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农业机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73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农业机械
分类号: S22
页数: 9
页码: 312-320
摘要: 本章记述山丹县农业机械,其中包括了农业机械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农机服务、农机补贴、农机安全监理。
关键词: 山丹县 农村工作 农业机械

内容

第一节 农业机械发展
  1970年成立山丹县农业机械局,管理全县农业机械化工作。1983年改为县农业机械管理站,归口农业局管理。1987年3月恢复县农业机械管理局,统一管理农业机械的经营、培训、推广供应等工作。1997年成为县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内设综合办公室、农业机械管理股、推广培训股、农机监理站4个股室(站)。2010年6月,确定农机监理站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县农业机械管理局。
  传统农具 山丹县传统耕作农具主要有犁、耧、耙、耱、石磙、石碾、木轮大车等;用于收获的有镰刀、磙子、杈、木锨等;用于运输的有架子车、皮车等;用于木工工具的有锛、木锯、推刨等。
  犁 以翻土为主要功能并具有松土、碎土作用的土壤耕作农具,主要有铧式犁、直辕犁、曲辕犁等。由犁铧、犁把、犁杆三部分组成。犁深3—5寸,一般用1—2头役畜牵引,1人扶犁。后拖拉机广泛普及应用,畜力犁逐年减少。
  耙 有木制和铁制两种,横“目”字形,齿面为耙,反面为耱,体形较大,可灭茬、碎土、整平土地、播前保墒及整理苗床。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还有一种九钉耙,由木把、耙头组成,耙头装有铁齿(农村中的铁匠、木匠都能制作),多用于平地碎土、耙土、耙草、平整菜园等。翻地时,农民手握木把的一端,把耙举过头先往后,再往前甩,铁齿由于甩劲插入泥土,然后向后拉耙把土翻松。还有一种犁耙,体形较大,一般由大牲畜或者机械牵引,用以平整规模较大的土地。
  耧 由牲畜牵引、人工掌控播种的木制农具。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主要由耧斗、耧台、耧管、耧铧组成。
  拉排 山地使用的拉运农具。由于山地坡陡,不能行车,庄稼人就制作拉排代替车辆,运肥、拉田等。用两根长约1.5米、直径20厘米左右,且一头翘起的圆木做底,再用3根1.5米长的衬木将圆木用隼卯平行穿联,做成一个状似龙舟的长方形木排。上面放一个大柳筐,拴上绳索,套上牛、驴、马等就可往地里运粪、运红灰等。两边的圆木着地,滑行。拉排重心低,不易翻倒,大下坡没有失控的危险。非常适用山地短途运输。随着山旱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拉排已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淘汰。
  石磨 加工面粉的工具。采用山中石料经石匠凿刻而成。石磨根据动力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水磨,用水的冲击力带动;二是畜力磨,用驴骡拉动;三是手推磨,人可以推转。石磨原型分上下扇(或上下盘),中间有轴套合,合面有齿纹,上盘有磨眼,粮食从中流入,磨成粉状,从周围出来。水磨是上扇固定,下扇转动,畜力磨、人力磨反之。产量水磨最大,畜力次之,人力最小。20世纪70年代逐渐被机器磨取代而退出历史舞台。
  碾子 用人力或畜力把高粱、谷子等谷物脱壳的石制工具,一般由碾台、碾盘、碾磙和碾架等组成。碾盘中心设竖轴,连碾架,架中装碾磙子,多以人推或畜拉,碾盘和碾磙为石头制成,上面分别由石匠凿刻有规则的纹理,其目的是增加碾制粮食时的摩擦力,通过碾磙子在碾盘上的滚动达到碾轧加工粮食作物的目的。
  磙子 有石磙、铁磙两种,按形状又分圆磙和棱磙,主要用于压地保墒和打麦场上打碾脱粒和农作物秸秆、饲草料粉碎作业。大滚用机械带动,小磙用畜力带动。
  独轮车 俗称“手推车”,因其车厢、车排底部只安装一个木制轱辘而得名。20世纪60年代前是山丹农村常见农具,用以载土、载物,轻巧平稳,现已少见。
  架子车 农村常用的运输工具,轻便灵活、人畜混用。由车排、车厢和铁制车轴加两个橡胶轮胎的车轮构成。用于载土、载物,以人力推拉为主,也可以牛、马役使,平稳轻巧。
  大轱辘车 农村常用的运输工具,轮子由榆木制成,直径1.2—1.7米不等。中间小圆为毂,外圆为辋,毂上18根辐条呈放射形与辋连接。辋的两侧各嵌168个铁钉加固,辋碾用铁皮包裹,用大铁钉固定。毂中间为轴孔。两轮用轴穿连,是为底盘。上安置车厢、车辕。用牛或骡马为动力。用铁皮加工、包装后也称皮车(也有胶胎车轮的),可乘人或载物,速度快于木轱辘车。20世纪60年代末还有使用,后被胶轮车替代。
  铁锨 农村最常用也最普遍的农具,用于挖土、浇水、翻地、装车等。铁锨一般由锨把和锨头组成,分圆头锨、方锨、条锨等。圆头锨适宜较硬土壤和开沟挖穴,方锨用于较软土壤装卸,条锨用于开挖硬质土壤。
  镢头 用来刨土、挖药、刨柴的农具,均装木柄,其制相同,外形和锄头类似,比锄头厚重结实、锋利。镢头在山区使用广泛,也可用来捣粪、挖沟、收获根茎作物。
  锄头 长柄农具,农村最常用的工具之一。用于耕耘、除草、疏松植株周围的土壤。比镢头轻巧。目前使用的有圆肩、平肩等。
  杵头 也称夯,旧时用来夯筑土质墙体或建筑物地基的工具。有杵头和杵柄组成,杵头一般为石制,杵柄为木制。
  榔头 又称长把榔头,全木质结构。用硬木段做头,安上长木柄,用来打碎地里的土块;安上短把,用来捶芨芨等。
  铲子 由金属制作的铲头、铲柄和木制铲把组成,种类繁多,大小不一,是除草、松土、间苗、移植、挖穴点种和挖掘收获根茎植物的工具。
  镰刀 农村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由刀头、刀刃和木把构成,多为全铁制刀头、木制把,刀片一般呈弯月状,是农村人工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
  木锨 形状与铁锨类似,锨头用薄木板或五合板做成,是扬场的专用工具。木锨一般长158厘米,锨头长方形,为35厘米×25厘米,板厚1厘米,锨头磨损后可更换使用。
  推板 碾场使用的农具。用一块宽10厘米、厚5厘米—6厘米、长60厘米—80厘米的木方,中间开凿斜眼,装上长木柄,把碾好的麦子推堆便于扬场。
  杈(叉) 用来扬场或装草的工具,有木杈、铁叉两种。木杈多为红柳木制成,一般为四股、六股。用硬木枝做四或六个齿,穿在杈档里,用生牛皮缠紧,然后安上长把即成。木叉使用轻巧灵便,不伤场面。铁杈由叉头和木柄构成,一般为四股、五股,主要用于打碾脱粒时茎秆的清理、堆积、翻晒、分级、搬运等。
  鞍子 放在牲口背上驮运东西或供人骑坐的器具,多由皮革或木头加棉垫制成。
  臃子 马、驴、骡拉车或碾场时套在脖子上的挽具,用皮革加布料制成,内装棕、麻等。通常和夹板配合使用。有的地方也称为套包。
  夹板 马、驴、骡等拉车或拉犁时夹在脖颈上的挽具,通常和臃子配套使用。夹板一般是在两根长短一致、粗细均匀的圆木中间打眼穿绳套而制成。使用时,先把臃子套在牲畜肩上,然后用夹板夹住,可使其不直接摩擦两肩,既可有效保护牲畜,又能使其在拉车拉犁时用力更大。
  筐 用芨芨或柳条等编成的盛东西的器具。常见的有手提筐、挑筐和驮筐等,现今农村中仍较常见。
  筛子 用竹蔑编制的底部整齐排列小孔的器具,圆形,有大小之分。把碎细的东西漏下去,粗大的东西留在筛上,用以分离胡麻、菜籽等的器具。也有用芨芨、柳条等编制,常用来盛晒麦子、谷物等。20世纪60年代后逐步改为木制边框,钢丝筛网制作。
  锛 用来削平木料的木工工具。由锛头和木柄组成。用时向下向内用力砍。
  木锯 用来截断木料的木工工具。分大锯、二链锯、小锯、鱼肚锯、圆盘锯、手锯、钢锯、刀锯等。锯条钢质带齿,用来切断木料。
  推刨 用来刨光和平整木料的木工工具。由刨床和刨刃组成。
  现代农业机械 现代农业机械是在农业生产中代替人力和畜力来进行农业耕作的现代化装备,用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传统农业的劳动强度,县境内广泛推广使用的有十大类。
  动力机械 从手扶拖拉机到小型250型轮式拖拉机再到2104型大型轮式拖拉机。
  耕整地机械 翻转犁、旋耕机、微耕机、田园管理机、开沟机、深松机、联合整地机、圆盘耙、起垄机、灭茬机、平地机(激光平地机)。
  种植施肥机械 条播机、穴播机、根茎类种子播种机、免耕播种机、旋耕播种机、施肥机(化肥)、撒肥机(厩肥)、追肥机(液肥)、地膜覆盖机、残膜回收机。
  田间管理机械 中耕机、培土机、机动喷雾喷粉机、动力喷雾机。
  收获机械 自走轮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割晒机、背负式玉米收获机、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油菜籽收获机、薯类收获机、青饲料收获机、牧草收获机、割草机、搂草机、捡拾压捆机、压捆机、饲草裹包机、秸秆粉碎还田机、高秆作物割晒机、果类蔬菜收获机。
  收获后处理机械 稻麦脱粒机、玉米脱粒机、粮食清选机、干坚果脱壳机、粮食烘干机、简易保鲜储藏设备、磨粉机。
  畜牧养殖机械 青贮切碎机、铡草机、揉丝机、饲料粉碎机、饲料混合机、饲料搅拌机、颗粒饲料压制机、喂料机、挤奶机、贮奶罐。
  农产品初加工机械 碾米机械、磨粉(浆)机械、果蔬加工机械、茶叶加工机械、剑麻加工机械、天然橡胶初加工专用机械。
  排灌机械 水泵、喷灌机械设备、其他排灌机械。
  设施农业装备 卷帘机、加温系统、农业用北斗终端。
  新机具 1989年以来,随着包产到户的稳定和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的农业新技术、新机具逐步推广。播种机、小型收割机、拖拉机、割晒机等新型农机具大量使用。2000年后,小麦覆膜穴播机、全方位深松机、地膜穴播机、马铃薯播种机、马铃薯收获机、牧草收割机也逐步推广开来,并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增大,机具数量逐增,效能不断提高。
  农机作业水平 1989年前后开始推广半机械化耕、播、收技术,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不断引进推广并投入农田作业,农机作业面积和作业水平快速提升。2000年前后,农机作业从半机械化向全程机械化转变,特别是大麦、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机作业链条得到延伸,从原来的耕、播、收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作业环节延伸;农机作业范围扩大,从种植业向畜牧业、草业、林果业、渔业、设施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领域拓展。2005年,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山丹县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机械总值及拖拉机拥有量快速增长。
  与1989年相比,2013年全县农机作业水平由机耕21万亩增加到48.3万亩,机播由20万亩增加到46.83万亩,机收由3.7万亩增加到34.15万亩。全县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1989年的28%提高到2013年的73%。
  综合机械化水平 2006年,农机管理部门抓住春耕、“三夏”“三秋”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引导农业机械投入农田作业,增加农机作业面积,提高农机化综合水平。2006年全县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500多台、联合收割机150台,农机经营总收入超过7300万元。全县主要农作物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3%。至2013年,全县拥有拖拉机16165台、各种农业机械25575台件,分别是1989年的3.75倍和5.0倍。
  第二节 农机技术推广
  马铃薯生产技术 长期以来,全县马铃薯生产一直采用传统的人工开沟、点种、挖掘、捡拾的耕作方式,费时费工、劳动强度大、投入高,制约了马铃薯的规模化发展。2002年首次引进马铃薯机械化作业技术,先从定西和省推广总站引进德国产马铃薯双行起垄播种机和国产马铃薯播种机各一台,在陈户和花寨子乡进行试验,次年在李桥乡东沟村示范推广,完成马铃薯机械化播种750亩,马铃薯体现出茎壮叶茂的特点。同年秋季又引进2台临洮中兴机械厂生产的洋芋收获机。2007年引进起垄施肥播种机、中耕培土机、收获机等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提高产量15%—30%,节约种子5%—10%,节约劳动力30%。与人畜作业相比,收获期短,作业效率每小时1.5—2亩,明薯率大于96%,损伤率小于3%,损失率小于2%。
  油菜联合收割技术 多年以来,以山丹军马场为代表的油菜机械化收获采取先割晒后拾禾的方式进行,工序多、损耗大,不利于油菜丰产丰收。2011年引进油菜割晒机、油菜联合收割机等油菜机械化联合收获技术,每小时可收获油菜5—8亩,比人工收获提高工效40倍以上,亩节省劳动力3个以上,同时减少了人工收获油菜割晒、打捆、运输等十多个工序和机械分段收获油菜铺放、捡拾、脱粒等六个环节的籽粒损失,减少籽粒损失30公斤以上。新技术明显缩短收获时间、减少作业环节、降低损失、节约生产成本,减轻了劳动强度。
  保护性耕作技术 2004年,山丹县被农业部确定为“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示范县,引进全方位深松机、铲式深松机、免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清泉、位奇、李桥3个乡镇的15个村建立示范点26个,与农户签订保护性耕作技术核心示范面积2万多亩,建设500亩以上连片示范区点5个。至2013年,完成示范面积15万亩,通过测产对比,小麦、大麦亩增产13%,亩增产值25元,亩节水50—100立方米,节约用工近60%。该技术能使农田少耕、免耕,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
  垄作沟灌节水技术 2011—2012年,开展垄作沟灌节水农业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引进垄作沟灌分层施肥播种机8台,在位奇镇和东乐乡建立示范点2个,完成示范面积240亩,全县辐射推广面积8000亩以上。垄作沟灌节水技术作为一项重点农田节水技术,是将传统的平作改为垄作,将作物种在垄上,实现垄作和沟灌技术有机结合,改善田间通风透光特性,增强作物抗倒伏和抗病能力,改大水漫灌为沟内渗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具有节水、省工、省种、增产的效果。与常规种植大麦、小麦方式相比,减少田间作业次数3—4次,亩节水40—80立方米,大麦、小麦增产3.6%—5.3%。
  日光温室卷帘技术 传统温室大棚的卷放帘一直由人工完成,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为有效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设施农业的投入产出率,2001年引进日光温室机械化卷帘技术。该技术将电机和卷杆合理配套并组合起来,只需1人8—10分钟可完成卷帘、放帘工序,比人工操作(2人)节约时间2小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省工省时的特点。至2013年,全县共安装日光温室大棚卷帘机310台,为全县推广该技术打开局面。
  牧草收获技术 2003年,全县示范推广牧草收获机械化技术,引进旋转式单圆盘牧草收割机20台,完成牧草机械化收割面积4500亩。2006—2010年,推广多功能铡草粉碎揉草机、铡草粉碎机、秸秆切碎揉丝机、揉草粉碎机等牧草、秸秆生产加工机具185台,示范推广牧草机械化收割面积5万亩以上,全县标准化养牛、养羊小区饲草成套加工机械配套率达71%,建立标准化养殖机械化示范点1个。牧草机械化收获每小时可达3—5亩,亩节约人工3人以上,提高工效30倍以上,收割质量好、损失率低。
  深松整地作业技术 1999年引进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技术。该项技术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是改造低产田、提高旱地作物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适应在县境内大面积推广。深松作业后的土地种植小麦、大麦,亩可增产15—20公斤;种植马铃薯亩增产200—300公斤。至2013年,全县推广面积5.8万亩。
  机械化残膜捡拾回收技术 2012年以来针对覆膜栽培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项配套技术,主要是通过机械方法将覆膜种植用过的破损地膜在苗期或收获后进行捡拾、收集。主要是对马铃薯、洋葱、地膜油菜等作物不同时期的残膜回收,重点包括膜土分离、降低伤苗率及秋后残膜回收工艺、茎秆处理等关键技术问题,从而形成成熟的适用技术,主要用于秋后残膜回收,亦可用于蔬菜种植中的残膜回收。该项技术实施后,明显减少田间地头塑膜废弃量,较好控制农田废膜污染。
  第三节 农机服务
  农机专业合作社2008年组建全县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2011年达6家,2012年10家。到2013年,全县注册登记农机专业合作社达14家,注册资金2042.07万元,固定资产5936万元,入社社员272户,从业人员308人,拥有各类农业机具935台套,拥有车棚7900平方米。有农机化跨区作业服务总公司1个,从业人员255人,联合收割机120多台,年收入860多万元;有农机作业队28个,各类机械600多台件,从业人员260多人,年收入500多万元;农机维修服务网点42个,维修人员52人,经营收入18.2万元。农机合作社的成立较好地解决了农机规模化作业与农户分散经营的矛盾,有利于农机装备的合理配置,减轻农户劳动强度,建立起连接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纽带,加快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步伐,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2011年,县农机局被省局命名为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十强县”。
  农机跨区作业 1993年引进推广小麦联合收割机,机械收获、机械脱粒等工序一次完成,减少收获损失约3%,缩短收获期近10天。1997年组建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队,2000年组建山丹县“铁麦客”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服务公司,作业范围由省内向河南、四川、陕西等十几个省延伸,单机作业时间由1个月发展到4个多月,单机作业面积由300亩发展到2500亩上。2006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后,更加先进的联合收割机逐渐取代新疆2型和佳木斯联合收割机。
  培训维修 1989年以来,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2006年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后,针对全县农机新机具大幅增加的实际,坚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现代理念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授课方法,聘请教学经验丰富、业务技能精湛的市农机研究所杨明、柴佩琴等专家授课,对农机维修常用技术、农业政策法规、合作社经营管理、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情况等内容进行培训讲解,培训人员2.28万人。2008—2013年,实施“阳光工程”培训计划,普及农机实用技术,培训1050人次。
  20世纪90年代,全县8个乡镇有农机维修网点136个,维修人员168人。随着农机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经销企业“三包”(修理、更换、退货)上门服务,农村机械三级维修网点逐步减少。2013年,全县有一级维修网点1个、专项维修点88个,维修人员140人。
  第四节 农机补贴
  山丹县从2006年开始列入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实施县,至2013年,共争取到国家和省级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5275万元,带动地方农户投资1.21亿元;补贴各类农机具11728台(件),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003台、各类配套机具8725台(件),全县8个乡镇及山丹军马场的8119户农户收益,全县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全县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3%。
  第五节 农机安全监理
  1984年成立山丹县农机监理站,对全县辖区内农业机械实行牌证管理,同年将拖拉机监理业务由山丹交通监理站移交给县农机监理站,移交拖拉机档案289份、驾驶员档案827份。1994年开始换发“九二”式(1992年公安部、农业部统一制式的牌照)拖拉机牌证。1996年,农机监理费实行一级收费三级使用,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1997年山丹县农机监理站被评为全省农机监理先进单位,2000年被农业部授予“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单位,1999—2002年连续四年被省农机监理总站评为全省农机监理先进集体。1999年,对联合收割机实行牌证管理,对农用运输车辆实行牌证管理。2002年,全市农机监理分站示范点建设现场会在霍城镇召开,成立山丹县农机监理站霍城分站、陈户分站。2005年,将低速载货汽车(原四轮农用车)档案2157份、三轮汽车(原三轮农用运输车)档案1326份、驾驶人档案2400份移交公安交警部门。2006年全国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开始,至2013年,全县共创建“平安农机示范乡(镇)”5个、示范村46个。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