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南湖公园重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56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南湖公园重建
分类号: TU986.5+2
页数: 1
页码: 1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丹县南湖公园地理位置、发展历史和重新建设情况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山丹县 南湖公园 植物园

内容

南湖公园(南湖生态植物园)位于县城南,由转轮寺和喇嘛缸泉原址改扩建而成。1982年,县政府利用南门外77亩沮洳草滩,动员城区机关学校、厂矿职工义务劳动,种植各种树木11万株,修建公园管理处,始成南湖公园。后旱魃肆虐,泉源涸竭,草木零败,陂塘荒芜,一片衰败景象。1998年,县委、县政府发出“爱我家乡,建设南湖”的号召,重新恢复建设南湖公园。采取社会力量捐助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方式,分期建设,投入资金840多万元(社会捐助440万元、林业部门投资400万元),至2006年主体工程完工。公园北大门及两侧建筑群建筑面积399平方米,主体工程为钢筋混凝土现浇的二层仿明清古代建筑风格门楼,前后广场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2007年7月10日竣工剪彩。
  在南湖公园建设过程中,由县级老干部王明理、朱怀玺等人牵头,多方筹资建设。迁出居民12户,修建园区大门和围墙,铺筑条石主干道和各具特色的游园小径,新打新配机井1眼,架设输电线路3公里,埋设输水管道1.3公里,修缮和新建人工湖、兰池文物陈列园、常青苑、艾黎广场、游泳池、发塔、昭文堂等重点设施和人文景观以及转轮亭、仙堤楼等原有景观。
  发塔相传为阿育王所造的八万四千塔之一,经千年风雨,已荡然无存。明代在发现的塔基上复建发塔,后毁于地震。2004年,县上多方筹资在南湖公园南侧重建。发塔高五丈多,呈瓶状,三层。塔座高近两丈,塔身高两丈多,呈瓶肚状;塔顶高约丈许,呈伞状;顶有风铃,随风摇曳,声彻城郭,气势壮观。
  山丹文史馆又名昭文堂,取解读历史、昭彰文采、传承文明之意。位于南湖公园西南隅,占地2200平方米,上连发塔寺,坐南向北,由县委、县政府通过民间捐资于2002年筹建,2004年建成,2006年对外开放,是展示山丹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窗口基地。外观设计为汉唐古城堡式建筑,与南湖公园山石林木、亭台楼榭相互映衬。堂前培植名贵花木、草坪,雕刻有霍去病西征、张骞出使西域、隋炀帝驾临焉支山、艾黎与山丹等石雕;内部为挑檐双层砖混结构,钢架玻璃天棚屋面,以碑刻为载体,分上下两层,20个陈展厅室。下层以文史资料为主,将山丹大事记、建置沿革、政权更迭、机构演变、山丹人物志及古今名家有关山丹的诗、词、书、画、题字、题词整理刻碑;上层以现代建设成果展览为主,为工业、农业、城建、交通、文化、旅游等展厅,集中反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县上多次在此举办民间民俗文化书画展等活动。至2004年,南湖公园亭、台、楼、阁俱备花、草、树、木,诗、书、史、画共融。以公园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房地产开发、饮食、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占地20万平方米,观赏景点近20处,游乐项目10多项,融观光旅游、休闲娱乐、餐饮聚会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型公园,实现了县上制定的将南湖公园建成山丹对外开放的窗口、县城南端绿色屏障和居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的目标,成为集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游览之地。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