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土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图书
唯一号: 29242002022000045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土壤
分类号: S155
页数: 2
页码: 29-30
摘要: 本节记述了山丹县土壤类型及其特性和分布状况。
关键词: 土壤 类型 山丹县

内容

山丹县成土条件较复杂,所形成的土壤类型多,有12个土类,24个亚类,31个土属,52个土种。主要土壤类型及其特性和分布状况如下。
  灌耕土 是山丹耕种历史悠久的农田土壤。全县38.2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72%。主要分布在马营河、山丹河沿岸的河流冲积阶地上,由于人们长期灌耕施肥,在自然土壤上形成了一层30—120厘米厚的质地均一、结构良好的壤质灌耕层,通气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强,有机质含量多在0.8%—2.5%,pH值8左右,适宜种植小麦、青稞、豆类、洋芋、胡麻、糜谷等作物。由于人为活动、自然条件和成土因素的影响,这类土壤又分为绿洲灌耕土和盐化灌耕土两个亚类。绿洲灌耕土是灌耕土中较好的土壤,具有灌耕土的一切特性,耕种年代长,土壤肥沃,适宜各种作物生长,有37.60万亩,占灌耕土面积的98.40%。盐化灌耕土主要零星分布于东乐镇的大桥、大寨、清泉镇的十号、郇庄、南湖、祁店等地,面积只有0.61万亩,占灌耕土面积的1.60%,其主要特征为土壤耕层含盐量过多,肥力较低,宜耕性差。
  栗钙土 是草原腐殖化及钙化两个成土过程的共同产物。主要分布在大马营盆地及大黄山北麓,是温带半干旱草原向干旱草原过渡的地带性土壤,面积184.43万亩,占总面积的22.76%。土壤剖面层次清晰,有机质含量1.16%—3.55%,是优良的天然牧场。这类土壤又分为暗栗钙土、栗钙土、淡栗钙土三个亚类。耕种栗钙土(包括耕种栗钙土和耕种淡栗钙土两个土属),适宜旱作农业,主要分布在大黄山麓,面积共51.81万亩,占栗钙土面积的28.09%,土壤较肥沃,适宜种植青稞、油菜等作物。
  灰钙土 广泛分布在马营、霍城、老军等地的丘陵地带及滩地上,是荒漠草原植被下的地带性土壤,约258.8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1.94%,有机质含量1.3%—3.69%。此类土壤根据腐殖层厚度及含量分为灰钙土和淡灰钙土两个亚类。耕种灰钙土主要分布在老军乡的绣花庙、丰城堡一带,由于历代未能很好地保护利用,土壤肥力日益下降。耕灌灰钙土主要分布在山丹盆地,位奇、新河、余定(张湾)、四坝、陈户、老军等地,属于灌溉耕作土壤。这两种土壤面积共30.63万亩,占灰钙土面积的11.83%。
  森林灰褐色土分布在大黄山、龙首山及祁连山北坡的林下,面积6.35万亩,占总面积的0.78%。土层薄厚不一,多为粗骨性,有机质含量很高。
  灰棕漠土 主要分布在东乐南北滩、石岗墩滩、锯条山梁、野猫山、红寺湖及位奇新开村等地荒漠草原地带。灰棕漠土是山丹的主要荒漠土壤类型,全县共111.18万亩,占总面积的13.72%,此类土壤根据母质类型、发育程度、石膏含量及人为活动等因素分为灰棕漠土、石膏灰棕漠土、耕灌灰棕漠土三个亚类。耕灌灰棕漠土是灰棕漠土经人为开垦利用演变而来,主要分布于绿洲和荒漠戈壁的交接地带,总面积3.1万亩,占灰棕漠土面积的2.79%,在人为耕灌施肥活动的影响下,已进入农田土壤发育阶段。耕层有机质
  一般在1%以上,土壤肥力有所提高,但程度不同地存在盐化现象。
  盐土 面积不大,主要分布于新开、川口河、白水泉滩、红寺湖等地的洼地上,其他各乡镇亦有零星分布。面积约2.7万亩,占总面积的0.33%。0—30厘米土层的含量多在2%—5%之间,植被稀少,难以利用。
  灰漠土 主要分布在清泉、东乐兰新公路以北,暸高山、山羊堡滩等地。面积为82.02万亩,占总面积的10.12%。
  草甸土 有平川草甸土和山地草甸土两种类型,面积72.34万亩,占总面积的8.93%。前者多分布在平川河流旁及泉水溢出地带和水库周围;后者主要分布于龙首山、大黄山、祁连山区的森林植被带及林间草地上。这类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在6%—9%之间,是优良的天然牧场。
  沼泽土 分布在霍城镇的泉头、东湾湖,李桥乡的东西沟,大马营乡的蔡家湖等地泉水溢出地带。面积0.29%万亩,占总面积的0.04%。
  此外,还有分布于祁连山区的山地黑土、高山寒漠土等土壤类型54.03万亩,占总面积的6.67%。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丹县
相关地名