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村经营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73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农村经营管理
分类号: F325.2
页数: 7
页码: 306-312
摘要: 本章记述山丹县农村经营管理,其中包括了财务管理、农经组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
关键词: 山丹县 农村工作 农村经营管理

内容

第一节 财务管理
  全县农村财务管理大体经历三个阶段: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前,村级财务管理仍然实行村级财务管理的模式,核算内容除本村财务收支外,乡统筹、村提留预算和收缴工作是当时村会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2003年开始到2012年,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制度,乡统筹、村提留已在全县取消,村级财务业务委托乡经管站代理,村级实行报账制,加强集体资金管理;2012年6月,完成农村集体经济资产、资金、资源“三资”管理的登记、摸底和审核工作,全县8个乡镇110个村的“三资”管理及村级财务全部移交乡镇委托代理中心,全县村级财务网络化管理工作由此开始,并逐步规范。
  1989—1991年,由县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负责指导全县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和审计工作。县经管站下派业务技术干部,对全县1/3的乡镇进行村级财务审计和农民负担检查。1992年,组织培训村社会计75人,对符合免试条件的43名村社会计颁发会计证。1995年,审计李桥、陈户两乡统筹费,总金额50.7万元。1997年,对全县农村财务进行执法检查。1999年,各乡镇乡统筹、村提留预算方案列入县经管站审批范畴。2001年,县乡农经站参与全县农村税费改革。2002年,将村级财务业务委托乡经管站代理,村级实行报账制。
  2004年,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制度,通过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理财等方式加强集体资金管理。2005—2006年,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加强对征地补偿费分配和使用的监管;对全县8个乡镇128个村社开展财务审计,重点审计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村组干部任期离任审计等。2008年,7个乡镇72个村开展“一事一议”筹资455.2万元,5个乡镇32个村开展筹劳7.77万个,用于渠系配套、道路修建等开支。2009—2010年,对8个乡镇115个村的村级财务进行清理,清理出乡镇级债权1956.3万元、村级债权907.5万元;乡镇级债务17459万元,村级债务12550万元。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规范化管理,举办村社财会培训班2期150人次。开展村级转移支付资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专项补贴资金为重点的农村审计工作,审计金额145.86万元。推行村账乡管,形成乡镇有代理会计、村有报账员的财务管理体系。2012年,推进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全县110个村“三资”清理资料按要求全部进入乡镇委托代理服务中心。2013年,建立健全“三资”管理台账,开展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各乡镇农综服务中心(农村会计委托代理中心)在2003年村账乡镇代管的基础上与各村委会重新签订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协议书,农村财务管理由传统手工操作向会计电算化管理转变。
  第二节 农经组织
  马铃薯产业协会 山丹县被国家和省上相关专业组织认定为是最适合马铃薯栽种的地区之一。包产到户后,在农民传统自种自产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培育包脱毒马铃薯等高品质品种被农户接受并快速得到推广。2002年10月,由创办瑞达淀粉的周伟等人发起,联合本县53户马铃薯种植运销大户自行筹建马铃薯协会,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开展马铃薯生产、采收、加工、销售、贮藏。2005年,该马铃薯种植基地被甘肃省认证机构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6年发展会员1306人,种植农户5372户,基地面积达6万亩。2007年1月成立山丹县马铃薯产业协会,选举产生理事15人,会员53人,周伟当选会长。同年落实订单面积3.4万亩,辐射带动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2010年以后,随着瑞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产权变更,马铃薯淀粉产业由山丹农场芋兴粉业接替,协会职能作用未能发挥。
  啤酒大麦产业协会 种植啤酒大麦具有投入少、成本低、产量高、效益好、节水效果明显等优势,对缓解干旱缺水矛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从2000年前后开始,随着瑞源啤酒大麦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的建成,山丹县啤酒大麦年种植面积达三四万亩。2008年,全县种植啤酒大麦10.03万亩(良种繁殖2万亩),总产达4127万公斤。位奇、陈户两个乡镇建成2万亩啤酒大麦高产示范区。以推广啤酒大麦良种、种子包衣、药剂拌种等高产高效技术为主,位奇镇十里堡、二十里堡、高寨、马寨、张湾、永兴6个村和陈户乡三十里堡、王城、西门、刘伏4个村各建成2000亩连片啤酒大麦高产示范区,并在十里堡、高寨村建成2个百亩攻关示范点。数据分析,啤酒大麦万亩高产创建田平均亩产496公斤,比该区前三年平均高出11.4%,其中产量上千斤的面积达1.5万亩,千亩展示田平均亩产526公斤,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553公斤,达到预期效果。2010年前后,全县每年种植啤酒大麦10万亩左右,落实订单田8万亩左右。每年向外销售啤酒大麦3万多吨,商品率达85%以上,加工率达90%,啤酒大麦成为全县种植业中的支柱产业。
  2008年11月成立山丹县啤酒大麦产业协会。选举理事17人,薛世仁当选理事长。首次发展团体会员19个,个体会员60多人(从事啤酒大麦管理、生产、销售、加工的40多人以及重点生产基地村负责人12人)。
  油料产业协会 山丹县是国内优质油料产区,所产油料具有含油率高,芥酸、硫苷含量低,无公害污染等特点,在省内外具有很高知名度。从20世纪90年代华协1号的引进到青杂系列、陇油5号等品种的推广,油料成为全县种植面积较大的重要经济作物。1998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产业富民工程实施,县上成立油料产业办公室,负责全县油料种植基地规划和技术指导,在发展规模、产值比重、产品质量、标准栽培、加工销售、无公害产地产品认定认证等方面稳步发展,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特色主导产业。包括中牧山丹马场、国有山丹农场,全县年种植面积在22万亩左右,总产突破2.8万吨。以大马营乡和霍城镇为主建成万亩以上连片示范区2个,全县初步形成具有规模和效益的生产基地与加工企业。县内有中小型油脂加工厂14家,年加工油籽2000多万公斤。山丹马场建成5万吨菜籽高烹油生产线,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格局。
  2008年12月成立山丹县油料产业协会,选举产生理事21人,陈加明当选理事长。首次发展团体会员6个,个人会员46人。
  种子产业协会 经过多年努力,全县建成以油料、小麦、大麦、马铃薯、花卉蔬菜等农作物为主的种子产业体系,县内注册制种企业4家,年繁制种面积稳定在3万亩左右,年产量2000多万公斤。制种企业的发展对加速优良品种的应用步伐、繁荣种子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作用,但也存在诸如基地抢购、套购种子等现象:一些农户受眼前利益驱使,置种子生产收购合同于不顾,私下将生产的种子倒卖给套购者,扰乱种子生产经营市场,使制种企业蒙受很大损失;部分种子经营者私自引进农作物品种,未试先推,致使农技推广部门对此类品种的特征特性、适应性、栽培技术不了解,无法进行栽培技术指导,对种子产业的发展产生消极作用。
  2008年12月成立山丹县种子产业协会,选举产生理事21人,韩康当选理事长。首次发展团体会员8个,个人会员44人。2013年前后,通过发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的作用,引导农民掌握市场信息,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全县种子产业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农业能人协会 2010年1月成立山丹县农业能人协会,选举产生理事21人,周济民当选会长,吴玉珠为名誉会长。协会以全县种植、养殖等能人为主体,以培养农业人才队伍为宗旨,带领农民进入市场。
  高原夏菜产业协会 2010年1月成立山丹县高原夏菜产业协会,选举产生理事17人,王德勤当选理事长。协会把高原夏菜作为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山东泰安复发中记公司、酒泉吉龙公司、山丹绿源脱水蔬菜公司、高台宏达公司、酒泉敦煌种业、张掖勤园公司等加工企业,向蔬菜种植户推广白株404、白地球、白比伦白皮洋葱、津优30号黄瓜、陇椒2号辣椒、七寸参、五寸参胡萝卜、陕抗5号、华冠一号、抗病皇冠西瓜、大西洋脱毒马铃薯等市场适销对路的优质高产高原夏菜新品种。2013年前后,全县种植白皮洋葱、胡萝卜、砂田西瓜等高原夏菜4万多亩,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均在95%以上,白皮洋葱平均亩产达4吨以上,砂田西瓜平均亩产达3吨。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98%,白皮洋葱平均亩产值达3200元左右,砂田西瓜平均亩产值达2300元以上。
  农民专业合作社 按照形式多样、群众自愿和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两洋(羊)、油、啤、麻、棘、蜜等优势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为重点,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循序渐进,逐步规范提高。2007年,工商注册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业3家,养殖业1家):李鹏的旭辉农业专业合作社、尹华文的荣华种植专业合作社、尚创业的金土地种植专业合作社、徐积华的同心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287万元,合作社成员162人。2008年,建成林业专业合作社1户;2013年,建成农牧业专业合作社159户。至2013年,全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88个,入会农户19816户,带动非成员农户1.1万户;拥有注册商标合作社1户,使用农产品质量认证2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户,实施生产质量标准的合作社74户。
  从产业分布看,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分布在第一、二产业,其中从事种植业的252个,占总数的31%;从事畜牧业的352个,占45%;从事林业、服务业的124个(林业1户),占16%。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节 农业综合开发
  1996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04年,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划归财政局管理。至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24085.07万元(中央财政9335.5万元、地方配套2664.5万元、银行贷款1046.16万元、自筹11038.91万元),维修改造和修复配套机电井154眼,改造修建渠道871.99公里、渠系建筑物21366座,修筑田间道路347.85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2.036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和中低产田改造22.41万亩,扶持县内重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实施产业化项目10多个。
  第四节 农村税费改革
  200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有: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全县随即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
  2002年5月,依据省文件精神,县上取消屠宰税。随着各项政策落实,全县农村税收收入由改革前的农民负担1223.4万元降为792.2万元。
  2003年,在调整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县上对收购环节征收农业特产税的皮、毛、绒等畜产品,在非农业税计税土地上生产的水产品、原木等农业特产品不再征收农业特产税,也不征收农业税。2004年,全县农业税税率总体下降1个百分点,取消农业特产税;免征牧业税,只征收农业税。
  从2005年1月起,山丹县全面取消农业税及附加。山丹县属干旱和半干旱农业耕作区,农村税费改革后,实际落实计税土地面积40万亩,粮食常年产量8017万公斤,减免农业税正税496万元,减免农业税附加99万元,免征人口15万人,免征户数填列37524户。
  根据政策,农村税费改革前形成的尾欠只准清理不准清收,妥善清理农业税尾欠。乡镇农业税收征收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对农业税收票证进行认真盘点,对票证的领用、作废、上缴、损失和损毁的数量、号码进行登记和核算,并把农业税收票证上缴到县财政局。
  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由此形成的部分财力缺口,中央财政和省、市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全额补助,由县上落实到乡、村,专款专用。
  2005年12月,县上启动契税征收工作。
  第五节 农村综合改革
  2005年12月,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政策为主要内容,稳定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同年,全县11个乡镇撤并为8个乡镇,将原有的乡镇编制精减、优化,核定行政编制187人、事业编制392人,减少139人。
  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分税制,合理划分县乡收入。增值税地方部分全额入县库,净上划省市部分由县财政全额承担,其他地方税种按属地划分原则,确定合理分成比例,增强乡镇财政收入的积极性;加强支出管理,核定支出范围,乡镇公用经费增长较快势头得到遏制;加大县对乡镇转移支付力度,强化乡镇资金管理,确保县乡分税制财政体制平稳运行。
  2006年,涉农收费公示落实到村社一级。严格执行省上确定的村级报刊订阅不超过600元的标准,2006—2008年全县村级报刊订阅平均每村分别为424.2元、395.4元、526元(2008年每村订阅《甘肃日报〓张掖日报》各1份)。开展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涉农收费专项检查、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检查、机动车辆收费检查、教育收费、动植物检疫收费等专项检查,2006年查处61家单位违纪金额24.93万元,查处举报案件6起,查处一所农村小学自立项目收取补课费2400元。2007年查处7家单位违纪金额37.61万元,查处举报案件12起;其中一所中学自立项目收取高三学生复读生补习费18.1万元,没收上缴财政46750元,责令退还学生134250元。
  2006年,对粮食直补资金实行征、补两条线管理,市上下发的310.6万元粮食直补资金和355.4万元综合直补资金全部兑付到3.75万户农户手中。2008年,全县兑付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资金2364万元(粮食直补449.5万元,综合直补1914.5万元),受益种粮农户3.7万户、农民近15万人。2009年,按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要求,填写明白册76530册,制作农户存折38265个,发放农户存折38265个,为农户存折存入种粮直接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等补贴资金5555万元。2011年,为农户存折存入上述资金11959万元。
  2006年,全县中小学收费全面推行“一费制”,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减轻农民负担,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流失率有所下降。同年春秋学期,全县中小学收费执行“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
  2007年,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马营中学20名教师和280名学生合并到总场中学,李桥乡10所小学五、六年级学生224人合并到李桥中学,由268人增加到492人。2008年以撤点并校为基础,创办寄宿制中小学。夹河小学六年级、中河小学合并到山丹三中;大马营的花寨、城南、城北、双泉,老军乡的硖口、下焦湾,霍城镇的盛沟等7所学校389名学生49名教师合并;李桥学区的东沟、西沟小学43名学生8名教师合并到上寨小学;清泉学区的南湾、清泉学校并入双桥学校。
  2008年,乡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编制实名制,解决混编混岗、“吃空饷”等问题,乡镇人员工资由县财政委托专业银行统一发放,以工代教人员待遇问题彻底解决。
  2009年,规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8个乡镇60个村筹资134.6万元、筹劳26.5万个,用于农田渠系配套、道路修建等开支。
  2010年,启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当年全县审批村内公益建设项目52项(一般项目37个,重点项目15个),投资2997万元(省厅奖补812万元,县上完成配套850万元,群众筹资筹劳1190万元),涉及52个行政村。2011年审核批复村内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项目48项(重点项目8项),项目总投资3780万元(省厅奖补1038万元,市级奖补46万元,县上完成配套850万元,群众筹资筹劳1846万元),涉及48个行政村。2012年财政奖补项目55项(重点项目9项),总投资4802万元(申请奖补资金1544万元,县级预算安排950万元,群众筹资筹劳2308万元),涉及55个行政村,完成硬化道路38.9公里、砂化道路18.7公里、建设渠道105公里、小型塘坝6000立方米,建成村民健身广场4500平方米。
  2013年享受国家粮食及农资综合直补资金种粮农民3.79万户15.3万人,受补面积40.2万亩,发放资金4271万元(粮食直补资金459万元,农资综合补贴资金3812万元),亩均补贴资金106.3元、户均1126.91元、人均279.2元。落实购置补贴机具1026台(件),补贴资金999.96万元(山丹马场105.24万元),发放到50个村713户农户手中。全县兑现良种补贴22.17万亩、资金221.70万元(小麦补贴20.67万亩206.7万元、青稞补贴1.5万亩15万元、马铃薯补贴0.1万亩80万元)。全县新农合参合140172人,到位补助资金4344万元,财政补助标准人均280元,个人缴纳60元;农村社会救助人数1.1万人,救助资金1657.3万元。审核批复村内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项目62项(重点项目10项),投资4933万元,涉及62个行政村。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