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宣传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51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宣传教育
分类号: D261.51
页数: 6
页码: 94-99
摘要: 本章记述山丹县宣传教育,其中包括了干部理论教育、重大教育活动、新闻宣传。
关键词: 山丹县 中国共产党 宣传教育

内容

第一节 干部理论教育
  1979年,县委为加强干部理论武装工作,恢复了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主要有县级干部和县直综合部门主要负责人。1986年,中心组学习步入正规化、制度化。县委建立了按月集中学习、学习专记、中心发言、考勤请假、情况通报、研讨交流等学习制度,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的学习教育和科普活动。2001年,组织“抢抓三大机遇,加快山丹发展”大学习大讨论,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校各个主体班次的重要内容,进行重点学习、辅导和培训。2002年,结合“营造发展环境年”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我为营造发展环境做什么”大学习大讨论。2004年,山丹县干部理论教育的典型经验,包括菜单式培训和干部任职资格政治理论考试制度等做法,得到省、市委的肯定,在全市加以推广。2010年,成立山丹县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并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分时段部署理论武装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2011年5月,健全完善中心组月报告单、学习笔记调阅和中心组学习旁听等制度,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督查考评并制定评价标准,建成清泉镇、农委、卫生局等39个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示范点。2012年,结合推进文化大县建设,开展全民读书系列活动,打造学习型政府。邀请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吴倬、甘肃省行政学院院长石玉亭、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杜睿哲等省内外专家学者,举行《当代核心价值观》《抢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推进文化大县建设》《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制保障》等专题辅导。组织开展“理论对谈”、领导干部上党课240余次。
  【资料选载】要武装不要“包装”
  张斌
  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是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员干部提出的客观要求。近年来,经过“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以及先进性教育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以高度的自觉和良好的学风,以坚韧的毅力和勤奋的精神,以耐得住寂寞和抗得住诱惑的顽强意志,刻苦学习、潜心钻研,在学习理论上下功夫、花气力,着力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自己,以理论上的清醒保持行动上的坚定,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
  但必须指出的是,在学习问题上,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风气。比如,一些党员干部对学习理论的动机不那么纯洁、态度不那么自觉、方法不那么科学,缺乏理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只是把学习理论作为装点门面、“包装”自己的手段,而不是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包装”者有多种表现:一是追求形式,做表面文章。有的人学习笔记记了一本本,心得体会写了一篇篇,看上去热热闹闹,其实是东抄西摘、剪剪贴贴、空洞无物、毫无新意,旨在拼凑数量,应付检查考核。二是心浮气躁,华而不实。有的人学的是语录条条、只言片语,把理论原理和具体结论背得滚瓜烂熟,而对理论的精神实质一知半解,不甚了了。既轻视理论研究,也不深入实际,更不关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把理论联系实际停留在口头上,装腔作势,坐而论道。三是沽名钓誉,哗众取宠。有的人热衷于追求高学历、高文凭,把学历、文凭作为追逐名利的工具,至于学习过程,上课请人替代者有之,考试作假者有之,写论文找枪手者有之,结果,学历与能力、文凭与水平相去甚远。凡此种种,危害极大,败坏党风政风,贻误改革发展。
  武装还是“包装”,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学风。我们党的学风,说到底是对待科学理论的态度问题,核心是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我们党高度重视学风问题,强调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而上述只进行“包装”不进行武装,只武装嘴巴不联系实际、不触及灵魂的学习,显然与马克思主义学风格格不入,必须坚决克服和纠正。
  变“包装”为武装,一是要提高学习自觉性。当今世界,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随着改革的渐趋深入,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迫切需要理论上的清醒与坚定。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以谦逊的态度、顽强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切实抓好学习。二是要增强学习毅力。变“包装”为武装是一件艰苦的事情,是要花力气的,需要韧劲、钻劲、挤劲。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树立学习理论永不嫌苦、永不嫌累的精神,不因一时困难而气馁,不因外在干扰而分心,做到抗干扰、树立耐心,抗挫折、树立信心,抗松懈、树立恒心。三是要改进学习方法。要多思善疑,敢于创新探索,不搞照本宣科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要勤于分析,善于综合,不搞囫囵吞枣、浅尝辄止;要注重实践,勤于应用,不搞空对空、纸上谈兵。唯有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才能全面把握、深刻理解科学理论的精髓实质。四是要健全学习制度。制度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也必须有严格的制度作保证。要有扎实有效组织集体学习和促进个人自学的学习制度;要有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学习检查、评估制度;要有激励先进、鞭策学习的奖励制度等。同时,要把好制度执行好、落实好,使制度在推进党员干部学习中充分发挥作用。
  (原载《甘肃日报》2008年5月28日7版)
  第二节 重大教育活动
  社教运动 从1992年9月开始,按照省、地委工作要求,全县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历时4个月。指导思想是以十四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清“左”破旧,加快脱贫致富和实现小康的步伐,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主要工作任务有学习教育、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整顿村级财务和社会治安等5个方面内容。整个社教通过教育灌输、理论讨论、典型启发、灵活配合等措施,始终抓住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中心环节。
  为确保社教运动有序开展,县上对开展第二期社教7乡1镇的党委书记、工作队副队长集中分级培训、分类指导,并要求工作队员驻村、社期间做到“十个一”(树立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发扬一种密切联系群众好作风,帮助群众解决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在群众中交一名知心朋友,培养一名入党分子,建好一个班子,建立健全一套规章制度,制定一个奔小康致富规划,确定一个集体发展经济项目,写出一份好的工作总结),为社教运动做好准备前提和基础工作。为使社教运动取得成效,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各工作队组织村党支部学习《建设适应奔小康要求的农村党支部实际群体》,全县农村掀起动脑子、找路子、想法子、迈步子的翻番奔小康活动热潮。社教后期,围绕经济搞社教、搞好社教促经济,全县农村开展以“争富民支部、创文明新村、奔小康农户”为主要内容的致富大讨论。
  社教运动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大灾之年夺取粮油大丰收。在自然灾害侵害情况下,粮食总产达1.478亿斤,同比增产2512万斤,增长20%;油料总产达3162万斤,同比增产1185万斤,增长近60%,取得了大包干以来的最好丰收。二是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好、速度快、步子大、后劲足。至10月,完成乡镇企业产值的87.7%、收入的83.4%,同比增长34%、33%。清泉乡通过调整结构、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八五”末乡镇企业产值达1.5亿元,粮食总产达2520万斤,同比增长6%,创历史最高水平;经济林发展到1700亩,庭院经济发展到400亩,养猪突破1万口大关。至10月,完成产值3646万元,同比增长41%。
  “三讲”教育 按照中央、省市统一部署,1999年3月至6月,历时79天时间,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山丹是全省第一批开展“三讲”教育的39个县之一。教育对象主要是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副县级以上干部,还扩大到县纪委、组织部、宣传部、检察院、法院、公安局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共51人,其中县级干部31人、科级干部20人。“三讲”集中教育经过思想发动、学习提高,自我剖析、听取意见,交流思想、开展批评,整改、巩固成果四个阶段,各班子提出的215条整改任务落实到位。
  先进性教育 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全县分三批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一批参加单位167个,其中行政机关93个、事业单位72个、企业2个;党组织133个,其中党委4个、工委1个、总支11个、支部117个;党员1443人,其中县级党员干部36人、科级党员干部462人、一般干部职工党员738人、离退休党员217人。第二批参加178个单位,其中城乡中小学校118个、事业单位15个、乡镇社区企业共45个;党组织93个,其中党委8个、总支4个、支部81个,党员1884人。第三批参加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有140个,其中村党支部116个、企业党支部23个;党员4956人(女党员761人,预备党员174人,流动党员1066人)。通过活动,127个县直机关、部门单位与127个农村党支部、732名机关党员和685名农村党员结成帮扶对子,864名“双强”型党员与783名困难党员群众结成帮带对子,为帮扶对象提供价值35.6万元的物资和现金,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232件。为675名农民工追讨工资近70万元,依法处理劳动争议案件17起,帮助38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安置困难就业人员120人,为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借款担保贷款80万元。全县输出劳务3.2万人次,同比增长11%,其中成建制输出2万人次;新建、扩建、改建乡村社道路420公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 2001年1月,按照省、地委要求,分四个阶段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全县领导干部共召开各类征求意见会510多场次,走访干部群众3000多人次,共征求到整改方案的意见建议340多条。整改方案抓住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整改措施切中影响全县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键,重点突出,措施具体。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共走访群众6300多户,为群众办实事520多件,确定整改任务744项,提出整改措施1163条。乡镇结合学习教育活动,围绕水利工程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治理等重点工作兴办实事79件。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2009年3月,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开展“我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献一策”意见建议征集活动,征集意见建议320条;开展“百人领导下基层、千人干部献良策、万人群众提建议”主题调研活动,县级干部23人和部门领导140多人深入乡镇村社、厂矿企业和社区学校开展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恳谈会、分析会150多场,走访群众3600多人,征求到各类意见建议1153条,形成调研报告486篇、个案分析报告64篇,解决1045件突出问题,为民办实事好事479项。全县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单位269个,党组织214个,其中党委8个、总支10个、支部196个;党员6985人,流动党员746人。编印《山丹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100题》简明学习读本,配套下发《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学习资料18000多册。通过“万人问卷调查”和科学发展“金点子”建言献策等方式,征求到意见建议4600多条,形成较高质量的调研报告330篇。深入开展“争先创优百日攻坚”和“整改任务百日攻坚”“双百”攻坚活动,解决实际问题218件,对928项重点整改项目进行整改落实。
  结对帮扶活动 2012年,全省开展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2月,县委印发活动实施方案并召开全县动员大会。18个市直部门、187个县直单位与全县110个行政村结成帮扶对子,2590名市、县干部与2718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110个村共落实项目156项,协调发放支农贷款11亿元。帮助农户新建温室葡萄350亩、双孢菇400亩,钢架大棚1100亩,建立高标准的农业种植示范点30个,落实实验示范项目56项,新建养殖小区11个。发放民情日志2800多本,制作“连心卡”5000多张,征求梳理意见建议1200多条。清理各类历史遗留矛盾纠纷52起,新化解矛盾纠纷148起。为群众代办签订各类劳务用工合同600余份,代办各类证件300多个,举办法制讲座240多场次。帮助乡村两级党组织健全完善工作规程8大类40多项,为60多个村级组织购置办公设施200多套,做好事5200多件。编排的《喜乐年华》在全市专题文艺汇演中获得二等奖并参加“感动甘肃”文艺调演活动。2013年,各帮扶单位为110个行政村帮扶项目176项,投入资金6.47亿元。建成1.5万亩连片现代节水农业示范点21个,修建通村公路60公里、U型渠道176公里,铺设暗管224公里。全县完成涉农帮扶贷款21.7亿元。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90%。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帮助完善联系村户“两规划一计划”2000多份,撰写民情日记1.8万多篇,征求梳理意见建议630多条,帮办各类好事实事2560多件。化解矛盾纠纷138起,举办法制讲座120多场次。调整帮扶对子86对,陈户乡岸头村与甘肃宁和建筑工程公司、霍城镇西关村与甘肃工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李桥乡杨坝村与福建闽农公司、大马营乡新墩村与福建闽农公司、羊虎沟村与响水河煤业集团公司结成帮扶对子,涌现出盘山、大寨、北湾、侯山、双泉村等先进典型示范村。
  第三节 新闻宣传
  对内宣传 《西部山丹》的前身是《山丹报》,20世纪50年代末创办,为不定期发行报纸,60年代初停刊。1997年7月,作为山丹县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之一,《山丹报》复办并成立编辑部,为县委、县政府机关刊物,半月刊,主要登载全县党政组织工作动态、情况反映,年发行量1000份左右。2001年4月更名为《西部山丹》,并套红印发。2004年1月成为《张掖日报》农村版,每周发行1期,年发行量2600份左右。2010年建成山丹新闻在线网站,纸质版与电子版同步发行;次年1月升级为对开彩版发行,刊稿量较更名初增加10倍,发行量约3600份。2013年8月,山丹新闻在线网站改建为今日山丹网站,开设精神文明、生态建设、焉支讲坛、外媒山丹、山丹民俗等17个栏目。1998—2013年发行665期,刊发新闻稿件10万余篇近800万字、图片1.1万多幅。
  对外宣传 1976年9月成立县委报道组,归口县委宣传部,负责全县对外宣传报道工作。1992年,开展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系列活动。1994年,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宣传活动。2000年,配合中央电视台完成“新春走河西”大型采访活动。2001年,围绕“西部大开发、山丹大发展”展开宣传。2003年“10·25”山丹地震发生后,组织力量深入采访,及时宣传报道抗震救灾工作,年内在《甘肃日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发稿105篇,在《张掖日报》等市级报刊发稿760余篇,投稿率和采用率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04年,“5·23”透水事故发生后,宣传部门成立工作组驻守现场两个月,配合、服务外来媒体记者采访报道,稳妥地做好了舆论宣传工作。2009年,围绕实施能人带动战略、1369全民创业工程等开展宣传。2010年,围绕“焉支风、马场梦、长城魂、艾黎情、佛山缘”五张旅游品牌开展宣传,不断提升“世博圣地、五彩山丹”的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2011年,发生“4·23”兰新复线小平羌口隧道塌方事件,各方媒体参与报道。2012年,发生李桥水库坝体渗漏事件、“9·6”花草滩煤矿矿难事件,引起新华社、《人民日报》《甘肃日报》、中新社、《光明日报》等多家国内主流媒体的关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300多人次来丹采访,最多一次达50多人。经过多年发展,全县建立起一支以县委报道组为核心,以基层各党委、部门、单位和团体为主体的300余人的新闻通讯员队伍,并常年保证150余人的通讯员队伍活跃在新闻宣传第一线,健全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宣传网络。2013年,精心策划重大宣传活动,深度报道生态建设、现代农业、资源型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城镇化建设、通道经济、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组织生态文明创建等宣传战役,成功举办第四届“焉支山旅游文化艺术节”和首届焉支山登山赛。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人民网、《经济日报》等中央、省、市媒体24批200多人来县采访,构筑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大外宣格局。2011—2013年,全县中央级媒体刊稿300余篇,其中《人民日报》11篇,其余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中国旅游报》《检察日报》《劳动保障报》《农民日报》《中国人口报》等中央级媒体;省级媒体刊稿855篇,其中《甘肃日报》331篇、甘肃电视台111条,其余刊登在《甘肃农民报》等省级媒体;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2722篇,中国甘肃网、每日甘肃网4330篇;市级媒体7500篇,其中《张掖日报》3259篇,张掖电视台刊播740条,中国张掖网1622篇、甘肃张掖网1879篇。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