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饮 防洪 节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72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人饮 防洪 节水
分类号: TV87;TU991
页数: 4
页码: 290-293
摘要: 本章记述山丹县人畜饮水、防洪工程、高效节水等情况。
关键词: 山丹县 水利 人饮 防洪

内容

第一节 人畜饮水
  20世纪50年代,人畜饮水以涝池蓄水,人畜混用居多。河、湖、泉源附近群众,直接汲取饮用,而饮井水者少。冬季多刨冰化水,冰涸乃远道取之。六七十年代后,由于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境内大量泉眼干涸,致全县三分之二左右人口的饮水产生困难。为改善群众生活用水条件,各地建设、改造涝池103座,实行人畜分饮,并打成一大批大口井。从80年代初开始,采取连片解决和分散解决的办法修建人畜饮水管道工程。1983年以来,建成东乐乡大寨子、清泉南湾、拾号、郇庄等村及东乐乡大型人畜饮水工程。在红寺湖、老军乡郭泉村安装了除氟器;在硖口村修建除氟池,并新建芦堡人饮管道。至1989年,全县建成以地下水为主的供水工程16处,铺设管道113.85公里,修建蓄水池36座、人畜饮水机电井108眼、大口井81眼,使全县68%的缺水人口生活用水条件得到改善。
  1996年6月开工,1998年7月完成陈户至位奇人饮工程(1997年7月建成陈位水厂),投资269.36万亿,建成600吨/小时重力式无阀过滤池、200吨清水池各1座,100吨管网减压池2座及供水房、检查井、管理站等设施;埋设管道47公里,驾设动力线路0.7公里,日供水量达到800立方米。该工程使陈户、位奇乡7个村7000人、1.57万头(只、口)牲畜受益,由此结束了该地群众吃涝池水的历史。该工程是当时规模较大的人饮工程之一。
  1999年,国家启动实施农村饮水与环境卫生项目,建成老军乡潘庄—丰城、陈户乡郑庄—西门等氟病改水工程。2002年,启动实施农村饮水解困项目,建成霍城镇刘庄—东关、陈户乡崖头—二十里堡、东乐乡山羊堡等饮水工程。2005年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成李桥乡东沟—下寨、马营乡双泉—花寨子和李桥二期、东乐乡静安—城西等工程。至2012年,投资3874.98万元,使全县9个村5164户24837人摆脱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困境;投资2959.26万元,使全县20个村5174户21480人的饮水困难得到解决;投资11611.74万元,解决了49个村14208户53673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13年投资7248万元,建成新开、寺沟、郭泉、东湾湖、东门、潘庄等6个标准化水厂,解决了3.1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至此,全县建成标准化水厂22处。
  经过“十一五“‘‘十二五”的不断建设与实施,使全县80个村11.5万人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饮水安全率达66%。
  2010年10月建成山丹县农村水质监测中心,开展各类农村供水工程水质检测工作。设立水质质量控制检验室、细菌检测室、水质化验室,化验人员持证上岗。监测中心建立供水工程取用水台账,定期对全县饮水工程取水水源、管网末梢水质的感官指标、毒理指标、微生物学指标等25项指标进行监测分析,饮用水卫生标准提高,全县农村生活用水安全。
  第二节 防洪工程
  境内洪涝灾害年年有所发生,唯大小程度不同。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每年7—9月间,多为局地暴雨引发的山洪,偶有春季融雪水汇流引发的洪水。1949年以来,建成白石崖防洪堤、后稍沟防洪堤、县城东门防洪渠等工程,为防洪减灾发挥了一定作用。2006年9月,对东门0.74公里防洪渠采用钢筋砼盖板覆盖;2007年10月,建成苗圃防洪渠及“五七”干校防洪渠工程(建成防洪堤0.5公里,农田护坡0.25公里,U型渠1公里,配套建筑物3座;完成工程量1.69万立方米,投资121万元);2008年10月,建成山丹县城西防洪渠工程(衬砌渠道5公里,配套建筑物12座,投资104万元,由于工程规划及新城区建设等原因,建成后的第二年全部拆除);为解决县城内西街村汇集雨水排泄问题,2012年、2013年从山丹二中西侧处沿西大街由东向西至艾黎大道折拐向南至山丹河,铺设直径600毫米钢筋砼输水管0.86公里,将城区雨水引入山丹河;2010年3—10月建成清水沟防洪工程,新建砂砾石堤身现浇砼护面的高标准防洪堤13.44公里(三岔口河段防洪堤5.19公里,龙首山口段堤防1.72公里,山丹河段6.43公里),建成城北清水沟砂砾石防洪堤9.07公里,完成工程量52.45万立方米,投资1347.94万元。该工程的建成,提高了县城防洪标准,沿河两岸保护区内1万亩耕地2.83万人得到保护。2012年3月,对李桥水库进行险情应急处置。2013年2—10月,建成县城防洪工程,修建砂砾石填筑堤身、现浇砼护面的防洪堤23.84公里(加固清水沟防洪堤9.07公里,新建拾号沙河排洪渠5.9公里、马营河堤防8.87公里),完成工程量59.57万立方米,投资2495万元。城北清水沟防洪堤将源于龙首山前洪水拦入拾号大沙河汇马营河入祁店水库,使城北工业园区、万亩寒旱园区及县城8万人免受洪水威胁,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也使两岸多年来脏乱差的面貌得到改善。2012年10月,依托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在县域内的寺沟、流水沟、龙首山口等14条小流域内的清泉、霍城、大马营、陈户、老军等5个乡镇40个行政村建成简易雨量监测站40个、无线广播预警站40个、自动雨量监测站17个、自动水位雨量一体站1个、县级预警平台1个。该预警系统的建成与运行,为防御山洪灾害实施指挥决策和调度及抢险救灾提供了保障。
  第三节 高效节水
  高效节水是为缓减水资源紧缺矛盾,提高水的利用率的一种农作物管灌方式。主要包括输水和灌水两种方式。输水方式在土渠的基础上大致经过防渗渠和管道输水两个阶段,灌水方式则在地表漫灌的基础上发展为喷灌、微灌直至地下滴灌。由于受建设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该项技术过去一直未能在本县得到实施。2000年前后,节水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全县开始大力推广高新节水技术。至2013年,全县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21万亩(管灌2.87万亩,滴管3.34万亩)。
  管灌 20世纪80年代中期,清泉井灌区推行低压软管灌溉技术,把塑料软管连接到机井出水管上,引水到田间灌溉,称之为“小白龙”。因塑料软管壁薄易损,虽节水但灌溉成本高,未能推广。1989年,在东乐小寨四、六社井灌地上修建将塑料硬管埋入地下输水,软管接给水栓管灌的固定式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建成后,当年灌溉240亩农田,为山丹县第一处管道输水灌溉工程。1990年,在陈户崖头村五社、九社建成低压管道灌溉工程,埋设塑料硬管2.4公里。次年完成清泉郇庄、东乐山羊堡低压管灌工程,铺设管道6.14公里。从2011年开始,在位奇、陈户、清泉、老军、东乐等乡镇实施中央财政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利用国家土地“出让金”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等示范项目,至2013年,全县建成管道输水灌溉面积2.87万亩。
  滴灌 是通过干管、支管和毛管上的滴头,直接向土壤供应已过滤的水分、肥料或其他化学养分等的一种灌溉系统。世界各地率先从果树、棉田、城市绿化等实施地下滴管成功后,逐渐被引入农田灌溉。滴灌在本县起步较晚。2012年11月,在北滩、清泉、双桥、祁店等村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次年4月建成滴灌面积1.306万亩(其中大田滴灌0.99万亩,温室大棚滴灌0.316万亩)。后经中央财政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利用国家土地“出让金”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实施,至2013年,全县建成滴灌面积3.34万亩。该技术具有蒸发量极小、可实施立体精确定位水肥灌溉的优点,但所用滴灌带须每年更新、拆除,既费时费工又易造成环境污染,故规划建设的滴灌面积后来相当一部分变成名副其实的管灌面积。
  喷灌 20世纪70年代后期引入本县的一项节水灌溉技术。1977年,利用建成的瓷窑口水库灌区地形特点,在老军乡潘庄、刘庄等地先行试点。1979年春灌试水,因设计及技术等欠缺,部分管道爆裂。遂将水泥石棉管更换成钢筋砼管和铸铁管,并打井2眼弥补水量不足,但受地下水位下降等诸多因素影响,工程搁置。1980年灌地100亩。后因不能运行,于1985年拆除。随着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喷灌技术主要应用于葡萄及双孢菇大棚种植等。该技术具有省水、省工、省地等优点,但工程技术要求高,先期建设资金大。
  节水型社会建设对对对2001年秋,山丹县被列入“十一五”全国300个节水建设项目县之一,编制全县节水规划。2002年8月,被列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县。芦堡村民主选举组建全县第一家农民用水者协会,由协会参与用水管理。至2005年,全县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114家,会员37004人,核定水权面积21.96万亩,水权总量7045.3万立方米,办公场所1873平方米。发放水权证3.2万册。从2001年开始,在马营河灌区的位奇镇十里堡、东湾村,陈户乡东门村等进行水权转让水量交易,共涉及水权面积2184亩,水量交易110多万立方米,签订水权交易合同6份。
  农业用水方面,合理确定农业种植规模,推广垄作沟灌、小畦灌溉、膜下滴灌、地膜覆盖等先进的灌溉节水技术,发展管道输水,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自实施高效节水以来,项目规划、项目区域选择、工程布局等均结合当地实际科学规划,管道及灌溉系统运行正常。统计数据显示,亩均节水量120—300立方米,亩均增产5%—8%,亩均新增产值60—100元,亩均节电30—60度,亩均节地6%—8%,亩均节肥25千克左右,亩均省工1—2个,综合经济效益300—400元。工业用水方面,对用水大户逐步改造水量监测设施,安装智能化水表,监督企业配套污水处理与节水措施,落实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指标,利用经济措施调节企业节水。城镇生活用水方面,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实行水表计量,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节水。加大输水管网改造力度,消除管网跑冒滴漏现象。开展节水型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创建活动,山丹二中、县幼儿园、育才中学3所学校创建为“市级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单位”。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