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重要决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525
颗粒名称: 第八章 重要决策
分类号: D630.1
页数: 3
页码: 108-110
摘要: 本章记述山丹县重要决策,其中包括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能人带动战略、文化大县建设。
关键词: 山丹县 中国共产党 重要决策

内容

第一节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山丹县域内工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大,从业人员多,客观上带动了非公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通过强化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落实优惠政策、拓宽发展领域、解决实际问题,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996年全县有个体工商户2937户,从业人员5869人,注册资金2464万元;有私营企业36户,从业人员2890人,注册资金2586万元。1998年10月出台《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同年11月召开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表彰先进集体43个、先进个人20名。2000年8月出台《山丹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01年9月,县委组织部下发《关于选派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和联络员的通知》,选派15人党建指导员和27人党建联络员,联系指导25户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2003年6月召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座谈会,讨论制定《山丹县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意见》。至2004年,全县个体工商户5146户,从业人员9002人,注册资金10209万元;有私营企业139户,从业人员5312人,注册资金7924万元。全县非公有制企业上缴税金1254万元,占财政收入的1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4.9亿元,同比增长15%,经济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
  2012年,县上出台《山丹县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实施意见》,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呈现六大特点,一是速度不断加快。私营企业692户、注册资本40.24亿元,增长率达44.16%、251.7%;农民专业合作社808户、注册资本55.72亿元,增长率达136.2%、194%;个体工商户6798户、注册资本4.48亿元,增长率达16.8%、18.55%;注册资本在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9户,1亿元以上的4户。二是经营规模迅速扩大。伴随着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民间资本参与力度的加大,一大批非公有制经济新项目建成投产,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企业组织结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涌现出山泥(集团)、金山啤酒大麦原料公司、同翔铁合金厂、瑞达淀粉、金海源文化购物广场等一大批非公有制骨干企业。三是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全县非公有制企业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38户,占10.8%;从事第二产业的有102户,占29%;从事第三产业的有212户,占60.2%。活动领域涉及商品批发、餐饮住宿、建筑、采矿、冶炼、化工、交通运输、信息通信、农产品加工、房地产开发等十个类别40余个行业。四是经济贡献率日益提高。全县非公有制企业上缴税金占到财政收入的18%,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5%,拉动GDP增长5个百分点。五是就业渠道明显拓展。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13646人,占社会从业人员的12%。吸纳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664人。六是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山丹羊羔肉、丹马油脂、高原龙食品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在国内占据一定市场,全县有注册商标98件,其中地理证明商标1件、甘肃省著名商标8件,这些商标中有近98%来自非公有制企业。
  第二节 能人带动战略
  1989年后,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将典型引路、能人带动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改革开放初期,芦堡、静安村作为全县率先致富的集体,被树立为典型,郭家诚等人是全县农村支部书记学习的榜样。1997年,县委表彰命名张文林等“十佳”公仆,在全县广泛开展“讲政治,做公仆,办实事”活动,他们成为全县学习的榜样。2003年前后,周世贵、陈永琳、石文南等人多年在阿克塞、敦煌等地从事石棉开采,合法经营,勤劳致富,被县委、县政府树立为典型,成为全县发家致富的榜样。张天文等人因为对本职工作的奉献和热爱,被县委树立为全县党员干部学习的典型。为适应形势的要求,2009年1月,县委、县政府召开致富能人座谈会,出台《关于实施能人带动战略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意见》,下发《关于成立实施能人带动战略领导小组的通知》,确定“抢抓机遇,培育特色,能人带动,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成立山丹能人协会,丁述文等92人被吸收为会员,并召开全县实施能人带动战略推进会议,能人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2010年,县上组织实施“1369”全民创业工程(在县境北部平川区建设面积45平方公里的能人创业长廊;建好节水高效现代农业、山丹花开观光农业、暸高山高效畜牧业3个能人示范基地;先行扶持6个规模以上企业,培育全民创业示范龙头企业;扶持建设9个乡镇农民创业园,为农民搭建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平台、试验平台和创业平台),作为能人创业的平台和有效载体,在龙首山北部滩连霍高速公路沿线规划建设长30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的能人创业长廊,由东向西依次布局设施农业园区、商贸流通园区、新型工业园区和生态屏障区四个功能发展区,每年安排3000万元资金扶持现代农业尤其是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完善园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绿化美化,引导社会投资,相继引进甘肃爱福、甘肃宏武、张掖泰丰等现代农业企业及合作社入驻,形成以设施葡萄、优质杂果及食用菌为主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新格局,建成以红提葡萄延后栽培、蔬菜种植为主的日光温室大棚,食用菌大棚等现代农业栽培设施。8个乡镇相继建起9个农民创业园。德隆农副产品保鲜公司、甘肃博原生物科技开发公司、祝福油脂公司,都形成规模和品牌,带动作用明显。
  作为能人带动战略的配套措施,组织实施“能人进村班子”工程,216名致富能人被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能人型村干部比例占到72.8%。在能人带动战略的激励下,清泉村党支部书记赵世君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现代化养殖场,带动周边群众从事规模养殖。大马营乡农民尹华文通过土地入股,联合山羊堡村的3个农场及88户农户建立荣华农民专业合作社。汪庄村党支部书记、致富能人梁有勤返乡创办家庭农场,吸纳剩余劳动力120人,带动当地6个规模养殖场和3个养殖小区动工建设。东门村党支部书记、致富能人徐逢林垫付资金建起6栋农民住宅楼,恢复撂荒地5000多亩。十里堡村能人李鹏成立山丹县旭辉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本村耕地2850亩,办起家庭农场,种植孜然、黄芪、彩色马铃薯。2011年12月,山丹县“能人进村班子”工程被甘肃省委组织部评为“市县组织工作十项特色成果”之一。2013年,围绕县委提出的“选能人配强村级班子、带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要求,196名致富能人走上村“两委”带头人岗位,能人型村干部比例达89%,24名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正副职。到2013年,全县家庭农场达440多个。
  至2013年,通过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全县吸纳5万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80多名能人带动全县土地流转面积从2009年的5.3万亩到25.56万亩,50多名能人创办经营实体,130多名能人斥资盘活商贸资产,30多名在外地工作、创业的山丹籍能人帮助招商引资4.8亿元。280名文化旅游产业能人带动发展乡村、草原生态旅游,建成“农家乐”休闲园126家,建成文物复制、剪纸、麦秆画等民间工艺旅游产品生产线4个;350名劳务能人带动全县劳务输转,打响“丝路硬汉子”“焉支铁人”等劳务品牌,劳务规模稳定在6万人左右。由致富能人牵头成立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56户,入会农户17235户;能人牵头成立私营企业350多户,注册资金亿元以上企业4户;全县非公经济销售总额达6.6亿元,占全县销售总额的43.73%。
  第三节 文化大县建设
  为推动山丹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河西文化大县,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2012年2月,县委以1号文件下发《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县的意见》,编制《抢抓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推进山丹文化大县建设规划(2014—2020)》,力争用10年时间,把山丹建设成为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的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实力居于全市领先地位的文化大县,到2020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使山丹成为甘肃乃至西部、全国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县份。
  在文化惠民工程中,县政府拨付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艾黎纪念馆、乡村舞台、城市数字影院、公共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围绕文化活动,举办五届焉支山旅游文化艺术节、两届全县农民电视春节联欢晚会、两届“春联书盛世,文化送万家”活动、甘肃省首届焉支山民歌大赛、全县首届集体婚礼、山丹最美大妈评选、迎国庆“永远的焉支山”古代诗家咏焉支国画展、山丹老照片展览、读书征文演讲诵读等活动100多场。举办以乡镇为主导的各类文艺汇演、舞蹈大赛群众文化活动、展览活动200多场次。
  文艺精品创作中,从2012年开始,小品《救红军》获甘肃省首届百姓小品大赛最佳创作奖和表演优秀奖,《局长的车》获甘肃省第二届“梅馨杯”小品大赛最佳创作奖和表演优秀奖,歌舞小品《夸丰收》登上全省农民春晚舞台。全县作者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300多件,获省级以上奖项3件,出版作品集15部。梁积林被评为甘肃省委、省政府十大文化品牌之一的“甘肃诗歌八骏”。成立山丹书画院,举办首届全县书法美术作品大奖赛;成立地方文化创研室,集中人力资源挖掘整理山丹的文化底蕴,《山丹文苑》杂志第一期创刊。创作发行《山丹民俗文化系列丛书》《山丹旅游丛书》等旅游文化系列丛书5套。编辑完成跨时限25年、400多万字的山丹年鉴、山丹综合年鉴6部,编辑完成《天南地北山丹人》《山丹人荣誉录》等地情书籍和清道光《山丹县志》的旧志整理。《山丹县教育志》《山丹县人民医院志》《山丹县林业志》《汪庄村志》等地方文化史志书籍陆续编印。通过系列宣传、编印书籍,“山丹能人”得到县内外普遍认可。开发出精美的《乾隆下江南路线图》《兰亭图》《狩猎图》等文物复制品,五彩山丹系列纸塑、毡塑、沙雕系列作品。挖掘恢复编制念宝卷、炒拨拉、钟山寺庙会、高台子舞狮、周玉梅麦秆画、花壳篓等一批非遗保护与传承项目,向省市文化部门进行集中申报。全县338处文物健全档案记录,新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部划定保护范围。明长城防洪、二期抢险加固工程基本竣工。制作完成《四坝彩陶文化》纪录片,拍摄制作完成富有山丹本土文化气息的纪录片《山丹罐罐席》。
  围绕文化大县建设目标,组建山丹县城市综合执法大队,完成县歌舞团改制、文广新局组建、电影公司改制、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等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培训农村文艺骨干1000多人次,培训群众业余文艺骨干2000多人次。农村文化实用人才有2人评上副高职称,16人评上初、中级职称。文化志愿者队伍达700多人。到2015年,全县文化产业资产总额达5.25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6600万元,增幅36%,增速43%,占GDP比重2.09%;文化产业机构132家,从业人员1867人。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