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编 交通 信息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695
颗粒名称: 第十五编 交通 信息产业
分类号: F512.742;F492.5
页数: 17
页码: 260-276
摘要: 本编记述了1989-2013年,山丹县道路、运输、交通管理、邮政、通讯等地方经济的简介。
关键词: 山丹县 交通 信息产业

内容

山丹县是古丝绸之路上商贸、对外交往和信息传递的咽喉通道。自西汉起,驼铃悠悠、驿马啸啸,商旅、职贡、信使穿梭往来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丹横贯东西、连通南北,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愈加凸显。随着312国道、连霍高速、兰新铁路贯通东西,东六(山丹县东乐镇至民乐县六坝镇)、山阿(山丹县至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公路辐射南北,使山丹与外界的交通更加便捷。与此同时,县境内交通路网建设和客货运输能力建设也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由慢到快、由弱到强,快速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县运输往来总体处于马骡驴等役畜牵引胶轮、木轮大车拉运、驮运或靠人力肩挑背扛的落后状态,拖拉机、汽车运输刚刚起步。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道路运输业开始发生历史性转变,逐步形成以道路运输站场为基础、客货运输互为贯通的运输网络,公路运输呈现出“货畅其流,人便于行”的美好蓝图。1998年,全县有国营汽车运输公司1户,集体、个体汽车运输经营户504户。进入21世纪初,加强道路运输市场培育,开展货运市场整顿,维护良好的运营秩序,全县营运性车辆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随着农村客运班线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到2013年,8个乡镇110个行政村全部开通客运班线。
  1991年以来,山丹县域交通建设以县城为中心,外接周边县市,内连乡镇村社,逐步形成了以国道、县、乡公路主骨架为依托,东西畅通、南北串联的交通网络。到2013年,共修建农村公路1100公里,其中县乡公路136公里、通村公路964公里;行政村通畅率为90%,全县公路密度为16.8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以国道、专线为主干,县乡公路为分支,乡村道路为辐射的两横六纵干线框架,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通讯方面,元、明、清三代,山丹设驿站、递运所、塘,传递公文邮件。
  清末民国时期,邮递业务仅有收寄信函(明信片、平信、挂号信)、小件包裹(限2公斤以内)、小额汇兑、代办邮购报刊等。民国二年(1913年),山丹县邮政局成立,下设硖口、新河、东乐3处邮政代办所。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设山丹电信代办处,开办长途电话业务。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将山丹县邮政局、电信代办处合并,成立山丹县三等乙级邮局,隶属甘宁青邮局管理。1949年初,山丹邮政业务经办项目少,业务量小。1950年后,邮政业务逐年发展,涵盖普通信函、普通邮件、机要函件、汇兑、包裹、快递、国内航空邮件、挂号、发行、集邮、储蓄、储汇、长话、邮件投递和机要通信(其前身地区以上为军邮,县区为机要交通站)等项目,下辖马营、东乐堡、东门、永固镇(今民乐县永固乡)4处代办所和民乐邮亭1个(今民乐县城所在地),碗窑沟信柜1处,大什字、西关代售处2个。1957年,县委将机要通信任务划归县邮政局办理,专门设置机要通信室,实行专人收寄、押运、投递,与普通邮件严格分开,确保机密安全。1962年增开山丹火车站邮电所。1968年撤销马营邮政代办所,设立王家庄(军马总场驻地)邮电支局,山丹军马场一、二、三、四分场4个邮电所随即设立。1970年增开平坡、东水泉2个邮电所,1974年增开大青阳口邮政代办所。1969年邮政、电信分设,1971年12月重新合并为山丹县邮电局。1998年山丹县邮政、电信再次分设。历经16年的变化发展,收寄函件与包件等业务逐年减少,邮政设施增加,邮路增开调整,邮件运递加快,邮政储蓄恢复,礼仪信函、特快专递、礼仪专递及牛奶配送等新业务快速发展,全县115个村和王家庄(军马总场)等地全部通邮,电信通信网络技术发生质的飞跃。
  第一章 道路
  第一节 铁路
  兰新铁路及复线 兰新铁路山丹段横贯县境东西,全长98公里,区间设有尖山、白水泉、马莲井、红石泉、山丹、大桥、东乐、西屯8个车站。1959年后又陆续增开大青阳口、独峰顶、东明、北湾4站。兰新铁路复线山丹过境段全长98公里,山丹火车站为站点之一。
  兰新客运专线 又称兰新客运专线,是国家首条在高海拔地区修建的高速铁路,设计时速超过200公里/小时。2009年11月开工建设,2014年6月投入运行。横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自兰州西站引出,溯湟水河至西宁,穿越达坂山、祁连山后进入山丹军马场(设有山丹马场火车站),经过张掖、酒泉、嘉峪关后进入新疆的哈密、吐鲁番市,引入乌鲁木齐站。
  铁路专用线 县境内有铁路专用线4条:山丹火车站至山丹煤矿专用线,全长19.7公里,因山丹煤矿资源枯竭停产关闭而废弃;山丹火车站至山丹焦化厂专用线,全长7.7公里;山丹火车站至山丹军马场货场专用线,全长492米;山丹电厂至石油库专用线925米(已废弃)。
  第二节 公路
  国道(G312线) 清同治九年(1870年),朝廷任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总理两省事务。时新疆阿古柏进行叛变分裂活动,朝廷派左宗棠平叛。为西征运兵、粮饷供给需要,左宗棠发起修建自潼关横贯陕甘直至新疆的大马路。此路从山丹县境内经过,为沙砾路。
  民国十六年(1927年),征派民工整修原有大车道,勉强通行汽车,时称“兰肃汽车路”。民国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1937—1940年),马步青任甘新公路督办,对此路略加整修维持通车。1949年9月前,国民党政府为战争之需进行过修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新公路养护不断加强,经过50多年的修整和改造,特别是1980—2011年期间的三次改造后将路面拓宽至12米,沥青路面,达二级公路标准。山丹段94.5公里,起点绣花庙,途经老军乡、陈户乡的新河、山丹东收费站、山丹县城、东乐乡,终点至西屯。
  连霍高速公路(G30) 东起江苏连云港,西至新疆霍尔果斯,全长4395公里。系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工程,是横贯中国大陆东、中、西部的交通大动脉,是甘肃、新疆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陆路运输主通道之一。连霍高速公路甘肃段2009年4月开工建设,2013年7月建成。2001年3月,连霍高速山丹过境段开工,2004年11月竣工通车。
  山阿公路(东乐至双窝铺) 起点位于国道312线2689公里处山丹县东乐乡大桥村,终点位于山丹县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的交界处双窝铺,与内蒙古自治区省道317线(巴彦淖尔—山丹)相接,全长61.644公里。2007年9月开工,2010年12月竣工。山阿路是张掖市通往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的重要省际公路通道。
  县道
  李总公路 山丹县李桥乡至民乐县永固乡总寨村(山丹段22.37公里)。地处平原微丘区,走向自北向南,是贯穿山民两县的一条主要公路,也是山丹县公路网规划的“两横六纵”主骨架的一纵。途经李桥乡、霍城镇、中牧山丹马场三场和民乐县永固乡。初建于1982年,1992年县政府组织群众进行民工建勤。2004年进行油路挖补罩面。全长39.02公里。2005年11月,永民路20公里至22公里段采用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后投入使用。起点至20公里段于2007年列入山丹县清泉镇—霍城镇通乡四级公路改建项目,于2008年建成。
  新马公路 新河至马营。全长46.4公里,途经陈户、李桥、大马营乡。1993年开始逐年对该路进行改造。2008年新马路(陈户至马营段)改建,建设里程30.649公里(支线1.986公里),主线起点位于X210线16公里+000米处的陈户乡范营村,西南走向,途经陈户乡的山湾村,大马营乡的高湖、花寨子、新墩、磨湾等村,终点位于大马营乡政府。全线按四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该路的建成使沿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副产品和各种矿产资源得以及时外运。
  乡道
  花寨至大黄山路 起点位于新马路25公里处,东西走向,途经大马营乡的中河、上河,终点至大黄山林场钟山寺前寺,是县城通往大黄山林场的一条必经公路,全长14公里。2007年9月开工建设,全线按四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为20公里/小时。
  陈老公路 陈户乡至老军乡。走向自北向南,全长19.9公里。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将部分路段改造为沙砾路。2013年4月开工建设,10月完工,全线改建为混凝土路面,路基宽8米,路面宽6米,属四级公路。
  位新公路 位奇镇位奇村至新开村。全长11.6公里,途经位奇、柳荫、芦堡、汪庄、新开5个行政村。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将部分路段改造为沙砾路。2013年4月开工建设,10月完工,全线改建为混凝土路面,主线7.85公里,路基宽8米,路面宽6.0米,属四级公路。
  化新公路 原山丹化工厂至陈户乡西门村。途经清泉、位奇、陈户3个乡镇的48个行政村、300多个村民小组,沿途人口8万余人,是山丹县东西走向的主干道,承载着沿线农副产品及厂矿的货物运输,是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动脉。2002年在建设G30连霍公路永山段高速时,将原312国道覆盖,只在沿线修建4米宽的简易辅道,且为县域内东西走向的唯一通道。后对该路段进行路面改造,全线按四级公路标准建设,全长20.7公里,沥青路面,路基宽8米,路面宽6米。
  山佛公路 县城至大佛寺,为景区旅游公路,全长6.2公里。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途经县城和双桥、清泉村。沿线人口较多,区位优势明显。2012年改造路段路面,按平原微丘区四级公路设计,为砼路面,路基宽8米,路面宽6米。
  山靶公路 县城至靶场。南北走向。技术等级为三级,路基宽度8.5米,路面8.0米,全长20.514公里,为粒料加固土路面。全线设有涵洞25道,其中盖板涵23道、圆管涵2道,并设安全设施。为县级公路,也是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通往山丹与312线国道相接的跨省公路的一段。途经清泉镇郇庄、红寺湖村的茨湖、地圈台、双窝铺等地。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沙砾路面,部分路段在河道中通行,亦为简易公路。
  李周公路 李桥乡河湾村至周庄村。途经李桥乡河湾、下寨、上寨到周庄村,全长14.7公里,路基宽8.5米,路面宽6米,按四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2013年8月开工建设,10月完工。
  专用道路
  山马公路 县城至中牧山丹马场总场。途经山丹农场和位奇、李桥、大马营3个乡镇,全长53.6公里,是通往中牧山丹马场的一条专用公路。始建于1953年,20世纪70年代由省公路局投资铺筑油路33.6公里,其余20公里为沙砾路面,技术等级为四级公路。2008年修建。2007—2008年列入清霍路改建31.6公里。
  东六公路山丹县东乐乡至民乐县六坝乡。全长23.281公里。山丹境内12.3公里,有涵洞10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建成通车。1950年后多次改建。1990年为宽8米沙砾路面。1999年分段按三级、四级公路标准改建。2012年延长至28公里。
  1989年前,因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县境内公路拥有量比重小,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严重滞后,等级低、密度小、通行能力差、岀口不畅等问题突出。1991年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政府号召、群众参与投工投劳修建通乡通村道路,每年采取民工建勤的办法铺垫沙砾路面和土路面,群众岀行条件有所改善,但是道路建设远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十一五”以来,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政策机遇,通过争引项目、出台优惠政策、发动群众筹资等方式,逐年加大投资力度,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路等级标准和通达能力,扭转了全县道路交通基础条件差的局面。至2013年,投资2.05亿元,建成通村水泥道路549.1公里。
  第三节 桥梁
  1991年后,随着大中型机动车辆的增加,原有公路桥梁荷载已不能满足需求,交通部门对较大桥梁进行拆除改建和维修加固。2013年,县域内各类公路桥梁共90座1874.32米,其中国、省道桥梁20座513.4米;县际公路桥梁8座255.84米,专道桥梁3座82.8米,农村公路桥梁59座1022.28米。桥梁主要结构形式以拱桥和简支梁桥为主。
  第二章 运输
  第一节 运输车辆
  客运班车 1998年,全县拥有客运班车101辆,1925个座位左右,主要以“华丰”“万达”“华西”“山花”车型为主,座位数在17座左右,全部隶属于山丹县汽车运输公司。农村客运班车发行每班1小时至2小时不等,跨县班车线路8条。1999年8月开通3条线路:山丹至霍城东山班线(单程58公里)、霍城上西山至山丹班线(单程40公里)、东乐叶庄至山丹(单程34公里)3条班线,均每日1班。至2013年,全县开通班线34条,拥有客运班车85辆,主要以“宇通”“少林”“金龙”车型为主,座位2536座,车辆全部隶属于山丹县汽车运输公司。
  货运汽车 1998年,全县有货运汽车504辆。2000年后,道路运输业发展迅速,货运业取得较快发展。2013年,全县货运汽车为5858辆,其中专用载货汽车295辆、重型载货汽车710辆。
  出租汽车 2002年开始,县城兴起出租客运小汽车服务业。起初为60辆,2013年发展到171辆。其中通达汽车出租有限责任公司72辆、海峰出租车有限责任公司30辆、平安客运出租车有限责任公司69辆,全部为小轿车类。
  三轮摩托车 1998年,在县城营运的客运三轮摩托车有400辆左右。2011年以“退六进一”(6辆三轮摩托置换1辆出租车)的方式将客运三轮摩托车整合为出租车,整合后的三轮摩托车全部解体报废,城区再无三轮摩托车从事客运经营活动。
  公交车 2008年10月,在城区开通公交线路2条(1路:乐民新区—拾号;2路:北滩村—大佛寺),投放公交车14辆,日发班次130次,日均运送旅客2600人次,实行循环班次滚动发车,为城乡群众出行提供便利。
  第二节 客货运输
  旅客运输 进入20世纪90年代,道路客运市场鼓励“车头向下”,大力开辟农村客运班线,出现了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新格局。至1998年,县汽车运输公司和个体经营业户客运班车发展到86辆,开通客运班线36条,日发班次119次。2006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山丹县汽车运输公司改组为山丹县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客运班车在客运西站集中始发车。2013年,全县年完成出入客运量41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86万人公里。
  2013年,全县有班线客车85辆,其中高级客车30辆、中级客车52辆、普通客车3辆;出租汽车171辆,公交车14辆。开通客运班线36条,其中跨区班线2条、跨县班线7条、县境内班线27条。开通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城郊的公交客运线路2条,实行循环班次发车,乡镇和行政村通车率达100%。
  货物运输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运输市场的开放,企事业单位纷纷自备车辆自我运输或进入运输市场,在货物运输中逐步占据主要地位。1993年后,个体货运车辆迅速增加,企事业单位的车辆亦转为个体承包经营或卖给个人挂靠经营。至1998年,全县拥有货运车辆504辆,年货运量18万吨,年货运周转量1170万吨公里。2005年后,国家逐年加大公路建设投资规模,全县范围内干支衔接、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初步形成。公路的大规模建设带动了货运业的快速发展,个体经营货运车辆越来越多。2013年,全县拥有货运车辆5858辆,货运量为688.4万吨,货物周转量为44800万吨公里。2013年,李世龙注册资本500万元,依托山泥(集团)成立具有A级公路运输资质的山丹县铁骑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拥有运输车辆126辆,从业人员140人,下设矿石车队、散罐车队、乘龙车队、张掖分厂车队等6个全资车队及1个修理厂,为张掖市最大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运输公司。该公司除对外承接大型运输任务外,还涉足仓储保管、货物配送、汽车技术检测和汽车驾驶培训等相关领域。
  第三节 运输站场
  2013年,全县有二级站1个、三级站1个、乡镇客运站10个、行政村停靠站75个。
  汽车西站客运站(二级客运站) 俗称“汽车西站”或“汽车下站”,成立于1997年5月。2013年,有职工26人,其中管理人员6人;有进站车辆124辆,其中公司客车85辆、外县客车39辆;日发班次132次,日均发送旅客1600人次。近年来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车辆进站报班、售票、检票管理一体化服务流程,改善站内多项服务设施,美化乘车环境,为车辆经营业主和旅客提供快捷、方便的综合服务。
  山丹汽车站(三级客运站) 俗称“汽车东站”或“汽车上站”,始建于1994年,2002年改制为股份制民营企业,是张运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建成的具有三级道路旅客运输经营许可资质的客运站。主要承担途经站的功能。进站参营客车75辆,日均发放班次114次,日均客流量约2000人次。
  乡镇客运站 2004年,建成中牧山丹马场一场、二场、三场3家客运站。2005年,建成霍城镇、位奇镇2家客运站。2006年,建成老军客运站。2008年,建成陈户、李桥、焉支山旅游景区3家客运站。2009年,建成东乐乡客运站。至2013年,全县建成乡镇客运站10家。
  行政村停靠站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方便群众乘车和出行安全、规范乡村乘车秩序,2008年,建成永兴、十里堡、朱湾村等20个行政村停靠站;2009年建成二十里堡、三十里堡、西门村、山丹农场等14个停靠站;2010年建成东湾、四坝、柳荫、杨坝、新墩村等10个停靠站;2013年建成张湾、郑庄、下西山、西街村等14个停靠站。至2013年,全县除老军乡外共建成75个停靠站。
  第三章 交通管理
  第一节 公路养护
  山丹县县乡公路管理站(县路政管理办公室)是县乡公路养护管理的主体,前身为山丹县地方道路养护工程队,成立于1977年2月,隶属县工交局管理。2010年3月成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24人,属交通局管理。该站下设陈户和李桥两个养护道班,主要负责公路养护和拖拉机养路费的征收。后成立山丹县农村公路中心养护站,各乡镇成立交通管理站,负责农村公路的建设、养护和管理。
  1991年,全县有农村公路1500公里,其中县乡道350公里、村道1150公里。全县重点养护县乡公路113.85公里。2013年投资7000万元建成农村公路130公里。
  在县乡道路养护中,2013年在原有两个道班的基础上,成立山丹县农村公路中心养护站,购置养护车、装载机、压路机、路面清扫机、翻斗车等设备,从事公路养护生产管理。村道养护,采取农村低保户与村道日常养护相结合的模式,组织乡村低保户对所在村社道路进行路面清洁和路肩整修,推进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第二节 路政运政管理
  路政管理 山丹县路政管理大队成立于2011年10月(前身为成立于2007年7月的山阿公路路政管理大队),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县交通运输局管理,核定事业编制18人,2013年有工作人员13人。主要负责县乡公路巡查,保护路产、维护路权、管理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针对超限车辆多、路面受损严重的情况,在路政管理上,通过路面管控和源头治理,依法查处县、乡、村道路上的超限车辆治理,有效保护路产、路权,改善外部行车环境。同时每年进行路肩整修、翻浆处理、坑槽修补、塌方清理和公里桩、百米桩的补缺等工作,确保道路畅通。
  运政管理 1974年5月,成立山丹县企事业车辆管理办公室。改革开放初期,为打破道路运输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国家出台多项鼓励发展道路运输业的开放政策,调动社会各界兴办道路运输业的积极性,推动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
  1998年以后,以道路客货运输为主导,机动车维修、运输站场、搬运装卸、货运配载、运输中介信息服务等道路运输服务业竞相发展。为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管理,国家交通部相继出台客运、货运、运输站场、机动车维修、搬运装卸、运输服务业等经营业户开业技术经济条件(试行)和行业标准。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严格执行国家道路运输政策法规,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保护道路运输有关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道路运输事业的健康发展。2004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及交通运输部相关配套规章发布施行,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法规体系和行业标准。山丹县重点加强对道路旅客运输经营、货物运输经营、运输站场经营、机动车维修经营、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并实施行业“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职能;对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汽车租赁、客货运代理、货运配载、仓储理货、搬运装卸、运输中介信息服务等道路运输辅助性服务业,由事前许可转变为事后监督,规范经营行为,提供优质服务。
  第三节 规费征收
  拖拉机公路养路费 1991年,张掖地区公路运输管理处将山丹县大、中、小型拖拉机的公路养路费移交山丹县拖拉机养路费征稽站征收。当年征收24.3万元。1995年征收31.8万元。2000年征收45.5万元。2005年征收86.96万元。2008年征收54万元。
  公路运输管理费、客运附加费 1991年开始,凡在本县从事经营性客运和货运的公路运输管理费以及客运车辆的客运附加费由县公路运输管理所征收。当年征收35.93万元。1995年征收55.8万元。2000年征收52.2万元。2005年征收160万元。2008年征收75万元。2007年,客运附加费移交山丹交通征稽所征收。2009年1月起国家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公路养路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及公路客运附加费随即停止征收。
  运价收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府为稳定市场、稳定物价、保障供给,开始着手管理运价。1956年9月对汽车运价收费作出统一规定,1966年进行调整。基本运价保持在每人每公里0.02元左右,一直沿用到20世纪80年代初。1984年开始实行差别运价,运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基本运价提高到每人每公里0.04元左右。1989年11月,国家物价局、交通部联合发布《关于提高公路汽车客运票价的通知》,使得客运价格水平有一定程度提高;1991年,基本运价提高到每人每公里0.05元左右。1998年提高到每人每公里0.06元左右。2001年1月,座席基本运价提高到每人每公里0.10元,卧铺提高到每人每公里0.170元。2010年4月,基本运价按座席普通级客车在等级公路上运送旅客的每人公里运价0.10元计算,卧铺普通级客车运价在座席基本运价的基础上加成65%。
  第四节 车辆管理
  登记发证 1991年后,山丹辖区内各类客车、货车、摩托车由山丹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管理。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各类车辆在公安交通警察车管部门注册登记后,在市公路运输管理处办理道路运输证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2006年后,省际班车、市际班车在省公路运输管理局办理道路运输证;县际班车、危货车辆在市公路运输管理处办理道路运输证;县内班车、公交车、出租客车、普通货车在县公路运输管理所办理道路运输证。2006年后,农用汽车移交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管理至今。
  车辆审验 1991年后,由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负责登记的机动车辆,集中统一审验,每年审验一次;由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负责登记的机动车辆,集中在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车管所统一审验,每年审验一次;由县农机监理站管理负责登记的机动车辆,集中在县农机监理站管理,统一审验,每年审验一次。
  机动车维修 1997年、1998年,上级交通行政部门管理县辖区内道路运输车辆的维护管理,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全县机动车维修市场开始规范发展。1998年,有各类维修业户55户,其中二类10户、三类45户;2013年,有各类维修业53户,其中二类4户、三类49户。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 1998年前,本县尚无驾校,由张掖驾校在山丹设立报名点培训。2004年前,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市场归公安交警部门管理。2005年后,由交通部门负责驾驶人员的技术培训,由公安部门负责对申领机动车驾驶证的学员进行考试,合格后核发机动车驾驶证。2012年,成立“山丹县惠德机动车驾驶培训有限责任公司”“山丹县长运机动车驾驶培训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驾校”)。2013年,有教练车73辆,年报考学员1500多人。
  第四章 邮政
  第一节 机构设施
  山丹县邮政局成立于1913年,其后经历多次调整,并与电信几经分合,于1971年12月合并成立山丹县邮电局。1989年,山丹县邮电局有职工128人,设7个城市班组,下辖王家庄支局、陈户、东乐、平坡、霍城、李桥、位奇,以及军马一场、二场、三场、四场等14个邮电所。全县居民对外联络主要依靠信函及电报,全县邮政主要运输工具为汽车和自行车,每天两个班次分送邮件至各支局(所)和城区各段到群众手中。1998年邮政、电信分营后,邮政局下设综合办公室、财务室、邮政视察室3个职能部室及速递、物流、集邮、函件、储汇等多个专业部门;生产班组为县局投递班、分拣班、营业班及5个标准化储蓄网点;农村支局(所)10个,分别为王家庄支局,李桥、霍城、位奇、陈户、东乐邮政所,山丹军马场一场、二场、三场、四场邮政所。在城区及乡镇建成标准化电子营业网点3个,标准化代理金融业务网点5个,实现储蓄、汇兑业务全国互联互通。2001年5月,在山丹县北大路原苗圃空地建成占地10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1栋。2004年6月,全县邮政储蓄余额突破亿元大关;同年11月,邮政储蓄全国统一版本上线,实现邮政储蓄业务全国通存通兑。至2004年,全县邮政固定投资达726万元。2006—2008年,投资105万元对县局危旧房屋以及霍城、陈户、东乐等4个乡镇邮电所进行全面改造,设施更加完善,同时对城区11个住宅小区及单位安装40—60门报刊集装箱16个,有效解决邮件投递不到位问题,整体服务形象明显提升。邮政在服务社会、发展经济、提升普遍服务水平的同时,有序开展竞争性服务发展机制,到2010年,邮政业务收入达630万元(含邮政储蓄),年均增长6.3%。2010年以来,围绕省邮政公司提出的“富民强邮”战略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奉献社会公众”为宗旨,把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行业新风同加快邮政通信事业发展紧密结合,以“发展思路创新,行业服务创优”为重点,确保邮政快速健康发展。至2013年,全县邮路总长度1093公里。2009年以来,县邮政局连续两年获“全省邮政二十强县局”,市级文明单位、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并连续多年被山丹县委、县政府评为“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单位”。
  第二节 业务
  1986年开展邮政储蓄,业务收入42万元。1998年达117.44万元。2001年、2002年、2004年、2006年、2009年邮政业务总量分别为273.01万元、290.62万元、422.64万元、635.36万元、643.10万元。2013年达718.95万元。
  函包件业务 1989年经办的函件业务有平信、航空快件、明信片、挂号邮件、印刷品、寄人读物、保价信函,1994年增加商业信函业务。包裹业务包括有普通包裹、保价包裹、快递小包、航空包裹、航空快递小包、国际和港澳包裹。
  特快专递 1989年经办特快专递。到1991年,新建立东街、南街、步行街3个邮政网点开办邮政业务。1994年,乡镇邮政所全部开办特快专递业务。
  汇兑 经办的主要汇票业务有普通汇款、电报汇款,1991年增加特快汇票业务项目,汇兑范围通向全国各地。
  邮政储蓄 1989年以前,全县仅有县局营业厅开办邮储业务,主要经办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活期储蓄。1998年,全县各邮政网点均开办邮政储蓄业务。2000年全部实现联网和异地通存通兑。
  报刊发行 1986年,全县各支局(所)均办理报刊发行业务。至2013年,发行包括《人民日报》《甘肃日报》《求是》《党的建设》《张掖日报》《西部山丹》等党报党刊及新华社系列各类报刊1万余种,报刊流转额实现200多万元。1990年党报党刊发行量21.05万元、1995年28.35万元、2000年42.5万元、2010年172万元、2013年达220万元。
  集邮 1982年成立山丹县集邮协会,1986年全县各局(所)均办理集邮业务,1987年会员发展到75人。为丰富集邮爱好者的收藏,县邮政局自1988年开始加大集邮进货量,天文、地理、民俗、地方文化等一系列珍藏邮品陆续上市,与学校等联合开展集邮品鉴会、集邮展览等活动,提升邮政集邮者文化水平的层次。
  1990年前后,电报业务主要有天气、水情、公益、政务、新闻、普通、汇款、公电等8种。1998年邮电分营,电报业务由电信局承办,市场逐渐萎缩,2005年前后退出历史舞台。
  第五章 通讯
  第一节 电信
  机构沿革 1913年成立山丹县邮政局。1936年设山丹电信代办处,开始办理长途电话业务。1969年邮政、电信业务分设,1971年12月重新合并为山丹县邮电局。1998年7月成立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山丹分公司,与邮政、移动、联通正式分营,改名为山丹县电信局,位于县城大什字西北角,占地3684.5平方米,隶属张掖市电信局,内设办公室、维护工作站、公众客户部和机线班。2000年7月改制为甘肃省电信有限公司山丹县分公司,与山丹县电信局并存,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08年1月公司上市后更名为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山丹分公司,隶属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停止使用山丹县电信局名称,内设综合办公室、维护工作站、大客户部、公众客户部。2008年8月,公众客户部拆分为城市支局、东乐支局、陈户支局、马营支局和渠道营销中心,与其他各部门平行。11月,张掖长途线务局山丹线务分局撤销后人员并入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山丹分公司,增设干线维护班。2013年10月,公司进行内部改制,实行划小承包经营,将大客户部、城市支局、3个农村支局和渠道营销中心划小承包。公司有职工63人,其中合同制员工35人、聘用制员工28人。
  通信设施 1998年分营后,山丹电信通信设施较为落后,城区机房安装的交换设备为HJD04程控交换机,容量为10000线,固定电话用户仅3654户。1998—2001年,借全省农话大发展机遇,加快农村固话建设,经过几年努力,乡镇全部开通程控电话,新建杆路687.32公里、管道29公里;布放主干电缆6239.11线对公里,配线电缆12550.5线对公里,布放光缆690公里;新建城乡机房42座,更换华为公司C&C08程控交换机28960线,开通电话19960部,城乡开通宽带用户3200户。2001—2008年,新建小灵通基站189个,覆盖山丹县城和所有乡镇,开通小灵通用户20130户,新增固定电话8100户,新增宽带用户2100户。2008—2013年承接C网和光网城市工程启动以来,承接联通基站12个,新建CDMA基站73个,布放光缆940公里,覆盖山丹所有乡镇和兰新铁路。新建华为公司OLT设备22套,开通ONU设备2440台。
  业务 电信业务分设为网通、移动、联通、铁通4个公司和营业部。移动电话普及迅速,1998年县内平均3.25人拥有1部电话。2013年电信业务总收入上亿元。1998—2013年,公司主要经营业务有800MHzCDMA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和CDMA2000第三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固定网本地电话业务、固定网国内长途电话业务、固定网国际长途电话业务、IP电话业务、卫星国际专线业务、因特网数据传送业务、国际数据通信业务、国内通信设施服务业务;增值业务;第二类基础电信业务中的国内甚小口径终端地球站(VSAT)通信业务、固定网国内数据传送业务、无线数据传送业务、用户驻地网业务;第一类增值电信业务中的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国内因特网虚拟专用网业务、传真存储转发类业务、电子邮件业务、呼叫中心业务、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和信息服务业务。1998—2008年,城乡主要以固定网电话和小灵通移动业务为主。2007年,城乡固话用户28304户,宽带用户5100户,小灵通用户20430户,城区电话普及率86.6%,农村电话普及率58.7%。2008年承接C网启动城乡光网建设后,移动业务迅速发展,带动了ITV宽带业务。至2013年,移动用户数达18300户,宽带用户数11900户,城乡服务网点达79个;城乡固定电话受移动市场冲击,减少到15620户。固话、移动和互联网优势互补,形成无缝隙覆盖的服务网,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收入 1998—2000年是公司业务发展起步阶段,业务单一,收入较低。2001年小灵通开通后,业务收入逐年递增。2008年承接移动业务后,业务范围和用户群逐步扩大,收入稳步增长。
  第二节 移动通信
  1999年8月,甘肃移动通信公司张掖分公司山丹县营销中心成立,有干部职工5人;12月正式更名为甘肃移动通信公司山丹县公司,下设办公室、营销部、网络部。2002年投资130万元,在南大街7号新建面积1752.23平方米的办公大楼,下设综合部、集团客户部、网络部、市场部,有干部职工48人。新增中心营业厅,原办公地点设为北街营业厅,市场部下设农村片区。2006年2月更名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甘肃有限公司山丹县公司,农村片区分霍城、陈户、东乐、马场4个片区,城区新成立东门营业厅。至2013年,有自有营业厅3家,分别为中心厅、北街厅、东门厅;手机卖场1家下设4个部门综合部、政企客户中心、建维部、业务运营部;4个片区,即霍城、陈户、东乐、马场片区还有网络中心。
  通信设施 1999年从电信分营开始,移动网络仅为模拟网络,接受中心基站信号,仅城区覆盖,光缆传输50公里。2000年开始建设2G数字网络,2009年开始建设3G基站。2013年建设4G基站,到年底共开通127个2G基站、52个3G基站、56个4G基站,4G网络实现全城覆盖。霍城、位奇镇实现4G网络覆盖。光缆传输2700多公里。
  业务 1999年移动业务主要有数字模拟电话,2000年开始推出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三大入网品牌,用户号码段包括“139”“138”“136”“135”,经营语音通话、IP电话、移动梦网、GPRS、短信、彩信、彩铃等业务。2004年推出预存话费送手机活动;2006年推出集团彩铃、IMS(有线电话)、集团专线业务以及农信通、移动气象站等公益服务类产品;2009年,移动3G网络覆盖山丹县,进入TD-SCDMA时代,推出TD-SCDMA模式手机,用户更方便体验3G网络;开通GPRS上网流量套餐业务、欢乐家庭套餐业务。2013年初,4G网络覆盖山丹城区,4M光纤宽带与无线宽带(CPE)在城区及农村广泛覆盖使用。至2013年,移动用户数18万户。
  第三节 联通
  机构沿革 2004年1月成立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山丹县分公司。2008年与原中国网通合并,成立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山丹县分公司,下设综合部、城区网格、乡镇网格、集团网格、网络维护中心等部门。2004年在编人员20人,2013年18人,均为大专以上学历。
  业务 联通山丹县分公司主要经营固定电话、移动通信、宽带互联网、行业应用等综合性业务。
  2000年开始2G业务,用户量0.8万户。2008年,手机查询类功能、网上交费功能、网上全国通用“缴费卡”充值系统上线。2009年,网上积分兑换功能及保险功能、2G手机号卡、套餐销售上线。2010年1月,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WCDMA(3G)落户张掖,通过差异化营销策略,为用户提供成熟的3G业务,用户量1.5万户,通达全球27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3G通信,市话、长话、漫游三费合一,全国拨打只需0.15元/分钟,接听全国免费及高速上网,下行速率可达21M。2012年3G加油站上线,2013年开始4G业务,用户量0.5万户。2004—2013年,投资3125万元,建成2G、3G基站及共享基站70余座(自建基站47个,共享电信、移动基站27个),覆盖全县城区及乡镇,基本实现全县联通网络无缝隙覆盖。2008年以来,为引导和改变客户缴费支付习惯,缓解缴费难问题,缩短缴费时间,营业厅安装3台自助缴费设备,客户在自动缴费终端机上简单操作,能在8小时外自主缴费、自主办理手机业务。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