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杂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75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杂粮
分类号: F326.11
页数: 2
页码: 326-327
摘要: 本节记述了山丹县1989年到2013年杂粮作物介绍。
关键词: 粮食作物 杂粮 山丹县

内容

杂粮主要有豌豆、蚕豆、扁豆、青稞、谷子、莜麦(玉麦)等,栽培面积较大的有豌豆、蚕豆、青稞、谷子,扁豆和莜麦只有零星种植。
  豌豆 主要杂粮之一,全县均有种植,粮饲兼用,常年种植面积在0.5万亩—2万亩,其生育期较短,需水较少,以山滩旱地、半水地栽培为主,产量一般在250公斤/亩左右。尤其三类地区所产豌豆,炒食品质极佳,深受炒货市场青睐。1989—2000年栽培品种主要有山丹黑豌豆、A404、臧豆(与油菜籽混种),期间引进针叶豌豆,因其食用品质较差,仅能做饲料用,未能大面积持续推广。2000年以后,逐步引进甜豌豆、陇豌1号、鹰嘴豆等。后退耕还林和种植作物种类多样化,面积有所减少。2013年播种面积仅为0.57万亩,为20世纪90年代的四分之一左右。
  蚕豆 俗称“大豆”,种植产量较高,一般亩产250—400公斤,可以磨面、炒食,在粮食短缺年代是重要的救济作物。1989—1999年,种植面积较少,主要品种有加拿大321、宁蚕2号、临蚕5号等。2000年后引进青海10号、青海11号等品种,同时开展新品种繁种工作,种植面积相对扩大,年种植面积在0.1万亩—0.8万亩之间。
  扁豆 全县均有分布,是一种抗旱耐瘠薄作物,产量较低,栽培极为零星,种植面积较少,常年种植在百亩左右,栽培品种以地方品种为主,有大扁豆、小扁豆之分。
  青稞 适用于高海拔、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的地区种植,曾经是山丹沿山冷凉地区的主栽作物之一。随着气候变迁、小麦品种的改善,加之啤酒大麦的引入,青稞种植面积越来越少。主要分布在山丹马场、大马营乡、霍城镇、老军乡的部分高海拔区域,面积在1.5万亩左右。2008年以来,青稞与小麦被列为全县农作物良种推广补贴作物,农户种植青稞每亩享受10元的良种补贴,对推广青稞良种起到积极的作用。引进栽培的品种有互青2号、肚里黄、东青1号、高原早1号等。
  谷子 1989—2008年,以东乐乡为主的低海拔区域种植,且以复种产草为主,面积仅数百亩。2009年引进新品种张杂谷1号、黑谷子等,开始大面积种植,2013年连片种植面积0.26万亩。山丹县金谷子种植专业合作社选育的谷子新品种“丹谷1号”获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莜麦 又称“玉麦”,是燕麦的一种,学名为“裸粒类型燕麦”或“裸燕麦”,是原产中国的燕麦品种,山丹人称“玉麦子”,种植历史悠久,栽培以地方品种为主,全县仅种植数十亩,为零星种植。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