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县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67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县城建设
分类号: TU984
页数: 14
页码: 233-246
摘要: 本章记述山丹县县城建设,其中包括了市政建设、县城给水排水、县城民居、旧城改造、城区绿化、新城区建设。
关键词: 山丹县 城乡建设 县城建设

内容

汉时删丹古城,久经沧桑,遗址无考。西夏元昊于今县城址筑城,设甘肃军镇守,迄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重筑山丹城,周长一里二百六十步(折720.6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山丹卫指挥使庄得扩展县城建筑,城周七里二百零九步。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补筑县城倾颓城垣,增筑南关,东西长与城相等。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水毁南关城郭;二十五年(1760年),知县王亶望重修,各城门皆命名。民国时期,城郭如旧,县城范围变化不大,城区有四街(正北、正东、正西、正南街)九巷。街巷狭窄,凹凸不平,风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整个城区1.7平方公里,城东南隅、西北隅及王家什字一带尚有农田数百亩。城内有居民6000多人,大多务农,少数兼营商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城建设步伐加快。1954年2月,山丹发生7.3级地震,城区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房屋、庙宇多数毁坏。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组织民众抗震救灾,维持秩序,恢复生产,新修、改建房屋130多间,新建山丹初中教室、宿舍1000多平方米,东街小学教室8幢1540平方米。全城新建改建房屋总面积达2.46万多平方米。1956—1957年又新建祁连堂剧院和电影院。1958年后,在城区建起展览馆、新华书店、邮电局、县医院、大什字4个门市部、供销社和山丹师范、农校等,修建单位和部门有60多个。1959年,建起面粉厂四层制粉楼、县委四层办公大楼,县城开始出现高层建筑。以后的10年间,城区新建面积增加7.19万平方米。同时,焦化厂、铁厂、水泥厂、耐火材料厂、食品厂、造纸厂、玻璃厂、驻军营房、火车站相继建设。东起焦化厂,西到西门外,南起彭家台,北至火车站,新的建筑群连属成片。1978—1988年,山丹一中教学楼、培黎学校教学楼、县医院门诊楼、中医院综合楼、东街百货大楼、人民银行综合楼、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山丹培黎图书馆、艾黎与何克陵园等建成。城区内供水管道、沥青路面、输电线路均配套,初具现代县城规模。1988年,县城在建面积达4平方公里,比原址扩大2倍多。
  20世纪90年代,城市建设发展更加迅速。建成城北乡镇企业工业小区、东起焦化厂西至火车站的商贸长廊、4处专业市场、火车站广场和儿童公园。随着住宅楼、办公楼的建设,县城建筑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从2000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实施城镇化建设战略。到2004年,城镇建设投入3亿元,用于房地产开发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面貌大为改观,现代城市风格逐步凸显。特别是投资近千万元,建成龙首广场和灯光隧道,完成南湖公园恢复建设,成为城市建设新亮点,是群众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2004年,城区面积7.6平方公里,比原城址扩大近4倍;城镇人口5.84万人,城镇化水平达29%。2011年开始城市新区建设,两年后建成中央商务综合写字楼、文化旅游创意中心、艾黎国际大酒店等主体建筑,城区道路、人民公园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2013年,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有效改善了山丹县环境质量;城区面积达12.48平方公里,人口7.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41.3%。
  第一节 市政建设
  山丹县市政公司成立于1988年4月,2007年更名为山丹县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主要负责全县城市道路、照明、排水、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以及龙首广场、五彩山丹广场、大什子天桥等公共场所的绿化美化管理。
  街道 1972年前,县城道路均为砂石路。1973年,东、西、南、北四大街和王什街、隍庙街铺筑沥青路面,人行道铺设水泥砖,总长4.4公里。1982年,新开延伸城区道路6条:北大路、北环路、青年街、仓房街、文化街、清泉路,次年全部铺筑沥青路面,总长3.75公里。1987年又改建南环路,辟通文化街南端,与南环路连接,全长1.4公里。1993年,铺筑山红公路0.9公里。1993—1996年,城北工业小区、北大路中段道路拓宽。1996年,延伸西大街、王什街等道路3条共2.6公里。1997年6月,拓宽胜利街中段道路。
  1998年,拓建劳动街、城区到佛山公路5.7公里。次年拓建改造青年街、霍城巷、税务巷街道1.2公里。2002—2003年,拓宽改造东、西、南、北4条主大街2.6公里,路面由原来的12米扩展到24米。
  2005年,完成北大路、西大街改造。2006年,南环路、文化街整修破损路面1600平方米。2007年,修补破损路面600多平方米。2008年修建大什字天桥。2009—2010年,投资1800万元,完成全长7.86公里的312国道城区国境段道路改造(立交桥—焦化厂专用铁路);完成长城新村一巷、东泉巷、文化街、胜利街等背街小巷2.2公里的改造任务,完成滨河路、仓房街、青年步行街、南北大街道路改造。2011年,完成城区道路路面养护维修4000平方米、人行道维修6600平方米。2012年,完成背街小巷路面混凝土硬化1.97公里(国税巷250米、长城新村360米、文化街等道路3公里),改造人行道2万平方米,修补北大路、胜利街等路段破损路面8000平方米。
  路灯 1973年城区道路改建,在大南街、胜利街、隍庙街、东街、架设水泥杆路灯。1980年对原有路灯进行改造和更新。到1988年,在南街、北街、文化街、胜利街、隍庙街、仓房街、北环路、西街、东街、青年节、东环路等12条主要街道安装琵琶灯、高压钠灯和水银灯,照明道路8.2公里。
  1989—1992年,架设路灯60余盏,维修20余盏。2001年7月,在城区中心建成30米高杆灯1座。2006年架设高标准路灯34盏,路灯140多盏。2007年,拆换维修城区路灯160盏。2008年维修光荣新村、长城新村路灯500多盏;同年建成霍去病、山丹花雕塑和仿古亭。2011年完成城区道路路灯维修510盏,架设路灯48盏。2013年安装路灯317盏,维修576盏。在文化街、县府街、南环路架设跨街路灯23盏,在昌泰园步行街改造路灯10盏。
  桥梁涵洞 城区内(含城郊接合部)共有桥梁7座:大什子天桥(市政管理局管养)、国安桥、国泰桥、国礼桥、大西门桥、小西门桥(县交通局管养)、南湖家园桥(南湖村管养)。各责任单位依据权属,加强城区桥梁维护管理,定期进行安全监测,确保桥梁正常通行。2008年10月,建成大什字天桥,是城区第一座人行天桥。
  公厕 2008年,光荣新村、长城新村新建改造公厕6座。2013年投资85万元,在龙首广场、“五彩山丹”广场、全民健身中心、仁和家园新建高标准水冲式公厕4座。
  第二节 县城给水排水
  县城给水 1971年前,县城生活用水依赖二坝、四坝渠水,后因源头打井和建设工厂,逐渐干涸。1972年初,建成区供水管道1.2公里,设供水房4处,由面粉厂机井抽水,日供水量为80吨。1981年成立城区饮水工程办公室,采取单位集资、财政补贴的办法,筹资30万元,在县水电局院内建成50吨水塔1座,埋设管道7.2公里,配深水泵2台,日供水量100吨,设供水房8处,供1.8万人用水,实现供水到户,城区居民用上自来水,结束车拉肩挑生活用水的历史。1988年开辟南湖水源区,打井2眼,铺设管道4.3公里,建蓄水池2座,容量500吨,日供水量0.7万吨。1992年投资316.5万元,铺设管道16公里,新打机井2眼,完成城区供水工程。1996年新打机井1眼,铺设管道8公里。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城区用水量不断增大。从2000年开始,实施城区供水扩建工程,投资1463万元,铺设管网24.33公里,新打机井4眼。供水面积达9平方公里,日供水能力由1992年的0.8万吨提高到1.8万吨。
  县城排水 1993年4月,城区第一期排水工程开工建设,到1995年完成排水主管道6.5公里。1996年,新建城东贸易区等地段下水管道。1996—2000年,新建城东区等地段下水管网3公里。2006年,二期排水工程开始。2010年,配套管网一期工程开工建设。至2013年,城区有排水管网约40.5公里,产权属市政公司的27.16公里、属自来水公司的6.94公里、属水务局的2.49公里、属其他单位的3.92公里。
  第三节 县城民居
  平房 1949年,城区居民多系农户,非农业人口较少。机关职工家属多借民房居住。1958年,城市人口增大,各单位利用城区空地逐步建立职工宿舍,形成农民、市民杂居格局。1980年,国家投资69万元,由城建局在城北清除荒冢修建砖木结构平房22.5栋,连同县委、县政府旧房,分配职工家属居住。同时,鼓励私人建房,建成400多户。1986年,在焦化厂铁路支线以东辟地一片,定名为“长城新村”,供公私建设住房。焦化厂、水泥厂、化工厂、培黎学校、火车站、驻军、军马局干休所都建有以平房为主的家属院。至1988年,城区市民、农民达31439人,职工人均住房面积7.4平方米。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规划区内共有各类平房3170套38万平方米,入住3170户。平房大部分分布在县城的四个区域:312国道以北的长城新村,占全县平房的三分之一;东街、南关村有部分平房;北环影院附近有近400户平房,地处中心位置,面积较小,密度较大,是典型的城中村。1990年前后,为解决干部职工住宿问题,以单位为主,由单位出资在其附近建设部分平房,大部分已拆除重新规划;部分2013年后仍在使用,如县汽车运输公司在汽车站后面修建的16户平房,通过房改成为私人住房。
  住宅楼 1994年开始,采取政府补助、个人集资相结合的办法,开始兴建住宅楼,拆旧建新,连片开发,加快住宅小区建设,房地产开发随之兴起。2000年以前,县城房地产市场走势,住宅大多为企事业单位自建住房。到2004年,投资3亿元,建成县政府、龙首花园、明雅花园、丰清苑、乐民新区、长城新村等住宅小区。建成住宅楼300幢,建筑面积达80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2011年前后,房地产市场走向商品化,呈跳跃式发展势头。至2013年,县城共建设住房7680套776531平方米,销售6932套701731平方米,销售套数和面积均达竣工面积的90%。购房人群分布状况为:城镇居民购房1676套,占20%—30%;农村村民购房4563套,占60%—70%;调整住房的居民或村民693套,占10%。
  至2013年,城区有各类住宅(楼房)24421套250.03万平方米,入住22457户,空置住房1964套。其中:由开发企业建设的住宅16403套175.63万平方米,入住14439套154.5万平方米,未销售1964套21.13万平方米;机关、企事业单位建设住宅3837套33.4万平方米,入住3837户33.4万平方米;其他住宅楼4181套41万平方米,入住4181套。
  保障性住房 为缓解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2008年开始实施保障性住房政策,至2013年,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041套20.67万平方米,分配入住2583套17.83万平方米。其中建设廉租住房897套44700平方米,分配入住849套42300平方米;建设公共租赁住房330套18866平方米,分配入住120套8600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住房980套78486平方米,全部入住。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安置用房834套64664平方米,入住634套48954平方米。解决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及大中专毕业生新就业人员9000多人。
  2007年开始,对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3平方米以下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补贴15803户次、47409人次,发放金额2430万元。
  第四节 旧城改造
  老旧楼房改造 为优化老城区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从2010年开始,对城区内集中连片、基础设施老化的“城中村”、棚户区进行拆迁改造,建设安置住房,改善老城区居民住房条件。通过拆除旧危平房、新建住宅楼,建成仁和小区、盛泰苑住宅小区、舒景苑住宅小区、一品美景住宅等。
  广场建设 2008年,建设完成北环影院便民市场、东门汽车站便民市场、南湖公园北大门夜市。2010年,对北大路口广场、复肥厂广场、火车站广场和沿路单位、沿街建筑进行“穿衣戴帽、整容修面”式改造。从2000年后开始,重点在老城区新建或扩建龙首广场、金海源文化广场、“五彩山丹”广场、全民健身运动中心等。
  龙首广场 位于县城东北角,南与无量阁相呼应,东西紧邻居民住宅小区。广场始建于2000年,原为儿童公园。2001年,县上投资230万元,将儿童公园进行扩建,面积由2.2万平方米扩至2.8万平方米。2011年广场改扩建一期工程完工,拆除原老年活动中心,铺筑花岗岩板地面5000平方米。2012年,投资800多万元,对广场进行改、扩建。修建人工湖、假山、观景亭、曲拱桥、喷泉、公厕等设施,安装高杆灯8盏、景观灯27盏、龙灯6盏、草坪射灯49盏、音响27个,塑有西北特色“胡腾舞”铜像,安装大型LED电子屏,种植多种风景树、花卉。同年,广场二期改造工程完成。改造后的广场南北长172米,东西宽158米,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较改造前扩大5000多平方米。
  从2000年开始至2012年,和广场建设同步,园林绿化部门规划种植各种风景树7000多株、各类花卉6万余株,绿化面积约8000平方米。广场假山、草坪、林木点缀其间,错落有致,景色宜人,是市民健身、休闲、娱乐的重要活动场所,也是山丹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金海源文化广场 建于2005年,占地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广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200多间铺面组成购物中心(包括五金农电、服装鞋帽、日用百货、特色小吃及综合服务等功能区组成);2000多平方米会展中心,550平方米露天舞台,中老年活动、社区服务、健身、洗浴、饮食等功能区组成文化娱乐中心;公共活动场地、绿地、雕塑、喷泉、花坛、啤酒广场等组成9200平方米的小广场。是一处集商贸、文化、娱乐、休闲、健身、饮食为一体的公共活动场所。经过多年运行,2013年对广场及胜利街改造维修,铺设面包砖1755.9平方米、彩砖377.4平方米,砌筑大理石台阶156.17平方米、水泥台阶96.8平方米,大理石贴面32.66平方米。拆除混凝土52.7平方米,新建公厕1座,施划摊位96个。改造后的广场功能区划明确,改善了周边住户和商铺的生活及经营环境。
  “五彩山丹”主题广场 占地1万平方米,由县建设局、林业局、园林绿化局、清泉镇承建,分健身区和景观区。按照乔、灌、花配置,常绿、落叶树种交错搭配,配置园林小品。为彰显“国博故里”“五彩山丹”主题,投资36万元,依广场地形置景观石6块,其中一块雕刻“国博故里”及《山丹赋》,另5块分别体现“焉支风、长城魂、马场梦、艾黎情、佛山缘”“五彩山丹”的深刻寓意。广场的建成使用,提升城市形象,改变了县城西口脏乱差的面貌。2011—2012年,种植大规格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樟子松等各类风景绿化树种100余株,丁香、刺玫、连翘等花灌木60余株,草坪5600平方米。
  全民健身运动中心 位于原体育场内,为多功能综合体育场馆。2010年7月开工,2012年4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占地约36亩,投资近1344万元。规划设计为运动区和观看区两部分。运动区以400米环形塑胶跑道为界,划分为主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主运动区设置面层为红色塑胶的6个篮球场、9个排球场、5个羽毛球场和若干乒乓球台,面层为绿色人造草坪的投掷和跳远场地,1个标准曲棍球场。辅助运动区内设置1个网球场、1个小型门球场、健身器械区和3个篮球场。观看区设主席台、体育看台等配套设施。全民健身中心的建成,成为全县集体育比赛、运动训练、全民健身、娱乐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场,在提供设施完备的健身场所的同时,还承办田径、篮球等单项比赛和大型文艺演出,成为城区居民最为重要的健身场地之一。
  佛城广场 位于城西6公里处的大佛寺景区。2011年以来,结合大佛寺景区恢复重建,新建3万平方米的佛城广场,建有游客中心、旅游商品展示中心、三星级旅游厕所、七孔牌坊、佛文化经卷、长廊和水帘照壁景观及高9.9米三面观音坐像。县林业部门对广场进行高标准绿化美化,投资400多万元,采用多层次、多品种的乔灌苗木以及金叶榆等彩叶树种组合种植模式,对广场高标准绿化美化,共栽植青海云杉、香花槐、垂柳、国槐、金叶榆、羽衣甘蓝、丁香、白榆、绿叶景天、牡丹、刺柏球等乔灌苗木及花灌木10多个品种15万余株,种植草坪6500平方米,绿化面积8000平方米,建成大片绿色景观,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绚烂多姿的景观效果,景区品位得到提升。
  第五节 城区绿化
  城区绿化起步较晚。1980年成立山丹县城市建设局,统管城区绿化、林木管护。1984年,按照中央领导视察甘肃工作时提出的“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的重要指示,加大城区绿化力度,提出“砍掉杨家将、请进花木兰”的城区绿化总体思路,将城区东大街原有的杨树全部砍伐,栽植国槐,县城绿化由单一杨树向国槐、垂柳等多树种方向发展。1988年,县城绿化归县市政公司(隶属城建局)管理。主要以街道两旁及312国道县城过境段为重点,绿化投入少,树种单一,人均公共绿地占有率低,基本属于“一条街两行树”的粗放式绿化模式。1989—1992年,种植各类风景树3000余株,草坪2000平方米。1992年3月开始进行城区街道绿化改造,原有白杨树全部改种为国槐。2002年组织实施城区绿化示范工程,以城区道路、单位庭院、住宅小区绿化为重点,大力营造公共绿地;按照“人林结合、拆旧还绿、拆墙透绿”的思路,建成“千盆花卉”示范一条街。2005年种植各类风景树木360株、花灌木2000株,广场、无量阁、大什字沿街摆放盆花4600株。2006年,城区种植各类风景树木900余株,新增绿地6000平方米,新建防护林16公顷。2007年成立山丹县城市园林绿化局(隶属林业局),统一负责全县城区绿化工作,城区绿化步伐加快,同年在鑫海源广场、隍庙街、北大路、南环路种植风景树、花卉、灌木。2011—2012年,完成龙首广场、城市新区、无量阁周边、五彩山丹广场的绿化美化工作,种植月季、一串红、万寿菊、牵牛花等。2013年,完成龙首广场、仁和大道等区域绿化美化工作。
  【新闻作品选载】 山丹街头景色宜人盆盆鲜花争奇斗艳
  (本报讯) 赤日炎炎的盛夏,山丹县城区街头平添了一道宜人的风景:楼上楼下种的是花,室内室外摆的是花,县城中心的无量阁更是一片花海:一盆盆菊花、吊兰、君子兰、夜来香、马蹄莲……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使人流连忘返。据了解,为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美化城区环境,创建花园式文明县城,该县年初决定在城区开展种养“万盆花”活动,经过半年的精心培育,各单位盆花数量超过万盆,而且品种多、长势好。目前机关干部人均养花达二至三盆,大部分单位门前均设起了花坛、花架,摆了盆景。
  今日举办的“乡企杯”花卉展览,由于选送数量有限,一些单位“走后门”安插自己精心培育的花草。地级文明单位、全区优化育人环境建设示范点之一的山丹县电力公司,三年前投资3万元,从兰州花木公司请来技术人员种花种草,今年又投入6000元购置了多种名贵花卉,单位养花达到了1000盆。(杨争山)
  (选自《甘肃日报》1997年7月12日二版)
  街道绿化 1990—2000年,依据城镇总体规划,将东、西、南、北大街及文化街、南北环城路等11条主要街道确定为重点,以国槐为主,花灌木、草花为辅,逐步向园林化城区迈进。机关、厂矿、学校、单位驻地均进行规划和绿化美化。县政府大院等16个单位建成为县级园林化达标单位。
  2001—2006年,城区街道全部实现绿化,并建立绿化档案卡,实行“门前三包”制度,明确管护责任单位、责任地段。相继建成龙首广场等大型公共绿地,城市绿化逐步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县政府大院等创建为市级“园林化单位”,县林业局等创建为市级“花园式单位”。
  2008—2010年,以老城区绿化提升改造、城区街道和312国道县城过境段为重点,组织实施县城建成区道路绿化改造提升工程,东、四、南、北大街补植垂柳、圆柏、国槐等树木9400株,北大路新植馒头柳3350株、圆柏160株,南环路、北大路栽植绿篱4200米,种植水蜡、红叶小檗等彩叶灌木5万株,形成红绿相间、高低错落、造型各异的绿化带。隍庙步行街、青年步行街种植花坛400平方米。设计立体美化方案,购置灯杆悬挂花箱64个、复层式花箱36个、花槽120米,城区花箱数量达264个。
  2009年,启动实施城西绿化工程,在连霍高速公路山丹西收费站出口沿山(丹)红(寺湖)公路两侧2公里地带种植垂柳、樟子松等大规格风景树种4200株,沙棘、红柳、白榆、沙枣等乔灌木12.5万株;城西植物园种植各类苗木近40个品种2.58万余株、草坪2000平方米。两处620亩(城西植物园80亩),投资286万元。
  2010年,把312国道过境段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重点和通道绿化的延伸,点线面结合,绿化国道过境段8公里,沿国道拾号村、郇庄村段通道绿化4公里,栽植国槐、红柳、白榆等各类苗木47.8万株,拉设防护栏2.7公里,形成贯穿县城东西的绿色长廊。
  2011—2013年,以新城区绿化建设为重点,以“增绿添彩”为主线,绿化艾黎大道、仁和大道等道路5条26.4公里,改造提升无量阁周边、东门盘旋路、隍庙步行街、青年步行街、北大路广场、天桥广场等街头公共绿地6处3800平方米。至2013年,县城建成区绿地总面积166公顷,绿地率21.4%,绿化覆盖率27.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04平方米。
  单位(居住区)绿化 县城单位、庭院及居住区绿化同街道绿化同时进行。1990—2000年,县政府大院、粮食局、文化馆、博物馆、焦化厂、化工厂、水泥总厂、培黎学校、公路段、乡镇企业局、城建局、公安局、农技中心、种子公司、龙首化工厂、县医院等16个单位建成为县级园林化达标单位。到2006年,县政府大院、南湖生态植物示范园创建为市级“园林化单位”,县林业局、国税局、电力公司创建为市级“花园式单位”。到2013年,县政府大院、山丹一中、县医院、气象局、世博丽景小区等18个单位、小区创建成为市级园林绿化达标单位。举办花卉博览会,鼓励城区沿街各单位开展拆墙透绿、规划建绿、见缝插绿、立体挂绿和“万盆花卉进县城”等措施,动员居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开展绿化,实现了庭院绿化与街旁绿化相映相容。
  公园、陵园绿化
  南湖生态植物示范园 前身为南湖公园,始建于1982年,由喇嘛缸泉改扩建而成。2000年,为彻底改变生态园的自然生态环境,结合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县上重新恢复建设南湖公园,对320多亩园地进行改造、改良和绿化,对原有树木科学管护更新,百年古树“观音柳”得到妥善保护。园内定植祁连圆柏、青海云杉、塔柏、龙柏、国槐、红花槐、龙爪槐、馒头柳、垂柳、金丝柳、龙爪柳、垂榆、白蜡树、火炬、榆叶梅、玫瑰、丁香、连翘、牡丹、芍药等各类风景树种30多个品种4.8万株;种植三叶草、黑麦草、紫花苜蓿等观赏草坪2.6万平方米;改建花坛、花池22处,引进并培育小叶榕树、鹅掌木、四季橘、铁树、南洋杉等各类花卉20多个品种600余株。在立地条件差的山丹河内种植绿化树木30多亩。投资8万元,新建高标准温室和拱棚,采取穴盘育苗的方式,培育万寿菊、矮牵牛、一串红等花卉8个品种6万余株。有观赏景点20余处。南湖生态植物示范园成为集观光、休闲、娱乐、林业科技试验示范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经过10多年的努力,园区占地达25.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90%。被授予省级绿化模范单位、省级优秀群众公园、市级园林化单位、市级绿色单位等称号,2007年3月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2010年成为AAA级景区。
  艾黎与何克陵园 园内栽植有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等乔灌木10多个品种2万多株,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庄严肃穆,是省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再次进行全面维修,补植松柏等植物。
  城西植物园 地处兰新铁路与312国道山丹西立交桥之间三角地带,占地5.34万平方米,始建于2009年。基于山丹干旱缺水、城市绿地面积少的实际,将绿化向城市外围延伸。经过几年建设,植物园内共栽植各类适生绿化树种及花灌木40多个品种2.58万余株,种植草坪5000平方米,修建仿生态大门、人工湖、六角亭、仿木屋管护房、游园小径等园林建筑。经过不断建设,植被荒芜、垃圾成堆的地段花草相间,绿树成荫,小径交错、园林小品镶嵌其中,成为集休闲、娱乐、苗木繁育等于一体的景观带。
  绿地养护管理 为确保城市绿化管理有章可循,修订完善了绿地养护管理办法,落实养护管理责任,配备管护人员,对绿篱及草坪修剪、树木修枝、绿化带垃圾清理、除草、灌水等工作明确分工,每块林地、绿地责任到人。针对园林绿地面积不断扩大、养护管理设施不足的实际,加大资金投入,购置车载式汽油喷雾防虫车1台、大型灌水车2台、绿篱机8台、手推草坪机2台,油锯、大力剪、平剪、修枝剪等各类园林机械设备30套(件),改装森防专用车1辆、雇用水车4辆,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园林绿地养护管理奠定基础。
  第六节 新城区建设
  新城区即城市新区,位于旧城以西,东至县城北大路,南至山丹河,西至原山平路以西约600米,北至312国道;东西宽约1.3公里,南北长约2.2公里,占地约2.2平方公里;可容纳城市人口2.5万人左右。城市新区建成后,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4平方公里,实现宜居、宜游、宜商、宜业现代化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
  城市新区整体布局为“一轴、两心、三区”。“一轴”:以南北向为主要轴线,贯穿整个城区,既是联系三个功能区的轴线,又是新城区的景观视线通廊;“两心”:行政中心和景观中心;“三区”:由北向南依次布局旅游休闲娱乐度假区、行政办公区和居住功能区。
  城市新区建设分三期5年进行,一期建设从2011年3月开始,2013年3月结束。投资3375万元的新城区主街道艾黎大道(长2793.64米、宽37米)2011年7月开工,次年10月竣工。二期从2013年3月开始,2015年3月结束。三期从2015年3月开始,建设项目主要由商务楼、学校、医院、人民公园、旅游村、湿地公园、水厂、商业步行街、商业住宅区和基础设施等构成。初步形成“七纵八横”的道路框架,中央商务综合写字楼、人防工程、法院大楼、文化旅游创意中心、妇幼保健院、检察院业务大楼、艾黎国际大酒店、浙宁商厦、三和园、智行广场已建成投入使用;世博丽景、清华园、瑞景新城、万恒家园、南湖中央花园等住宅小区开发建设稳步推进。综合管网、停车场、公厕以及街道绿化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新区建设已具雏形。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