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东乐群井汇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56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东乐群井汇流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1
页码: 1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9-2013年山丹县东乐乡干旱缺水问题,作为县委、县政府的重要决策,主要组织实施群井汇流雨水集流、南滩打井取水两大工程,解决了部分村社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关键词: 山丹县 农业生产 东乐乡

内容

解决东乐乡干旱缺水问题,作为县委、县政府的重要决策,主要组织实施群井汇流雨水集流、南滩打井取水两大工程,解决了部分村社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群井汇流雨水集流工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丹河断流,水库干涸,东乐乡主要靠上游李桥水库向祁家店水库调水和从清泉镇沿祁家店水库周边村社机井购水维持农业生产,人均保灌面积仅为0.6亩,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针对这种情况,经过多方论证、勘查,1996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沿龙首山北麓打井取水,实施“群井汇流雨水集流”工程:汇集多眼机井提取地下水,并广集地表雨水,通过西水东调,北水南灌,解决东乐乡部分村社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一期工程于1997年3月8日开工,11月20日竣工,历时253天,当年恢复小寨、五墩、城东、十里堡等村耕地面积4000余亩,人均保灌面积达到1亩;1998年、1999年完成二期工程。整个工程打机井11眼,架设农电线路8.6公里,衬砌节水渠13公里,埋设高压输水管道4公里,建成收集雨水塘坝2座,完成总工程量26.3万立方米。该工程总投资560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贷款220万元,中央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56万元,省“两西”资金144万元,省计划委员会专项资金30万元,银行贷款17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60万元。工程解决了人均只有保灌面积0.6亩的静安、大桥、五墩、十里堡、小寨、城东6个村10044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工程建成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宋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全国科协副主席刘恕,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及甘肃省委书记阎海旺、孙英等前来视察和参观,对工程给予肯定。姜春云称赞该工程是“解决西北干旱缺水的创举”。
  南滩打井取水工程 为缓解水对东乐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2005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东乐乡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即在地下水资源比较充裕的东乐南滩盆地打井引水。2006年,城东、城西村在没有任何项目的支持下,率先在南滩打井取水灌溉,两村打成机井10眼,架设输变电线路25公里,衬砌引水渠道30公里,解决两村5000亩耕地的灌溉问题,南水北调首战成功。2009年,城东、城西村实施“三西”扶贫开发项目及南滩打井工程,新打新配机井6眼,衬砌各类渠道28.4公里。
  2010年,由于严重干旱缺水,东乐乡五墩、十里堡村群众强烈要求上南滩打井取水,解决两村4800亩撂荒耕地的灌溉用水。经过近一年的紧张施工,群众自筹资金完成投资928万元,新打新配机井12眼,架设农电线路9公里,开挖土方28.5万立方米,铺设管网48.9公里,修建250立方米、100立方米的调蓄池两个。引水管线工程量最大的地方是在岗坡头的山梁上开挖长1公里、口宽22米、底宽5米、深17米的堑壕,将水送入饱受干旱之苦的农田。通过两条引水管线,恢复撂荒地、增加保灌面积4500亩,五墩、十里堡村人均保灌面积从0.6亩增加到2亩以上。两条引水管线如两条巨龙蜿蜒在东乐南滩,被群众称为救命水、幸福水。南滩打井取水工程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山丹的“红旗渠精神”。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