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462
颗粒名称: 第六章 自然灾害
分类号: X432.42
页数: 4
页码: 39-42
摘要: 本章记述了山丹县自然灾害情况。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环境 山丹县

内容

第一节 气象灾害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山丹县极端天气、气象灾害频发,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逐渐增加,其中主要气象灾害类型有干旱、冰雹、暴雨洪涝、低温冻害、大风、沙尘暴、雷电、雪灾、高温等,另外地质灾害及农业气象灾害等气象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也较为严重。根据山丹县气象灾害形成的机理和成灾环境的区域特点,建立评估模型,对各气象灾害致灾因子的强度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孕灾环境和山丹实际情况,将各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强度划分为高、次高、中、次低、低5级。
  干旱 干旱是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和河流缺水、空气干燥、农作物枯死、人畜饮水不足等的灾害现象。山丹县干旱出现频率高(91%),十年九旱,是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以春旱、春末初夏旱、伏旱危害最为严重。1981年以来,春旱发生频率73%,春末夏初旱30%,伏旱10%,平均两年一遇。
  根据气象干旱等级国标(GB/T20481—2006),统计计算山丹1981年以来的干旱过程和干旱强度,出现各类干旱42次,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出现,其中,2008年4月22日—5月15日的春旱加5月18日—6月4日的春末初夏旱为最强的一次干旱过程,2009年4月1日—4月29日次之。2008年的干旱过程,持续时间达45天,因旱灾造成农业经济损失8151万元。
  利用山丹及周边气象站历年的降水资料,计算降水距平百分率作为干旱指标,结合干旱记录及海拔对干旱的影响,将山丹县干旱危险等级分为5级。由图可见,山丹县自东南向西北干旱危险性等级递增,老军乡大部干旱危险性等级最高,干旱频次大于81%;山丹军马场南部干旱危险性等级最低,干旱频次小于42%。
  冰雹 冰雹是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影响范围小、持续时间短、来势猛、强度大,一般都伴有暴雨洪涝、大风,对人民生活、生命财产安全等造成严重危害,对农作物常常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根据1981—2010年山丹气象站的记录,共出现冰雹16次,平均两年1次,这只是气象站单点记录。通过分析近30年雨情点的记录,实际发生在山丹县境内的冰雹次数至少在每年2次以上。
  从历年降雹资料统计来看,山丹年降雹次数呈减少趋势;雹季长度6个月,最早开始日期5月12日(2006年),最迟结束日期10月24日(1998年),主要集中在5—8月,6月和7月为两个双峰期;主要降雹时段在13—17时,占90%,说明降雹对热力条件的要求高。
  山丹冰雹易发区主要是距雹云源地较近的山区,有利于不稳定层结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冰雹路径有两条,北路:东乐—清泉—龙首山以南沿山地区;南路:祁连山以北沿山地区至山丹马场一场。
  利用山丹及周边气象站历年的冰雹日数资料及各乡镇提供的冰雹灾情资料分析冰雹出现频率,将其分为5级,得到冰雹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布。山丹县冰雹危险性等级和冰雹路径相符,东乐北部、清泉北部、焉支山区、山丹马场冰雹危险性等级最高;东乐南部、清泉南部、位奇局部冰雹危险性等级最低。
  暴雨洪涝 由一次短时或连续的强降水过程致使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和城乡,造成农业或其他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山丹县主要为洪灾,是山丹危害严重的一种气象灾害,如2004年8月2日出现局地暴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33.16万元。山丹暴雨主要集中在6—8月,出现概率为10年一次。
  山丹县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02.6毫米,未出现过日降水量≥50毫米的暴雨日数,但局地产生暴雨的次数较多,从强度标准来讲,接近或达到暴雨这种强度意义上的暴雨仍然可以产生洪灾。统计分析,有记载的山洪灾害大都由于强度意义上的暴雨引起的,一般情况下,雷雨天气的降水量超过20毫米(其持续时间一般在2小时内)或8小时内稳定性降水的雨量超过30毫米时,山丹就可能出现洪灾。
  利用山丹及周边气象站历年的暴雨、强雷雨日数资料,结合下垫面孕灾环境得出暴雨危险性等级分布。由图可见,山丹县暴雨危险性等级由西南向东北递减,山丹军马场、霍城南部暴雨危险性等级最高;东乐、清泉、位奇、陈户、老军以北地区暴雨危险性等级最低。
  低温冻害 是指农作物或经济林果生长期间出现较长时期低于作物生育要求的临界温度致害低温,包括低温冰冻、寒潮、霜冻、倒春寒和秋季低温等,其中寒潮、霜冻是山丹农业生产上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有重大影响。
  根据低温出现时间及其对作物的影响,可分为春季低温和夏末秋初(7—9月,也称秋季)低温两种类型,山丹县一般春季低温年发生较多,秋季低温年略少。
  寒潮是指强冷空气的突发性侵袭活动,24小时降温10℃或48小时降温12℃、最低气温低于5℃的天气过程,称为一次寒潮过程。山丹县1981—2010年以来,出现寒潮过程35次,平均两年一遇;主要发生在3—5月,越迟造成的灾害越严重,如1998年5月19—21日的强降温造成一、二、三类地区洋芋受损1000亩,三类地区油菜部分受损重播、部分果树果花受冻。
  霜冻是指农作物生长季内冷空气入侵,使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及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骤降到0°C以下,引起农作物植株遭受冻伤或死亡的现象。山丹县1981—2010年以来出现霜冻次数46次,出现初霜冻的平均日期为9月28日,终霜冻为5月12日,由于处在大气环流调整季节,较强的冷空气,加之常伴有大风、降雪等天气,气温急遽下降,给作物造成重大损失。
  利用山丹气象站及各乡镇区域气象站日最低气温资料,统计日最低气温≤0℃频次,与海拔高程建立统计关系模型,结合DEM数据生成低温冻害危险性等级分布。由图可见,山丹县的低温冻害等级自北向南递增,海拔高的地区低温冻害严重,山丹马场大部低温冻害危险性等级最高,偏北的东乐、清泉、位奇、老军等地低温冻害危险性等级最低。
  大风 6级以上的风会对作物产生危害,风速≥17m/s(8级以上)的风称为大风,它对农业的危害主要是:加速植物蒸腾,使耗水过多,光合强度降低;春夏季大风可加剧旱灾,冬季大风可加重越冬作物的冻害;强风可造成林木和作物倒伏、断枝、落花落果等,影响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山丹县年平均大风日数3天,分布在2—10月,其中3—6月占57%;特别是4—6月出现最多,占45%。从大风年际变化分析,大风天气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90年代以后大风天气明显减少。
  利用山丹及周边气象站历年的大风频次资料,结合大风灾害记录得出大风危险性等级分布。由图可见,清泉北部、老军东北部及陈户东北部大风危险性等级最高;山丹马场西部、马营西部、霍城西部局地大风危险性等级最低。
  沙尘暴 沙尘暴是强风卷起大量沙尘,使地面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是干旱和沙漠化气候环境的产物。一般来说,地面出现6—9m/s的风即能将地面沙尘吹到空中,主要影响设施农业及交通运输。
  山丹县沙尘暴的沙源主要是张掖以西的戈壁沙漠,本地裸露的地表提供重要补充。山丹年平均沙尘暴日数11天,春季(3—5月)最多,占全年的76%;从沙尘暴年际变化分析,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80—90年代前期,2003年以后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
  利用山丹及周边气象站历年的沙尘暴资料,结合下垫面孕灾环境得出沙尘暴危险性等级分布。由图可见,沙尘暴灾害自北向南递减,东乐大部、清泉局部的沙尘暴危险性等级最高;大马营南部、山丹马场大部沙尘暴危险性等级最低。
  雪灾 雪灾亦称白灾,是因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主要对农业、交通、电力等行业带来损失。
  山丹县年平均降雪日数达33天,积雪日数32天。一年中发生降雪的时段为8月至次年5月,集中发生在10月至次年4月(占93%),尤以1—3月为甚(占62%)。从降雪和积雪日数的年际变化来看变化不大。
  利用山丹及周边气象站历年的降雪日数、积雪日数、积雪深度资料,得出雪灾危险性等级分布。由图可见,山丹马场大部为雪灾重灾区,雪灾危险性等级最高;东乐大部、清泉大部雪灾危险性等级最低。
  高温 按气象标准,日最高气温≥35.0℃称为高温天气。山丹高温天气出现不多,年平均仅0.5天,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97年7月30日,为38.9℃。从高温日数的年际变化看,1999年前高温出现较多,1999年最多,为2天,2005年后至今未出现。
  利用山丹气象站及各乡镇区域气象站日最高温度资料,统计高温日数,与海拔高程建立统计关系模型,结合DEM数据生成高温危险性等级分布。由图可见,山丹县高温热浪危险性等级东乐大部地区最高,年平均高温日数大于24天;山丹马场西南部、大马营乡东北部焉支山一带高温热浪危险性等级最低,大多年份不会出现高温天气。
  第二节 其他灾害
  地质灾害境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泥石流、崩塌和地面塌陷三种,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53处,其中泥石流沟46条、崩塌5处、地面塌陷2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大黄山区、龙首山区、军马场南部的祁连山区及霍城、李桥、位奇等乡镇;崩塌主要集中在大黄山附近,以大马营乡上山湾村崩塌最为严重;地面塌陷主要集中在东水泉和金湾煤矿区。2009年,山丹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试点县。2013年4月编制发布《山丹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地震 山丹县位于祁连山地震带中段和龙首山北缘地震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率高,震源浅、破坏大、震害重,震情形势一直严峻,连续多年被国家划定为全国地震重点危险防御区和地震重点监视危险区,县境内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十分频繁。
  2001年9月21日8时28分,龙首山发生4.1级地震,震源深度25公里。
  2003年10月25日20时41分,在民乐—山丹两县交界处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18公里。20时48分发生5.8级地震,后余震不断,至12月1日8时,在原震区共发生余震845次。地震给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损失和破坏,全县11个乡镇、115个村、3.2万户、12.8万人受灾,造成3人死亡,56人受伤,6万余间房屋倒塌,4.4万余间房屋受损,1万多头(匹)牲畜死亡。同时,水利、交通、教育、卫生、通讯、电力、文化、广电线路等设施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6亿多元。
  2005年2月22日21时42分,平坡矿区发生4.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
  2006年3月6日23时55分,红寺湖发生3.6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
  2007年7月21日19时1分、22日17时34分,窑坡村发生3.3级、4.7级地震,震源深度23公里,大马营乡震感强烈。地震造成大马营乡、霍城镇、山丹马场,李桥、陈户乡不同程度受灾。
  2008年3月30日16时32分,肃南皇城发生5.5级地震,县境内普遍有震感,山丹马场总场、三场震感强烈。
  2009年7月16日12时44分,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艾力面盖与红寺湖村交界处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6公里,震区和县城震感强烈。
  2009年12月19日18时25分,永昌县红山窑乡郭家庄村与窑坡村交界处发生4.0级地震,震源深度18公里。大马营乡震感强烈,李桥、老军、陈户乡震感明显,窑坡村部分房屋受损。
  2010年12月13日13时19分,民乐县与山丹县交界处发生3.6级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霍城镇、山丹马场震感强烈。
  2012年5月11日18时18分,肃南县发生4.9级地震,县境内普遍有震感,红寺湖震感强烈。
  2013年9月17日6时43分,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与张掖市甘州区交界处发生4.9级地震,城区、红寺湖一带震感明显。
  2013年9月20日凌晨5时37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交界处发生5.1级地震,县内部分人有震感。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