坝、高寨村群众试种野生益母草成功。经过多年发展,黄芪、甘草、红花等中药材形成一定规模并建立生产基地。种植区域集中在清泉、位奇、陈户、李桥等乡镇,以规模种植为主,农户也有零星种植。其中,甘草集中在位奇、清泉、东乐3个乡镇,红花集中在东乐乡,黄芪集中在位奇、清泉镇,小茴香分布在县城周边。2012年全县药材总面积0.81万亩,总产量4566.3吨,其中甘草1100亩、黄芪3296亩、板蓝根3284亩、益母草50亩、独活120亩,其他250亩。中药材总收入3078万元,农民中药材收入205.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2013年种植面积2.17万亩,总产12185.7吨,产值8002.8万元。建成千亩以上药材基地5个,培育以东乐乡山羊堡村、清泉镇郇庄村等为代表的中药材专业村10个,1000亩以上种植大户15户(最高的达2000余亩),100亩以上38户。建成中药材种植经营专业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8个,各类农民经纪人组织8个120余人,其中中药材专业中介组织4个,农村经纪人80多人。
  第三节 蔬菜 瓜类
  1991年1月,县上组织有关科技人员赴高台县参观学习冬季蔬菜大棚种植经验。3月,清泉乡农技站建成0.7亩塑料大棚,开展反季节蔬菜试种工作。8月,县政府就全县日光温室大棚蔬菜种植进行专题研究,选择在清泉乡南关、南湖等村进行试点。当年秋,在清泉乡敬老院和农技站建成一代日光温室3座,拓展了山丹县反季节设施农业发展的新途径。1992年清泉乡南湖、西街村掀起规模种植高潮,到1995年,仅西街村日光温室种植大棚就达102座,种植品种也趋于多样化。同年,全县建成首个以设施蔬菜为主的“山丹县沙产业示范园区”。
  从1996年开始,西街村立足地处城郊优势,做强做大城镇“菜篮子”,能人大户带头示范,引领农户发展设施农业,高峰时建成温室蔬菜大棚200余座,获经济收益400多万元,改变了山丹冬季蔬菜瓜果一直依赖外地供给的状况。
  县上相继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多次组织技术人员及大棚蔬菜种植户赴山东寿光、张掖、高台、永昌等地参观培训,选派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现场指导,引进法国冬玉、翡玉西葫芦、津优30号黄瓜、陇椒2号、甘科长茄等20多个新品种,并加大二氧化碳施肥、茄子嫁接换根平茬再生,菜田无害化除草剂、生物质用肥等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1995年8月成立山丹县瓜菜站,主抓全县高效精细无公害瓜菜栽培技术及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运用等。1996—2000年,全县大力发展日光温室技术推广和地膜精细瓜菜种植,建成高效节能日光温室1500座,亩均产值8000元;地膜精细瓜菜2万亩,亩均产值2000元;砂田西瓜2.8万亩,亩均产值1300元。2001—2004年,主抓日光温室高效栽培技术及无公害砂田西瓜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引进和推广黄瓜茄子嫁接技术、二氧化碳气肥施用技术、膜下暗灌技术、生物农药、化肥施用技术等,4年引进各类瓜菜新品种56个。发展订单农业,引进客商种植白皮药用洋葱、脱毒马铃薯、香菜制种等。全县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亩均产值达1.2万元,订单农业亩产值达1600元以上,促进了无公害精细瓜菜及高效制种业的发展。2002年在县良种场开始筹建山丹县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建成第三代日光温室55座,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中心1座,主要从事温室蔬菜、马铃薯种薯脱毒、繁育、无土栽培技术研究等。
  2008年全县瓜菜种植面积1.38万亩,较2005年的1.03万亩增加0.35万亩,其中无公害瓜菜基地发展到1.2万亩。以陈户乡三十里堡、刘伏等村为主,建成1万亩无公害砂田西瓜种植基地,获省级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长城王”砂田西瓜享誉省内外。全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经历了低级到高级,分散到集中,粗放到集约,低水平种植到高科技发展的过程。初步形成城郊日光温室反季节精细瓜菜产区,陈户乡砂旱地穴棚西瓜早熟产区和位奇镇东湾、十里堡村,清泉镇南湖、西街村高原夏菜产区。
  2009—2010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在培育特色上做文章。农业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及有关种植基地村社、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多次赴高原夏菜产业发展先进地区榆中、临洮等地考察学习。当年,县上通过政策扶持、土地流转、广泛参与等多种措施,开始发展高原夏菜。经作中心与甘州区上源蔬菜专业合作社以保护价签订种植收购协议,以每亩450元的价格流转良种场800亩优质良田作为高原夏菜的核心发展区,抽调技术干部,对高原夏菜种植进行技术指导。经作中心集资50万元,解决示范基地先期投入不足的问题,调动广大种植户推广高原夏菜标准化栽培技术的积极性。全县以西芹、娃娃菜、甘蓝、莴笋、胡萝卜等为主的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5万亩以上,高原夏菜成为全县的优势产业之一。洋葱、大葱、芹菜、甘蓝等9个蔬菜品种通过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2009年以来,建成寒旱区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园、山丹花卉观光农业、暸高山高效畜牧业3大园区和9个农民创业园,引导126户种养大户、12户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发展;建成连片设施红提葡萄种植基地8个2048亩,设施双孢菇生产基地8个2533亩,杂果生产基地3个(优质杂果钢架大棚870亩),并开始规划建设油用牡丹种植加工基地2.2万亩。引进现代农业企业5家,规划投资11.5亿元,建设以食用菌为主的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2011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13万亩,产量40872.5吨;瓜类面积0.63万亩,产量16020吨。2012年蔬菜种植面积1.33万亩,产量46743吨;瓜类种植面积0.63万亩,产量15887吨。2013年蔬菜种植面积达1.54万亩,产量55297.1吨;西瓜种植面积0.64万亩,产量16114吨。瓜菜产业逐年发展壮大,成为“十二五”时期全县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