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编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716
颗粒名称: 第十六编 水利
分类号: TV21
页数: 22
页码: 277-298
摘要: 本编记述山丹县水利,其中包括了蓄水、引水、人饮、防洪、节水、管理。
关键词: 山丹县 水利 水利建设

内容

明代兴办屯垦,实行军屯民屯,农田水利得以发展。弘治十三年(1500年),都御史刘璋命卫都指挥山丹人武振集夫挑浚白石崖渠;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巡抚杨博檄文副使石永重修暖泉、寺沟渠,翌年又复修白石崖渠;万历时,总兵王允中击海寇于分水岭,疏通白石崖渠。据清顺治《重刊甘镇志·水利志·水利》载:明时山丹有渠10道,灌田9.42万亩。
  清代农田水利有所发展,全县形成草湖渠、暖泉渠、东中渠、童子渠、慕化渠五坝灌溉系统。道光年间,草湖渠头坝泉干涸,移民红寺湖。清时,山丹县有渠14道,灌田11.42万亩。
  民国时期,多沿用清代渠道。童子、慕化渠划归民乐县,白石崖渠淤塞被废。草湖、暖泉、东中渠所属各坝,多为土渠,无固定引水设施,顺河筑坝或置闸引水,有的渠路不分,冲刷渗漏严重。有效灌溉面积15.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2.9%;保灌面积4.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0%;人均占有0.7亩,粮食总产980万公斤。
  1949年后,各灌区逐步建立新的水规制度和用水秩序,因地制宜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对各级渠道裁弯取直、填坑镶闸,用草皮和干砌石衬砌,集中整治一批输水设施,革除串灌,推行块灌,确定各渠系、坝系详细的配水计划和按沟顺坝的灌溉顺序,建立适合灌区管理的灌溉制度和规章制度,建成祁家店、李桥、寺沟等水库,修建截引、塘坝工程,开展打井提灌,修建条田,新建东乐等人畜饮水工程,农村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初步得到改善。
  改革开放后,全县水利工作进行“第二次水利革命”。新建后稍沟新渠,改建白石崖新渠,建成后稍沟管道输水工程。实施马营河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对李桥、祁家店等9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新建北台子、东湾湖、东沟等小水库;实施农村氟病改水、饮水解困、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开展中小河流治理,新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行滴、管、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首次全国性水利普查,完成涉及8个普查专项4918个清查登记及普查对象的数据采集。
  1989—2013年,全县重点水利建设总投资10.8亿元,投放劳动力8.56亿个,完成土石方0.87亿立方米。全县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67万亩,达35.56万亩;新增保灌面积6.8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21万亩;新增小水库5座;井灌面积增至19.69万亩;改建衬砌干支渠道38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饮水安全率达66%。“山塘水库星罗棋布,沟溪渠道纵横交错”的水利网络,在保护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县域经济和满足城乡居民需要中提供重要保障。
  第一章 蓄水
  第一节 水库
  兴建蓄水工程始于1956年,1957年建成祁家店水库。为合理利用水资源,1958年开工建设李桥水库、寺沟水库,1975年建成三十六道沟水库,1978年建成瓷窑口水库,1990年建成硖口水库。这些水库大多属“三边”工程,质量标准低,安全隐患多,长期带病运行。为确保工程发挥效益,花用资金1.23亿元,对李桥、祁家店、寺沟、三坝、石沟河等9座水库进行除险与加固,完成各类工程量97.227万立方米。2007—2013年,投资6115.11万元建成霍城河灌区北台子水库、东湾湖水库和东沟水库,结束霍城河灌区红岩王林坝、东山柏家坝、大独坝等渠系无坝引水灌溉的历史。并于2013年8月开工建设西沟水库。至2013年,全县建成中小型水库12座,总库容4860.4万立方米,新增库容31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达3473万立方米。
  祁家店水库 位于县城西7.5公里的祁店村,北靠北湾村马家湖,南倚暸高山,居山丹河中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省兴建的第一座中型水库。水库上游流域面积2300平方公里,库区为天然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洼平坦,库区面积3.2平方公里,最大淹没面积4.0平方公里,回水长度3公里,总库容2166.3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347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683万立方米,死库容40万立方米。由大坝、副坝、输水洞及溢洪道等四部分组成,属中型Ⅲ等工程。控制灌溉面积8.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72万亩,现实灌溉面积0.43万亩。
  1956年8月动工,1957年9月底完工。经过多年运行,大坝渗漏严重,溢洪道砌体开裂、老化,输水洞启闭设施变形,无法正常启闭,严重影响水库安全运行。2008年12月,大坝安全类别评定为三类坝。2011年3月,对该坝进行除险加固,完成各类工程量5.44万立方米、劳动工日8.5万个,总投资1960万元,同年9月竣工,确保水库安全运行及效益的正常发挥。
  水库径流主要为山丹河上游的马营河、寺沟河等河流,地表径流多次重复利用后,在清泉镇一带出露成泉溢出地表进入山丹河,偶有春雪融化及夏秋山洪补给少量洪水。随着上游李桥、寺沟等水库的建成,地下水补给减少,加之位奇、清泉等乡镇区域打井提水,使河灌区变为井河灌区、纯井灌区,致使中游清泉镇一带泉水逐年减少。近年来,山丹河基本干涸,一般没有其他径流量,只有山丹河上游县城排放的生活污水及李桥水库的调剂水量,年径流量由建库前的3784万立方米减少至480万立方米左右,致使以灌溉为主,兼养鱼、发电的年调节中型水库效益萎缩,养鱼、发电因水质水量等因素不能利用,灌溉范围由原来的东乐乡全部、清泉镇祁店村、甘州区碱滩镇甲子墩、古城村和国营张掖农场1个站减少为清泉镇的祁店村及东乐乡的五墩、十里堡、静安、大桥、小寨等6个村,灌溉面积由原来的5.72万亩减少至0.43万亩。
  李桥水库 地处县城南33公里的马营河干流上,坝址位于李桥乡高庙村的李家桥。库区东侧为大马营乡山湾村,西侧为李桥乡高庙村,陈(户)花(寨)公路、山(丹)马(营)公路从大坝两侧穿过,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14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9秒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5987万立方米。总库容154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416万立方米,由李桥、位奇、陈户、清泉、东乐及国营山丹农场、十里堡林场等单位受益,设计控制灌溉面积14.48万亩、保灌面积12.5万亩。
  李桥水库初建于1958年,1960年经济困难时期被迫停建,1967年复工建设,1973年建成坝高24米、库容为820万立方米。1977年加固处理并加高大坝,1979年完工。经过20多年的运行,库容逐渐减少。2003年10月25日,山丹民乐6.3级地震后,李桥水库大坝多处出现裂缝。2006年5月进行加固,年底竣工。2012年3月,水库大坝坝脚出现两处塌坑,坝体发生重大险情,7月除险加固后,水库水位由保坝水位2175米提高到正常蓄水位2178.6米,每年多蓄水600万立方米,改善保灌面积1.5万亩,灌溉效益显著。2009年,李桥水库被水利部命名为第九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寺沟水库 位于县城东南39公里的寺沟河出山口处的牛家湖北缘,径流主要为发源于大黄山北坡的跌老鸦河和直沟两条支流汇流入寺沟河而成,以降水补给为主,融雪和沿途泉水补给为辅。总库容23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1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99.5万立方米,死库容15万立方米。水库控制灌溉面积4.25万亩,保灌面积1.75万亩,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人饮、防洪功能的年调节小(1)型水库。由陈户乡寺沟、盘山、陈户、周坑、范营、孙营、岸头、沙河湾、王城、张庄等10个村1.56万人受益。
  寺沟水库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竣工。蓄水后大坝多处发生裂缝,坝后多处漏水,输水洞断裂,溢洪道被冲。遂于1964—1966年、1975年、1988年三次加固加高处理,1992年8月竣工运行,最终形成水库现有规模。2008年8月再次进行除险加固,次年8月竣工。架设供电线路2.8公里,完成工程量2.619万立方米、劳动工日2.267万个,投资450万元,蓄水条件有所改善。
  三十六道沟水库 距县城43公里,地处陈户乡以南8公里处寺沟水库东侧一山之隔的三十六道沟出山口。与寺沟水库联合调度运行,同一村社受益。水源由大黄山沟谷的溪水、泉水和洪水汇集而成,总库容12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12.56力立方米,防洪库容100.2力立万米,死库容2.44万立方米,汛限库容14.8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0.75万亩,保灌面积0.48万亩,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的四等小(1)型年调节水库。始建于1971年5月,1975年秋季投入使用,由大坝、输水洞及泄洪洞组成。2008年4月除险加固,11月完成计划,工程量6.145万立方米,使用资金297万元。
  流水口水库 位于大黄山北麓的流水沟出山口处,距县城东南约40公里。大坝左依九个山头,右靠铁牛山,两岸山坡陡峭,为沟谷型水库。水库坝址以上流域面积42平方公里,主河道长18公里,水库总库容12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4万立方米,防洪库容43万立方米,死库容8万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人饮供水、防洪的年调节小(1)型水库。由老军乡的祝庄、孙庄、老军、焦湾、丰城5个村1.05万亩农田受益。
  水库始建于1971年9月,1976年完工,完成工程量43万立方米,劳动工日86万个,国家投资54.04万元。水库蓄水后不能安全运行,一直限制蓄水50万立方米,保灌面积约0.33万亩。1988年列入“两西”建设项目,次年5月除险加固,1994年6月完工,使用“两西”资金190万元,完成工程量6.2万立方米,劳动工日16.2万个。2008年1月再次除险加固,同年11月完工,实际完成总工程量17.55万立方米,劳动工日2.34万个,总投资462万元。经过两次除险加固,蓄水条件得到改善,汛限水位抬高,灌区1.05万亩农田、林草得到保灌,新增灌溉面积0.2万亩,并使0.5万人饮水问题得到解决。
  瓷窑口水库 地处县城东南50公里的大黄山瓷窑沟出山口,坝址位于老军乡潘庄村以南,西距流水口水库5公里。水源主要是山区降水、融雪和少量泉水补给,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2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26万立方米,设计总库容53.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7.5万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0.36万亩,由老军乡潘庄、硖口两个村受益,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的年调节小(2)型水库。始建于1972年4月,后经两次续建,于1978年建成。主体建筑物由大坝、输水洞和溢洪道三部分组成。2012年3月除险加固,同年9月完工,工期7个月,完成工程量6.88万立方米、劳动工日0.49万个、投资272万元,防洪标准由10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
  硖口水库 位于县城东南45公里的老军乡硖口村石硖口处,整个大坝坐落在主河槽基岩上。水源主要由上游瓷窑口以东的大黄山各沟岔和长沟山南坡小沟岔汇流而成,为季节性河流,无正常径流。总库容15.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1万立方米,防洪库容3.7万立方米,担负着下游老军乡硖口村654人、4296头(匹)牲畜的饮水及0.46万亩农田灌溉任务,是一座以拦蓄洪水灌溉为主、兼人畜供水及防洪的年调节小(2)型水库。建于1988年,1990年10月竣工。主体工程由大坝、输水洞两部分组成。后因水库淤积严重,不能正常调蓄,灌溉效益下降。2012年9月,投资220.51万元进行除险加固,次年8月完工,完成工程量5.403万立方米。修复水库人畜饮水工程,铺设至硖口的UPVC人饮管道,并清除库区闸底高程以上淤积物,新建管理房,架设输电线路。
  三坝水库 地处县城南41公里的李桥乡河湾村。水源主要为上游霍城镇新庄村一带出露地表的泉水和冬春季灌溉结束后退入霍城河的水量。总库容33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8万立方米,承担李桥乡河湾、巴寨、高庙、杨坝4个村0.6万亩农田灌溉和5400人、12500头畜的饮水任务,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人饮供水的年调节小(2)型水库。是在1985年修建的三坝截引工程基础上筑坝蓄水,由大坝、溢流坝、冲砂泄洪闸及坝下截引输水洞四部分组成的小型塘坝工程改建而成的水库。1992年10月建成,总库容为9.8万立方米。2006年,李桥乡为解决三坝渠系用水矛盾,筹资60万元对塘坝加高扩容,使库容增至33万立方米。2012年9月又除险加固,完成工程量3.4万立方米、劳动工日2.1万个、投资262.55万元,于次年10月完工。
  石沟河水库 位于县城西南25公里的石沟河上,坝址位于位奇镇新开村的方家台下。1992年由新开村修建的石沟河塘坝工程改建而成。水源为民乐园圈子一带出露地表的泉水和后稍沟分配给新开坝的水量组成,总库容33.9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2.04万立方米,承担着新开村3060人的生活用水和0.67万亩农田灌溉任务,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防洪、人饮供水的年调节小(2)型水库。水库由村社集资修建。该水库主要由大坝、溢洪道及输水洞组成。2012年3月除险加固,同年9月完工。完成工程量4.99万立方米、劳动工日1.14万个、投资280万元。
  北台子水库 位于县城南47公里处的霍城镇沙沟村北台子以西红岩坝河上。水源为西湾湖出露地表的泉水和后稍沟引入祁连山融雪水的分配水量。总库容14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27万立方米,死库容4万立方米,霍城、李桥、位奇3个乡镇的12个村1.384万亩耕地受益。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的年调节小(1)型水库。2005年7月开工,2008年6月竣工。完成工程量64.74万立方米、劳动工日18.6万个、投资961.64万元,占用永久性耕地17.09亩。工程建成后,保灌面积由0.53万亩增加到1.0623万亩,同时解决下游0.29万人的饮水问题。
  东湾湖水库 位于县城南55公里的霍城镇刘庄村吴家庄西北的东湾河上。水源主要由霍城镇泉头村一带出露地表泉水、后稍沟分配给东山柏家坝、东达达坝渠系的水量及马营滩少量的洪水组成。总库容127.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99.1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83万亩,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人畜饮水、防洪的年调节四等小(1)型水库。霍城镇新庄、双湖、刘庄、东关、河湾等13个村社受益。2010年4月开工建设,次年10月完工。完成工程量62.21万立方米、劳动工日8.2万个、投资2974.47万元。工程完成后,解决东山坝、柏家坝和达达坝渠系的灌水问题,保灌面积由1.17万亩增加到1.83万亩。
  东沟水库 位于李桥乡政府南约14公里东沟村境内的东沟河中游,距县城50公里,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的小(2)型水库。水库设计总库容4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9万立方米,调洪库容21.8万立方米;最大坝高13.6米,主坝长488米,副坝长304米,坝顶宽4.0米。2012年5月开工建设,完成工程量48.01万立方米,投资2179万元,次年8月下闸蓄水试运行。解决李桥乡东沟、周庄、上寨、下寨、河湾等5个村1225人、1.97万头(只)牲畜的安全饮水和0.23万亩农田灌溉。
  西沟水库 位于李桥乡政府南约14公里西沟村境内的西沟河中游,距县城50公里,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的年调节四等小(2)型水库。总库容48.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0.1万立方米,死库容3.4万立方米,调洪库容15万立方米。2013年8月开工,完成临时工程建设及输水洞基础清挖、砼浇筑任务,2014年完成主体工程并下闸蓄水试用行,可解决大独坝渠系1.0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使东沟河与西沟河的水资源调蓄利用,受益区1.1万亩耕地得到灌溉。
  第二节 塘坝 截引
  塘坝 至2013年,全县建成塘坝26座,总容量71.54万立方米,其中清泉镇17座34.5万立方米、霍城镇4座16.24万立方米、李桥乡1座9.8万立方米、大马营乡4座11万立方米,可解决0.59万亩耕地灌溉用水和0.16万人的饮水问题。这些塘坝大都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经过多年运行,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1994年投资1.59万元(地包干1.09万元,自筹0.5万元),对霍城镇东关塘坝维修加固,完成工程量1.39万立方米。1992年建成李桥牛家崖塘坝。1998年7月,因局地暴雨形成的山洪夹带大量泥沙入库,使牛家崖塘坝输水洞堵塞,坝内淤积严重,有效库容减少至不足1万立方米。为此乡政府筹资5万元,组织受益群众投工投劳重新修建启闭控制设施,在溢洪道上用黏土筑0.8米高的挡水坝,使库容维持在1.5万立方米左右。2008年,县水务局筹资36万元,对东山塘坝进行维修加固,改建溢洪道,疏通输水设施,加固坝体,改善安全运行条件。2011年、2012年,筹资近50万元,对红寺湖4座小型塘坝进行维修加固,确保辖区内人畜用水。2013年筹资7.6万元,对大马营新泉塘坝进行维修加固,配套输水设施,塘坝正常发挥效益。
  截引 山丹最早的截引工程是1947年由国民政府拨款,在县城南川口沙河修建的专供培黎学校农场灌溉之用的川口截引。经1970年、1985年维修,用于南湖林场灌溉。1969年,红寺湖三社在茨湖东南的黑山兴建截引工程一处,引水流量0.02秒立方米。1970—1972年,全县掀起建设高潮,在有浅层地表水的山谷、河坝、沟口和湖区大建地下水截引工程,由于工程建设质量及设计规划、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后大多废弃。从2000年开始,随着农村饮水工程项目的实施,依据各地饮用水源条件,在霍城新庄、大马营圈沟、老军火烧沟、红寺湖等地兴建截引工程11处,解决3273户1.5万人、5.2万头(匹)牲畜饮水困难或饮水安全问题。1996—1997年,在白石崖东岔建成以现浇砼截水墙为主的东岔截引。该工程于1998年5月投入运行,引水流量0.22秒立方米。截引坝长150米,铺设引水管道260米,浆砌石梯形渠道560米,各类建筑物5座,完成工程量4.145万立方米、劳动工日6.565万个,投资210万元,使白石崖输水渠年径流量增加318万立方米,最大限度利用水资源。
  第三节 机电井
  1969年成立抗旱打井领导小组。1970年4月成立山丹县机械打井队。在县良种场头坝地上打80米深机井1眼,安装铸铁滤水管,以柴油机组为动力提水。1973年,全县掀起机械打井高潮。至1974年,打井276眼,井深一般在30—100米,发展井灌面积2万多亩,解决8万多人饮水问题。至1977年打井448眼。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和全面规划,无序打井提水使地下水位下降,致部分泉水自流灌区变为井灌区,而部分井因水量不足又变为废井。1981年开始,在祁家店水库坝轴线上游严格控制打井,大马营、霍城等泉源地带禁止打井,并长期封闭不合理的泉源井。至1989年,全县741眼机井中,只保留388眼(其中村社252眼,国家投资950.5万元,群众自筹379.4万元,机关单位136眼),年提水量5611.66万立方米。
  地下水是山丹县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地表水资源的逐年减少,打井提水是缓减水危机的主要途径之一。境内绝大部分区域人畜饮水依靠地下水解决,工业发展亦依赖于地下水。清泉镇的全部、东乐乡的大部分区域已由河水灌区变成了纯井水灌区,位奇、陈户、老军等乡镇的大多数村社为井河混灌区,以提取地下水缓解河水不足的灌溉矛盾。2011年全县机井控制灌溉面积达26.47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9.698万亩,是1989年8.45万亩的2.3倍。为合理利用地下水,逐步实现地下水取补平衡。通过多年的管理,地下水开采利用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截至2013年,全县共有机电井765眼(人畜饮水井53眼,灌溉用水井672眼,工业用水井40眼),年取水量7262.46万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26.47万亩,农村供水人口7.199万人。
  第二章 引水
  第一节 马营河灌区
  马营河灌区辖原马营河灌区和祁家店灌区,有干渠15条229.16公里;支渠33条167.254公里,干支渠建筑物1510座;斗农渠2379条1426.1公里,各类建筑物10819座。至2013年,共改建干渠6条89.76公里,建筑物167座;改建支渠7条41.217公里,建筑物274座。
  马营河灌区 以马营河地表径流为主,系山丹河支流。马营河古有白石崖、石泉、蔡家湖、大黄山坝、暖泉等渠坝,属降水径流及泉水灌区。20世纪50年代兴建白石崖渠,大黄山坝改建为支渠。李桥水库建成后,由暖泉渠所属五闸分别改建为东干渠、西干渠和东一分干渠。共有干渠6条142.427公里,全部衬砌,建筑物234座;支渠22条136.454公里,衬砌95.939公里,建筑物521座;斗农渠1796条1048公里,衬砌625公里,配套建筑物4680座。
  白石崖渠道工程 白石崖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系马营河主要支流之一,与下游李桥水库共同构成山丹县“上引下蓄”的灌溉格局。整个渠线南北走向,穿越大马营滩至双泉村汇入马营河,引水渠区间海拔2500—3200米,处于高寒阴湿山区,由位奇、陈户、东乐、清泉、大马营等6个乡镇41个村及山丹军马二场、山丹农场、十里堡林场3个国营农林场受益,控制灌溉面积14.48万亩。白石崖出山口年径流量4379万立方米,通过该渠每年可向李桥水库输水2000万立方米,占水库年蓄水量的40%。
  白石崖旧渠 由大马营滩六墩渠首引水向北而下至大马营乡双泉村汇入马营河。1956年3月开工建设,全县抽调劳力2500多人,7月竣工。渠道设计为窄深式梯形断面,红黏土垫层防渗,干砌卵石护面,胡麻秆塞缝,设计流量5.5秒立方米。共完成渠道衬砌31.4公里,修建建筑物14座,完成国家投资73.92万元。
  新渠建成后,该渠主要为应急备用,每年行水时间较短,只进行小修小补维持现状。
  白石崖新渠 1965年5月开工建设,从白石崖西岔沟以上80米处与旧渠分流,平行旧渠而下的浆砌卵石梯形断面渠道,1966年7月完工,全长28.448公里,设计流量12秒立方米。完成钢筋砼渠首1座,其他建筑物27座,工程量48万立方米,劳动工日53.5万个,完成国家投资193.77万元。1994年4月,改建维修加固,在原渠上套砌梯形断面成形块石,1996年6月竣工。完成渠道衬砌27.95公里,维修渠道1公里,改建维修各类建筑物23座,新建管理道路22公里,维修道路8公里,修复防洪堤2.3公里,设计流量6.5秒立方米,加大流量8.5秒立方米。完成工程量30万立方米,劳动工日104万个,投资3200万元(国家投资1160万元,群众投劳折资2040万元)。建成后新增保灌面积1.5万亩,改善面积2.5万亩。
  李桥水库总干渠 由李桥水库输水洞引水至东西干渠分水闸,全长0.88公里,设计流量25秒立方米。始建于1957年,从梁家湾马营河西岸兴建混凝土渠首,至张家磨全长7.5公里,为红胶泥干砌石渠道。1969年李桥水库再建时,从水库输水洞连接干砌石衬护。1981年二次改建为浆砌石梯形断面渠,置纵横排水设施。1994年第三次改建,在原渠道断面上采用浆砌成形块石套砌,改为梯形断面弧形坡脚结构。衬砌长度0.931公里,配套建筑物3座,完成工程量1.56万立方米,劳动工日4.06万个,投资26万元。
  李桥水库东干渠 是古暖泉渠头、二、三闸合并新建的渠道。从总干渠分水,经山湾、尚庄、上王城、王磨村,穿孙家营滩,过沙河、甘新公路,至清泉镇北滩村,全长34.8公里,灌溉陈户乡、位奇、清泉镇的22个村,有效灌溉面积5.21万亩,辖支渠10条。历经1958年、1974年、1980年三次改建。2009年完成渠道改建17.2公里,2010年改建9.1公里,采用在原渠道上套衬,全断面现浇混凝土衬砌的弧梯形形式,渠道设计流量为5.5秒立方米。改建配套建筑物39座,完成工程量23.75万立方米,投资1860.38万元。
  李桥水库西干渠 是古暖泉渠四、五闸合并渠。从总干渠引水沿马营河西岸平行山马公路向北,经杨坝村的张家磨和位奇镇的朱湾、柳荫、位奇、四坝村及山丹农场至山丹河床,全长29.36公里,设计流量2.4秒立方米,灌溉李桥、位奇、陈户、清泉等乡镇的11个村和国营山丹农场,灌溉面积2.98万亩。1956—1957年,采用红胶泥卵石衬砌渠道;1964—1965年,将上段3.94公里改建为浆砌块(卵);1974—1975年,用混凝土预制砖衬渠坡、浆砌石渠底形式改建渠道17公里;1979—1984年,又改建成细粒混凝土块石砌渠底、水泥砂浆料石边坡的弧形断面,共改建渠道20.18公里。为提高渠系水利用率,2004—2005年,在原料石渠道上全断面现浇混凝土套砌,弧梯形断面。改建渠道14.3公里设计流量2.0秒立方米,该渠下段8.65公里原为干砌石,渠道变形、坍塌严重,2008年、2009年两次进行改建,改建配套建筑物62座,完成工程量12.486万立方米,投资822.83万元。
  李桥水库东—分干渠 由东干渠五支分水闸引水,含原东干五支和十支渠。经暖泉、孙家营、马寨、永兴、高寨至十里铺西大地,全长16.6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35万亩,设计引水流量2.1秒立方米。1987—1988年建成,采用料石边坡、浆砌石弧形渠底和全断面料石弧形衬砌。完成工程量50.16万立方米,劳动工日106.7万个,投资130.58万元。2013年3月至10月,从分水闸开始,采取基土置换、砼套衬等技术改建衬砌渠道10公里,为原渠道上现浇砼弧梯形断面,改建配套建筑物60座,完成工程量12.65万立方米,投资623.5万元。
  祁家店灌区 属山丹河流域,古时称草湖坝,分南草湖、西草湖,包括东乐渠21坝,为泉水灌区,渠道依泉源所建。至2013年,全灌区有干渠9条86.73公里;支渠11条30.8公里,干支渠建筑物746座;斗农渠583条375.1公里,各类建筑物9570座。随着上游李桥、寺沟等水库的建成运行及大规模打井提取地下水,使清泉南湖一带泉源干涸,原建成的山丹河小坝、二坝、三坝、四坝、五坝及六坝渠等6条干渠均变为机井汇流渠,原受益区域不变,灌溉面积2.4896万亩。灌溉面积严重萎缩,实际运行效益远小于设计效益。
  祁家店总干渠 从祁家店水库输水洞引水,由东向西经清泉镇祁店村至东乐乡静安村南北干渠分水闸,全长7.5公里。由祁店村、静安村和南北干渠所辖村社受益。受水源条件限制,干渠年引水量由20世纪50年代末的3000余万立方米减少至80年代末的1000万立方米左右,2013年仅为480万立方米左右,有效灌溉面积由50年代3.27万亩减少至80年代末的2.52万亩,2013年不足0.8万亩。1959年建成土渠。1965—1967年改建为浆砌石底、混凝土预制砖和浆砌石衬砌的梯形断面渠道,设计流量6秒立方米。在总干渠5公里处设直属支渠1条,长7.6公里,过水流量1.5秒立方米,1977年建成;直属斗渠11条12.57公里,为土渠。直接灌溉面积0.707万亩。2013年,从输水洞开始改建渠道0.78公里,采用直径为600毫米的钢筋混凝土输水管,设计流量0.4秒立方米,完成工程量2.62万立方米,投资56.3万元。
  祁家店南干渠 从总干渠分水闸引水后,沿南西方向至东乐城西村,全长13.5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38万亩。1959年建成土渠。1974年改建,用细粒混凝土块石砌底,混凝土预制砖砌渠坡。所属支渠1条,长3.5公里;斗渠36条,长37.37公里,多为土渠。后因祁家店水库水量减少,灌溉面积萎缩,再未改建。
  祁家店北干渠 从总干渠分水闸引水,沿北西方向至张掖甲子墩,全长23.54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81万亩,设计过水流量1.0—2.5秒立方米。1967年完成3.24公里,1969—1971年完成16.8公里,1977年完成3.5公里。用细粒混凝土块石底、混凝土预制砖砌边坡,斗渠35条,长26.7公里,多为土渠。后因祁家店水库供水量减少、灌溉面积萎缩及投资政策等因素,至今再未改建。
  第二节 霍城河灌区
  霍城河灌区属霍城河流域,是马营河的支流,有13条独立引水坝系。古时为东中渠兼东山、西山坝等9渠和土军沟渠。1949年后,对灌区渠道工程进行改建衬砌,有独立引水干渠18条256.89公里、衬砌17条209.87公里,引水管道1条37.4公里,支渠11条25.54公里,衬砌25.5公里,斗渠153条238公里,农渠893条350.3公里。该灌区主要引东湾湖、西湾湖等沼泽泉水,沿用历史方法独立引水、自流灌溉。至2013年,投资542.55万元对石沟河水库、三坝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投资6115.11万元,在红岩坝、东山柏家坝、大独沟等坝系建成北台子、东湾湖、东沟3座小型水库,改变霍城河灌区无坝引水的现状。并改建干渠11条75.3公里,配套建筑物399座;改建支渠1条2.7公里,配套建筑物12座。
  后稍沟旧渠 源于祁连山后稍沟南岔,由南向北经霍城大草滩至霍城镇泉头村。始建于1966年,当年开挖土渠22公里,浆砌卵石梯形断面衬砌2.3公里。1973年建成浆砌石渠道3.3公里。1974年全部建成浆砌石渠底,混凝土预制砖衬砌渠坡。全长36.14公里。设计流量2.5秒立方米,配套建筑物31座。1982年在出山口建成钢筋混凝土渠首1座。1983年又在西岔出山口埋设钢筋混凝土输水暗管2.0公里,修建浆砌石引水渠2.2公里。2007—2008年对该渠段进行改建,配套建筑物9座,完成工程量6.29万立方米,投资515.92万元。改建后的渠道与原旧渠、新渠及管道联合运行,提高输水安全水的利用率。
  后稍沟新渠 为提升渠道引输水能力,1987年在维修使用旧渠的前提下,修建后稍沟新渠。1988—1989年,从后稍沟南岔、西岔汇流处引水,在旧渠左侧相距8米处,建成与旧渠平行而下的5公里浆砌石渠、16公里的浆砌料石渠道,于皇马坝分水口以下500米处汇流入旧渠。设计流量2—1.44秒立方米。1996年5月,在原弧形渠底上套衬厚度为0.25米左右的浆砌石进行加固维修,其渠道断面由弧梯形变为梯形断面,过水断面面积减少约8%,完成工程量3.2万立方米,投资35.6万元。
  后稍沟管道 1997年采用钢筋砼管道无压输水方式,重新改建后稍沟引水渠。该管网工程与后稍沟渠系布置形式一致,由南往北,分总干、一干及二干管道,整个管道均埋入冻土层以下坐落在砂砾石基础上。1998年4月开工建设后二干管道下段工程(原建新渠末端至西沟湖脑),次年8月完工,全长10公里,整个管线沿原旧渠渠线布置,铺设管道直径300—400毫米,设计流量0.34秒立方米。1999年5月启动后一干管道工程,次年10月完工,管道起始于红石崖分水闸,平行于旧渠且相距50—100米,穿霍城大草滩至黄马坝分水口处汇入旧渠内,全长9.7公里,管道直径600毫米,设计流量0.86秒立方米。2001年7月开工建设总干管道,次年12月完工,从后稍沟南岔、西岔汇流处引水,至红石崖分水闸,全长10.7公里,管道直径800毫米,设计引水流量1.2秒立方米。2010年将后二干上段(红石崖分水闸至东山村分水口)列入改建计划,利用原旧渠道砌石基础,沿原渠线铺设直径为400毫米的钢筋砼输水管道7公里,基本形成后稍沟输水管网,全长37.4公里,配套建筑物41座,完成工程量87.46万立方米,投入资金1511.2万元。建成后,水的利用率由48%提高到95%以上,改善灌溉面积4.3万亩,同时改善和解决霍城、李桥、位奇3个乡镇1.8万人及3.3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和问题。后受地震影响,管道接头裂缝30多处,管道断裂33处,部分地段形成冲坑。管理单位组织人员对损坏管道进行全面恢复处理,开挖回填管道2520米,更换管道900米,完成工程量3.61万立方米,投入资金72万元。
  后二干新渠 从后稍沟旧渠红石崖分水闸引水,与右侧的后二干旧渠平行而下,1987年规划建设长度15公里。1988一1989年建成浆砌料石弧形断面渠道7.8公里,于东山分水口处汇入旧渠,配套建筑物12座,渠道设计引水流量1.0秒立方米。完成投资26.73万元,劳动工日12.79万个,完成工程量5.66万立方米。该渠道与1999年11月建成的管道工程联合运行,发挥效益。
  红岩坝干渠 古称红崖泉渠,由西湾湖与王林坝同泉引水,经霍城镇河西、周庄、沙沟至金牛寺旧址与王林坝分水,沿西山东坡脚北下,经霍城镇新庄村的陈家泉湾、李桥乡的巴寨、吴宁至位奇镇的候山村,全长16.9公里,由新庄、巴寨、吴宁、候山等4个村16个社受益,灌溉面积1.15万亩。1960年,用草皮衬砌金牛寺原址以上渠段。1973—1978年改建金牛寺以下渠段,为浆砌石渠底、混凝土预制砖砌坡,梯形断面。2007年,从原改建渠段末端(红岩坝一支分水闸)开始,向下延伸改建衬砌4公里。2009年,在此基础上又向北延伸续建4公里,为全断面现浇混凝土弧梯形渠道。2012年,从北台子水库输水洞至原红岩坝渠首,南北走向铺设直径800毫米的钢筋砼管道1.2公里。2013年续建6.4公里,其中铺设直径800毫米的钢筋砼管道1.2公里,现浇砼渠底、预制砖砌渠坡的弧梯形断面渠道5.2公里。整个渠道设计流量0.8—0.5秒立方米,共配套建筑物78座,完成工程量11.35万立方米,投资750万元。
  新开坝干渠 由西湾湖与西山坝同泉引水,经河西闸沟山与民乐县龙山村分水后,入石沟河谷至位奇镇新开村,全长45公里。1981年改建石沟河以下5公里,为浆砌石渠底、混凝土预制砖砌渠坡的梯形断面。为缩短渠线,凿山洞13处1.6公里,设排架结构的U型薄壳渡槽1处120米,砌石支墩结构的U型渡槽1处40米,共有建筑物31座,设计流量1秒立方米。1991年,在原预制板衬砌的梯形渠道上,用浆砌料石衬砌为弧梯形断面渠道2.3公里,新建由进水闸、泄水闸、溢流坝组成的引水渠首1座,配套建筑物13座,当年完成工程量2.31万立方米,投资8.86万元。2012年,利用马营河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从石沟河水库输水洞开始,沿原渠线改建干渠7.75公里,配套建筑物60座,其中安装直径600毫米钢筋砼管道6.14公里,修建砼弧梯形断面渠道1.61公里,设计流量0.3秒立方米,当年完成工程量22.35万立方米,投资607.82万元。
  东山柏家坝总干渠 由霍城东沙河鸡儿坝引水,沿三场公路而下,至西关村南的东山、柏家坝分水闸处,全长1.82公里。1967年建成,1974年第一次改建。1984年第二次改建为大块混凝土预制件衬砌的抛物线形断面渠道,设计流量2.0秒立方米,配套建筑物5座。因东山柏家坝分水闸受地下水位和冻胀破坏等因素,多次进行维修加固处理。2002年投资8万元,拆除原闸改建为现浇混凝土、浆砌石复合结构,完成工程量1.85万立方米。2012年东湾湖水库建成后,从原东山柏家坝渠首开始,沿原渠线铺设直径500毫米的钢筋混凝土输水管道1.82公里,配套建筑物4座,设计输水流量0.8秒立方米,完成工程量3.24万立方米,投资152.62万元。本次改建将总干渠输水流量由原来的2秒立方米调整为0.8秒立方米,东山坝、柏家坝渠道由原来的1秒立方米调整为0.3秒立方米。
  柏家坝干渠 由东山柏家坝总干渠分水闸引水,沿李霍公路北下,经霍城镇西关、沙沟至双湖村,全长6.43公里,由沿途经过的村社受益,灌溉面积0.8万亩。1975年第一次改建为浆砌石渠底、混凝土预制砖渠坡的梯形断面渠道,配套建筑物34座。1986年二次改建2.3公里,为大块混凝土预制件衬砌的抛物线形断面渠道,设计流量1秒立方米。东湾湖水库建成后,2012年在改建总干渠的同时,在原渠线上采用直径400毫米的钢筋混凝土输水管道改建,铺设管道2.16公里,配套建筑物9座。当年完成工程量3.68万立方米,投资175.33万元。
  东山坝干渠 从东山柏家坝总干渠分水闸引水,向东过三场公路折东北经霍城镇的东关、沙沟、双湖、新庄至李桥乡的河湾村,全长9.52公里,由沿途村社受益,灌溉面积0.65万亩。1976年首次改建为浆砌石渠底、混凝土预制砖砌渠坡的梯形断面渠道,建筑物47座,设计流量1.0秒立方米。2012年进行全面改建,衬砌9.5公里。根据工程地质地形及灌溉实际,将6.4公里的渠段改建为现浇混凝土渠底、预制砖砌渠坡的弧梯形断面,3.1公里的渠段改建为直径400毫米的钢筋砼输水管道,设计流量0.3秒立方米,改建配套建筑物93座,完成工程量6.35万立方米,投资523.76万元。
  西山坝干渠 由西湾湖引水,经霍城镇的河西、周庄、上西山至下西山村,全长17公里,由沿途村社受益,灌溉面积0.76万亩。1980年建成,浆砌石渠底、混凝土预制砖砌渠坡的梯形断面渠道,配套建筑物82座。2009年、2010年,从西湾湖开始,沿西沙河边缘,经上河西、下河西、周庄至上西山村,建成直径600毫米的钢筋砼管道8.2公里,并修建引水首工程1座,配套建筑物28座,设计流量0.3秒立方米,完成工程量15.62万立方米,投资589.92万元。
  三坝干渠 原引霍城新庄村一带出露地表的三坝湖泉水,现从三坝水库引水,沿李霍公路经李桥乡河湾村的周家西庄子、吴宁、高庙至杨坝村,全长11公里。1973年改建9.54公里,为浆砌石渠底砼预制砖砌渠坡的梯形断面。1985年改建李家河湾以下3公里,为U型砼预制槽上加衬20厘米高砼预制块直墙断面。1998年投资4.026万元改建李家河湾1.76公里,为浆砌石梯形断面,完成工程量0.77万立方米,完成工日1.35万个。2011年、2012年对该渠道彻底改建。根据灌溉实际用水状况,整个工程布设形式为从水库输水洞至红崖头段为现浇砼弧梯形断面渠道1.0公里,从红崖头开始,沿李霍公路而下,经河湾周家西庄子、朱家墩至河湾大湖湾4.7公里,铺设直径600毫米的钢筋砼输水管,大湖湾以下5.15公里为现浇砼渠底、砼预制砖衬砌渠坡的弧梯形断面。管道为无压输水,沿途设减压、排气井,埋深在冻土层以下。设计流量0.5秒立方米,共改建长度10.85公里,配套建筑物46座,完成工程量12.58万立方米,投资543.83万元。
  皇马坝干渠 由霍城皇马坝湖引水,经刘庄、杜庄至西关,包括从后稍沟分水口至皇马坝引水渠首,全长11.06公里。1978年建成,为浆砌石、砼预制板衬砌的梯形断面,设计流量0.5秒立方米。由霍城镇的刘庄、杜庄、东关、西关等村受益,灌溉面积0.37万亩。2013年8月,从后稍沟皇马坝分水口开始,穿大草滩后,沿军马三场场部南墙由西向东后至皇马坝湖,铺设直径400毫米的钢筋砼输水管道6.18公里,配套建筑物10座,设计流量0.3秒立方米,完成工程量11.84万立方米,投资302.83万元。
  东达达坝干渠 属东中渠。从东湾湖引水,沿驼铃山东山脚经刘庄、王庄、周庄至西关,全长5.4公里。1977年建成。为浆砌石渠底、砼预制砖砌渠坡的梯形断面渠道,设计流量0.4秒立方米,建筑物37座,灌溉面积0.29万亩。2013年采用直径500毫米的钢筋砼管道改建2.27公里,改建配套建筑物16座,设计流量0.3秒立方米。完成工程量3.23万立方米,投资146.8万元。
  王林坝干渠 从常家湖东引水,经周庄至沙沟北台子,长4.32公里。1978年改建为浆砌石渠底、砼预制砖砌渠坡的梯形断面渠道。1984年以砼U型槽改建衬砌1.86公里,整修土渠1.2公里,建筑物76座,设计流量0.3秒立方米,由霍城的刘庄、西坡、王庄、周庄、沙沟等村受益,灌溉面积0.335万亩。该渠道老化严重,输水能力很差,基本为土渠运行。
  西达达坝干渠 由西湾湖西达达泉引水,沿驼铃山西侧山脚经西坡至王庄村,长4.16公里。1978年改建为浆砌石渠底、砼预制砖砌渠坡的梯形断面渠道,设计流量0.3秒立方米,建筑物88座,由西坡、王庄村受益,灌溉面积0.16万亩。2007—2008年,霍城镇政府筹措资金60万元,改建为现浇砼的弧梯形断面渠道2.16公里,配套建筑物46座,工程量2.86万立方米,投资35万元。
  大独坝干渠 古称土军沟。从西沟泉引水,经西沟、周庄,汇合东沟泉水后流经上下寨至河湾村,长6公里。1973年改建为浆砌石渠底、砼预制砖砌渠坡的梯形断面渠道,设计流量0.6秒立方米,沿途村社受益,灌溉面积1.16万亩。1998年以干砌石衬砌方式改建,完成工程量1.86万立方米,投资1.5万元。
  皇马圈干渠 古属东中渠。由霍城新庄村北侧的皇马圈泉引水,沿霍城河东岸至李桥乡河湾村,全长3.4公里。1979年以砼预制砖衬砌0.84公里,其余为草皮衬砌,设计流量0.2秒立方米。由李桥乡河湾村受益,灌溉面积1300亩。
  盛家沟渠 由东山塘坝引水至盛家沟口,长2公里,为土渠。1986年修建东山塘坝时整修配套,灌溉面积200万亩,由霍城镇东山、东关村受益。
  第三节 寺沟、老军灌区
  寺沟灌区有干渠2条12.37公里;支渠8条21.46公里,干支渠建筑物77座;斗农渠133条119.7公里。至2013年底,灌区共改建干渠2条15.46公里,建筑物55座;支渠5条17.124公里,建筑物52座。
  寺沟总干渠 由三十六道沟水库引水与寺沟水库输水渠在周家磨旧址汇流,是两座水库汇流输水渠。长2.72公里,浆砌石梯形断面,建筑物8座,设计流量1.8秒立方米,1977年建成,由陈户乡的范营、张庄、崖头和边山沟干渠所辖村社受益,灌溉面积0.86万亩。2003年改建衬砌渠道2.73公里,配套建筑物14座,完成工程量2.61万立方米,投资207.22万元。
  边山沟干渠 接寺沟总干渠引水,沿大黄山北麓绕山而行,经寺沟、盘山、周坑过老军沙河至黄草坝滩。1973—1974年建成6.57公里,建筑物17座。设计流量1.8—1.5秒立方米,灌溉面积1.15万亩。2003年改建衬砌渠道12.73公里,配套建筑物41座,完成工程量6.83万立方米,投资465.18万元。
  老军灌区有干渠3条,建筑物97座;支渠12条12.85公里,建筑物58座。至2013年底,共改建干渠3条18.73公里,配套建筑物137座;支渠12条12.85公里,配套建筑物136座。
  流水沟干渠 从流水口水库输水洞引水,经祝庄至孙庄村以下。原渠于20世纪50年代采用干砌石部分改建衬砌。1976年流水口水库竣工后,废旧建新,至1977年,建成浆砌石梯形断面渠道4.36公里,设计流量1.5秒立方米,配套建筑物26座。老军乡的祝庄、老军、孙庄、焦湾、丰城村受益,灌溉面积0.93万亩。2003年改建衬砌渠道4.38公里,配套建筑物30座,完成工程量4.35万立方米,投资215.94万元。
  大口子河干渠 从流水口水库东侧一山之隔的大口子河田家圈引水至李泉村,长7.8公里,1975年建成,浆砌卵石梯形断面,设计流量1.5秒立方米,配套建筑物9座。由老军乡祝庄、李泉村受益,灌溉面积4200万亩。2014年改建衬砌渠道7.8公里,配套建筑物18座,完成工程量4.69万立方米,投资285.03万元。
  瓷窑口干渠 从瓷窑口水库输水洞引水,经潘庄村向北过312线至硖口村,长6.55公里。1980年建成,浆砌石梯形断面,设立流量1.0—0.7秒立方米,建筑物56座。由老军乡潘庄村、硖口村受益,灌溉面积3600亩。2004年改建衬砌渠道6.53公里,配套建筑物34座,完成工程量4.53万立方米,投资198.52万元。
  第三章 人饮 防洪 节水
  第一节 人畜饮水
  20世纪50年代,人畜饮水以涝池蓄水,人畜混用居多。河、湖、泉源附近群众,直接汲取饮用,而饮井水者少。冬季多刨冰化水,冰涸乃远道取之。六七十年代后,由于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境内大量泉眼干涸,致全县三分之二左右人口的饮水产生困难。为改善群众生活用水条件,各地建设、改造涝池103座,实行人畜分饮,并打成一大批大口井。从80年代初开始,采取连片解决和分散解决的办法修建人畜饮水管道工程。1983年以来,建成东乐乡大寨子、清泉南湾、拾号、郇庄等村及东乐乡大型人畜饮水工程。在红寺湖、老军乡郭泉村安装了除氟器;在硖口村修建除氟池,并新建芦堡人饮管道。至1989年,全县建成以地下水为主的供水工程16处,铺设管道113.85公里,修建蓄水池36座、人畜饮水机电井108眼、大口井81眼,使全县68%的缺水人口生活用水条件得到改善。
  1996年6月开工,1998年7月完成陈户至位奇人饮工程(1997年7月建成陈位水厂),投资269.36万亿,建成600吨/小时重力式无阀过滤池、200吨清水池各1座,100吨管网减压池2座及供水房、检查井、管理站等设施;埋设管道47公里,驾设动力线路0.7公里,日供水量达到800立方米。该工程使陈户、位奇乡7个村7000人、1.57万头(只、口)牲畜受益,由此结束了该地群众吃涝池水的历史。该工程是当时规模较大的人饮工程之一。
  1999年,国家启动实施农村饮水与环境卫生项目,建成老军乡潘庄—丰城、陈户乡郑庄—西门等氟病改水工程。2002年,启动实施农村饮水解困项目,建成霍城镇刘庄—东关、陈户乡崖头—二十里堡、东乐乡山羊堡等饮水工程。2005年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成李桥乡东沟—下寨、马营乡双泉—花寨子和李桥二期、东乐乡静安—城西等工程。至2012年,投资3874.98万元,使全县9个村5164户24837人摆脱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困境;投资2959.26万元,使全县20个村5174户21480人的饮水困难得到解决;投资11611.74万元,解决了49个村14208户53673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13年投资7248万元,建成新开、寺沟、郭泉、东湾湖、东门、潘庄等6个标准化水厂,解决了3.1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至此,全县建成标准化水厂22处。
  经过“十一五“‘‘十二五”的不断建设与实施,使全县80个村11.5万人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饮水安全率达66%。
  2010年10月建成山丹县农村水质监测中心,开展各类农村供水工程水质检测工作。设立水质质量控制检验室、细菌检测室、水质化验室,化验人员持证上岗。监测中心建立供水工程取用水台账,定期对全县饮水工程取水水源、管网末梢水质的感官指标、毒理指标、微生物学指标等25项指标进行监测分析,饮用水卫生标准提高,全县农村生活用水安全。
  第二节 防洪工程
  境内洪涝灾害年年有所发生,唯大小程度不同。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每年7—9月间,多为局地暴雨引发的山洪,偶有春季融雪水汇流引发的洪水。1949年以来,建成白石崖防洪堤、后稍沟防洪堤、县城东门防洪渠等工程,为防洪减灾发挥了一定作用。2006年9月,对东门0.74公里防洪渠采用钢筋砼盖板覆盖;2007年10月,建成苗圃防洪渠及“五七”干校防洪渠工程(建成防洪堤0.5公里,农田护坡0.25公里,U型渠1公里,配套建筑物3座;完成工程量1.69万立方米,投资121万元);2008年10月,建成山丹县城西防洪渠工程(衬砌渠道5公里,配套建筑物12座,投资104万元,由于工程规划及新城区建设等原因,建成后的第二年全部拆除);为解决县城内西街村汇集雨水排泄问题,2012年、2013年从山丹二中西侧处沿西大街由东向西至艾黎大道折拐向南至山丹河,铺设直径600毫米钢筋砼输水管0.86公里,将城区雨水引入山丹河;2010年3—10月建成清水沟防洪工程,新建砂砾石堤身现浇砼护面的高标准防洪堤13.44公里(三岔口河段防洪堤5.19公里,龙首山口段堤防1.72公里,山丹河段6.43公里),建成城北清水沟砂砾石防洪堤9.07公里,完成工程量52.45万立方米,投资1347.94万元。该工程的建成,提高了县城防洪标准,沿河两岸保护区内1万亩耕地2.83万人得到保护。2012年3月,对李桥水库进行险情应急处置。2013年2—10月,建成县城防洪工程,修建砂砾石填筑堤身、现浇砼护面的防洪堤23.84公里(加固清水沟防洪堤9.07公里,新建拾号沙河排洪渠5.9公里、马营河堤防8.87公里),完成工程量59.57万立方米,投资2495万元。城北清水沟防洪堤将源于龙首山前洪水拦入拾号大沙河汇马营河入祁店水库,使城北工业园区、万亩寒旱园区及县城8万人免受洪水威胁,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也使两岸多年来脏乱差的面貌得到改善。2012年10月,依托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在县域内的寺沟、流水沟、龙首山口等14条小流域内的清泉、霍城、大马营、陈户、老军等5个乡镇40个行政村建成简易雨量监测站40个、无线广播预警站40个、自动雨量监测站17个、自动水位雨量一体站1个、县级预警平台1个。该预警系统的建成与运行,为防御山洪灾害实施指挥决策和调度及抢险救灾提供了保障。
  第三节 高效节水
  高效节水是为缓减水资源紧缺矛盾,提高水的利用率的一种农作物管灌方式。主要包括输水和灌水两种方式。输水方式在土渠的基础上大致经过防渗渠和管道输水两个阶段,灌水方式则在地表漫灌的基础上发展为喷灌、微灌直至地下滴灌。由于受建设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该项技术过去一直未能在本县得到实施。2000年前后,节水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全县开始大力推广高新节水技术。至2013年,全县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21万亩(管灌2.87万亩,滴管3.34万亩)。
  管灌 20世纪80年代中期,清泉井灌区推行低压软管灌溉技术,把塑料软管连接到机井出水管上,引水到田间灌溉,称之为“小白龙”。因塑料软管壁薄易损,虽节水但灌溉成本高,未能推广。1989年,在东乐小寨四、六社井灌地上修建将塑料硬管埋入地下输水,软管接给水栓管灌的固定式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建成后,当年灌溉240亩农田,为山丹县第一处管道输水灌溉工程。1990年,在陈户崖头村五社、九社建成低压管道灌溉工程,埋设塑料硬管2.4公里。次年完成清泉郇庄、东乐山羊堡低压管灌工程,铺设管道6.14公里。从2011年开始,在位奇、陈户、清泉、老军、东乐等乡镇实施中央财政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利用国家土地“出让金”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等示范项目,至2013年,全县建成管道输水灌溉面积2.87万亩。
  滴灌 是通过干管、支管和毛管上的滴头,直接向土壤供应已过滤的水分、肥料或其他化学养分等的一种灌溉系统。世界各地率先从果树、棉田、城市绿化等实施地下滴管成功后,逐渐被引入农田灌溉。滴灌在本县起步较晚。2012年11月,在北滩、清泉、双桥、祁店等村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次年4月建成滴灌面积1.306万亩(其中大田滴灌0.99万亩,温室大棚滴灌0.316万亩)。后经中央财政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利用国家土地“出让金”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实施,至2013年,全县建成滴灌面积3.34万亩。该技术具有蒸发量极小、可实施立体精确定位水肥灌溉的优点,但所用滴灌带须每年更新、拆除,既费时费工又易造成环境污染,故规划建设的滴灌面积后来相当一部分变成名副其实的管灌面积。
  喷灌 20世纪70年代后期引入本县的一项节水灌溉技术。1977年,利用建成的瓷窑口水库灌区地形特点,在老军乡潘庄、刘庄等地先行试点。1979年春灌试水,因设计及技术等欠缺,部分管道爆裂。遂将水泥石棉管更换成钢筋砼管和铸铁管,并打井2眼弥补水量不足,但受地下水位下降等诸多因素影响,工程搁置。1980年灌地100亩。后因不能运行,于1985年拆除。随着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喷灌技术主要应用于葡萄及双孢菇大棚种植等。该技术具有省水、省工、省地等优点,但工程技术要求高,先期建设资金大。
  节水型社会建设对对对2001年秋,山丹县被列入“十一五”全国300个节水建设项目县之一,编制全县节水规划。2002年8月,被列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县。芦堡村民主选举组建全县第一家农民用水者协会,由协会参与用水管理。至2005年,全县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114家,会员37004人,核定水权面积21.96万亩,水权总量7045.3万立方米,办公场所1873平方米。发放水权证3.2万册。从2001年开始,在马营河灌区的位奇镇十里堡、东湾村,陈户乡东门村等进行水权转让水量交易,共涉及水权面积2184亩,水量交易110多万立方米,签订水权交易合同6份。
  农业用水方面,合理确定农业种植规模,推广垄作沟灌、小畦灌溉、膜下滴灌、地膜覆盖等先进的灌溉节水技术,发展管道输水,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自实施高效节水以来,项目规划、项目区域选择、工程布局等均结合当地实际科学规划,管道及灌溉系统运行正常。统计数据显示,亩均节水量120—300立方米,亩均增产5%—8%,亩均新增产值60—100元,亩均节电30—60度,亩均节地6%—8%,亩均节肥25千克左右,亩均省工1—2个,综合经济效益300—400元。工业用水方面,对用水大户逐步改造水量监测设施,安装智能化水表,监督企业配套污水处理与节水措施,落实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指标,利用经济措施调节企业节水。城镇生活用水方面,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实行水表计量,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节水。加大输水管网改造力度,消除管网跑冒滴漏现象。开展节水型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创建活动,山丹二中、县幼儿园、育才中学3所学校创建为“市级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单位”。
  第四章 管理
  第一节 用水管理
  旧时灌溉用水由民间自成规章,实行“按粮(应纳官粮)均时,积时刻成昼夜,开沟点香,计时行水”的用水制度。每年“三季六轮”,顺时按号由下而上轮灌。1949年后实行水利改革,废除旧章,集中水权,统一调配。按水系流域设立管理机构,建立管水制度。各灌区管理单位依据本灌区的自然条件、种植习惯和水利设施等情况,分别制订适宜的用水计划和灌溉制度,全面实行计划用水、合理灌溉。祁家店灌区,每年根据水库蓄水和各季来水量,实行以人定地、按水种植,以亩定量、按亩配水,配水到村、灌水到户。马营河灌区,按配水面积以亩定量,按亩配水,配水到斗渠,灌水到户,算账到社,超计划用水加价收费。寺沟灌区,按配水面积以亩定量,按亩配水,配水到村(社),灌水到户,超量不补,按方收费。老军灌区,根据水库蓄水,按受益村承包人以人配水,按水种植,配水到社,以户计时灌水,超量不补,算账到社,按方收费。霍城灌区,根据水库需水量,按沿袭常年配水面积配水到斗渠,灌水到户,按方收费,超量不补;无坝引水灌区,按常年配水面积配水,定轮、定时,一次配死,全年不变,配水到村,以户灌水,只保证其灌水时间,灌溉水量动而不稳,按亩收费。井水灌区,由社定轮,依次轮灌,以户灌水,计时收费。各灌区灌水多为块灌、畦灌、漫灌,管灌、滴灌较少。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垄膜沟灌、垄作沟灌、膜下滴灌等灌水技术逐步得到应用。干支渠由下而上,斗农渠自上而下轮灌。年分泡地、苗灌。泡地为春灌、冬灌,亩次净定额120—160立方米/亩,苗灌2—3次,于农作物分蘖、拔节、灌浆期灌水,亩次净定额60—80立方米/亩。实行定额内用水按基本水价收费,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用水管理坚持实行“三公开、二监督”(时间、水量、水费公开,接受用水者协会和群众监督)和“硬轮期、死比例、不调剂、保重点”的灌溉用水制度。在每轮水开灌前,管理单位指派专人将配水计划张贴在各村社公开栏内,使用户对本轮次应配水量、时间及应缴水费明白清楚,提高了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1988年,农业水费计收标准从斗口计量,每立方米水计收10厘,基本水费按实灌面积每亩每年征收1元;井灌区按有效面积每亩每年征收1元的基本水费,不再征收计量水费。1998年,全县统一执行全区农业水费平均成本71厘的标准。2005年11月28日,确定农村饮水实行计量收费,每立方米价格为1.5元。从2007年8月起,有水利工程设施控制的灌溉面积按每立方米106厘标准计量收费到斗口,每亩征收基本水费2元;无水利工程控制设施的(马营河上三坝、霍城河无控制设施的各坝、寺沟上三河、老军大口子河等灌区),按106厘标准根据灌水定额折算按亩收费,亩均计收水费33.5元(含基本水费2元)。2011年8月1日(秋冬灌开始)起,农业用水价格为0.156元/立方米。井灌区以核定的井灌面积每年每亩收缴基本水费4元。水费管理按《山丹县水费经营收费管理办法》执行,由水管单位负责征收,水务局设立专户统一管理,县财政监督、核定各项经费。使用税务部门印制的专用票据,税务发票开具到村社。
  第二节 工程管理
  从1998年开始,各灌区相继成立以村为单位的农民用水者协会,具体负责本辖区内斗渠以下农、毛渠道、塘坝、机电井等小型水利工程的日常维修养护与管理等工作,与水管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属国家投资新建的以公益性为主的水利工程由水管单位负责管理。由单个村社为主的水利工程由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管理。2011年修订完善《山丹县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明确责、权、利之间的关系。2013年,山丹县被水利部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
  水库管理 祁家店、李桥两座中型水库,专设管理所专人管理,负责对水库维修养护、水库观测、水位监测及水库调度等。其他小型水库由水管处(所)固定专人管理,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落实水库安全运行计划及水量调度、水费收缴等工作。
  渠道管理 白石崖、后稍沟渠道、管道设专业护渠队,以人定岗,分段管理。跨乡镇的干支渠道或主要高标准渠段,由水管站(所)负责,受益单位按受益面积分段养护维修,其费用由水管单位承担。由单村(社)受益的干支渠道由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管理,费用由本协会自己解决,斗农渠由村社农户自建自管自用。
  机井、塘坝管理 实行谁建谁用谁管。由受益村社负总责,实行专人负责的承包管理模式,其费用由受益村社按亩分摊。
  人饮工程管理 采取专业管理与群众参与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单村供水工程由受益村社负总责,实行专人负责承包的管理模式,其费用由受益农户分摊。联村(或多村)供水工程由基层水管单位负总责,成立以供水站为主的专业管理组织,其供水厂及主管道、支管及分支管由供水站负责管理,费用由水管部门承担,入户工程由受益农户自行管理,供水站负责维修,费用由受益农户承担。
  第三节 水资源管理
  全县水资源总量1.2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不足600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280立方米左右,属甘肃省18个干旱缺水县之一。境内蓄水设施规模小,严重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上游大马营、霍城河年径流量逐年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中游位奇、陈户粮食集中产区和霍城、大马营油料集中产区的农业集约化经营受到威胁;下游清泉井灌区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祁家店水库干涸断流,东乐乡大部分耕地因缺水撂荒。长期以来,水资源不同程度遭到人为破坏,加之祁连山雪线上升,自然植被退化,水源涵养量逐年减少,科学合理保护和配置水资源成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水政管理 1982年成立水资源管理站,开始对全县水资源实施保护措施。1983年,县政府颁布公告,禁止泉源地区修建、开荒、挖草皮,禁止破坏植被,保护水资源。1988年《水法》颁布实施后,多渠道筹措资金,在山丹河、马营河、霍城河的水源地带开展划界立标工作,埋设界桩,依法处理泉源地带开荒行为,当年退耕还湖面积135亩。1991年1月被列为全国第二批水利执法体系建设试点县,县政府任命刘统汉等3人为第一批水政监察员,各乡镇、基层水管单位和有关部门负责辖区内的水源保护工作,实行分级管理。1993年5月,县人大、县政府在霍城乡召开水资源保护现场会,组织霍城河灌区受益乡村开挖东西湾湖保护界壕28.8公里,弃耕湖区垦荒地530亩,同时开展水库、塘坝、干支渠道等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工作,划定管理面积0.92万亩,制止水源区域乱开乱挖等行为。1994年,组织人员对全县工矿企业、单位、农村的366眼机电井测定取水量,颁发取水许可证。1996年,成立水利公安派出所,开展涉水违规违纪行为查处工作。1998年,成立马营河、霍城河两个水资源管理站,常驻泉源、湖区保护水资源。2000年,撤销水利公安派出所,成立水政监察大队,依法开展涉水案件查处,制止违法打井提水、河道无序采砂、乱采乱挖及行洪河道内修建建筑物、构筑物等违规违纪行为。
  1996年,将70年代以来马营、霍城等地的88眼土井予以查封、报废回填,对划定水资源保护界内开荒土地退耕还湖。2000年,大马营乡封填土井9眼,遏制乱打土井、乱开荒种植现象,查处围垦祁家店水库库区的违法行为。2003年,筹资10万元对白石崖、后稍沟山口地带封育围栏,架设钢丝网围栏5公里,查处山丹河、马营河、黄浩河等河段乱采乱挖、占用河道等违规行为,依法取缔无证开采和非法开采砂场。2004年,编制完成《山丹县水资源保护区“十五”及“十一五”规划》《山丹县水资源配置方案》等地方法规性文件,实行地表水、地下水统一管理。
  2010年执行新的取水许可程序,新打机井由县水务局审查,实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国务院参事葛志荣、徐嵩龄等调研山丹县水资源利用情况,就地下水用量、农业用水等问题提出建议意见。2012年7月,县政府下发《山丹县实行最严格水管理制度实施意见》,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县域水资源管理。按照《山丹县地下水资源开采管理办法》,将全县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域划分为红区(清泉、东乐、老军)、黄区(李桥水库以上)、蓝区(陈户、位奇、寺沟),落实总量控制指标,不定期对取水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全县地下水采补量基本维持在平衡状态。
  水土保持 1993年10月,山丹县被水利部、省水利厅列为水土保持执法试点县。1994年1月,在10个乡成立乡水保站,选配147名专兼职水保监察员。重新划分、核定水土预防保护区面积4680.06平方公里,监督区面积691.63平方公里,重点治理区面积24.73平方公里。三区划定为分类管理、分期治理,科学利用水土资源提供依据。2003年,加强对国道312线、山红公路、西气东输等工程建设取土、采砂造成水土流失的监控力度,依法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2011—2012年,争取和实施投资200万元的马营河项目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6平方公里,其中营造水保林1.36平方公里、封禁治理2.3平方公里,修建围栏32.4公里。投入水土保持补偿费76.16万元,治理建设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146.5平方公里。2013年出台《山丹县重要河道采砂管理规划》,依法管理河道采砂。
  水利改革 山丹县水管单位三项制度改革起步于1995年。由于祁连山区过度放牧,使马营河、霍城河年径流量减少,水资源逐年减少。祁家店水库干涸,下游大批土地撂荒,尤其是夏灌期间来水锐减,每年有3万—4万亩农田灌不上头轮苗水。为解决原祁家店灌区河灌缺水问题,1995年经县政府批准,将祁家店灌区合并到马营河灌区,以便从李桥水库调剂水量,维持祁家店水库下游东乐人均0.8亩基本口粮田灌溉。为摆脱运行管理单位举步维艰的困境,马营河灌区率先推行水费征收承包管理责任制,多劳多得,奖勤罚懒。1996年,将老军灌区选定为全县小水改革试点单位,对各项工程进行承包经营,共签订承包合同21份,其中干渠3条、支渠7条、水库1座、机井10眼。1998年1月,县水电局转发马营河流域管理改革的经验,在全系统内推行。2001年,霍城河灌区实行“供水卡”收费制度,改变水费收缴方式,减少村社搭车收费和截留现象,提高水费上缴入库率。2002年3月,全系统4个水管单位和农田水利工程队完成全员竞争上岗改革。2005年,对霍城河水管处、农田水利工程队6名副科级领导职务竞争上岗,打破工人和干部身份界限。改革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制度,经专家评审,人事职改部门批准,15人取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2010年,6名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在全系统内公开招考5名水保局工作人员。2013年,县政府批复《山丹县加快水利改革实施方案》,对水管体制、水价、水权等三项改革提出具体要求。
  第四节 综合经营
  1956年,白石崖渠道建成后,成立以农民为主的专业护渠队。次年,为解决人员口粮,在石圈子一带种植青稞、油菜100亩,购买牦牛、羊只发展畜牧业。随后,各管理单位依据实际,开展集种植、养殖、农副加工、砼预制、小水电、小商店、汽车运输等为主的20多个经营生产项目,其中精炼的胡麻油、淡水鲤鱼等产品在首届全国水利系统综合经营产品展销会上受到好评。20世纪90年代后,水利综合经营项目受资金、技术及管理等方面的影响,效益逐年衰减,养殖业、农副加工、小商店、榨油厂、汽车运输等项目相继退出市场,祁家店水库的库塘养鱼也因水源、水质等而停业。马营河水电站增容扩建后,发电量并入国家电网,效益相对稳定。1998年4月,水利系统筹资67万元,在原水电局仓库新建制管厂,主要生产钢筋混凝土公路涵管、输水管道及其他砼预制件。
  马营河东干渠林场70亩果园因果质退化,树木砍伐后改为农场。山丹河预制厂经多次扩大再生产,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产品由单一的水泥电杆向砂灰管、空心砖、预应力楼板、路沿石等生产线扩展,后因青龙管道公司的建成,产品被取代,预制厂基本停产。只有李桥水电站和青龙管道公司通过维修改造、扩大再生产等方式,实行企业化管理并初具规模。
  青龙管道公司 1998年4月,由水利系统各单位共同筹资67万元,在原水电局仓库(北大路)建成。主要生产250—1200毫米的公路涵管、水利输水管及其他砼预制件。公司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壮大规模,企业产品从单品种向多品种发展,产品填补市内同类产品空白。2007年9月,公司投资628万元,从北大路迁入城北工业园区。2008年5月取得国家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成为全省百余家同类企业中首次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两家企业之一。2012年筹资600多万元,在敦煌建起宏禹管道分公司。2013年5月,采取职工集资入股、银行贷款等方式筹资3000万元,筹建青龙公司塑业分公司。建成PVC、PE人饮管材生产线。2013年底,公司有固定资产3000万元,员工150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7人。年生产能力达5000多吨,产值4500万元,上缴税金270万元,实现利润360万元。产品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认证。产品远销新疆、青海、内蒙古及张掖市周边县市。
  李桥水电站 由原建的李桥水库1号电站、东干渠电站及新建的水库坝后及西干渠电站等4座电站组成,位于李桥水库下游。固定资产648万元。经多次扩容增效后,总装机容量为1250千瓦,年发电量314万千瓦时,隶属于马营河流域管理处,实行承包经营管理。受水库供水限制,平均年运转时间仅90天左右。
  至2013年,全县水利综合经营年总产值2240万元。从业人数由1989年的93人增至190人,形成固定资产原值3800万元。但因诸多条件限制,霍城、寺沟及老军等水利单位基本无综合经营生产项目,仅存的山丹河预制厂、李桥水电站等企业亦属保本经营,全县水利综合经营滑坡严重。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