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重要政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56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重要政务
分类号: D625.42
页数: 4
页码: 149-1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9-2013年山丹县人民政府重要政务工作的具体内容介绍,主要介绍了招商引资、东乐群井汇流、羊产业开发、南湖公园重建等。
关键词: 山丹县 人民政府 重要政务

内容

第一节 招商引资
  1989年前后,随着乡镇企业发展,招商引资力度逐步加大。1993年后,县上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参加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兰洽会”(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西洽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为企业寻求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伙伴。
  1989—1995年,全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100多项、资金4368.5万元,引进技术人才126人。1996—2000年,引进资金1095万元,引进人才51人。工合塑料厂引进台湾皇珊集团公司资金120万元,由能人侯继光建起年产800万条纸塑复合包装袋生产线。东乐乡引进资金120万元,由江苏连云港客商张义兵建成新世纪自动门有限责任公司。工合造纸厂引进资金60万元,建成造纸生产线。山丹县钢厂引进资金105万元,恢复企业生产。大马营金矿引进资金120万元启动生产。
  【新闻作品选载】山丹农民企业家有眼光高薪聘请经济技术顾问
  (本报山丹讯)山丹县清泉乡南湖村农民企业家侯继光,现在终于消除了满脸的愁云。自从今年4月份,他从浙江温州高薪聘请高级工程师杨功浦为技术顾问后,到6月上旬,他们工厂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由以往的2种增加到了30多种,加工生产的塑料管材由9种发展为14种。
  山丹县致富农民高薪聘请经济技术顾问是今年出现的新鲜事。其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家,由于本身素质的制约,常感到管理经营好这些企业力不从心。于是,他们纷纷高薪聘请经济技术顾问。东乐乡静安村农民李学忠,去年11月投资20万元创办起花岗石板材加工厂后,今年初又联合4户农民入股40万元,在新疆哈密地区建起了股份合作制砖厂。为了加强管理,改善经营,他聘请县政法委员会的干部张建龙为经济技术顾问。张建龙的工资、福利待遇由企业支付,年终根据企业盈利状况,再给所在单位支付一定的酬金。到6月上旬,花岗石板材厂已加工生产精制板材900平方米。砖厂已投入正常生产。
  农民高薪聘请经济技术顾问,县委书记李春生和县长褚毓民都表示要大力支持。他们认为这是农民私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的必然要求,政府要帮助排忧解难。并且要抽调整体素质较高的干部去应聘,这样既促进了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又促进了机关单位的机构改造。据悉,今年已有30多名机关干部到乡村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挂职工作。(张兴民)(原载《甘肃日报》1993年6月18日)
  从2001年开始,县上连续四年组成代表团,参加在省内多地举行的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每年有10个系列20多种产品参展。
  2004年,全县乡镇企业引进各类人才80人,引进资金5529万元。其中引资1680万元建成黑山铁矿,引资150万元建成三龙酒厂,引资1173万元建成高原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引资250万元建成亨佩茔石选矿厂,引资1000万元建成南关综合市场。
  2006年后,组织企业参加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兰洽会、西洽会等,采取组团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形式,为企业寻求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伙伴。
  第二节 东乐群井汇流
  解决东乐乡干旱缺水问题,作为县委、县政府的重要决策,主要组织实施群井汇流雨水集流、南滩打井取水两大工程,解决了部分村社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群井汇流雨水集流工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丹河断流,水库干涸,东乐乡主要靠上游李桥水库向祁家店水库调水和从清泉镇沿祁家店水库周边村社机井购水维持农业生产,人均保灌面积仅为0.6亩,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针对这种情况,经过多方论证、勘查,1996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沿龙首山北麓打井取水,实施“群井汇流雨水集流”工程:汇集多眼机井提取地下水,并广集地表雨水,通过西水东调,北水南灌,解决东乐乡部分村社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一期工程于1997年3月8日开工,11月20日竣工,历时253天,当年恢复小寨、五墩、城东、十里堡等村耕地面积4000余亩,人均保灌面积达到1亩;1998年、1999年完成二期工程。整个工程打机井11眼,架设农电线路8.6公里,衬砌节水渠13公里,埋设高压输水管道4公里,建成收集雨水塘坝2座,完成总工程量26.3万立方米。该工程总投资560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贷款220万元,中央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56万元,省“两西”资金144万元,省计划委员会专项资金30万元,银行贷款17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60万元。工程解决了人均只有保灌面积0.6亩的静安、大桥、五墩、十里堡、小寨、城东6个村10044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工程建成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宋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全国科协副主席刘恕,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及甘肃省委书记阎海旺、孙英等前来视察和参观,对工程给予肯定。姜春云称赞该工程是“解决西北干旱缺水的创举”。
  南滩打井取水工程 为缓解水对东乐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2005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东乐乡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即在地下水资源比较充裕的东乐南滩盆地打井引水。2006年,城东、城西村在没有任何项目的支持下,率先在南滩打井取水灌溉,两村打成机井10眼,架设输变电线路25公里,衬砌引水渠道30公里,解决两村5000亩耕地的灌溉问题,南水北调首战成功。2009年,城东、城西村实施“三西”扶贫开发项目及南滩打井工程,新打新配机井6眼,衬砌各类渠道28.4公里。
  2010年,由于严重干旱缺水,东乐乡五墩、十里堡村群众强烈要求上南滩打井取水,解决两村4800亩撂荒耕地的灌溉用水。经过近一年的紧张施工,群众自筹资金完成投资928万元,新打新配机井12眼,架设农电线路9公里,开挖土方28.5万立方米,铺设管网48.9公里,修建250立方米、100立方米的调蓄池两个。引水管线工程量最大的地方是在岗坡头的山梁上开挖长1公里、口宽22米、底宽5米、深17米的堑壕,将水送入饱受干旱之苦的农田。通过两条引水管线,恢复撂荒地、增加保灌面积4500亩,五墩、十里堡村人均保灌面积从0.6亩增加到2亩以上。两条引水管线如两条巨龙蜿蜒在东乐南滩,被群众称为救命水、幸福水。南滩打井取水工程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山丹的“红旗渠精神”。
  第三节 羊产业开发
  山丹县草原面积广阔,具有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1998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成立山丹县羊产业开发办公室,在全县实施“万千百”羊产业开发工程:培育年贩运万只以上肉羊的流通企业1个,培育年贩运千只以上的肉羊运销户100户,发展年育肥百只以上肉羊的育肥户1000户。县上把以养羊为主的草畜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四大产业”(羊产业、啤酒大麦产业、油菜产业、马铃薯产业)之首来抓,成立山丹县羊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县委书记陈义任组长,县长方维军任副组长,制定下发《关于加快发展草畜产业的意见》《关于“万千百”羊产业开发工程的实施意见》等,确立“把山丹县建设成为河西优质肉羊集中产区和全省养羊强县”的目标。
  到2008年,全县肉羊饲养量达77万只,存栏46.5万只,出栏30.5万只,被甘肃省确定为全省养羊10强县。2011年获得全省羊产业大县40万元奖励资金。至2013年,建成集良种繁育、技术试验推广、销售为一体的高效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1处;肉类屠宰加工企业3家(高原龙、康源、山丹马场食品公司);养殖育肥企业28家;城北小区活畜交易市场1处;饲草料加工企业3家(润牧、昌润、焉支饲草);省级良种羊繁育场6家(县种羊场、品玉农牧综合公司、盛江源养殖合作社、南山牧业养殖合作社、旺源养殖合作社、有礼养殖合作社)。创建省、市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10个,建设养殖小区(场)68个,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165个。申请注册“山丹羊肉”地理标志。争创无公害羊肉品牌3个(“山丹羊肉”、高原龙羊肉、焉支羊羔肉)。全县羊饲养量132万只,出栏58.5万只,羊肉产量9360吨。羊产业产值2.72亿元,占到畜牧业总产值的74.5%;农民人均养羊纯收入达1320元,占到牧业纯收入的70.6%,占农民平均纯收入的15.5%。羊产业成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山丹县被确定为全省12个现代畜牧业肉羊产业示范县之一。
  第四节 南湖公园重建
  南湖公园(南湖生态植物园)位于县城南,由转轮寺和喇嘛缸泉原址改扩建而成。1982年,县政府利用南门外77亩沮洳草滩,动员城区机关学校、厂矿职工义务劳动,种植各种树木11万株,修建公园管理处,始成南湖公园。后旱魃肆虐,泉源涸竭,草木零败,陂塘荒芜,一片衰败景象。1998年,县委、县政府发出“爱我家乡,建设南湖”的号召,重新恢复建设南湖公园。采取社会力量捐助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方式,分期建设,投入资金840多万元(社会捐助440万元、林业部门投资400万元),至2006年主体工程完工。公园北大门及两侧建筑群建筑面积399平方米,主体工程为钢筋混凝土现浇的二层仿明清古代建筑风格门楼,前后广场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2007年7月10日竣工剪彩。
  在南湖公园建设过程中,由县级老干部王明理、朱怀玺等人牵头,多方筹资建设。迁出居民12户,修建园区大门和围墙,铺筑条石主干道和各具特色的游园小径,新打新配机井1眼,架设输电线路3公里,埋设输水管道1.3公里,修缮和新建人工湖、兰池文物陈列园、常青苑、艾黎广场、游泳池、发塔、昭文堂等重点设施和人文景观以及转轮亭、仙堤楼等原有景观。
  发塔相传为阿育王所造的八万四千塔之一,经千年风雨,已荡然无存。明代在发现的塔基上复建发塔,后毁于地震。2004年,县上多方筹资在南湖公园南侧重建。发塔高五丈多,呈瓶状,三层。塔座高近两丈,塔身高两丈多,呈瓶肚状;塔顶高约丈许,呈伞状;顶有风铃,随风摇曳,声彻城郭,气势壮观。
  山丹文史馆又名昭文堂,取解读历史、昭彰文采、传承文明之意。位于南湖公园西南隅,占地2200平方米,上连发塔寺,坐南向北,由县委、县政府通过民间捐资于2002年筹建,2004年建成,2006年对外开放,是展示山丹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窗口基地。外观设计为汉唐古城堡式建筑,与南湖公园山石林木、亭台楼榭相互映衬。堂前培植名贵花木、草坪,雕刻有霍去病西征、张骞出使西域、隋炀帝驾临焉支山、艾黎与山丹等石雕;内部为挑檐双层砖混结构,钢架玻璃天棚屋面,以碑刻为载体,分上下两层,20个陈展厅室。下层以文史资料为主,将山丹大事记、建置沿革、政权更迭、机构演变、山丹人物志及古今名家有关山丹的诗、词、书、画、题字、题词整理刻碑;上层以现代建设成果展览为主,为工业、农业、城建、交通、文化、旅游等展厅,集中反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县上多次在此举办民间民俗文化书画展等活动。至2004年,南湖公园亭、台、楼、阁俱备花、草、树、木,诗、书、史、画共融。以公园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房地产开发、饮食、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占地20万平方米,观赏景点近20处,游乐项目10多项,融观光旅游、休闲娱乐、餐饮聚会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型公园,实现了县上制定的将南湖公园建成山丹对外开放的窗口、县城南端绿色屏障和居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的目标,成为集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游览之地。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