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中国共产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498
颗粒名称: 第四编 中国共产党
分类号: D22
页数: 36
页码: 75-110
摘要: 本编记述山丹县届县委贯彻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在组织、宣传、纪律检查、统一战线、政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关键词: 山丹县 中国共产党 党组织

内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历届县委贯彻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在组织、宣传、纪律检查、统一战线、政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县第十次党代会至2011年十四次党代会期间,历届县委更加注重总体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的设计、制定和把握,更加注重工作中的全局性、宏观性、前瞻性和整体性。1992年,县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强农稳县、兴工富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1997年前后,提出以“农业增产、群众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县级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为目标,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和“开拓进取、团结奉献、苦抓实干、争创一流”的山丹精神;2002年、2009年,县第十三次、十四次党代会以“工业强县、产业富民、旅游促动、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抢抓机遇、培育特色、能人带动、科学发展”为总体工作思路和目标,强化顶层设计。通过这些扎实有效的举措,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放手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小康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县域经济稳步、协调、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更趋合理。1990年、2000年、2013年,三次产业的比重逐步调整为46.8:33:20.2、32.6:34.8:32.6、20.6:33.2:46.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山丹县地方组织
  1949年9月24日,中国共产党山丹县委员会成立。从1954年10月到1987年2月,共召开8次代表大会。第一次党代会,应到代表60人,实到代表54人。审议通过刘逢皓代表中共山丹县委员会所作工作报告。选举刘逢皓、苑福、张彦儒、和镇江为县委常委,刘逢皓为书记。至1989年,县委工作机构由成立初的4个增至13个。到2013年,县委工作机构有办公室(调研室、督查室)、县纪委(监察局)、县委组织部(远程办、党史办、人才办、考核办、党员电教中心)、县委宣传部(文明办、报道组、西部山丹编辑部、党教组、国防教育办未成办)、县委政法委(综治办)、县委统战部、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和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8个工作部门。县委党校、县档案局(档案馆)为县委直属事业单位,县直机关工委为县委派出机构;县委老干部局、县委非公企业工委分别为县委组织部门的管理机构。
  1990年1月至2011年10月,山丹县举行过6次党的代表大会,每次大会均听取审议县委书记代表上届县委的工作报告,听取审议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并作出决议。每次大会均选举产生新一届县委委员会和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在此期间,还召开过几次党的代表会议,选举出席上级党代会的代表。
  第一节 中共山丹县代表会议
  1987年2月举行中共山丹县第八次代表大会,选举高新民、范兴民、赵家瑞、常征、何建设、朱怀玺、韩登文7人为县委常务委员组成常务委员会,选举高新民为书记,范兴民、赵家瑞、常征为副书记。
  第九次代表大会 1990年1月11日至13日举行,出席代表212人。审议通过赵家瑞作的《坚持治理整顿继续深化改革为实现山丹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而奋斗》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九届委员会委员23人、候补委员3人。大会期间召开九届一次全委会,选举赵家瑞、范兴民、常征、韩登文、杨禄、樊明礼、王建功、赵友文、谢永生9人为县委常务委员会委员。选举赵家瑞为书记,范兴民、常征、王建功、杨禄为副书记。选举纪委常委7人,樊明礼为纪委书记。此届期间,上级党委任命韩登文为县委常委、副书记。
  第十次代表大会 1992年12月28日至30日举行,出席代表219人。审议通过李春生作的《以十四大精神为指针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为全面振兴山丹经济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十届委员会委员25人、候补委员3人,十届一次全委会议上选举李春生、褚毓民、杨禄、丁生元、陈义、周兴福、樊明礼、郭文福、王天荣9人为县委常务委员会委员。选举李春生为书记,褚毓民、杨禄、丁生元、陈义为副书记。选举纪委常委6人,樊明礼为纪委书记。此届期间,上级党委任命褚毓民为县委常委、书记,樊明礼为县委常委、副书记。
  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1997年12月10日至12日举行,出席代表230人。审议通过周兴福作的《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十一届委员会委员23人、候补委员3人,十一届一次全委会议上选举周兴福、王兵、杨禄、丁生元、武建军(女)、史正廉、朱海、郭文福、尹品文、李仲文、李文技等11人为县委常务委员会委员。选举周兴福为书记,王兵、杨禄、丁生元、武建军为副书记。选举纪委常委7人,朱海为纪委书记。此届期间,上级党委任命郑保祥为县委常委、副书记。
  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2002年12月11日至13日举行,出席代表260人,列席40人。审议并通过陈义作的《坚持与时俱进加快小康进程全面开创山丹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25人、候补委员5人,十二届一次全委会议上选举陈义、方维军、张玉林、黎大保、王树勇、李勇、蔺学锋、张忠林、马永才、周元柏、梁吉东等11人为县委常务委员会委员。选举陈义为书记,方维军、张玉林、黎大保、王树勇、李勇为副书记。选举纪委常委7人,李勇为纪委书记。此届期间,上级党委任命朱海为县委常委、副书记。
  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2006年12月7日至9日举行,出席代表266人,列席34人。审议并通过方维军作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山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37人、候补委员7人,十三届一次全委会选举方维军、王海峰、李勇、张忠林、刘晓云、张有武、俞文海、韩世峰、马成、王继虎、潘建清(女)等11人为县委常务委员会委员。选举方维军为书记,王海峰、李勇为副书记。选举纪委委员15名,马成为县纪委书记。选举产生出席市第二次党代会代表。此届期间,上级党委任命赵学忠为县委常委、书记,蔺学锋为县委常委、副书记。
  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2011年10月12日至14日举行,出席代表266人,列席41人。审议并通过赵学忠作的《坚持特色方向发展生态经济为建设宜居宜游新山丹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十四届县委委员34人、候补委员7人,十四届一次全委会选举赵学忠、刘晓云、李仲杰、陆思东、魏士博、韩世峰、王继虎、李娟莹(女)8人为县委常务委员会委员。选举赵学忠为书记,刘晓云、李仲杰为副书记。选举县纪委委员17名,李仲杰为纪委书记。选举出席市第三次党代会代表45人。
  第二节 中共山丹县委员会
  中共山丹县委员会全体委员会、县委常务委员会是县委的决策机构。县委书记办公会议在保证县委各项决策落到实处及处理县委日常事务中起协调和检查督促作用。
  县委全委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遇有重要情况可随时召开。全委会有常委会召集,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委员到会方能举行。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召开扩大会议,扩大参加人员的范围。凡属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战略、指导方针、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重要部署等重大问题,都要由全委会讨论决定。
  县委常委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须有半数以上常委到会方能举行,遇有重要情况可随时召开。讨论干部问题时,应有三分之二以上常委到会方能举行。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列席常委会。根据会议的不同内容,可以确定其他人员列席会议,也可以召开扩大会议。
  县委书记办公会议视工作需要召开,参加人员为县委书记和副书记。会议可根据需要确定有关县委常委及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后书记办公会议逐步取消。
  山丹县委历届常务委员
  第八届:高新民、范兴民、赵家瑞、常征、何建设、朱怀玺、韩登文、周兰芳、周全奎
  第九届:赵家瑞、范兴民、常征、韩登文、杨禄、樊明礼、王建功、赵友文、谢永生、韩登文
  第十届:李春生、褚毓民、杨禄、丁生元、陈义、周兴福、樊明礼、郭文福、王天荣、刘建英
  第十一届:周兴福、王兵、杨禄、丁生元、武建军(女)、史正廉、朱海、郭文福、尹品文、李仲文、李文技、郑保祥、葛金林、刘成民、郭军政、周侃
  第十二届:陈义、方维军、张玉林、黎大保、王树勇、李勇、蔺学锋、张忠林、马永才、周元柏、梁吉东、朱海
  第十三届:方维军、王海峰、李勇、张忠林、刘晓云、张有武、俞文海、韩世峰、马成、王继虎、潘建清(女)、蔺学锋、潘新刚、曹巨福
  第十四届:赵学忠、刘晓云、李仲杰、陆思东、魏士博、韩世峰、王继虎、李娟莹(女)
  第三节 中共山丹县委工作机构
  1989年县委工作机构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员会、老干部工作科、调查研究室、机关党委、党校、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党员教育组等。2000年机构改革后,减至10个。
  第四节 中共山丹县乡镇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至1965年3月,山丹县行政区划变更频繁,中共乡镇委员会随之变动。1949年10月,全县置龙山、中山、天山3区。区下设乡、村基层行政建置。1950年、1951年、1952年、1955年均有大的调整变化。1958年至1983年11月,撤销乡建置,县以下为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建置。
  1958年全县建有红旗、红光、红星等8个人民公社,1959年建有城北、位奇、花寨等8个人民公社。1961年将上述8个人民公社调整为32个人民公社。1962年建有16个人民公社,同年8月调整为20个人民公社。1965年9月,全县建有城关镇、东乐、红寺湖、清泉、位奇、陈户、老军、李桥、花寨、马营、霍城11个人民公社,此建置至1983年。
  1983年11月恢复乡建置,城关镇公社改称镇,其他10个人民公社改称乡,生产大队改称村。自此,全县辖1镇10乡。1999年撤乡建镇,将清泉、位奇、霍城3乡改称为镇。2005年进行区划调整,将城关镇、红寺湖乡并入清泉镇,花寨子乡并入大马营乡。此后至2013年,全县辖3镇5乡,即清泉镇、位奇镇、霍城镇、东乐乡、陈户乡、大马营乡、李桥乡、老军乡(2014年11月,东乐、陈户、大马营撤乡建镇)。乡镇设立中共委员会(党委),村设立党支部。
  乡镇党委书记名单(1989—2004年)
  清泉乡:陈明奎、尹品文、姜多茂、何江、徐明涛
  城关镇:卓庆玉、郇世虎、王定国、林茂森、王开国
  红寺湖乡:刘开源、赵双、张仲文、周秉年、王海源
  东乐乡:杨禄、许忠国、赵兴鸿、张有武、张兴民
  位奇乡:陈辉珍、张成善、马德明、陈希圣、刘文兴、王琮
  霍城乡:尹品文、张百祥、张凌、吴强、陈玉国、王建生
  陈户乡:李铭、龚恒国、姚积生、舒吉祥、林茂森、陈希圣、赵春、黄家智
  大马营乡:张凌、何多敏、毛兴华、马德胜、钱浩富、姚积生、王金虎、李振文
  花寨子乡:张成善、陈希圣、林茂森、黄家智、周多星
  李桥乡:周德善、马景宝、杨生茂、陈顺德、毛喧、吴志明、王祖德、周秉年
  老军乡:许忠国、何正、邹卿、姜多茂、王定国、唐克宽、王开国、梁积辉
  乡镇党委书记名单(2005—2013年)
  清泉镇:徐明涛、高波、陈华国
  东乐乡:张兴民、高波、周平、吴多恭
  位奇镇:王琮、刘光辉、周兆琼、宋永福
  霍城镇:王建生、张兴民、陈华国、赵志勇
  陈户乡:陈柏贤、周兆琼、周祖国、王新文
  大马营乡:李振文、赵东清、周祖国、刘开平
  李桥乡:周秉年、刘光辉、潘建清、周文云、赵志勇、邹刚
  老军乡:梁积辉、陈波、冯金山、杜万善
  第二章 党员
  第一节 数量 结构
  党员数量 1989年,全县共有党员5653人(女823人、少数民族11人)。此后,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制订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加强对入党分子的培养、考察和教育,把发展党员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发展党员推优制、公示制、预审制、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把好“入口关”,确保党员质量,重视从青年技术工人、各类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至2013年,全县党员总数上升为10780人,年均增长3.8%,其中女2145人,占党员总数的19.9%,比1989年增长5.3个百分点;少数民族26人,比1989年增加15人;大专及以上学历3138人,占总数的29.1%,比1989年增长26.5个百分点。
  党员结构 1989年后,党员结构总体上向年龄趋轻、文化提高、生产一线党员增多的方向转变。年龄结构上,45岁以下的年轻党员,占比由1989年的45%提高至2013年的49%;学历上,鼓励党员干部参加党校函授、脱产进修、自学考试等学历教育,大专以上人数占比由1989年的3%提高至2013年的29%;坚持推行大党建工作理念,按照“抓点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思路,做好非公党建工作,发展生产一线党员,非公企业党员由2009年的160人发展至2013年的216人。
  2013年,35岁以下党员2430人,36—45岁2808人,46—59岁3252人,60岁以上2290人;农牧民5501人,党政机关1038人,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3065人,工人431人,离退休人员826人,其他职业781人;非公有制单位有党员448人(工人119人、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329人)。
  第二节 党员教育管理
  1992年以来,按照中央、省、市(地)委对开展党员教育的各项要求,结合党员从业类别、年龄、文化、身体状况等实际进行分类管理。1994年,县委成立山丹县党员电化教育中心。1996年,制定《关于加强党员电化教育示范村建设的意见》和《山丹县党员电化教育考核评估标准》,全县建成比较规范的电教网点80多个,县委制定《山丹县2001—2005年农村基层干部培训规划》。2002年,抽调干部下基层开展“学教”活动,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党务工作者中分别开展“抓班子、带队伍、增活力、树形象”“争做新时代开拓先锋”“干一流工作,树一流形象、创一流业绩”三项争先创优活动。2003年,建立干群联系点1168个,565个科级干部与2470多户群众结成联系对子;对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的8名预备党员取消预备资格。2004年,县委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2005年出台《山丹县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资源整合实施意见》,启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编印《实践与探索》360多册,制作《新风扑面润心田》《脊梁》《大山深处党旗红》等5部电视专题片。2007年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流动党员管理台账和信息库,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768个。2009年建成3个市级远程教育示范站点和35个标准化终端接收站点,为121个站点统一编印学习培训记录簿等“五簿一册”。2011—2012年,推行以“设岗定责+服务承诺+积分管理+评议定级”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区党员“四位一体”目标综合管理办法;制定《山丹县2013年度发展党员规划》,严格按照1.5%的净增量,着重从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和各类能人中发展党员,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制作完成《五彩山丹展新姿》《戈壁滩上党旗红》《红旗渠精神实践者》等6部党员教育专题片。
  第三节 先进人物评选
  共产党员评优 为评先奖优,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从1989年起,县委定期不定期开展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评选活动。他们大都是奉献在基层一线的农民、企业职工、学校教师、机关干部和离退休干部,通过表彰奖励,起到应有的示范带头作用。
  1994年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王玉经、吴兴贤、郇世成、王玉桂、周述忠、吴有广、张统仕、张成善、刘卫国、吴述典、甘积富、陈学文、何光经、普青年、彭保国、张安睦、陈永琳、周守国、张光亮、李振林、黄家贵、尹希文、黄天珍、陈桂英、田世昌、党德珍、耿庆喜、王润学、彭晓明、何振宇、聂成义、周得善、王廷辉、周卫国、田仲昆、赵春、陈多勤。
  1998年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张有泽、陈立贤、钱世龙、杲红英、陈跃西、胡生淮、黄聚华、孙富禄、周文斌、周廷琥、扁玉禄、田世昌、陈茂国、童学武、黄永福、葛军、周德豹、韩自品、王发珍、杲德善、李文元、毛先、姜永基、张仲尧、邓继德、王之普、黄东升、刘世杰、周述忠、刘巍文、王守印、毛曜、王天文、崔多文、王维泰、王延华、龙建华、褚德泽、赵荣菊、章自明、吴钦、梁聚民、王仑珍、张俊秋、陈秋莲、纪爱萍、邓学裕、马耀忠、何华经、芦云。
  优秀党务工作者:陈波、郭文生、李明辉、王琮、陈财年、李文明、陈文俊、何多鼎、何振相、马瑛、何正、杨永茂、李集锦、赵永明、王义芳、王克学。
  1999年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杲功善、王文东、刘玉泉、曹诚、陈跃西、胡生淮、赵尔仁、杲红英、张有泽、马兴成、顾志明、王富、陈茂国、王瑜经、王之普、金国栋、何文满、陈学文、曹义兰、赵本君、张成新、潘志新、张克林、王发珍、周国吉、祝奎、姚兴仕、张鸿学、褚得泽、任宏、盛积智、马述伟、李凤兰、潘永鸿、张兴忠、陈金龙、崔多文、罗计、吴伟、宋昌、何玉兰、袁幸福、黄家庆、王延华、马耀忠、董国有、王桂英、庄爱。
  优秀党务工作者:张荣国、陈柏贤、徐铸德、刘光辉、马瑛、杨永茂、周世相、陈智年、王继虎、杨爱春、周国忠、李集锦、鲁天文、王克学、李炎。
  2001年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杲功善、张廷信、黄东升、徐鹤林、曹诚、王积玉、杨广明、王进兴、刘君贤、刘爱民、马林、陈全义、高希华、周全有、张嘉贵、肖鹏、祝奎、张光亮、陈永琳、苏东春、杜操年、杜占林、何珊、何炼经、张鸿学、马有喜、魏素琴、吕建斌、党德珍、董国有、袁幸福、朱品南、王晓青、陈国忠、王来俊、陈晓燕、李斌、张正忠、龙建华、杨金华、马耀元、屈宗文、马述伟、张天文、张富鹏、陈兴盛、陈永志、杨志福、刘瑞和、张永生、张安行。
  2002年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曹祥、王积玉、张桂兰、姚俊光、朱自芳、杨广明、钱世龙、李永锡、陈茂国、于长厚、何新年、魏军、尚创业、王晓军、罗述琳、杜积龙、曹治国、屈青、周福寿、邹永顺、姚明兴、李凤兰、赵竹芳、陈鹏、刘巨森、张琦、李秀琴、马述伟、宋振东、王玉珍、陈明斌、夏毅、马有昌、李开盛、柯立荣、张永生、张安行。
  优秀党务工作者:周秋莲、冯金山、何多忠、李锐、杨玉华、张廷义、褚德泽、张建龙、杨爱春、陈舜华、赵晓银。
  2003年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赵志敏、何维国、张宏、王兴国、冯荣、陈多勋、郑多财、赵本兴、王富、周秉楷、张学彦、王升、李永锡、马林、张忠尧、于长厚、吴铭、王荣、李海源、潘明星、陈吉忠、韩伟、周得豹、周世贵、刘越、曹治国、石文南、张奎民、丁祝年、张嘉贵、吕德胜、张富林、魏素琴、雷玉珍、姚慧萍、王来俊、任贵刚、尹萍、杨伟民、邹兴舜、高有会、赵勤、王晓青、李开盛、赵德祯、赵志军、周海国、王复明、卓庆东、王路军、谭兴、秦龙、赵琚、周卫国、范红斌、潘永鸿、高生文、周兆琼、孙肃庆、张永生、张安行。
  2004年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刘玉泉、党生荣、赵佳优、王晓伟、杨忠祖、藏海、张万锦、宋永福、史保民、钱世龙、刘克璋、陈茂国、宋积英、张兴、陈学文、何炼经、李永春、杨多生、陈玉斌、曹治国、张铎、钱广雄、屈青、王雷、丁祝年、刘仁德、周德豹、刘应虎、陈学瑜、李海元、李更生、周多庆、陈明俭、李锐、杨玉华、魏素琴、徐明、张天文、张志成、王仁盛、潘永鸿、黄建胜、周文博、孙富琥、张鸿琴、晏玺国、常志生、张永生、张安行、赵勤、马文林、袁幸福、余晴、曹镇国、米纲、黄鼎铭、邹兴舜、王玉琼、杨万年、王玉珍。
  2006年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郇世成、赵世君、周应育、陈子荣、丁小成、陈文光、赵振斌、黄秀萍、祁克华、陈正兴、〓正新、杨勇、张秉琪、钱世龙、何文菁、吕栋兴、尚创业、周德豹、何秀萍、常永胜、史思德、夏学元、陈正麟、张永林、王发珍、周宗泰、肖丕军、梁林泰、张奎民、王俭英、闫向波、王忠、李忠玺、王学龙、王发珍、李忠孝、徐立春、李更生、柴俊、张国治、董学堂、姜洪荣、周文华、马林、师献民、高希伟、王复明、杨志成、高有会、齐强、张猛、兰永年、曹治永、高玲芳、王建铭、李伟、张明、梁文安、范新华、余晴。
  2008年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张有泽、王福、王财、徐逢林、张斌、周金丽、吕琴花、张仲尧、陈文芳、周志国、周国璧、马林、葛勤、刘永生、鲁玉辉、胡爱华、杨万年、韩荣、杜文学、王继权。
  优秀党务工作者:董向明、史殿广、赵志勇、刘永才、王义德、周文红、张廷义、韩静、党生荣。
  2011年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周应育、梁有勤、邸多民、武永禄、董积锋、曹壮、茹育才、贾龙、张兴民、何润、杨林、赵涛、杨益珍、郑树荣、何修仁、陈文荣、刘建成、张金鹏、吴钦、刘涛。、
  优秀党务工作者:陈华国、周平、王家强、朱秉成、王仁争、邹世文、赵振宏、郑多银、高希策、王得宝、王钊、王敬芝、张荣国、宋加勇、张新民、张成新、陈子荣、马述礼、彭吉功、王保华。
  2012年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张兴民、张成新、毛暄、武英、李全国、陈珊、邹德、张天相、王加强、付天奎、陈多生、陈吉忠、高希春、李明、王珍、金福成、杨德福、李斌、赵波、张光炯、范春建、刘文江、朱敏、马有涛、富成龙、周凤玲、马秉东、刘瑾、王志勇、李志刚。
  “十佳公仆”评选 为贯彻落实关于“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的指示精神,在全县各级领导干部中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公仆意识,形成顾大局、讲奉献、办实事的良好风气,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1996年9月,县委在全县科级干部中广泛开展“讲政治、做公仆、办实事”活动,并于1997年表彰命名了“十佳”公仆和受到省级以上表彰奖励的先进模范工作者。“十佳”公仆是:县交警大队大队长王有君、县医药公司经理薛希英、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周文忠、县档案局原局长刘兰芳、山丹二中总务主任陈天雨、县防疫站站长赵家虎、县农委主任张文林、县水电局副局长崔多文、霍城乡党委书记吴强、老军乡党委书记王定国。12位先进模范是:县人武部政委郭文福,县政协副主席、高级农艺师、农业局总工程师张九畴,县文化局局长陈希儒,位奇乡乡长助理、芦堡村原党支部书记郭家诚,清泉水泥厂厂长吴兴有,位奇水泥厂厂长王忠,东乐乡党委书记赵兴鸿、东乐乡西屯村主任张屯仕,工行山丹支行大什字储蓄所主任曹凤,清泉乡城北小学校长石黎明,李桥乡河湾中心小学校长方立国、东乐乡初级中学教导主任龙作联。
  1997年,按照县委要求,县委宣传部组织20多位作者深入采访、精心组稿,编成《公仆情》。县委书记周兴福题写书名并作序。
  第三章 组织工作
  1989年,全县有党组5个、党委14个、总支11个、支部309个、派出工委1个。1999年,有党组7个、派出工委1个。2000—2005年,有机关党组8个。2006—2012年,有党组9个。2013年,全县有党组9个、党委15个、总支32个、支部376个、派出工委2个。
  第一节 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党建 1989年以来,强化县委组织部、乡镇党委、村党支部三级组织的责任,形成三级联动、协同齐抓合力。以多年未发展党员、女党员数量少的村和发展35岁以下优秀青年三方面为重点,改善党员队伍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性别比例和行业分布,保证总体平衡发展。以建好入党分子队伍为突破口,从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农民群众、社会新阶层四个方面拓展入党分子队伍,加强教育培养,严把入党对象公示、支部大会审查、党委审批“三关”,落实发展党员工作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既坚持标准又符合程序,保证新党员质量。2013年,全县农村党员总数5501人,比2012年的5393人增加108人。
  1992年10月,组织开展“争当富民支部、争创文明新村”活动,拍摄专题片《希望之光》。1996年,实施两个村级集体经济上台阶规划(1997—2000年、2001—2005年)和三个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规划(1995—1997年、1998—2000年、2001—2003年);制定《关于开展创建“五好村”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的实施意见》,强化“五好”村(支部班子好、党员队伍好、组织建设好、活动开展好、群众反映好)巩固提高,整顿转化相对后进村,逐步推行政(村)务公开、服务承诺制度,全县115个行政村村民委员会首次进行直接选举。制定《关于深化党员“双学”活动的实施意见》,召开基层党组织建设研讨会,推广“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经验。1997年,制定《关于在全县开展集体经济“十强乡、百强村”争创活动的实施意见》,在农村党支部和党员中开展“科技兴家”活动。1998年,县委下发《关于加强乡镇党委建设的意见》,召开全县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全面推开。1999年,推行乡镇政务公开制度,全县95%的村实行村务公开、90%的乡镇实行政务公开。2000年,建立《基层组织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大问题月报制度》和《后进村整顿责任制》等相关制度。2001年,实行村支部班子成员“公推直选”制度。2004年,采取“公推群议优选”的办法,选拔27名党员致富能人担任党组织负责人,在外地劳务基地成立党总支1个、临时党支部5个、党小组17个。2005年,制定《山丹县创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的意见》,建立县委常委联系示范点、部门帮扶责任和帮扶工作例会制度,培养树立陈户乡西门村、清泉镇南湖村等示范典型12个。2003—2007年,在农村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培养致富带头人、村级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1560人,优化完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2008年10月,确定清泉镇西街、双桥村,东乐乡西屯、山羊堡村,位奇镇芦堡、高寨村,陈户乡范营、西门村和霍城镇西关村作为全省“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试点。至2009年10月,9个试点村60岁以下423名党员普遍掌握3门以上实用技术,其中210人成为农村实用人才、68人成为经纪人、121人成为外出创业能人、104人成为产业化经营带头人、84名贫困党员走上致富之路;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13%,增加450元。2009—2010年,制定出台“双述双评双考”制度,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意识明显增强。2001年7月,芦堡村党支部被中央组织部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13年,山羊堡村党支部被授予全国、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10年,开展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召开年会,收到党代表提案议案124件,办结落实120件,办结率97%;建立党代表工作室64个。2011年,开展统筹城乡基层党建试点工作,建立农村社区化工作委员会12个。2012年,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2013年制定《山丹县实施村干部创业富民工程意见》,组织村干部参加创业培训2期68人次,协调创业贷款680万元,建立村干部创业孵化基地1处。
  “能人进村班子”工程 2009年,县委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确定“抢抓机遇、培育特色、能人带动、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围绕推进“能人带动战略”,组织实施以“把党员培养成能人,把能人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能人村干部培养成村党组织书记”为主要内容的“能人进村班子”工程。2010年,结合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在全县110个行政村全面推行“能人进村班子”工程,把216名致富能人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能人村干部比例占72.8%。2013年,围绕县委提出的“选能人配强村级班子、带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要求,总结经验,196名致富能人走上村“两委”带头人岗位,能人型村干部占89%;4名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正职,20名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副职。2011年12月,山丹县“能人进村班子”工程被甘肃省委组织部评为“市县组织工作十项特色成果”之一。
  村干部保障2004年以来,推行村干部结构工资报酬制度,由县财政统筹落实村干部工资报酬。2008年,制定《山丹县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发放办法》,县财政为符合条件的792人离任村干部发放生活补贴50多万元。2009年,为300多名在职村干部办理养老保险。2010年起推荐优秀村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至2013年,有6名能人村干部(张有泽、杜吉仁、杲延善、周兆发、赵世军、钱万福)通过考试被录用为乡镇机关公务员。逐步扩大村干部在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中的比例,搭建村干部参政议政平台,有58名优秀村干部获得县级以上表彰奖励,320名能人村干部担任“两代表一委员”,郇世成、赵世君、张有泽、黄庭海、肖永春、闫向波、宋积英、曹正林、周国璧、吴志国10名成绩突出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被推选为乡镇党委委员。
  机关党建 1989年,全县设立党委13个,总支10个,支部279个。1992年,新增供销社党总支;撤销公安局支部,成立公安局党委,隶属县委管理。1995年,成立文化局、交通局两个党总支。1997年,成立农口系统、经贸局、乡镇企业管理局3个党委,隶属县委管理。农业局党总支、林业局党总支、水务局党总支、畜牧局党总支划归农口系统党委管理。同时撤销经委党总支和商业局党总支,成立城建局党总支。2006年,健全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制度,成立山丹同翔铁合金公司、三建公司、瑞达淀粉公司、福利水泥厂、瑞源麦芽公司5个非公企业党组织。至2013年,全县设15个党委,2个派出工委,32个党总支,376个党支部。
  1996年4月召开县级机关党员代表大会,130名基层党员代表参加会议。1999年、2003年,组织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2000多人参加邓小平理论正规化考试和中共十六大精神理论知识考试,参考率、合格率均达99%以上。1989—2004年,县直机关各党组织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和基层党组织活动记录调阅制度,加强对党员的学习教育和管理;举办各类培训班42期,培训机关干部4856人次。
  2005年,健全完善党委(总支)中心组学习、政治学习日、理论学习考试考核、学习笔记调阅等20多项制度,部分党员干部学习不深入、不系统和学用脱节等问题得到解决。落实领导干部联乡挂项、部门包村帮扶、干部驻村蹲点、记民情日志和联系贫困户等制度,组织党员干部投入项目建设、劳务输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重点工作,为基层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26件。
  2006—2008年,党建主管部门与所属党支部签订年度党建目标责任书,170多个基层党组织和2100多名党员全部纳入目标管理,县委对达标准化要求的84个党支部予以命名。
  2009年6月,承办张掖市、县(区)机关工委第二次机关党建工作研讨会,制作专题片1部、工作展板11块、工作简介1册。举办全县纪念建党88周年“正气颂”文艺晚会,组织机关干部参观“新中国60年甘肃省建设成就展”和张掖红色革命图片展。
  2011年,依托县委党校,分层次培训科级干部、党务干部和后备干部2000多人次;举办新党员和入党分子培训班2期430人,鼓励动员210名机关党员干部参加党校函授、脱产进修、农函大进修、自学考试等形式的学历教育,1900多名党员干部参加各类业务短期培训。
  2013年,重视从青年技术工人、各类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适度控制党员发展规模,优化党员结构,年内有190名优秀机关干部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确定入党积极分子122人,确定发展对象106人,发展预备党员26人。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参与勤廉度网络测评活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
  企业党建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党建工作领域不断拓宽。1991年8月,县委制定《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意见》《关于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意见》。1996年,在国有企业开展“争一流、做贡献”竞赛活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乡镇企业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2001年,制定《关于选派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联络员指导员的意见》,首次选派42人干部督促、指导25个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在企业开展以“争做支持党建工作模范企业,创建标兵企业党组织;争做指导党建工作先进个人,创建优秀支部班子;争做发挥先锋作用表率党员,创建示范党员责任岗”为主要内容的“三争三创”活动。其间,四次对党建工作联络员、指导员调整充实。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起党组织33个,管理党员397人。按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的要求,在具备条件的敦煌、阿克塞等80多个固定劳务基地,建立党总支1个(敦煌石棉党总支)、临时党支部7个(青藏铁路劳务基地党支部,花土沟建筑队、青海铁路、阿克塞劳务基地、敦煌石棉基地、阿克塞薛应祥石棉矿、石文南建筑队),四次调整充实53名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系指导44个企业和劳务基地,保证50名员工以上企业都有1名党建指导员。指导33个企业投资30多万元,为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活动室和办公场地。2006年,制定《山丹县选派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从机关党务干部、经济主管部门的业务骨干中选派65人,帮助指导5个行业和57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工作。2007年,制订《山丹县2007—2009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推进计划》,调整设置党组织,按照属地管理、行业管理、园区管理、基地管理等管理模式,明确隶属管理关系。2009—2010年,在全市率先成立县非公企业党工委;在山丹宏定元化工公司等5家非公企业中探索开展以“项目管理、效益核算”为主要特点的“项目工作法”试点工作,使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采取独立、联合、挂靠、改建、派入等方式,在甘肃恒泰炉料公司、瑞源啤酒原料公司等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委1个、总支3个、支部17个,非公企业党组织应建率达100%。2013年,围绕非公党建“作用发挥年”活动,组织开展“立足岗位做贡献、同步小康当先锋”党性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履行“一岗双责”,夯实非公企业党组织基础,规范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社区党建 为适应城市工作需要,2001年成立社区。2001—2004年,在社区党组织中开展“争标兵”“一个党员一面旗”等活动,形成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其间,按照“一居一支”的要求,城关镇在新成立的6个社区居委会全部设立党支部,选派6名优秀乡镇干部到社区党支部任职,从居民中选聘8名群众拥护、年富力强者进入居委会班子,续聘下岗职工党员、30名复退军人担任社区居民小组长,优化配强班子。2005年,开展居民党员和离退休党员“服务在社区”、下岗职工党员和流动党员“创业在社区”、在职党员“奉献在社区”等主题党性实践活动。2006年,通过新建、购买等方式,多渠道筹资160多万元,解决长城等5个社区的办公场地,每个社区拥有200平方米以上活动场所并拥有自主产权。2007年,推行党总支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小区和“两新”组织、党小组建在楼院、责任区设在楼栋的组织体系,6个社区党支部升格改建为党总支,下设党支部17个,实现社区组织全覆盖和工作全覆盖。2009—2010年,健全社区干部工资待遇保障机制,6名社区党总支书记全部定为事业单位编制,享受副科级待遇,工资实行财政全额拨付,其他社区干部在享受经济补助的基础上提供养老、医疗保险补助,实现“有人管事”。2011—2012年,按照社区党建“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地议事)要求,将社区党建专项经费由1万元提升至5万元,并列入财政预算,实现“有钱办事”。2013年,选聘社区兼职委员18人,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6人,公开考录社区专职副书记6人,选聘大学生工作人员22人,为77名社区工作人员办理医疗、养老等相关保险。
  创先争优活动 2010—2012年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县级领导干部30人联系乡镇和分管行业,召开点评会288场,点评基层党组织384个、党员2480人,为基层和党员解决难题96件。在县级领导的带动下,全县基层党组织召开点评会1200多场,8700多人党员参与点评,填写点评意见表2340份,下发整改通知书192份。召开党员互评大会420多场,查找问题625条,落实整改594条。基层单位召开组织生活会680场次,组织党员群众对680多项重大事项进行评议,发放群众满意度调查表2.8万份,满意率达95%以上。187个部门单位、1756名机关干部同110个村、6个社区、20多家工矿企业、2590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与困难群众结帮扶对子9000多个,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3000多件。
  第二节 干部工作2013年,全县共有在职干部4727人,比1989年增加2314人,是1989年的1.96倍;县(处)级干部32人,增加7人,是1989年的1.28倍;科级干部860人,比1989年增加454人,是1989年的2.12倍;一般干部3867人,比1989年增加1885人。科级以上领导干部队伍不断壮大,基层干部力量充实。
  干部选拔任用 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要求,对1200多名交流提拔的干部进行票决,对340多名在同一乡镇、部门单位和同一职位任职时间较长的干部进行异地交流或岗位交流,对540多名拟任免干部进行任前公示。坚持备用结合、动态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后备干部的选拔和教育管理,公开选拔412名正副科级后备干部,建立正副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后备干部学历、年龄等结构优化。坚持完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办法,实行系统内专业技术岗位公选、党政部门重要岗位推选、单位中层岗位竞选模式,在林业、卫生、水务、建设、政法等大口系统进行中层领导干部竞争性公选,76名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干部监督管理 制定《关于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征求纪委意见的具体办法》《民主推荐领导干部》《干部考察预告》《考察结果会审》等多项制度。不断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坚持“凡离必审”制度,加大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力度,对122名领导干部进行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对108个班子、有苗头性问题的286名干部谈话提醒,并对在民主评议活动中排名靠后的36个部门、单位党政“一把手”进行谈话警示。
  老干部工作 1989年初,全县共有离休老干部105人(行政机关49人、事业单位21人、企业单位35人),其中红军时期参加革命2人、抗战时期23人、解放战争时期80人。易地安置23人。建有支部1个,党员78人。2008年,马场学区、山丹煤矿12人离休干部移交县上管理。
  至2013年,全县有离休干部29人(行政机关13人、事业单位10人、企业供养6人),年龄最大的89岁,易地安置9人。抗战时期参加革命2人,解放战争时期27人;建有支部1个,党员28人。
  1999年,全县18名企业离休老干部享受县财政每人每年1000元的医药费补助;2006年,改制企业13名离休干部在定点医院持卡就诊,医药费报销转入县财政,与行政事业单位30名离休干部一并据实报销。从2007年1月起,企业老干部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由财政按标准核拨发放。
  文化活动 1989年、1990年建党日,组织老干部精心编排舞蹈《欢天喜地庆七一》等节目参加演出,举办全县离退休干部运动会、庆七一离退休干部书画展,征集书画53条幅。1995年5月1日,组织离退休62名老干部参加乒乓球、象棋等比赛。2004年9月中旬,参加张掖市第一届运动会。2008年组建“夕阳红舞蹈队”、太极拳剑组、健身舞组、书画协会等活动小组,参加“五一”老干部门球赛和象棋、乒乓球比赛,举办门球赛、书画展、麻将赛、桌球赛等活动6场次,参加健步走活动。2013年3月,山丹老年大学增设音乐、舞蹈、书法、美术4个专业,学员140多人;从5月21日开始,在城区7所中小学开展历时一周的“我的中国梦”宣讲活动,7000多名师生聆听报告;10月举办“老人节”老干部书画展,征集书画作品56幅。
  老有所为 老干部中有32人被法院、公安局等单位聘为执法监督员、物价监督员、廉政建设监督员等;离退休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人被聘为县委、县政府科技顾问;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70人参与34个重点项目的论证、咨询工作;老党员14人担任社区纠纷调解员、治安联防员、政策宣传员、卫生管理员,排查调处矛盾130多起。老干部报告团为乡镇中小学作党史、县情、社会发展史等报告120多场次,参加师生12万多人次。
  关心下一代工作 1999年7月成立山丹县关工委。2000年,全县成立关工委机构26个,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小组258个,分布县直各部门、8个乡镇115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及各中小学校,形成辐射全县范围的组织网络。县乡关工委成员165人,乡村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小组成员574人;聘请从教育、卫生、农、林、水、牧、公检法等部门离退休的80名老同志担任辅导员。2003年9月,聘请29名县乡政法干部担任全县城乡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2008年,全县聘请关心下一代工作老干部835人,其中老干部474人、老战士165人、老教师191人、老劳模5人。建成挂牌活动的家长学校15所;建成农家书屋16个,藏书10多万册。
  2000—2013年,老干部分赴学校、机关、企业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感恩教育”“党史教育”“我的中国梦”等专题报告60多场次,10万多人次参加。以校外辅导员身份,举办后进生辅导班25期、科技讲座16次、法制教育讲座35场次。每年清明节,组织青少年到艾黎与何克陵园、昭文堂红军西路军纪念厅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参加师生5万多人次。在建党86周年、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组织报告团为8个乡镇的6000多名干部、师生作了题为《走向辉煌》的党史报告。2010年,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被授予“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县关工委主任罗登先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老干部王明理、姜多茂获“全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称号。2013年,东街小学关工委被评为全国“五好”基层关工委先进集体。
  第三节 干部教育培训
  干部教育培训主要依托县委党校完成。2004年7月,县委党校干部培训楼落成,开设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史、中共党史、党的建设和法学等7个学科,县委党员电化教育中心、县团员青年教育培训中心、县妇女培训中心、县法制教育基地等都整合到党校,形成了以党员干部主体班次培训为主、社会化培训为辅、中央党校和省委党校函授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格局。2007年投资13万元,在县委党校建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2009年起,县委党校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每年拨款15万元。2011年起,县财政每年列支15万元经费用于全县党政干部培训。
  县委党校主体班次 主体班次培训班始于1958年,从1989年逐步进入正规化。主要培训科级领导干部、党务干部、新任正副科级干部、正副科级后备干部、中青年后备干部、乡镇领导干部、村级干部、入党分子、妇女干部、青年团员、大学生村官,同时培训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优秀专家、致富能人等。主体班次每年培训党员领导干部18—20期,每期培训100人左右。承办社会培训每年8—10期,每期培训200人左右。基层理论宣讲对谈活动每年进行2—3次,每次培训2000人左右。至2013年,培训党员领导干部近10万人次。
  1989—2013年,共举办全县党务干部培训班25期,内容为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精神,加强党务干部作风建设、廉政准则、纪律条例、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等专题。举办全县新提拔副科级干部岗位进修班、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25期,系统培训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执政能力建设、党性教育、领导科学、全国“两会”精神解读、党章、党风廉政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红色经典教育等专题。举办全县正副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41期,培训内容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专题。举办全县乡镇领导干部培训班41期,培训内容为和谐社会的党群关系、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等专题。举办全县村级干部培训班25期,培训内容为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新农村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专题。举办全县入党分子、妇女干部、青年团员培训班各25期,培训内容为党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妇女工作、共青团工作、人口资源环境与计划生育、致富技能等专题。
  行政干部学校培训班次 培训班次始于1997年,主要是国家公务员初级培训(10天)、国家公务员任职培训(30天)、国家公务员专门业务培训、国家公务员更新知识和提高能力培训。干校年培训国家公务员3—5期,每期培训100人左右。至2013年,累积培训国家公务员近8000人次。
  “菜单式”创新培训 “菜单式”培训始于2006年,是县委党校创新教学方式的大胆尝试,每周利用晚上8点到10点以电化教学的形式,开展政治理论、历史文化、业务知识等培训。2008—2010年,全县干部“菜单式”培训学习推广到县直机关、乡镇、企事业单位,由各党委、总支、支部具体负责实施,培训干部10.2万人次,成为全县部门、单位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自觉行动,兄弟院校前来取经学习,受到省委组织部的肯定。县直部门、单位“菜单式”全员轮训班450期,培训干部9.8万人次;各大口系统举办培训班1080期,培训干部6.48万人次;乡镇干部“菜单式”培训班1920期,培训干部15.36万人次。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 2004年起,县委党校承担张掖市人社局委托的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320期,培训2.56万人次。至2013年,共举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修课培训班10期,培训1.5万人次。
  挂职培训 从2006年开始,由组织部每年选派年轻干部三四十人到县直综合部门跟班学习,每年组织干部三四十人赴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家重点院校的培训机构进修,每年选派后备干部四五十人到信访部门轮岗锻炼和到乡镇、村(社区)、企业挂职锻炼,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至2013年,共培训4910人次。
  函授教育 函授教育是党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渠道培训在职党员干部的有效途径。1985—1991年,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山丹县委党校工作站举办党政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大专班2期,毕业大专学员81人。1998—2004年,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和省委党校在县委党校教学点举办党政管理专业和法律专业本科班3期、经济管理专业大专班6期,共毕业中央党校函授、省委党校函授本科学员96人,专科学员365人。函授教育因中央、省委的有关规定于2004年停办。
  第四章 宣传教育
  第一节 干部理论教育
  1979年,县委为加强干部理论武装工作,恢复了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主要有县级干部和县直综合部门主要负责人。1986年,中心组学习步入正规化、制度化。县委建立了按月集中学习、学习专记、中心发言、考勤请假、情况通报、研讨交流等学习制度,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的学习教育和科普活动。2001年,组织“抢抓三大机遇,加快山丹发展”大学习大讨论,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校各个主体班次的重要内容,进行重点学习、辅导和培训。2002年,结合“营造发展环境年”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我为营造发展环境做什么”大学习大讨论。2004年,山丹县干部理论教育的典型经验,包括菜单式培训和干部任职资格政治理论考试制度等做法,得到省、市委的肯定,在全市加以推广。2010年,成立山丹县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并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分时段部署理论武装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2011年5月,健全完善中心组月报告单、学习笔记调阅和中心组学习旁听等制度,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督查考评并制定评价标准,建成清泉镇、农委、卫生局等39个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示范点。2012年,结合推进文化大县建设,开展全民读书系列活动,打造学习型政府。邀请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吴倬、甘肃省行政学院院长石玉亭、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杜睿哲等省内外专家学者,举行《当代核心价值观》《抢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推进文化大县建设》《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制保障》等专题辅导。组织开展“理论对谈”、领导干部上党课240余次。
  【资料选载】要武装不要“包装”
  张斌
  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是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员干部提出的客观要求。近年来,经过“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以及先进性教育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以高度的自觉和良好的学风,以坚韧的毅力和勤奋的精神,以耐得住寂寞和抗得住诱惑的顽强意志,刻苦学习、潜心钻研,在学习理论上下功夫、花气力,着力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自己,以理论上的清醒保持行动上的坚定,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
  但必须指出的是,在学习问题上,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风气。比如,一些党员干部对学习理论的动机不那么纯洁、态度不那么自觉、方法不那么科学,缺乏理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只是把学习理论作为装点门面、“包装”自己的手段,而不是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包装”者有多种表现:一是追求形式,做表面文章。有的人学习笔记记了一本本,心得体会写了一篇篇,看上去热热闹闹,其实是东抄西摘、剪剪贴贴、空洞无物、毫无新意,旨在拼凑数量,应付检查考核。二是心浮气躁,华而不实。有的人学的是语录条条、只言片语,把理论原理和具体结论背得滚瓜烂熟,而对理论的精神实质一知半解,不甚了了。既轻视理论研究,也不深入实际,更不关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把理论联系实际停留在口头上,装腔作势,坐而论道。三是沽名钓誉,哗众取宠。有的人热衷于追求高学历、高文凭,把学历、文凭作为追逐名利的工具,至于学习过程,上课请人替代者有之,考试作假者有之,写论文找枪手者有之,结果,学历与能力、文凭与水平相去甚远。凡此种种,危害极大,败坏党风政风,贻误改革发展。
  武装还是“包装”,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学风。我们党的学风,说到底是对待科学理论的态度问题,核心是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我们党高度重视学风问题,强调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而上述只进行“包装”不进行武装,只武装嘴巴不联系实际、不触及灵魂的学习,显然与马克思主义学风格格不入,必须坚决克服和纠正。
  变“包装”为武装,一是要提高学习自觉性。当今世界,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随着改革的渐趋深入,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迫切需要理论上的清醒与坚定。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以谦逊的态度、顽强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切实抓好学习。二是要增强学习毅力。变“包装”为武装是一件艰苦的事情,是要花力气的,需要韧劲、钻劲、挤劲。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树立学习理论永不嫌苦、永不嫌累的精神,不因一时困难而气馁,不因外在干扰而分心,做到抗干扰、树立耐心,抗挫折、树立信心,抗松懈、树立恒心。三是要改进学习方法。要多思善疑,敢于创新探索,不搞照本宣科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要勤于分析,善于综合,不搞囫囵吞枣、浅尝辄止;要注重实践,勤于应用,不搞空对空、纸上谈兵。唯有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才能全面把握、深刻理解科学理论的精髓实质。四是要健全学习制度。制度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也必须有严格的制度作保证。要有扎实有效组织集体学习和促进个人自学的学习制度;要有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学习检查、评估制度;要有激励先进、鞭策学习的奖励制度等。同时,要把好制度执行好、落实好,使制度在推进党员干部学习中充分发挥作用。
  (原载《甘肃日报》2008年5月28日7版)
  第二节重大教育活动
  
  社教运动 从1992年9月开始,按照省、地委工作要求,全县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历时4个月。指导思想是以十四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清“左”破旧,加快脱贫致富和实现小康的步伐,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主要工作任务有学习教育、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整顿村级财务和社会治安等5个方面内容。整个社教通过教育灌输、理论讨论、典型启发、灵活配合等措施,始终抓住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中心环节。
  为确保社教运动有序开展,县上对开展第二期社教7乡1镇的党委书记、工作队副队长集中分级培训、分类指导,并要求工作队员驻村、社期间做到“十个一”(树立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发扬一种密切联系群众好作风,帮助群众解决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在群众中交一名知心朋友,培养一名入党分子,建好一个班子,建立健全一套规章制度,制定一个奔小康致富规划,确定一个集体发展经济项目,写出一份好的工作总结),为社教运动做好准备前提和基础工作。为使社教运动取得成效,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各工作队组织村党支部学习《建设适应奔小康要求的农村党支部实际群体》,全县农村掀起动脑子、找路子、想法子、迈步子的翻番奔小康活动热潮。社教后期,围绕经济搞社教、搞好社教促经济,全县农村开展以“争富民支部、创文明新村、奔小康农户”为主要内容的致富大讨论。
  社教运动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大灾之年夺取粮油大丰收。在自然灾害侵害情况下,粮食总产达1.478亿斤,同比增产2512万斤,增长20%;油料总产达3162万斤,同比增产1185万斤,增长近60%,取得了大包干以来的最好丰收。二是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好、速度快、步子大、后劲足。至10月,完成乡镇企业产值的87.7%、收入的83.4%,同比增长34%、33%。清泉乡通过调整结构、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八五”末乡镇企业产值达1.5亿元,粮食总产达2520万斤,同比增长6%,创历史最高水平;经济林发展到1700亩,庭院经济发展到400亩,养猪突破1万口大关。至10月,完成产值3646万元,同比增长41%。
  “三讲”教育 按照中央、省市统一部署,1999年3月至6月,历时79天时间,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山丹是全省第一批开展“三讲”教育的39个县之一。教育对象主要是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副县级以上干部,还扩大到县纪委、组织部、宣传部、检察院、法院、公安局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共51人,其中县级干部31人、科级干部20人。“三讲”集中教育经过思想发动、学习提高,自我剖析、听取意见,交流思想、开展批评,整改、巩固成果四个阶段,各班子提出的215条整改任务落实到位。
  先进性教育 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全县分三批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一批参加单位167个,其中行政机关93个、事业单位72个、企业2个;党组织133个,其中党委4个、工委1个、总支11个、支部117个;党员1443人,其中县级党员干部36人、科级党员干部462人、一般干部职工党员738人、离退休党员217人。第二批参加178个单位,其中城乡中小学校118个、事业单位15个、乡镇社区企业共45个;党组织93个,其中党委8个、总支4个、支部81个,党员1884人。第三批参加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有140个,其中村党支部116个、企业党支部23个;党员4956人(女党员761人,预备党员174人,流动党员1066人)。通过活动,127个县直机关、部门单位与127个农村党支部、732名机关党员和685名农村党员结成帮扶对子,864名“双强”型党员与783名困难党员群众结成帮带对子,为帮扶对象提供价值35.6万元的物资和现金,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232件。为675名农民工追讨工资近70万元,依法处理劳动争议案件17起,帮助38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安置困难就业人员120人,为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借款担保贷款80万元。全县输出劳务3.2万人次,同比增长11%,其中成建制输出2万人次;新建、扩建、改建乡村社道路420公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 2001年1月,按照省、地委要求,分四个阶段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全县领导干部共召开各类征求意见会510多场次,走访干部群众3000多人次,共征求到整改方案的意见建议340多条。整改方案抓住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整改措施切中影响全县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键,重点突出,措施具体。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共走访群众6300多户,为群众办实事520多件,确定整改任务744项,提出整改措施1163条。乡镇结合学习教育活动,围绕水利工程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治理等重点工作兴办实事79件。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2009年3月,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开展“我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献一策”意见建议征集活动,征集意见建议320条;开展“百人领导下基层、千人干部献良策、万人群众提建议”主题调研活动,县级干部23人和部门领导140多人深入乡镇村社、厂矿企业和社区学校开展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恳谈会、分析会150多场,走访群众3600多人,征求到各类意见建议1153条,形成调研报告486篇、个案分析报告64篇,解决1045件突出问题,为民办实事好事479项。全县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单位269个,党组织214个,其中党委8个、总支10个、支部196个;党员6985人,流动党员746人。编印《山丹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100题》简明学习读本,配套下发《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学习资料18000多册。通过“万人问卷调查”和科学发展“金点子”建言献策等方式,征求到意见建议4600多条,形成较高质量的调研报告330篇。深入开展“争先创优百日攻坚”和“整改任务百日攻坚”“双百”攻坚活动,解决实际问题218件,对928项重点整改项目进行整改落实。
  结对帮扶活动 2012年,全省开展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2月,县委印发活动实施方案并召开全县动员大会。18个市直部门、187个县直单位与全县110个行政村结成帮扶对子,2590名市、县干部与2718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110个村共落实项目156项,协调发放支农贷款11亿元。帮助农户新建温室葡萄350亩、双孢菇400亩,钢架大棚1100亩,建立高标准的农业种植示范点30个,落实实验示范项目56项,新建养殖小区11个。发放民情日志2800多本,制作“连心卡”5000多张,征求梳理意见建议1200多条。清理各类历史遗留矛盾纠纷52起,新化解矛盾纠纷148起。为群众代办签订各类劳务用工合同600余份,代办各类证件300多个,举办法制讲座240多场次。帮助乡村两级党组织健全完善工作规程8大类40多项,为60多个村级组织购置办公设施200多套,做好事5200多件。编排的《喜乐年华》在全市专题文艺汇演中获得二等奖并参加“感动甘肃”文艺调演活动。2013年,各帮扶单位为110个行政村帮扶项目176项,投入资金6.47亿元。建成1.5万亩连片现代节水农业示范点21个,修建通村公路60公里、U型渠道176公里,铺设暗管224公里。全县完成涉农帮扶贷款21.7亿元。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90%。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帮助完善联系村户“两规划一计划”2000多份,撰写民情日记1.8万多篇,征求梳理意见建议630多条,帮办各类好事实事2560多件。化解矛盾纠纷138起,举办法制讲座120多场次。调整帮扶对子86对,陈户乡岸头村与甘肃宁和建筑工程公司、霍城镇西关村与甘肃工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李桥乡杨坝村与福建闽农公司、大马营乡新墩村与福建闽农公司、羊虎沟村与响水河煤业集团公司结成帮扶对子,涌现出盘山、大寨、北湾、侯山、双泉村等先进典型示范村。
  第三节 新闻宣传
  对内宣传 《西部山丹》的前身是《山丹报》,20世纪50年代末创办,为不定期发行报纸,60年代初停刊。1997年7月,作为山丹县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之一,《山丹报》复办并成立编辑部,为县委、县政府机关刊物,半月刊,主要登载全县党政组织工作动态、情况反映,年发行量1000份左右。2001年4月更名为《西部山丹》,并套红印发。2004年1月成为《张掖日报》农村版,每周发行1期,年发行量2600份左右。2010年建成山丹新闻在线网站,纸质版与电子版同步发行;次年1月升级为对开彩版发行,刊稿量较更名初增加10倍,发行量约3600份。2013年8月,山丹新闻在线网站改建为今日山丹网站,开设精神文明、生态建设、焉支讲坛、外媒山丹、山丹民俗等17个栏目。1998—2013年发行665期,刊发新闻稿件10万余篇近800万字、图片1.1万多幅。
  对外宣传 1976年9月成立县委报道组,归口县委宣传部,负责全县对外宣传报道工作。1992年,开展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系列活动。1994年,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宣传活动。2000年,配合中央电视台完成“新春走河西”大型采访活动。2001年,围绕“西部大开发、山丹大发展”展开宣传。2003年“10·25”山丹地震发生后,组织力量深入采访,及时宣传报道抗震救灾工作,年内在《甘肃日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发稿105篇,在《张掖日报》等市级报刊发稿760余篇,投稿率和采用率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04年,“5·23”透水事故发生后,宣传部门成立工作组驻守现场两个月,配合、服务外来媒体记者采访报道,稳妥地做好了舆论宣传工作。2009年,围绕实施能人带动战略、1369全民创业工程等开展宣传。2010年,围绕“焉支风、马场梦、长城魂、艾黎情、佛山缘”五张旅游品牌开展宣传,不断提升“世博圣地、五彩山丹”的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2011年,发生“4·23”兰新复线小平羌口隧道塌方事件,各方媒体参与报道。2012年,发生李桥水库坝体渗漏事件、“9·6”花草滩煤矿矿难事件,引起新华社、《人民日报》《甘肃日报》、中新社、《光明日报》等多家国内主流媒体的关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300多人次来丹采访,最多一次达50多人。经过多年发展,全县建立起一支以县委报道组为核心,以基层各党委、部门、单位和团体为主体的300余人的新闻通讯员队伍,并常年保证150余人的通讯员队伍活跃在新闻宣传第一线,健全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宣传网络。2013年,精心策划重大宣传活动,深度报道生态建设、现代农业、资源型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城镇化建设、通道经济、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组织生态文明创建等宣传战役,成功举办第四届“焉支山旅游文化艺术节”和首届焉支山登山赛。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人民网、《经济日报》等中央、省、市媒体24批200多人来县采访,构筑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大外宣格局。2011—2013年,全县中央级媒体刊稿300余篇,其中《人民日报》11篇,其余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中国旅游报》《检察日报》《劳动保障报》《农民日报》《中国人口报》等中央级媒体;省级媒体刊稿855篇,其中《甘肃日报》331篇、甘肃电视台111条,其余刊登在《甘肃农民报》等省级媒体;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2722篇,中国甘肃网、每日甘肃网4330篇;市级媒体7500篇,其中《张掖日报》3259篇,张掖电视台刊播740条,中国张掖网1622篇、甘肃张掖网1879篇。
  第五章 精神文明建设
  1990年,山丹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1990—1996年,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军民共建、“三户两评”、家庭文化建设、文明单位创建、文明行业创建等活动。1997年后,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启动“三下乡”(科技、文化、卫生)活动。2000年起,组织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电视进万家工程”,继续深化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第一节 思想道德建设
  公民思想道德教育 2002年9月,学习《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国情、省情、市情、县情教育和“十星级文明农户”“精神文明模范走廊”、百城万店无假货、“三优一满意”等创建活动,评树先进典型,宣传模范人物,开展道德教育。2006年,开展“四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工程建设。2007—2008年,开展“迎奥运、讲文明、除陋习”活动。2012年建成县级道德总讲堂,各乡镇、大口党委和市级以上文明单位分层次、分类别建立道德讲堂,每年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60多场次,1万多名党员干部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2004年,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学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健全完善中小学德育、师德考评等制度。城区各中小学建起校园绿色网、广播电台,开办网上家长学校,开设家教园地等栏目,建起家校网上互动交流信息平台。2011年、2013年申请甘肃省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成山丹三中和山丹育才中学两所乡村学校少年宫。
  道德模范评选 2009年举行山丹县首届道德模范评选,郭兴圣、周济民、王惠玲、张忠福、张学仁、陈吉忠、王华、姚鸿斌、何育强、何玉被评为道德模范;2011年评选第二届道德模范,赵治军、杜建峰、张德琴、牛秉廉、姚俊文、徐逢林、张克财、杜文观、毛润泽、张万磊、杨秀珍被评为道德模范。2010—2013年参加张掖市一至三届道德模范评选,山丹县陈旸、张克才、王占云被评为道德模范。
  2009—2013年,通过省、市、县三级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评选出道德模范38人,其中何育强被评为第三届甘肃省道德模范。路易·艾黎被评为全省“共和国先进典型”,还被对外友协评为“十大国际友人”。
  2013年开展评选十大“最美山丹人”活动,张富鹏、梁文安、张珍节、程梦茵、秦萍、魏虎、田永华、辛华、王建民等人当选。
  第二节 创建活动
  文明城市创建 1993年在城区开展区域共建活动。2000年以社区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载体,开展科技、道德、文体、法律、卫生“五进社区”活动。2001年被命名为“市级文明县”。2009年,县府街社区被命名为市级文明社区。2010年,开展文明楼院、五星文明户、好学家庭、平安小区、文明居民评选活动,开展道德、科教、文体、卫生、法律、廉政“六进社区”活动;在社区成立“爱心服务站”“和事佬协会”。2011年被命名为“全省创建文明县工作先进县”。北街社区、文化街社区被命名为省级文明社区;2013年,规范月末周五清扫制度,全省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顺利通过验收。
  文明村镇创建 1993年起,在农村开展“三户一村”评选活动。1996年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活动。2009年开展“五星文明户”创评试点活动。2010—2013年开展“五星文明户”创评活动。2009—2013年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
  文明行业创建 1991—1993年,开展“十杯”竞赛和“十佳”评选活动。2001年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创建活动,商贸中心、供销大厦、东街百货大楼、国泰百园4家商场被命名为示范店。2002年,在医疗、餐饮等窗口单位服务行业开展“三优质一满意”活动。电力公司城关供电所、工行山丹支行职工吴晓鹏被评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县国税局办税服务厅等6家单位被评为县级先进单位。2003年后,以“营造发展环境”活动为载体,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和行风测评等活动,建立行业岗位职责制度和工作纪律,大力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文明行业创建活动不断深化。2006—2013年,乡镇、部门和单位修订完善职业道德规范,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和“一站式”办公制,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诚信单位创建和“文明科室”“文明班组”“文明班级”“服务明星”等创评活动。通过开展文明餐桌行动,建成龙首路餐饮示范点街1条、示范店5个。山丹一中等44个单位被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马营供电所等31个单位被命名为县级文明单位。县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交通局、交警大队被命名为市级文明行业。
  1995年,开展“教育之乡、卫生之乡、体育之乡”创建活动,清泉镇被张掖地委命名为首批教育之乡。
  “河西精神文明模范走廊”创建 2000年起,开展“四城”(科技城、教育城、文化城、卫生城)、“五通”(通水、通车、通邮、通电、通电话)、“五改”(改水、改厕、改院、改圈、改厨)、“四有”(文化图书室、广播电视、体育场地、农民夜校)、“四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的“四村”建设和“三线”(铁路线、公路线、旅游线)创建活动,建成国家级体育先进乡镇1个,省级体育先进乡镇5个、卫生先进乡镇1个,市级教育之乡7个、文化之乡8个、体育之乡4个、科技之乡7个。山丹县获“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科技先进县”“全省文化先进县”称号。“四村”建设中,全县115个村均实现“五通”目标,67%的村达“五改”标准,70%的村达“四化”标准,50%以上的村实现“四有”。“三线”建设中,国道312线山丹段通过省市和国家交通部门验收,顺利完成“312国道文明样板路”创建任务。
  第六章 纪律检查
  第一节 党风廉政建设
  党风教育 1989—2004年,县委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组织开展“三讲”教育、党风廉政法规教育、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党风廉政专题讨论、“两个务必”教育和两个《条例》专题纪律教育等党员教育活动,举办“廉洁勤政好干部”“十佳公仆”“十佳廉内助”等评选活动,向全县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寄发廉政提示卡、廉政警示卡,在县委党校定期开设党风廉政课,定期举办反腐倡廉形势报告会,受教育党员干部达2200多人次。
  2005—2009年,下发《关于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的安排意见》,组织开展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廉政文化阵地、“廉内助”座谈会、赠送廉政读物、学党章巡回宣讲、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反腐倡廉形势报告会、“勤廉铸盛世,和谐兴山丹”党风廉政宣传、“勤廉促发展,务实兴山丹”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20多场次。开展的“廉政之韵”民俗工艺品展选出的310幅作品,在张掖市中心广场和山丹县金海源文化广场分别展览,9万多名干部群众到场观看。全县创建市级廉政文化示范点10个。
  2010—2013年,组织开展“勤廉为民促发展、能人带动兴山丹”“以人为本颂清廉、执政为民促发展”“弘扬廉政文化、纯洁党性党风”、廉政歌曲校园传唱演出等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活动20多场次。召开反腐倡廉形势报告教育会,邀请市纪委领导为全县科级领导干部作《廉政准则》辅导报告。组织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1000多人观看廉政教育影片和省窑街煤电集团原董事长李某腐败案及全市5起典型腐败案例剖析专题片。组织87个部门单位“一把手”观看《一手遮天下的腐败》的警示教育片,集中承诺、宣誓,并在《西部山丹》分批刊登廉政承诺书。
  廉政制度建设 1989—1992年,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增强党性、惩治腐败、切实加强廉政建设的决定》《禁止党员、干部职工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的规定》和《关于开展“两公开一监督”(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结果,依靠群众监督)工作的安排意见》等制度性文件,建立实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民主测评、报告、监督检查、廉政档案5项制度,纳入单位和个人年终工作考核。
  1993—1997年,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的若干规定》,从县委常委做起,明确反腐败斗争的目标任务,增强反腐败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1998—2002年,成立山丹县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领导小组和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领导小组、山丹县村务公开协调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高党风廉政建设的科学化水平,着力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推行基层党组织党务、村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促进村务民主决策、公开运行。
  2003年,会同县纪委监察局下发《关于整治用公款大吃大喝歪风的通知》《关于加强公务用车管理的通知》等,有效遏止用公款大吃大喝、公车私用和干部利用婚丧嫁娶事宜借机敛财等不正之风。2003—2006年,在农办、乡企局、经贸局增设纪委;在县直机关工委增设纪工委;在法院、检察院、农业局、林业局、水务局、畜牧局、教体局、卫生局、城建局、交通局、文化局、财政局增设纪检组;被“一票否决”单位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年终考核中不能评为优秀等次。至2013年,全县又增设公安局、工信局纪委,非公企业工委纪工委、发改委、人社局、国土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政府办纪检组纪检监察组织。2007—2011年,举行领导干部“勤廉度”网络测评活动,将全县95个单位347名领导干部纳入评价系统。下发《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若干问题的通知》,精减和压缩会议、文件、简报。精简会议23场次、文件1182个、简报7类。
  2012—2013年,出台《山丹县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规定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要求》,下发《关于加强乡镇纪检监察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从改进调研、改进会风、改进文风、勤政廉政、优化宣传、减少活动、耐心接访、率先垂范八个方面,提出22条改进工作作风的具体措施。全县8个乡镇全部设立纪委和监察室,乡镇纪委书记全部单设,乡镇纪检监察专干2人全部配齐,110个行政村各设立纪检委员1人。清理“小金库”1家45万元;为104辆公务用车安装GPS定位系统;清理党政机关办公用房1964.78平方米;查处党员干部借婚丧喜庆、子女婚宴、公款送节礼1起。2011年6月,县纪委监察局被授予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
  第二节 纠风治乱
  1989—1994年,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违纪违法案件30余件。取消向企业的不合理收费项目。清理规范公费住宅电话和干部职工多占住房问题。撤销各种公路违规站卡。
  1995—2000年,对全县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及兑付中出现的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检查,对重大责任事故、非煤矿山、小煤窑停产整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国债专项资金、扶贫资金、林业生态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执法监察。在旅游局、环保局等20多个单位开展行风评议,解决和纠正了一些行业、部门基层站所和“窗口单位”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作风霸道、耍威风、搞特权刁难群众的不正之风。
  2001年,对3个乡镇260万元乡统筹专项审计;查处加重企业负担的案件2起,挽回经济损失4万余元。查处假劣药品46种71批,没收价值59147.2元的过期药品578种;查获非法经营窝点5个;查处虚高定价及不合理收费8万余元。清退学校自立项目违规收取的硬化地面费、报刊费、炊食员工资、教室粉刷费、毕业会考费、取暖费、试卷费等;为学生清退勤工俭学费7500元。
  2002年,组织社会各界代表155人,对31个部门、单位进行民主测评,对排名后两位的单位提出黄牌警告,对排名后5位的单位负责人进行谈话诫勉,对排名后15位的单位集中谈话教育。对336个药品经营点进行执法监察,捣毁制售假药窝点2个,清理销毁价值5.3万元的假劣和过期药品、医疗器械。查处加重农民负担案件4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3万元。
  2003年,查处东乐水管站擅自提高水价的违规行为,查处违纪资金17.6万元。查处清退个别学校自立项目收取的炊事员工资1060元,清理取消中小学生试卷费、保险费、体检费、勤工俭学费80万元。开展医疗收费和药品价格检查,查出虚高定价和超标准多收检验费7.27万元,共查出过期失效药品245种45329瓶(盒)、金额6.34万元;查出假劣药品16种、中药材4种、违法制剂36瓶,货值18560元。查出不合格医疗器械2065支(具),全部予以销毁;取缔无执业资格游医15人,立案查处2家无证行医机构,共处罚金1125元。
  2004年,清理兑付拖欠农民工工资184.99万元。查处教育乱收费1.31万元。查出销毁过期失效药品86种8042瓶(盒、支),价值4万多元。查处违法使用或经营假劣药品案件20起,涉案金额0.81万元,罚款1.5万元;取缔无证经营药品案4起;查处游医药贩76个,查获假劣药械86种635(瓶、盒),为受骗群众追回现金1.3万元。责令个别村社清退挪用退耕还林资金5.81万元。对11个乡镇、43个单位统一着装清理整顿,收回标志服365件(套)、标志2718件。
  2005年,协调处理农民土地纠纷10起。加强对企业排污的监督检查,下发监察通知单5份、整改建议11条。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为588名农民工兑付工资43.1万元,协调解决农民工劳资纠纷案26起。查处东乐中学2001—2004年乱收费资金8万元,对校长进行诫勉谈话;查处个别学校超标准收取学生配套练习费2648元。查处销售假冒药品器械案件38起,涉案金额4万元。
  2006年,查处假劣药品及不合格医疗器械货值2.85万余元。督促环保部门对14户重点污染源、62户一般污染源进行检查,下发监察通知书6份、整改建议8条。为140名农民工追讨拖欠工资18.1万元。专项整治农资市场,取缔非法农资经营户2户,没收非法经营的农药10瓶,查获不合格化肥60吨。
  2007年,整顿药品销售市场,查处假劣药械762种(批)、假劣药品4563瓶(盒、袋),收缴罚没款4.1万元;取缔非法诊所6家、无证游医6人次;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案件6起;对8个乡镇的“三补贴”资金落实情况及农民负担情况进行检查,落实“三补贴”资金1107.5万元(粮食直补449.5万元,农资综合补贴573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85万元)。
  2008年,查处医药购销违纪案件50起,涉及金额3.4万元;查处医疗服务违规金额10.1万元。开展9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取缔非法生产经营企业9户,停产整顿56户次,下发整改指令书200多份。清理乡镇拖欠税款240.9万元,收回54.9万元。
  2009年,督促落实“一费制”和“两免一补”等政策,责令清退违规收费2.76万元。检查医疗机构170户次,责令限期整改15家;查处非法行医11家,没收医疗器械67件、药品23箱;开展4次安全生产大检查,查出安全隐患1513条,发出整改指令书300余份,作出行政处罚16次;取缔违法建设小高炉企业1户;查处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3起142.5公斤,取缔无证经营商户2家,停业整顿1家。
  2010年,查处农资违法案件2起,对不按规定明码标价的1家经营者限期整改,没收不合格农药12公斤、过期瓜菜种子18袋;查处2起乱收费、乱罚款典型案件;开展打击“黑车”专项行动,查扣23辆出租“黑车”并进行经济处罚。
  2011年,下发《关于在全县行政机关开展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的通知》,共梳理部门实施的法律、法规和规章1069部(法律111部、行政法规270部、地方性法规94部、国务院部门规章518部、省政府规章76部),涉及带有行政处罚幅度的条款3311条、行政许可条款164条;确定带有自由裁量幅度的行政职权3152项(行政处罚权2708项、行政征收权30项、行政强制权51项、行政许可权164项、其他权199项)。
  2012年,审查全县58个行政执法部门行政强制主体资格,清理出具有行政强制实施主体41个,其中行政机关37个,法律、法规授权组织4个。清理出行政强制事项161项,其中行政强制措施事项121项、行政强制执行事项40项。
  2013年,对全县8个乡镇、26个执法和行政管理部门、27个经济和社会管理部门、23个党委和群团工作部门、21个公共服务行业的机关作风和政风行风进行测评。分别对五大类被评单位排在后三位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诫勉谈话。开展办公用房清理工作,按标准调整腾退超标准配置、占有、使用的办公用房。全县共清理出19个单位超标准办公用房面积1964.78平方米,清理腾退办公用房面积2689.26平方米。1989—2013年,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1355件次,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273件;给予党政纪处分302人,其中科级干部118人,挽回经济损失408.21万元。
  第七章 统一战线
  第一节 统战工作
  1990年1月,政协山丹县第三届委员会委员53人,其中无党派人士36人。1992年7月,对统战任务重的清泉、陈户、老军乡和城关镇配备兼职统战干部。1997年,政协委员79人,其中无党派人士49人,占委员总数的62%。2002年,县政协委员有66名党外代表人士,占委员总数的76.6%;2007—2013年,党外政协委员均占委员总数的60%以上。2013年推荐省政协委员2人。
  党外代表人士中,有80人为县政协委员、39人当选县人大代表、53人当选县政协常委、1人当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人当选县政协副主席、14人当选市二届政协委员。有4名党外人士担任政协副主席,有38人担任政府部门副科级以上领导职务,50人进入科级干部后备队伍。39名党外人士走上部门领导岗位(乡镇3人、党政部门28人、司法部门8人);有75人确定为党外后备干部。
  社区统战人员信息库2006年成立县、镇、社区三级社区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对社区少数民族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宗教界人士、非公经济人士等情况调查登记,建起社区统战人员信息库。组织党外人士完成“关于‘三农’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报告”“关于全县教育卫生事业的调研视察报告”“关于社情民意的调研报告”“关于实施能人带动战略的调查报告”“关于统战工作进社区的调研与思考”等调研课题。18名党政领导干部与18名党外代表人士建立交友联系。推荐张掖市党外代表人士33人、张掖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4人,聘请“特约四员”(特约检察员、特约监察员、特约审计员和特约教育督导员)16人。
  1989年,建立3个知识分子联系点。2005年以来,确定50名有代表性并有一定影响力的党外知识分子为重点联系对象(医疗卫生界8人、教育界16人、经济界26人)。1989—2013年,召开党外知识分子座谈会25次。
  非公人士捐资捐助 2001年后,周世贵等10名县石棉协会私营矿主为焉支山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0万元;2008年,非公经济人士为四川汶川地震捐资68万元;2013年,投入扶贫济困、捐资助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光彩事业资金960多万元。1989—2013年,非公有制企业向社会捐资3800万元。在对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综合评价中,9人被评为A级。郇维禄、祝振先、付开其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优秀建设者”,陈永琳被评为“2007感动张掖十大骄子”。
  对台工作 1990年,全县有台属11户83人、侨眷6户,有去台(台湾)人员6人,16人有书信来往或有探亲活动。1998年后,台胞3人病逝。至2013年,全县有台属6户42人,台胞13人。接待来县探亲台胞20次24人,走访慰问“三胞”亲属50次12户,推荐张掖市第一届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代表2人。
  1994年5月,成立县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和接待台胞探亲办公室,接待回乡探亲台胞6人次。8月,对全县16户台属的经济、生活状况进行登记走访。9月,调整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县委对台工作办公室。在国庆50周年、60周年举行港澳台代表座谈会。每年春节,县上均拨付专款慰问台属,共慰问50人次,走访台属、侨眷200多次。为一户解决两地分居问题。
  1996年,争取台胞张立方投资1.8万美元(约合10万元人民币)为其亲属张克军解决车辆购置、客运线路开通等问题。2000年,县城建局职工李会英与台湾同胞张天国结婚。2011年6月23日,召开台属侨眷纪念建党90周年座谈会,12名台属代表和4名侨眷参加会议。2011—2013年,为生活困难的3户侨眷争取困难补助1.62万元。
  第二节 民族宗教工作
  1984年,县政府成立民族宗教科。2003年12月,民族宗教科更名为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至2013年底,全县有少数民族10个(回、藏、满、壮、苗、土、土家、裕固、保安、蒙古)774人,主要分布在清泉、位奇、陈户、老军、东乐和大马营等乡镇。境内有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五大宗教,有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16处。
  举办少数民族、宗教人士学习班15期。在穆斯林群众的“尔德”节和“古尔邦”节期间,帮助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在佛教的“佛诞节”、天主教“圣诞节”时,走访慰问,学习座谈。在七里墩为基督教徒集中居住的甘泉子打井1眼,完成机井配套设施。1998年6月成立第一个信教群众文化活动阵地“甘泉子文化室”,有图书250余本,并配有电视机和多功能收录机。4次抽调医务人员组成医疗队,为居住在偏僻、生活贫困的老军甘泉子和陈户盘山村信教群众免费治病、送药。
  2000年9月,成立山丹县天主教爱国会。对老军、陈户、清泉乡配备民族宗教专职干部,各乡镇成立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对大佛寺、钟山寺、甘泉子天主教堂和盘山天主教堂等宗教活动场所依法登记。筹资30万元,在王城滩为信教群众打井1眼,开垦耕地300亩,搬迁信教群众46户169人。老军乡潘庄村打井2眼,平整土地800亩,搬迁信教群众68户259人。
  2007年,帮助天主教爱国会制订规章制度,解决办公设施,增选天主教爱国会主任为县政协常委。召开佛教协会第四届代表大会;举办佛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成员和教职人员学习班,开展宗教法律法规和时事政策教育。协调解决大佛寺用地和吃水问题,修建山门和围墙,拆除收费卡。为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传授羔羊育肥、暖棚养羊、药材种植等农业实用技术。清泉镇南关一社有30户回族群众建起暖棚羊舍100多间,养羊6000只、牛200头,形成颇具规模的皮毛肉南关交易市场。县乡村筹资90多万元,新打机井3眼,新开荒地1200亩,帮扶资金180多万元,搬迁信教群众80户328人。完成盘山村、潘庄村人畜饮水管道14公里,潘庄村修建水窖174眼。支持水泥20吨,修建过水桥涵9座,发动群众整修道路8.5公里,改变渠路不分的历史。争取资金10万元修缮潘庄村甘泉小学,发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捐资4500元,为潘庄村甘泉小学购置液化气炊具、电视、图书和体育器材。
  2012年召开山丹县佛教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县广电局筹资135万元,架通焦化厂至潘庄村有线电视光纤网络,使地处偏远的天主教信教群众及沿线的16个村的群众收看到40多套电视节目。为老军乡广发希望小学争取价值10万元的图书1万多册,建成“心桥图书室”。为盘山村支持水泥,修建U型渠道,购置篮球架。
  2011—2013年,在山丹电视台创建民族团结专栏,展示法制图板16块。组织科技、卫生、文化等部门人员在清泉镇南关村回族群众聚居村社开展“三下乡”活动,发放科技宣传材料600多份。开展法制讲座、法律培训、法制报告会6场次2万多人。争取资金2.16万元,解决爱国宗教团体办公费用。首次为符合条件的34名宗教界人士发放生活补助。对全县91名宗教教职人员进行认定备案。为全县16处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办理土地证、规划证、房产证、消防安全许可证。2011年,宗教界人士为青海玉树地震捐款9186.5元。筹资1000多万元,对大佛寺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维修,大佛寺旅游景区被评为4A级景区,大佛寺被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命名为全国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
  第八章 重要决策
  第一节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山丹县域内工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大,从业人员多,客观上带动了非公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通过强化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落实优惠政策、拓宽发展领域、解决实际问题,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996年全县有个体工商户2937户,从业人员5869人,注册资金2464万元;有私营企业36户,从业人员2890人,注册资金2586万元。1998年10月出台《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同年11月召开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表彰先进集体43个、先进个人20名。2000年8月出台《山丹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01年9月,县委组织部下发《关于选派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和联络员的通知》,选派15人党建指导员和27人党建联络员,联系指导25户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2003年6月召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座谈会,讨论制定《山丹县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意见》。至2004年,全县个体工商户5146户,从业人员9002人,注册资金10209万元;有私营企业139户,从业人员5312人,注册资金7924万元。全县非公有制企业上缴税金1254万元,占财政收入的1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4.9亿元,同比增长15%,经济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
  2012年,县上出台《山丹县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实施意见》,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呈现六大特点,一是速度不断加快。私营企业692户、注册资本40.24亿元,增长率达44.16%、251.7%;农民专业合作社808户、注册资本55.72亿元,增长率达136.2%、194%;个体工商户6798户、注册资本4.48亿元,增长率达16.8%、18.55%;注册资本在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9户,1亿元以上的4户。二是经营规模迅速扩大。伴随着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民间资本参与力度的加大,一大批非公有制经济新项目建成投产,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企业组织结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涌现出山泥(集团)、金山啤酒大麦原料公司、同翔铁合金厂、瑞达淀粉、金海源文化购物广场等一大批非公有制骨干企业。三是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全县非公有制企业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38户,占10.8%;从事第二产业的有102户,占29%;从事第三产业的有212户,占60.2%。活动领域涉及商品批发、餐饮住宿、建筑、采矿、冶炼、化工、交通运输、信息通信、农产品加工、房地产开发等十个类别40余个行业。四是经济贡献率日益提高。全县非公有制企业上缴税金占到财政收入的18%,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5%,拉动GDP增长5个百分点。五是就业渠道明显拓展。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13646人,占社会从业人员的12%。吸纳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664人。六是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山丹羊羔肉、丹马油脂、高原龙食品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在国内占据一定市场,全县有注册商标98件,其中地理证明商标1件、甘肃省著名商标8件,这些商标中有近98%来自非公有制企业。
  第二节 能人带动战略
  1989年后,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将典型引路、能人带动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改革开放初期,芦堡、静安村作为全县率先致富的集体,被树立为典型,郭家诚等人是全县农村支部书记学习的榜样。1997年,县委表彰命名张文林等“十佳”公仆,在全县广泛开展“讲政治,做公仆,办实事”活动,他们成为全县学习的榜样。2003年前后,周世贵、陈永琳、石文南等人多年在阿克塞、敦煌等地从事石棉开采,合法经营,勤劳致富,被县委、县政府树立为典型,成为全县发家致富的榜样。张天文等人因为对本职工作的奉献和热爱,被县委树立为全县党员干部学习的典型。为适应形势的要求,2009年1月,县委、县政府召开致富能人座谈会,出台《关于实施能人带动战略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意见》,下发《关于成立实施能人带动战略领导小组的通知》,确定“抢抓机遇,培育特色,能人带动,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成立山丹能人协会,丁述文等92人被吸收为会员,并召开全县实施能人带动战略推进会议,能人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2010年,县上组织实施“1369”全民创业工程(在县境北部平川区建设面积45平方公里的能人创业长廊;建好节水高效现代农业、山丹花开观光农业、暸高山高效畜牧业3个能人示范基地;先行扶持6个规模以上企业,培育全民创业示范龙头企业;扶持建设9个乡镇农民创业园,为农民搭建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平台、试验平台和创业平台),作为能人创业的平台和有效载体,在龙首山北部滩连霍高速公路沿线规划建设长30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的能人创业长廊,由东向西依次布局设施农业园区、商贸流通园区、新型工业园区和生态屏障区四个功能发展区,每年安排3000万元资金扶持现代农业尤其是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完善园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绿化美化,引导社会投资,相继引进甘肃爱福、甘肃宏武、张掖泰丰等现代农业企业及合作社入驻,形成以设施葡萄、优质杂果及食用菌为主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新格局,建成以红提葡萄延后栽培、蔬菜种植为主的日光温室大棚,食用菌大棚等现代农业栽培设施。8个乡镇相继建起9个农民创业园。德隆农副产品保鲜公司、甘肃博原生物科技开发公司、祝福油脂公司,都形成规模和品牌,带动作用明显。
  作为能人带动战略的配套措施,组织实施“能人进村班子”工程,216名致富能人被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能人型村干部比例占到72.8%。在能人带动战略的激励下,清泉村党支部书记赵世君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现代化养殖场,带动周边群众从事规模养殖。大马营乡农民尹华文通过土地入股,联合山羊堡村的3个农场及88户农户建立荣华农民专业合作社。汪庄村党支部书记、致富能人梁有勤返乡创办家庭农场,吸纳剩余劳动力120人,带动当地6个规模养殖场和3个养殖小区动工建设。东门村党支部书记、致富能人徐逢林垫付资金建起6栋农民住宅楼,恢复撂荒地5000多亩。十里堡村能人李鹏成立山丹县旭辉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本村耕地2850亩,办起家庭农场,种植孜然、黄芪、彩色马铃薯。2011年12月,山丹县“能人进村班子”工程被甘肃省委组织部评为“市县组织工作十项特色成果”之一。2013年,围绕县委提出的“选能人配强村级班子、带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要求,196名致富能人走上村“两委”带头人岗位,能人型村干部比例达89%,24名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正副职。到2013年,全县家庭农场达440多个。
  至2013年,通过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全县吸纳5万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80多名能人带动全县土地流转面积从2009年的5.3万亩到25.56万亩,50多名能人创办经营实体,130多名能人斥资盘活商贸资产,30多名在外地工作、创业的山丹籍能人帮助招商引资4.8亿元。280名文化旅游产业能人带动发展乡村、草原生态旅游,建成“农家乐”休闲园126家,建成文物复制、剪纸、麦秆画等民间工艺旅游产品生产线4个;350名劳务能人带动全县劳务输转,打响“丝路硬汉子”“焉支铁人”等劳务品牌,劳务规模稳定在6万人左右。由致富能人牵头成立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56户,入会农户17235户;能人牵头成立私营企业350多户,注册资金亿元以上企业4户;全县非公经济销售总额达6.6亿元,占全县销售总额的43.73%。
  第三节 文化大县建设
  为推动山丹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河西文化大县,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2012年2月,县委以1号文件下发《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县的意见》,编制《抢抓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推进山丹文化大县建设规划(2014—2020)》,力争用10年时间,把山丹建设成为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的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实力居于全市领先地位的文化大县,到2020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使山丹成为甘肃乃至西部、全国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县份。
  在文化惠民工程中,县政府拨付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艾黎纪念馆、乡村舞台、城市数字影院、公共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围绕文化活动,举办五届焉支山旅游文化艺术节、两届全县农民电视春节联欢晚会、两届“春联书盛世,文化送万家”活动、甘肃省首届焉支山民歌大赛、全县首届集体婚礼、山丹最美大妈评选、迎国庆“永远的焉支山”古代诗家咏焉支国画展、山丹老照片展览、读书征文演讲诵读等活动100多场。举办以乡镇为主导的各类文艺汇演、舞蹈大赛群众文化活动、展览活动200多场次。
  文艺精品创作中,从2012年开始,小品《救红军》获甘肃省首届百姓小品大赛最佳创作奖和表演优秀奖,《局长的车》获甘肃省第二届“梅馨杯”小品大赛最佳创作奖和表演优秀奖,歌舞小品《夸丰收》登上全省农民春晚舞台。全县作者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300多件,获省级以上奖项3件,出版作品集15部。梁积林被评为甘肃省委、省政府十大文化品牌之一的“甘肃诗歌八骏”。成立山丹书画院,举办首届全县书法美术作品大奖赛;成立地方文化创研室,集中人力资源挖掘整理山丹的文化底蕴,《山丹文苑》杂志第一期创刊。创作发行《山丹民俗文化系列丛书》《山丹旅游丛书》等旅游文化系列丛书5套。编辑完成跨时限25年、400多万字的山丹年鉴、山丹综合年鉴6部,编辑完成《天南地北山丹人》《山丹人荣誉录》等地情书籍和清道光《山丹县志》的旧志整理。《山丹县教育志》《山丹县人民医院志》《山丹县林业志》《汪庄村志》等地方文化史志书籍陆续编印。通过系列宣传、编印书籍,“山丹能人”得到县内外普遍认可。开发出精美的《乾隆下江南路线图》《兰亭图》《狩猎图》等文物复制品,五彩山丹系列纸塑、毡塑、沙雕系列作品。挖掘恢复编制念宝卷、炒拨拉、钟山寺庙会、高台子舞狮、周玉梅麦秆画、花壳篓等一批非遗保护与传承项目,向省市文化部门进行集中申报。全县338处文物健全档案记录,新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部划定保护范围。明长城防洪、二期抢险加固工程基本竣工。制作完成《四坝彩陶文化》纪录片,拍摄制作完成富有山丹本土文化气息的纪录片《山丹罐罐席》。
  围绕文化大县建设目标,组建山丹县城市综合执法大队,完成县歌舞团改制、文广新局组建、电影公司改制、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等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培训农村文艺骨干1000多人次,培训群众业余文艺骨干2000多人次。农村文化实用人才有2人评上副高职称,16人评上初、中级职称。文化志愿者队伍达700多人。到2015年,全县文化产业资产总额达5.25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6600万元,增幅36%,增速43%,占GDP比重2.09%;文化产业机构132家,从业人员1867人。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