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畜饮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72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人畜饮水
分类号: TU991
页数: 2
页码: 290-291
摘要: 本节记述山丹县20世纪50年代,人畜饮水以涝池蓄水,人畜混用居多。1999年,国家启动实施农村饮水与环境卫生项目,建成老军乡潘庄—丰城、陈户乡郑庄—西门等氟病改水工程。2010年10月建成山丹县农村水质监测中心,开展各类农村供水工程水质检测工作。
关键词: 山丹县 水利 人畜饮水

内容

20世纪50年代,人畜饮水以涝池蓄水,人畜混用居多。河、湖、泉源附近群众,直接汲取饮用,而饮井水者少。冬季多刨冰化水,冰涸乃远道取之。六七十年代后,由于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境内大量泉眼干涸,致全县三分之二左右人口的饮水产生困难。为改善群众生活用水条件,各地建设、改造涝池103座,实行人畜分饮,并打成一大批大口井。从80年代初开始,采取连片解决和分散解决的办法修建人畜饮水管道工程。1983年以来,建成东乐乡大寨子、清泉南湾、拾号、郇庄等村及东乐乡大型人畜饮水工程。在红寺湖、老军乡郭泉村安装了除氟器;在硖口村修建除氟池,并新建芦堡人饮管道。至1989年,全县建成以地下水为主的供水工程16处,铺设管道113.85公里,修建蓄水池36座、人畜饮水机电井108眼、大口井81眼,使全县68%的缺水人口生活用水条件得到改善。
  1996年6月开工,1998年7月完成陈户至位奇人饮工程(1997年7月建成陈位水厂),投资269.36万亿,建成600吨/小时重力式无阀过滤池、200吨清水池各1座,100吨管网减压池2座及供水房、检查井、管理站等设施;埋设管道47公里,驾设动力线路0.7公里,日供水量达到800立方米。该工程使陈户、位奇乡7个村7000人、1.57万头(只、口)牲畜受益,由此结束了该地群众吃涝池水的历史。该工程是当时规模较大的人饮工程之一。
  1999年,国家启动实施农村饮水与环境卫生项目,建成老军乡潘庄—丰城、陈户乡郑庄—西门等氟病改水工程。2002年,启动实施农村饮水解困项目,建成霍城镇刘庄—东关、陈户乡崖头—二十里堡、东乐乡山羊堡等饮水工程。2005年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成李桥乡东沟—下寨、马营乡双泉—花寨子和李桥二期、东乐乡静安—城西等工程。至2012年,投资3874.98万元,使全县9个村5164户24837人摆脱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困境;投资2959.26万元,使全县20个村5174户21480人的饮水困难得到解决;投资11611.74万元,解决了49个村14208户53673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13年投资7248万元,建成新开、寺沟、郭泉、东湾湖、东门、潘庄等6个标准化水厂,解决了3.1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至此,全县建成标准化水厂22处。
  经过“十一五“‘‘十二五”的不断建设与实施,使全县80个村11.5万人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饮水安全率达66%。
  2010年10月建成山丹县农村水质监测中心,开展各类农村供水工程水质检测工作。设立水质质量控制检验室、细菌检测室、水质化验室,化验人员持证上岗。监测中心建立供水工程取用水台账,定期对全县饮水工程取水水源、管网末梢水质的感官指标、毒理指标、微生物学指标等25项指标进行监测分析,饮用水卫生标准提高,全县农村生活用水安全。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